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袈裟的由来与殊胜之处

皆仁法师  2019/0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袈裟的由来与殊胜之处

袈裟,梵语音译为迦沙曳,义译为不正、坏、浊、染等。因为佛教出家人所穿的法衣,避开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其他杂色,所以从色而命名为袈裟。

又因为当初那悲催的频婆娑罗王眼神不好,差点错把外道当作佛教出家人,于是跑去找佛陀吐槽。而佛陀和阿难尊者外出时,佛陀在田畔见到田相整齐,于是就制订佛弟子必须穿割截成田相的法衣,以示和外道出家人有所区分。

在佛陀时代,袈裟有三件,称为三衣,分别是大中小size的三种法衣。

大的称为僧伽梨,又称为大衣;中的称为郁多罗僧,又称为七条衣;小的称为安陀会,又称为五条衣。而在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平时是必须三衣齐备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因为北方气候寒冷,所以,法衣也有所改制,虽然田相不变,规制不变,但是中国的出家人会在法衣下穿着常服。

有些人以为出家人平时所传的海青广袖飘飘,就认为那是袈裟,其实,披在海青外面、具有田相的,才是袈裟。

记得有一次,有人曾经问起护衣要怎么护?其实律典里面已经明说了“护衣如护皮”。

啥意思呢?意思是护持三衣,就像保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哪都带着不离身。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三衣就是平常穿着的衣服,所以到哪都是要穿着的。

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袈裟作为法衣,表法的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一般中国出家人披衣,都只是披七衣;至于九衣是在某些特别庄重的场合,比如讲经时才会披上;而五衣,一般披的不多。

而且出家人平时为了作务劳动方便,都是穿常服,没有穿海青披衣,所以护衣对于现代的出家人来说,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

而我们当代出家人还能披着这一领大衣,就不能不提及虚云老和尚的功绩。虚老的年谱中曾经写着这么一段话:

“师(虚云老和尚)唤侍者一齐进来。师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拚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所以,身为衲子就更应该珍惜身上的袈裟了。

记得在佛学院读书那会,曾经有一位学长提及自己出家的因缘。

有一次,她到路过佛学院,见到有一位师父穿着袈裟,身姿飘逸出尘,她当时就生起了一个念头:我也要出家,像那位师父一样!

听了学长的这段经历后,大家都在讨论:“是哪位学长功德无量,穿着袈裟在那里一站,就把这位给度了。”

穿着袈裟有何殊胜之处呢?

让我们翻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起来感受一下:

“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

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

三者示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

关于袈裟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不应该做

在佛陀的戒律当中,讲到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是不应该...

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

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一点都不吹牛

我给大家读一段,虚云长老说的话,跟大家共勉。说今生...

为什么这么用功还会生病

有病,你怎么样对待病?当然我们要看、要治、要吃药。...

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

问: 在家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请师父详...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吗

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皈...

现在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

翠岩禅师《警僧铭》对僧人的告诫

翠岩可真禅师是宋代著名高僧,福州人。曾经参访过慈明...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在家菩萨戒的戒条

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亦称在家菩萨戒,凡受菩萨戒,须...

轮回

什么是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

大乘八宗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

「鬼子母」的由来

佛教中有一位母亲神,造像、画作中的她身体丰腴,面容...

【佛教词典】义不可说

【义不可说】 p1240 大毗婆沙论十五卷五页云:问:义为...

【佛教词典】阿黎耶

(杂名)梵语ārya,又作阿哩夜,阿梨阿,或阿略,阿夷...

成佛的七种功德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

念佛别怕妄想,不后悔,不怀疑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

我们为什么一直执著现在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

个子矮小的男子女人应改掉轻慢人的毛病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云:为人因何短小?以凤生...

福报是从众生身上得来的

有的人会说。我很穷,根本没东西布施,你就布施微笑吧...

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

宽容是人生的最好修养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4》

各位同学: 我曾经分三次和大家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

坐禅的三个阶段

第一步:姿势的放松 首先,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

(一)实相、观相与持名 实相念: 念佛并不是专指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