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还要持戒

道证法师  2014/10/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还要持戒

一、念佛,体会佛的心愿,就会照戒律去做

(一)“以为受持净土法门只要信愿持名就好,不需要那么麻烦,还要持戒”这误会很大,其实戒律就是阿弥陀佛的精神和行为。

有人认为:“修持净土法门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往生西方只要有信、有愿、念佛就好,不需要那么麻烦,还要持戒。”此见解是否正确?下面就讨论这个问题。

由净土法门的角度来说,“戒律就是阿弥陀佛的精神和行为。”所有佛的精神、存心、言行、做法都是相通的。阿弥陀佛也不例外,也是一样。我们如果心里真正念佛,真正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心,体会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就自然会尊重佛,照戒律去做,而不会去犯戒。会故意去犯戒,故意不尊重戒律,就是尚未体会阿弥陀佛的心愿,尚未真正信佛。

(二)举五戒来说明“阿弥陀佛的心愿和戒律的关系”

我们举五戒为例来说明:

第一条——不杀生戒。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愿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给众生安乐,不要受苦。而且又要让众生都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我们如果真正了解佛的慈悲,相信佛的大愿,与佛同心,哪里会去为难众生呢?我们要了解,一只鸡、一只蚊子、一条虫,佛都疼惜它们,如同自己的儿子。

我们如果真正心里念佛,哪里会说佛所要救的众生,我们反而去杀呢!杀死众生,就是杀死阿弥陀佛的儿子啊!信佛又尊重佛的人,哪里会与佛作对呢?哪里会说佛要给众生无量的寿命,我们反而要断众生的生命,让众生短命呢?所以信阿弥陀佛慈悲的人,一定自然会爱护阿弥陀佛所怜惜的众生。不但不会杀生,不会吃它的肉,还会积极救度众生。这才是真正心里念佛,体会到佛的心,与佛相应。如果一面口里念佛,一面又杀死阿弥陀佛的儿子,这就是不信佛。

(三)举五戒等来说明:“持戒比较不麻烦”

有人提倡“念佛不需要那么麻烦还要持戒”。末学反而劝大家“念佛要持戒”,如此花开见佛比较快、比较简单,不需要那么麻烦去犯戒。因为我很怕麻烦,所以我都事先想清楚:

到底是犯戒比较麻烦,还是持戒比较麻烦?

我们仔细想想看:杀生是不是比较麻烦、更疲劳呢?不杀生是不是比较轻松、比较不麻烦?譬如墙边有一堆蚂蚁,我看到,就帮它们皈依、念佛,然后就绕到别处,不去打扰它们,反而路很宽,这样是不是最不麻烦?有人看不过去,要花时间去喷药,去把它们揉死,费老半天功夫,是不是更麻烦?这叫做费力又药味难闻。

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都不要动脑筋、不去动它,是不是更轻松不麻烦呢?别人的东西,我们动脑筋去动它,是不是更麻烦?这是费力又没好结果。不邪淫是不是比较不疲劳、比较不惹麻烦?不打妄语,省得以后解释一大堆,免得麻烦。喝酒除了增加麻烦,哪有什么好处?不喝酒当然比喝酒来得省力又比较不麻烦。

乃至八关斋戒,不化妆、不擦粉,当然比化妆省事不麻烦。去唱歌跳舞、去排队买票看电影,也比静静地在家休息更麻烦。持斋过午不食;下午晚上不用煮、不用吃也比较省事,省很多麻烦。

总之,持戒一定比犯戒更不麻烦。犯戒真麻烦,费力又没好结果。这种赔钱生意最好不要做。

(四)勤苦于犯戒又轮回生死,还不如勤快念佛持戒助人

《无量寿经》说我们众生都是“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勤劳,也就是很勤快。 “勤苦”就是说我们很勤劳受苦啦!我们众生可以说每天都很努力、很拼命去做一些使自己以后轮回痛苦的事情。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勤奋去做赔钱生意,多赚疲劳,多赚生死轮回!犯戒的事,我们最好不要那么努力做,甚至还不怕麻烦很认真地做。犯戒的事,我们最好比较懒惰都不要做,才不会勤劳又受苦;以后还要等很久,莲花才会开。这种勤快实在划不来。我们勤快,要主题正确;要勤快念佛、勤快持戒、勤快做好事帮助众生;不要勤快犯戒,自找麻烦。所以,末学奉劝大家,念佛持戒比较轻松,比较不麻烦,以后花开见佛也比较快。我们没必要那么麻烦去犯戒,受苦受不了。

(五)小结

往生西方的三资粮是“信、愿、行”。确实“净土法门求往生西方,只要有信、有愿、念阿弥陀佛就好”。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下面那句“不需要持戒”,观念就完全不对。因为认为不需要持戒,就不是有信、有愿、念佛的表现;反而可以说是不信、不愿、又不念。下面我们分信愿行三方面来讨论净土法门求往生西方与持戒之间的关系。

二、三资粮的“信”与持戒的关系

(一)净业三福要求“持戒”

《观无量寿佛经》说: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三种福,其中就说到要持戒。我们若相信净土三经,当然就要相信持戒是往生西方必须要修的福。戒律是佛所教我们的现前生活待人处世的原则与精神。一个人如果连佛所说眼前生活的原则都不相信,哪有可能相信佛所说的那么遥远的极乐世界?一个人如果说戒律不需要持,是过时的,这样就是认为佛的能力连三千年都看不到。如果佛连三千年都看不到,哪有可能看到十劫以前阿弥陀佛成佛的事呢?所以,我们若不肯定戒律,就是不肯定佛的能力,如此,哪有可能真正相信净土法门?这种信心就要老实检讨。

(二)戒是八宗共同的基础

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八宗共同的基础就是戒律。我们当然可以照根机选择一宗专修一个法门,都能成就。但是不管选哪个法门,是参禅或者学教或修密,都必须要持戒。当然净土法门也要持戒。因为戒定慧三学是整个佛学的内容:“戒” 是定和慧的基础,也就是禅定或者一心不乱的基础。我们如果时常犯戒,心乱糟糟,哪有可能念一心不乱呢?所以一个人若不肯定最基层的戒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肯定上层的禅定与般若智慧,哪有可能真正行得到呢?

(三)至心信乐才能往生,至心信乐的条件是什么?

佛在灭度之前,交代我们“以戒为师”,以戒律作我们的老师。我们若对佛所说的,有些信有些不信,就是半信半疑;这就不是“至心信乐”,根本不符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真是大慈大悲,只要有人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想要往生去那里,“至心信乐”,即使临终念十句阿弥陀佛,也可以去他的世界,阿弥陀佛也会来接他。所以,我们要很注意大愿里“至心信乐”这四字所要求的条件。什么叫做信到“至心”?要完全肯定、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我们既然要至心信佛,就要相信佛的全部: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道力,乃至他所说的戒律,没有一样不信,没有一样信不过,完完全全相信佛的全部,这才是“至心”的信。

(四)要肯定戒律,若持不好,要惭愧,忏悔念佛

我们前面说过,持戒波罗蜜是到成佛才能圆满。我们持戒有做不到的地方,一定要惭愧,老实承认自己不好,忏悔念佛。一定要用尊重心,肯定戒律的必要,尽力去做到。千万不要用轻慢心,反而说不需要持戒;这就变成毁谤正法。一旦说不需要持戒,就会使众生很放心去犯戒,造很大的罪业,就成害众生堕地狱,受苦报;这会造成往生很大的障碍。我们平时一定要确实检讨自己的信心,以免到临终忽然间才恐怖,发现自己根本没信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道证法师文章列表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

戒体有防非止恶的力量

我们南普陀学院,有个沙弥刚出家时,我告诉他:沙弥十...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原文】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忆佛,念佛,...

怎样建立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怎么样建立信心?一般来说,从信心建立来看有两种类型...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最好的忏悔方法是至诚念佛

在忏悔法里面它有作法忏,有取相忏,有实相忏。那么最...

【推荐】往生不是靠善业力,而是靠临终正念

什么是带业往生呢?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业...

净土宗人对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他说:净土宗...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离

我们要想出苦,不是空间处所的改变,苦在心上,得在心...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鬼神病的治病方法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

「远离颠倒梦想」中的四种颠倒

若如大火能烧尽一切执著,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对...

【佛教词典】显识

【显识】 此为《显识论》所立二种识之一,为阿赖耶识之...

【佛教词典】无惭无愧

【无惭无愧】 p1059 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无惭无愧...

【推荐】致癌的因素与防癌的食品

癌,是恶性肿瘤的总称。发生于人与动物体组织,器官的...

玄琬和尚的故事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人的执著从何而来呢

流水是微妙的,虽然有许多卵石围堵着,水还是能够绕过...

修无漏功德,作无相之福

我在国清寺时,每年到了冬天的十二月,都要举办两个静...

善根深厚的人,不会投生在这个世间

念佛不是要等的,这个因循等待可能就耽误了我们自己。...

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梁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

何谓佛度「有缘人」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

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在政治哲学上,如果想立功创业,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这...

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问: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

为社会加温加暖

亲人要出远门,家人总会叮咛:你要多加一件衣服;吃饭...

念佛四年,站着往生

谛闲老法师当时在金山当知客。有一天,从家乡来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