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分中调伏事总择摄第五之一

如是已说素怛缆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为毗柰耶事摩怛理迦。谓即从此四种经外别解脱经所有广说摩怛理迦。展转传来如来所说。如来所显。如来所赞。名毗柰耶摩怛理迦。

此毗柰耶摩怛理迦总相少分我今当说嗢拕南曰。

 利聚摄随行  逆顺能寂静
 遍知信不信  力等为其后

如来观见十种胜利。于毗柰耶中。为诸弟子制立学处。谓摄受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如摄释分应知其相。若能摄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众。当知说名摄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为其宣说有因缘。有出离。有所依。有勇勐。有神变等甚深法教。当知说名令僧精恳。有因缘等诸句差别。如菩萨地已辩其相。由五种相。应知说名令僧安乐。一者令顺道具无所匮乏。二者令摈异法补特伽罗。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恶作。四者令善降伏诸烦恼缠。五者令善永灭随眠烦恼。应知此中。最初安乐增上力故。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其增长。第二安乐增上力故。调摄鄙恶补特伽罗。第三安乐增上力故。令惭愧者得安乐住。第四安乐增上力故。令善防护现法诸漏。第五安乐增上力故。能令永灭当来诸漏。如是获得安乐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广说。皆应了知。又此一切以要言之。谓正显示最初摄受。次正摄受既摄受已令安乐住。及显未来未摄受者易入方便。如是名为第二差别。

复次应知略有五种罪聚。摄一切罪。何等为五。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陨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集麁不定如其所应。即入如是诸罪聚中。复有四种还净罪聚。何等为四。谓除他胜所余罪聚皆可还净故。有四种还净罪聚。最初罪聚虽可还净。然唯依二补特伽罗。非为一切无有差别皆可还净。是故他胜不立一向还净聚中。又若略说有十五种犯罪过失。遍于一切犯罪聚中。当知建立诸所犯罪。何等十五。一事重过失。二勐利缠过失。三匮乏不喜足过失。四他所讥嫌过失。五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六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七染着过失。八恼他过失。九发起疾病过失。十障往善趣沙门过失。十一于应避护不正避护。不应避护而反避护过失。十二不应为依反与为依。应与为依而不为依过失。十三于应恭敬而不恭敬。不应恭敬而反恭敬过失。十四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覆藏过失。十五于应习近而不习近。不应习近而反习近过失。应知此中初修业者。于四他胜。虽有事重过失。而无勐利缠过失。由彼意乐无勃恶故。谓于沙门无所顾恋。若初业者。了知此法能障沙门。为命因缘亦不违犯。意乐力强。不唯依事故。彼无犯。制立所犯。要由意乐增强力故。若虽有犯。而无一念起覆藏心。彼亦可出。于沙门果仍有堪能。其余一切犯他胜者。亦有事重过失。亦有勐利无惭无愧诸烦恼缠过失。当知彼由二皆重故。成不可出法及不般涅槃法。若衣钵等世尊开许应持。作净而受用之。于彼一切悉皆弃舍。或不作净而辄受用。如是等罪。由依匮乏不喜足过。制立所犯。若非亲属苾刍尼所受衣与衣。或共彼等独在一处。或复非时诸苾刍僧不同忍许辄往教授。或除余时与诸母邑共道路行。如是等类。当知是名他所讥嫌过失。若非威仪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涤器。或不因请于其食前辄入他舍。或不观白于其食后游履邑居。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无净信者倍令不信。有净信者令其变异过失。若有执受金银等宝。种种品类买卖营为种莳林木。畜憍赊耶妙卧具等。当知是名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若故泄精。或复执触母邑手等。或行媒娉。因兹趣入变异染心。或为好故往亲属所追求上妙长衣服等。当知是名染着过失。若以无根假异分法毁他苾刍。或作离间人语等事。当知是名恼他过失。若自持羊毛过三踰缮那。或荷重担。或上过人树等。当知是名发起疾病过失。若为破坏和合僧故。勤设勇勐方便事等。当知是名障往善趣过失。若作不与自语等事。当知是名障碍沙门过失。若有弃掷僧祇卧具置逈露处舍而去等。或邪受用等。当知是名于应避护不正避护过失。若与邪见苾刍勤策共居住等。为依止等。当知是名不应为依反与为依过失。若于尊教轻触。怨咎怒睛恶视。不恭敬听受别解脱经等。当知是名于应恭敬而不恭敬过失。若于未受具戒补特伽罗前。宣示实得胜过人法。或复覆藏苾刍所犯麁恶罪等。当知是名于应覆藏而不覆藏。不应覆藏而反覆藏过失。若有受用不净非法衣服等事。当知是名不应习近而反习近过失。如是所说十五过失。当知于彼所犯罪中。或有多种或二或一。

复次略有五法摄毗柰耶。何等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众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顺现行性罪法故。或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云何名制。谓有所作能往恶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养。或障寿命。或障沙门。如是等类。如来遮制不令现行故。名为制。与此相违。应知名开。云何名行。谓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无犯。三者还净。如是三种略摄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应知有犯说名邪行。无犯还净说名正行。此中云何犯所犯罪。谓于应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于不应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又彼略由四因缘故。犯所犯罪。一无知故。二放逸故。三烦恼盛故。四轻慢故。云何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不审听闻。不善领悟。彼无解了无有觉慧无所知故。于其所犯起无犯想。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无知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无所知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烦恼盛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其所犯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贪瞋痴等极为勐利。彼由勐利贪瞋痴故。虽知是事所不应。为烦恼缠逼不自在故。而犯众罪。如是名为烦恼盛故犯所犯罪。云何名为由轻慢故犯所犯罪。谓如有一。于所犯罪虽复解了。有其觉慧亦有所知。而彼信解极为下劣。无有强盛宿善因行。由其信解极下劣故。于沙门性。于般涅槃。无有顾恋。于佛法僧。无敬无惮无有羞耻。不乐所学。由轻慢故。随其所欲广犯众罪。如是名为由轻慢故。犯所犯罪。当知此中。无知放逸所犯众罪。是不染污。由烦恼盛及以轻慢所犯众罪。是其染污。由五因缘。当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别。何等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毁犯故。三由意乐故。四由事故。五由积集故。由自性者。谓他胜罪聚是上品罪。众余罪聚是中品罪。所余罪聚是下品罪。复有差别。谓彼胜众余。是重品罪。陨坠别悔是中品罪。恶作罪聚是轻品罪。如是应知由自性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毁犯者。谓无知故。及放逸故。所犯众罪是下品罪。烦恼盛故所犯众罪是中品罪。由轻慢故所犯众罪是上品罪。如是应知由毁犯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意乐者。谓由下品贪瞋痴缠所犯众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应知。由意乐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事故者。谓虽现行相似意乐。而由其事非一类故。应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别。如以瞋缠于傍生趣所有众生故思杀害。生陨坠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缠。或于其人或人形状非父非母故思杀害。生他胜罪。非无间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缠。于人父母故思杀害。生他胜罪及无间罪。如是应知。由事别故。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别。由积集者。谓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三乃至或五。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下品罪。从此已后。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三十。乃至或犯可了数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数无量不可了知。我今毁犯如是量罪。如是应知。由积集故。成上品罪。云何应作。谓若于彼由不作故。及加行故。便成毁犯。此所应作。略有五种。一于村邑所应作事。二于道场所应作事。三于善品所应作事。即此善品所应作事。复有二种。一者资粮所应作事。二者清净所应作事。如是资粮所应作事。如声闻地说十三种所有资粮。如是清净所应作事。如声闻地说修作意。又于城邑所应作者。谓或为己衣服等事入于聚落。或复为于佛法僧事同梵行事。或为未信令其生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长。入于聚落。与此相违所有能障五应作事。如其所应当知。五种不应作事。云何无犯。谓五因缘令无所犯。何等为五。谓于根门密护而住。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胜行。正知而住。如是名为第一因缘。又于沙门起其上品精勤顾恋。于其大师诸有智者同梵行所。起其上品爱乐恭敬。于现行罪发起勐利增上惭愧。如是名为第二因缘。又少财物。少事少业。不多怱务。如是名为第三因缘。又住喜足。于犯不犯能善了知不与道俗交游纵荡。专修善品。曾无间隙。如是名为第四因缘。又初修业痴狂心乱痛恼所逼。如是名为第五因缘。当知由此五因缘故。从初不犯。云何还净。谓如有一。随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以为依止。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云何生起五种恶作。一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于后定当深自恳责生起恶作。二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当为他诸天呵责生起恶作。三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为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当共呵责生起恶作。四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遍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彰显流布生起恶作。五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身坏已后必定当堕诸恶趣中生起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谓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初时所作。及俱随行。云何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一者世尊所说正法皆有因缘。亦有出离。是故所犯容可还净。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二者由彼无知放逸烦恼炽盛及以轻慢。犯所犯罪。即此无知乃至轻慢我已断灭。所有正智乃至尊敬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三者当来无犯意乐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四者我已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发露悔灭。由是除遣所生恶作。五者我于佛善说法毗柰耶中既出家已。虽越学处而能悔灭极为善哉。然薄伽梵以无量门呵毁所起相续恶作。为盖为障。我今于彼多住坚执不能除遣。非极善哉。了知此已。由是除遣所生恶作。如是名为所犯还净。

复次应知略有五毗柰耶所随行法。依毗柰耶勤学苾刍随行于彼。云何为五。一者安住。二者居处。三者所依。四者受用。五者羯磨。云何安住。谓依毗柰耶勤学苾刍。应当安住五种想住。何等为五。一者若入聚落应当安住入牢狱想。二者若在道场常当于己住沙门想。应知此中沙门想者。谓我于今色形别异弃舍俗相。我已受持坏色等事广说如经。审谛观察二十二处。三者若饮食时常当安住为疗病想。四者若处远离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等。应住盲聋瘖痖等想。五者若寝息时当起难保旷野林中惊怖鹿想。依毗柰耶勤学苾刍。常当安住是五想住。于此想住既安住已。虽现受用堪为国王所受衣服饮食卧具。而不堕受欲乐行边。云何居处。谓五居处。一苾刍居处。二苾刍尼居处。三外道居处。四杂染居处。五无杂染居处。苾刍居处者。谓于是处有诸苾刍下中上座之所居止。苾刍尼居处者。谓于是处有苾刍尼如前三种之所居止。外道居处者。谓于是处种种外道之所居止。谓离系。净命。波输钵多。如是等类。杂染居处者。谓于是处一切羯磨皆不施设。或但施设一分羯磨。无杂染居处者。谓于是处具足施设一切羯磨。又无杂染苾刍居处。应知众会安立整肃。若有杂染苾刍居处。应知众会安立溷杂。诸有爱乐所学苾刍。于有杂染苾刍居处。应故思择。弃舍利养。弃舍恭敬。不应止住。除有危难暂时依附。或行道路暂时止息。或为拔彼诸苾刍众出不善处安置善处。于苾刍尼众所居处。不应止住。除如前说三种因缘。外道居处当知亦尔于无杂染苾刍居处。虽正思择尽寿止住。而应常怀覊旅之想。若有苾刍。虽住如是诸所居处。应怀种种虑恐处想。虽住如是无讥嫌处。而常虑恐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讥嫌。云何所依。谓五所依。何等为五。一村田所依。二居处所依。三补特伽罗所依。四诸衣服等资具所依。五威仪所依。若依村城地方分所而得安住。应知是名村田所依。若依园林或诸寺院经行处等而得安住。应知是名居处所依。若依施主。轨范。亲教。谏诲忆念教授教诫说正法者。而得安住。应知是名补特伽罗所依。若依顺道或麁或妙。随所获得衣服饮食病缘医药资身众具而得安住。应知是名诸衣服等资具所依。若依是处于时时间。身四威仪如其所乐得安乐住。应知是名威仪所依。若依如是所依而住。终不为其苦恼非圣无义所引困弊匪宜损害自己。云何受用。谓有五种不净受用。及有五种清净受用。云何五种不净受用。一者受用窣堵波物。非遭重病。设遭重病有余方计。二者受用诸僧祇物。非僧授与非堕钵中。非彼分摄。三者受用他别人物。不从彼得。非彼所许。随意受用。四者受用非委信物。谓非委信补特伽罗一切所有不应受用五者受用诸便秽等所染污物。或由习近减诸善法增不善法。或习近时令诸世间生起讥诃。令诸世间共所厌贱。未生信者令倍不信。已生信者令其变异。是名五种不净受用。于毗柰耶勤学苾刍。应当远离。与此相违。应知五种清净受用。于毗柰耶勤学苾刍。应当受用如是。远离不净受用。于净受用随行苾刍。能善酬报所有信施。云何羯磨。谓一切羯磨略有四种。一者单白羯磨。二者白二羯磨。三者白四羯磨。四者三语羯磨。此四羯磨略有二事为所依处。一有情数事为所依处。二无情数事为所依处。有情数事为所依处者。谓出家羯磨。若受具足羯磨。若补特伽罗同意羯磨。若出罪羯磨。若举羯磨。若摈羯磨。若两安居受七二十四十夜等所有羯磨。如是或为摄受有情。或为折伏有情。施设羯磨。是名有情数事为所依处羯磨。无情数事为所依处者。谓受持衣钵羯磨。若持羯絺那衣护衣不舍羯磨。若结界羯磨。若净稻穀同意羯磨。如是等类所有羯磨。当知是名无情数事为所依处羯磨。又此羯磨当知或有二众所作。或有四众所作。或有十众所作。或有二十众所作。或有四十众所作。或有合众所作。二众所作者。谓一苾刍对一苾刍三说别悔羯磨。发露悔除或陨坠罪或恶作罪等。四众所作者。谓如有一。犯麁罪已于四人前发露悔除羯磨。十众所作者。谓受具足羯磨。二十众所作者。谓出苾刍众余罪羯磨。及苾刍尼受具足羯磨。四十众所作者。谓出苾刍尼众余罪羯磨。合众所作者。谓增长羯磨。若恣举羯磨。或余所有种类羯磨。是四羯磨由事差别成无量种。广说应知如毗柰耶摩怛理迦。如是解了所有羯磨。于毗柰耶勤学苾刍。随羯磨行。于所犯罪而得善巧。于罪出离亦得善巧。避护自身令得清净离诸罪过。

复次于毗柰耶勤学苾刍。应知有五违逆学法。应当远离。复有五种随顺学法。应当受持。云何为五违逆学法。一者障碍。二者像似正法。三者恶友。四者愚戆烦恼炽盛。五者宿世资粮其力薄弱。云何障碍。谓有五障。一增上戒障。二增上心障。三增上慧障。四往善趣障。五利养寿命所作事障。云何名为增上戒障。谓如有一。或是奴婢。或是获得。或有所言。广说一切障出家法而与相应。如是名为增上戒障。云何名为增上心障。有十一障。当知名为增上心障。谓数与众会为初。处分居处为后。云何名为增上慧障。谓于正法及说法师不起恭敬。陵懱正法及说法师轻贱自己。于法悭悋障他正法。令背正法毁谤正法。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增上慧障。云何名为往善趣障。谓如有一。恶欲邪见多诸忿恨。乃至广说。如是色类顺诸恶趣受学转法。当知是名顺恶趣障。利养障者。谓随所行。令未信者更增不信。其已信者能令改变。不乐功德。不时时中精勤修习施福业事。不乐为他引摄所有利益安乐。如是等类。寿命障者。谓不谨慎远避恶象。广说乃至。不善远离有灾有疫诸恶国土。又不远离诸因诸缘未尽寿量能令夭殁。如是等类。所作事障者。谓能障碍营衣钵等所有事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应知说名利养寿命所作事障。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为广宣说像似正法。复说中间嗢拕南曰。

 初法等五种  次根等诸见
 非处恶作等  后暴恶戒等

诸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又由增益或损减见。增益虚事损减实事。由此方便于无常等种种义门。广为他人宣说开示如是如是自他习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于宣说补特伽罗所有经典。邪取分别说有真实补特伽罗。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于种种假有法中。宣说开示为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于远离一切戏论究竟涅槃。分别为有或为非有。说为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有一类补特伽罗。作如是说。世尊宣示称扬赞叹密护根门。由是因缘宁不视色。乃至于法不以意思。而不系念观视众色乃至以意思惟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简静而住。便作是言。宁无咎责不测量他。于应毁者而不呵毁。于应赞者亦不称赞。而不有所呵毁称赞。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世尊宣示称叹和气软语。便作是言。受默然戒都无言说为极善哉。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世尊宣示称叹节量衣食。便作是言。断食而住露体而行最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离諠杂住。息诸言说及以事业。便作是言。弃舍卧具。寂静闲居。无所修习为极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佛说心将导世间。心营造一切。随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转。于如是等诸经义趣不如实知。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唯有一识驰流生死。无二无别。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佛许持戒士夫补特伽罗受百味食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设此品类正受用时亦不为障。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世尊所说障道诸欲。若有习近不足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闻佛说诸阿罗汉于现法中于食言说蕴界处等不舍不取不如实知。便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者。阿罗汉僧于其死后无所觉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不如实知世俗胜义二谛道理。违二谛理。作如是言。诸蕴无我。云何无我造作诸业令我触证。应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本性愚痴多行谤毁。彼于九种内正住心不如实知。于谛观行念住观行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为他宣说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毗钵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习行。如是相行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非处恶作而不思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于其读诵观行作意。皆有堪能而乐僧事。亦于其中见胜功德。为他宣说。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于戒于修有所堪能。而于惠施见胜功德。游历诸方。于自禁戒所遮止处多有毁犯。集诸财物奉佛法僧。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于善说法毗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转相引专以听闻为其究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见诸苾刍大族大福多获衣等所有利养。舍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叙慰现亲诲喻。令新苾刍邪心动作。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弃舍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所有经典。专乐习学随顺世间文章咒术。而不自察怀聪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聪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折伏暴恶及诸犯戒。为欲于彼暴恶犯戒作不饶益发起恶思。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搆集种种矫诈威仪。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以解世间文章咒术。多求多获所有利养。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复有一类。损恼于他以其非法积聚财宝作有罪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又即于彼能引无义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应知皆是违逆学法。恶友性相。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及菩萨地。又略说者。若于放逸或于恶行。或于下劣诸善功德。而相劝励。应知是类总名恶友。若诸昧劣愚痴种类。所有勐利长时烦恼。是名愚戆烦恼炽盛。若于宿世信等善法不修习故。于现法中信等微弱。虽极精恳。然无力能即于现法获得涅槃。当知是名宿世资粮有所阙故于现法中其力薄弱。是名五种违逆学法。与此相违。应知五种随顺学法。成就彼故于毗柰耶勤学苾刍。能正修集一切所学。成就如是随顺法者。复有五法能防戒蕴一正出家。二善请问。三审观察。四修对治。五任持信。不厄于债而求出家。如前广说。唯求涅槃爱乐所学而求出家。当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于犯无犯及还净中。若有苾刍持经律论。其所未了躬往请决彼便开晓。当知如是名善请问。于自尸罗三时观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后日分。若见无犯便生欢喜。昼夜精勤随学而住。若见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当知如是名审观察。于时时间初夜后夜或昼日分。思惟修习所有贪等烦恼对治。非唯听闻尸罗言教便生喜足。当知如是名修对治。深信有犯当不爱果。深信无犯当来爱果。当知如是名任持信。又正出家为所依止作余四事。由正请问终不毁犯。无知故犯。由审观察终不毁犯。放逸故犯。由修对治终不毁犯。烦恼炽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终不毁犯。轻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种法故。能防戒蕴名善防护。

复次于毗柰耶勤学苾刍。由有五种寂静法故。能灭诸恶。云何为五。一者柔和易可共住。二者断。三者断支。四者敬事。五者灭诤。何等柔和易可共住。谓如经说。略有六种可爱乐法。何等为断。谓诸人天所有四轮。何等断支。谓五断支。何等敬事。谓敬事大师。广说乃至。无有放逸。何等灭诤。谓七灭诤法。当知此中由依身等于同梵行现行非爱。又于僧祇共有财物不平受用。又有戒见不同分法。由依此故难可共住。性不柔和。心常展转互相经构。如是名为可爱乐法之所对治。与此相违。由其白品三种因缘。当知即是建立六种可爱乐法。由其第一建立三种。由其第二建立第四。由其第三建立第五及以第六。又于此中所有令他获得可爱利益安乐。正现在前身等诸业。名慈善友。若物可令清净受用。此物名为如法利养。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此物名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于钵内。当知此物名堕钵中。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当知此物名钵所摄。若所受食不偏精妙。亦不偏多。共食所食。显露而食不私密食。乃至唯有可充腹食亦共分布终不故思隐障处食。亦不闭门。而有所食恐他饥乏来至希求不得分给。当知是名平等受用。圣所爱戒差别分别。如摄异门应知其相。出世正见差别分别。即摄事分应知其相。又由二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乐性有二差别。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当倍增广。应知此中尊重增上。谓体彼有德。慰意增上。谓财法二摄。彼二增上谓善和合。和合增上谓心无扰恼。远离贪等所有扰恼。名曰无违。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曰无诤。和同水乳名一趣性。又处所圆满。教导圆满。正行圆满。资粮圆满为所依止。应知建立人天四轮。五种妙好所住方处。名处所圆满。广说应知如声闻地。正士善友。名教导圆满。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及菩萨地。由五种相自发正愿。名正行圆满。何等为五。一于正教授能敬顺取。二行无违逆。三如实自显。四其教授师随所获得精麁衣服饮食卧具便生喜足。五无间殷重二种加行乐断乐修。乃至修习四种苾刍爱取对治。又宿所作福补特伽罗宿世善根增上力故。应知有五相果胜利。谓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种可爱果报。一内。二外。内可爱果报者。谓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僕非女非半择迦。智慧勐利发言威肃具大宗叶。外可爱果报者。谓生富贵家。如经广说。大富大翼有大侍卫。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诸魍魉药叉非人守宅神等能为障碍。谓于财位不作障碍。或于寿命不作障碍。是名第二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于善法心能趣入修习无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于恶行深自恳愧。虽作恶已时时发起勐利悔心。由此因缘令已作恶现在微劣。于当来恶能永远离。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业方便加行。意趣伎能展转昌盛。凡所施为无不敬顺。少用功力多有成办。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胜利。如是四种。天上诸天人中诸人。所有止观胜妙车轮。随有所阙其车不转。又依应所得义深生信解。于师长前如实自显身有勇悍心有勇悍堪能领解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如其次第应知建立五种断支。随阙一支断不成办。又于最初应当勉励敬事大师。谓能宣说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法教。次应敬事其所说法。次修习法随法行时。应当敬事依增上戒与毗柰耶相应学处。次应敬事依增上心及增上慧教诫教授。于时时间修财供养及法供养。应知此中财法供养。谓同居止及同受用。次于静虑修三摩地。从此无间随无爱味通达谛理。永尽诸漏无有放逸。如是七种敬事差别次第应知。又由三相应知敬事。由能体彼功德胜利故起尊重。随所体悉以身语意三种正行而修恭敬。复设种种幢幡盖等而为供养。有诸同梵行者举余同梵行者所犯众罪。即于现前四目相对。而以其实不以非实。乃至广说。彼于未了正解了时便更无犯。更无犯故是诸苾刍。由见闻疑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诸苾刍见余苾刍犯罪时节。别于后时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见犯者记彼所犯便举是事。问言。汝忆自所犯不。彼乃答言。我都不忆。彼既不忆不可自悔。妄言我忆。非无悔言能离恶作。既被他举故信顺他。应从众僧求乞忆念毗柰耶想及以清净。尔时众僧信诸苾刍与彼清净。彼犯罪者得离恶作。是诸苾刍不应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由癫狂故现行众多非沙门法不随顺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复有一类无知苾刍。谓彼成犯非处举发。有诸苾刍为防未来教示忆念。令得自心还从众僧求乞不痴毗柰耶想及以清净。彼闻是已即便求乞。尔时众僧应断如是补特伽罗不成于犯。僧和合住唱与清净。无知苾刍既闻是已。不复重举前所犯事。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于众僧中举苾刍罪。其能举者起有犯想。彼所举者起无犯想。由无犯想便自称言我无所犯。能举者云长老岂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诚言。我不曾作。能举复云。彼先已犯。今得举发犹不了。故仍言不犯。尔时众僧便为寻求事之自性为犯不犯。待得实已当如法断。如是诤事便得除灭。有异住处众多苾刍。于所犯罪互生疑诤。或言有犯或言无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轻。有别住处众数过前。或望彼众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应就此请决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复有苾刍既犯罪已。自恶作缠之所激发遂成忧悴。虑他举发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诤事除灭。有多苾刍互相举罪。各为憍慢之所执持。不欲展转相对发露。专事离散。二部别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来对我众发露悔灭。我等何为辄就彼众发露悔灭。彼此部中各应推一有智众首共禀所言。补特伽罗同往他众。许其发露悔灭所犯。如是诤事便得除灭。如是诤事略有四种。应知除灭亦有四种。云何名为四种诤事。一者他举诤事。二者互疑诤事。三者自举诤事。四者互举诤事。何等复名四种除灭。一者愿出所犯除灭。二者施与清净除灭。三者许求实性除灭。四者各各发露除灭。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

 

上篇:瑜伽师地论(100卷)

下篇:瑜伽师地论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菩萨善戒经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菩萨地序品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

大乘方广总持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由序 宋天竺寺慈云大师遵式述 余...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

【注音版】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佛说无极宝三昧经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推荐】当你的父母渐渐老去....

哪天,如果你看到我渐渐老去,反映慢慢迟钝,身体也渐...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

几则打猎致命失误的事例

古今中外,千古不变的规律:打猎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错...

你究竟在怕什么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父亲问他:你怕什么?少年回答...

大悲咒的功德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

是「山门」还是「三门」

当我们进入到佛教寺院时,通常会先经过山门,有时也会...

【推荐】「无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处

昨夜梦中,任是富贵荣华、悲欣忧苦;清晨醒来,如幻如...

拜佛姿势图解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

业是搞不完消不完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无量无边,无始以来,哪搞得完呢?你...

是否适合做夫妻的10个标准

现如今,婚姻的可靠度似乎越来越低,离婚率高居不下。...

比丘为塔作枨因缘

过去在竺叉尸罗国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时期,门柱被火...

念佛与消业

业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不但把世间的贫富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