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劝说我们: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倘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
1、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在佛堂中念佛,但是一离开佛堂,看到美好的眷属、广大的财产,会产生爱取的烦恼,这些都是“生死的业力”。从佛法的因缘观观察,福报越大的人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眷属特别孝顺,财富特别多,临命终时心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佛号的力量,一个是对三界爱取的力量,如果断不了爱取,爱取是熟境界,具有极大的势力,佛号就会被爱取烦恼所取代。这是我们要修“观”的理由,我们不能低估了烦恼的势力,我们没有证得空性,就不要高估自己。
既然要了生脱死,就要知道生死的根源在哪里,否则你根本不知道如何了生脱死!生死的根源有两种,一种是业力,业力是生死的主要因缘,叫“亲因缘”;但是只有业力是不能招感生死的,还有临命终对三界的果报有一种深深的爱取,爱取就扮演一种“增上缘”,滋润业力就得果报了。从净土的角度,我们讲带业往生,我们重点不在把所有的业忏除干净,这是不可能的!从净土的角度偏重在断爱取,就是心念的正念。虽然我们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但是我们临命终时不生起对三界的爱取,我们就不会去碰触这个业力,这时候这些业力都在种子位。仰仗临命终时正念分明跟弥陀感应道交,到净土去消除这些业力。
修净土的人临命终保持正念是何等的重要,你可以带业往生,但是临终的时候你不能起颠倒!
“欣厌心”是否升起,决定了信愿是否坚固。自有生死以来,我们生生世世都随爱欲流转。生死的业力还不是得果报的因缘,我们对三界的果报生起爱取,老是怀念过去生命当中美妙的境界,这种对三界的爱取就会去触动生死业力,我们临终保持正念就非常困难了。我们念佛的时候,不能只是把佛号放在心中,调伏昏沉、掉举,把心静一静。念佛还要修“观”,来断除内心深处对三界爱取的烦恼,不解开生死的捆邦,欣求极乐就很难了,这是个双向操作。我们念佛修“止”,还要修“观”,来对治心中的爱取,破除心中的障碍,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产生厌离。多听闻极乐世界的广大功德,升起真实的法喜。念佛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也不是为了感应神通,我们的目的是了生脱死,成就究竟永恒的安乐,是为一种远大的目标来念佛。
2、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净土法门是圆顿中最极圆顿的法门,本身是一种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快速成佛,乘佛的愿力赶快去净土成就法身,成就方便,然后再广度众生。它本来是极度大乘的法门,如果不发菩提心,用世俗的心来念佛,佛号变成糖果了,蕅益大师说得好“诸法无性,境随心转”,一个法门对你产生什么功能,是由你的心决定的!
《阿弥陀经》要求我们“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念佛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求这个!求那个!印光大师说“但得本,不愁末”,只要专心把佛号念好,为了成佛,为了无上菩提,自然有人天福的小境界。一棵树有树干自然有枝叶花果,如果一开始就注意枝叶花果,没有树根就连枝叶花果都没有。印光大师说我们今天念佛的任何感应、人天福报,都是自然有的,水道渠成。在因地的时候,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紧的是求一心不乱。
3、临终正念,靠平时点滴栽培
我们平常人总觉得妄想打得多,对事物运作有利,其实所有妄想不超出我们的业力范畴,妄想打得多反而更糟。印光大师很强调老实念佛,你专心的念佛,如果寿命还在,自然业障消除;寿命该尽,自然往生净土。一切随顺因缘,阿弥陀佛会安排得好好的,不用你去求。
“一心不乱”是我们整个念佛的目标,我们有什么问题,阿弥陀佛很清楚的,他自然会安排得很好,你只要想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好。临终正念,要靠平时点滴栽培。一个人平时颠倒妄想,临终突然正念分别,这不附合心的等流性。我们可以带业往生,但决不能带着妄想往生,因为妄想是破坏佛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