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八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四
「又,满慈子!有二菩萨俱证无上正等菩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二、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证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若诸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火宅中有众宝聚,有人求宝入此宅中,其人尔时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死于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宝而出。如是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持宝出。是故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速证实际岂非菩萨方便善巧?」
舍利子言:「速证实际非为菩萨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堕二乘地非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无方便善巧等流果,退失所求大菩提故。夫为菩萨求大菩提,饶益有情不求实际,故证实际非巧便果。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施,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布施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护戒,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净戒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忍,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安忍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精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精进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静虑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名般若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内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行于内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行于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无明,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于无明。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行乃至老死。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苦圣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苦圣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观集、灭、道圣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究竟观集、灭、道圣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静虑,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静虑。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无量、四无色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无量、四无色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念住,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念住。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空解脱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空解脱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无相、无愿解脱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无相、无愿解脱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解脱,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解脱。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净观地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净观地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种性地智乃至如来地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极喜地,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极喜地。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离垢地乃至法云地。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陀罗尼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陀罗尼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门,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三摩地门。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五眼,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于五眼。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六神通,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六神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如来十力,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如来十力。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三十二相,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三十二相。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八十随好,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八十随好。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无忘失法,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无忘失法。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恒住舍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恒住舍性。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严净佛土,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严净佛土。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成熟有情,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成熟有情。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随喜他诸功德,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随喜他诸功德。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回向一切智智,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回向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以一食施所获功德,胜余菩萨住经殑伽沙数大劫舍转轮王上妙饮食布施一切所获功德。』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行布施。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一心集诸功德,胜余菩萨住经殑伽沙数大劫集诸功德。』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集诸功德。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能修行方便善巧,非余菩萨。』是诸菩萨行于非处,行非处故戒有毁缺,不能圆满修方便善巧。
「具寿当知!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修诸功德,若起如是种种思惟,应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满慈子!菩萨不应欲胜菩萨,菩萨不应轻慢菩萨,菩萨不应降伏菩萨;菩萨于余诸菩萨所供养恭敬,应如供养恭敬如来。」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为但应恭敬菩萨,为亦应恭敬诸余有情?」
舍利子言:「诸菩萨众应普恭敬一切有情,谓诸菩萨如敬如来,如是亦应敬余菩萨;如敬菩萨,如是亦应敬余有情,心无差别。何以故?满慈子!诸菩萨众于诸有情心应谦下,应深恭敬,应与自在,应离憍慢。如是菩萨于诸有情,深心恭敬如佛菩萨。如是菩萨应作是念:『我证无上正等觉时,当为有情说深法要,令断烦恼得般涅槃,或得菩提究竟安乐,或令解脱诸恶趣苦。』
「又,满慈子!如是菩萨于有情类应起慈心,于诸有情心离憍慢,作如是念:『我当修学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所以者何?第一性者所谓佛性,我当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成佛。』如是菩萨于有情类皆起慈心,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此法王位最胜最尊,于法有情俱得自在,是故菩萨摩诃萨众应普恭敬一切有情,慈心遍满无拣别故,如来法身遍一切故。」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云何菩萨作如是念:『我当恭敬一切有情,我证无上正等觉已,教诫教授一切有情,皆令证得最第一性,一切皆得居法王位。』如工幻师或彼弟子,于四衢道幻作大王及四种军勇健难敌,此中幻王不作是念:『我今具有四种勇军势力难敌。』四种幻军不作是念:『我等一切皆属大王,随王意转。』何以故?舍利子!此中一切若王、若军,皆非实有、都无自性,实有自性皆所不摄。如世尊说诸法如幻,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既皆如幻谁恭敬谁?谁复令谁得第一性?居法王位说何等法?」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有情及法一切如幻。当知此中如幻菩萨恭敬一切如幻有情,方便善巧教诫教授,令得第一如幻佛性,居法王位说如幻法。然诸菩萨虽作是念,而于其中都无所执。若诸菩萨于诸法中少有所见,是诸菩萨非行般若波罗蜜多,若时菩萨于诸法中都无所见,是时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行精进波罗蜜多,教化有情令得成佛,而于诸法都无所见,谓不见有少分法性,实能令他得第一性,亦不见有少分法性,实能令他居法王位,虽无所见而不退转。当知菩萨能着广大精进甲冑都无所执,谓诸菩萨知法王位虽皆如幻都非实有,而能精勤求趣不退,虽勤精进求趣佛果,而于诸法都无所见,虽无所见,而不退转。如是菩萨虽知天、人、阿素洛等皆悉败坏,而于其中无败坏想,达一切种皆如幻故。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说寂静法,谓虽种种名句、文身方便宣说一切法性,而法本性皆不可说。
「又,满慈子!一切法性不可显示、不可宣说。菩萨证得大菩提时,虽为有情说诸法性,而作是念:『我于菩提都无所得,亦常于法不为有情有所宣说。我虽证得无上菩提,而此菩提实不可证;我虽宣说一切法性,而诸法性实不可说。能说、所说俱无自性,能证、所证亦不可得。』是故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于诸法中不应执着,虽无执着而不退转,由无退转心不沉没,由不沉没摄受精进,是为精进波罗蜜多。复以精进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圆满净戒波罗蜜多。复以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令此净戒波罗蜜多转胜、转增、转明、转净。如是菩萨修学净戒波罗蜜多,速得圆满增、胜、明、净,皆由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如幻事都非实有,云何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而得成立?」
舍利子言:「若一切法少分实有非如幻事,则诸菩萨毕竟不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以一切法无少实有非如幻事故,诸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如是菩萨有所堪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无倦,皆由了达诸法非实、如幻、如化有所堪能,当知即是菩萨精进波罗蜜多。」
满慈子言:「如是菩萨有所堪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无倦,是何法业而说堪能?即是精进如何修学如是堪能?」
舍利子言:「堪能即是方便善巧之所作业。菩萨要依方便善巧,知一切法皆如幻事。菩萨安住方便善巧,不怖法空、不堕实际。譬如有人住高山顶,两手坚执轻固伞盖,临山峯刃翘足引颈,俯观岩下险绝深坑;伞盖承风力所持御,虽临险岸而不堕落;如是菩萨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虽如实观诸法如幻虚妄显现本性空寂,而心都无下劣怖畏,于法实际亦不证入。何以故?满慈子!是诸菩萨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证实际。如持伞盖俯峻峯岩,观险绝坑无怖无堕;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被戴坚固甲冑,摄受方便善巧,成就第一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为所依止,虽求无上正等菩提,而不见法已正、当证。应知如是菩萨净戒波罗蜜多,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所摄受故,能至无上正等菩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所摄受故,常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是诸菩萨由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渐次隣近一切智智,超胜一切声闻、独觉,何以故?满慈子!是诸菩萨专意趣求如无价宝一切智故。
「又,满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便,入深山窟求无价宝。彼入未久便见两边。有诸少价金银等宝,俱见不取渐次前行;复见两边有多价宝,一见贪着荷负而还,一见不取更复前进,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多所饶益。如是菩萨作大方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种: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由爱味故精勤摄受,远离所求一切智智,退失无上正等觉心;如彼初人见少价宝虽不贪着,而见多价贪着持还失无价宝。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由不爱味便不思惟,由不思惟便不修习,既不修习方便厌舍。所以者何?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碍所求一切智智;声闻、独觉功德善根,虽出世间而但自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于彼善根不乐修习。由斯超越彼二乘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如彼后人见少价宝及多价宝俱不贪着,渐次深入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既不贪染世间善法,于二乘法亦不爱味,由斯渐次趣大菩提,修多百千难行苦行,供养恭敬无量如来,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至极圆满得一切智,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如无价宝多所饶益。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闻二乘种种功德,而能了达皆非究竟,虽能取证而深厌舍,虽深厌舍而能巧说,方便饶益彼类有情,令善修行证涅槃乐。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能不摄受二乘功德,精进修行诸菩萨行,趣证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利益安乐。」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住不退位,于何等行不应味着?」
舍利子言:「彼于六种波罗蜜多不应味着。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六种波罗蜜多,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种种空观。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观,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种种空观,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真如等观。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观,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真如等观,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诸缘起观。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观,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诸缘起观,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诸圣谛观。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苦、集、灭、道四圣谛观,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诸圣谛观,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助菩提分。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助菩提分,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三解脱门。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三解脱门,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静虑、无量、等至、解脱。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静虑、无量、等至、解脱,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静虑、无量、等至、解脱,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胜处、遍处、九次第定。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胜处、遍处、九次第定,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胜处、遍处、九次第定,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修诸地智。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修诸地智,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修诸地智,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五眼、六神通。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五眼、六神通,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五眼、六神通,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十八佛不共法,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十八佛不共法,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彼诸菩萨不应味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满慈子!若深味着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于如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虽应精勤勇勐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而于其中不应味着。』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不应现行如是分别:『我由如是菩萨净戒,摄受诸相及诸随好。』若诸菩萨现行如是分别心者,应知名为犯菩萨戒。是故菩萨不应贪求诸相随好求趣无上正等菩提。若诸菩萨取着相好受持净戒,应知名为取着净戒有所毁犯;若诸菩萨取着净戒有所毁犯,定不能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八十七
下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