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大乘稻芉经

失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大乘稻芉经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芉,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

作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说,名之为法。

「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问曰:「何故名因缘?」

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

「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噉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噉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瞋、痴。于诸境界起贪、瞋、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着,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着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大黑闇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于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着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已而生染爱耽着故,不欲远离好色及于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后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于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

「名色之芽,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

「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佛说大乘稻芉经


上篇: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下篇: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佛说八大菩萨经

佛说八大菩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夫三业之...

五阴譬喻经

五阴譬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彻悟禅师文集

彻悟禅师文集卷上 门人(唤醒、了睿)辑录 法语 示众...

佛说萨罗国经

佛说萨罗国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大国名曰萨罗,...

【注音版】佛七圆满日佛前大回向后礼祖仪

此文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大师...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

【注音版】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光赞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

莲华世界诗

明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撰 佛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则...

【注音版】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福报是用来修行的,不是用来享受

有道友问:自己从事股票业多年,感觉不务正业,但生活...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的八大愿

释尊告诉曼殊室利,从我们这个世界往东方去,过五倍恒...

面对无理的流言与诽谤应该如何应对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

父亲往生净土的故事

我们全家学佛修净土法门,缘起于父亲往生西方净土的真...

盲人的一门心思

那是去年秋天,在家乡同一位朋友散步。他是我小时候那...

三种因果业障的报应规律

《涅槃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有什么不同

问: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

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不少人,对没有亲眼看见的事物,常常给予否认。你说:...

把握当下,做时光的主人

我们的人生总是向往着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新年意...

为什么理观对净土行者甚为重要

问: 请问师父,何谓理观,为什么理观对净土的行者甚...

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 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