佛教词典

【佛光大辞典】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梵语 spar?a,巴利语 phassa。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七十五法之一,唯识宗视为五遍行、百法之一。指境(对象)、根(感官及其机能)、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感觉而言。

此时之根、境、识各分为六种,则触亦有六触(六触身,身为复数之意)。例如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触为眼触,如由耳、鼻、舌、身、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此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三和合生触之义,即根、境、识和合时,能生其他心所。经量部则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无有别体,名三和成触。

于六触中,前五触所依之根为有对(二物有相互为障之性质),故称有对触。第六触之意触,以名(增语)为对象,故称增语触;此增语触对第(二)项中所说之以身根为对象之所触而言,此为能触。

又随染净等相应法之别而有八种触,即与无漏相应之明触、与染污相应之无明触、与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相应之非明非无明触,及无明触中与爱相应之爱触、与恚相应之恚触,以及随受之不同而产生乐受之顺乐受触、生苦受之顺苦受触、生不苦不乐受之顺不苦不乐受触。

此外,十二缘起之第六支为触,又称触支,有部依分位缘起释为婴儿期之“触”。即于婴儿期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未了知苦乐差别之位。[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俱舍论卷四、卷九、卷十、大乘义章卷四]

(二)梵语 sprastavya,巴利语 photthabba。五境之一,十二触之一,十八界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被触之对象,故亦译为“所触”。指身根感觉之对象,即所触之对境,称为触境,乃五境、六境之一。共有十一触: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其中四大种为能造之触,后七种为所造之触。[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一] p6802

上篇:续灯存 下篇:触功德
佛教词典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光大辞典

圆澄

(1561~1626)明代曹洞宗僧。会稽(浙江)人,俗姓夏...

消灭

(杂语)恶事苦恼之消灭也。法华经药王品曰:病即消灭...

讫栗枳王

讫栗枳,梵名 Krkī。又作讫哩吉王、吉利王、吉利枳王...

木瓜林

(地名)优楼频螺迦叶Urvilvākāsyapa之译名。法华文...

投华得佛

又作投花得佛。密教灌顶之时,弟子以帛覆面,投花于曼...

因有三相

【因有三相】 p0592   因明入正理论云:因有三相。何...

五妙欲

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有漏之五境,其自性虽苦...

陵伽

(人名)毕陵伽婆蹉Pilindavatsa之略。比丘名。...

业道

梵语 karma-mā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

净度三昧经

全一卷。属疑伪经,现本残阙。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

四欲

(名数)一情欲,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起贪欲,...

净六根

前言六根,兹明须净。即谓如欲了于自心,须不迷于现境...

【大藏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

【大藏经】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轮回与转世

第一节 人死并非如灯灭 在大乘佛法的显宗教理中,是将...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和檀,即施一切义,只要他人有所求...

如何依止善知识

一、善知识的名义 善知识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般是讲知...

转纷诤为正义.化戾气为祥和

面对今日社会种种纷诤、不安、惶惑等乱象,我们要如何...

古人的祸福观:过分求福反得祸

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曾写过一副对联,祸福观念非...

在极乐世界,所有资生用具应念即至

在极乐世界,所有的资生用具应有尽有。不仅衣服应念而...

应该一门深入还是深入经藏

问: 一门深入和深入经藏是否矛盾,我们到底应该一门...

憨山大师《观音赞》

大悲观音像赞 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