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2021/06/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阐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真如门讲性空,生灭门讲缘起,一念心性在般若真空中随染净缘而生一切诸法,这是佛法的重要纲领。众生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因而被重重烦恼裹挟,就要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来对治,四念处就是一剂对症的良药。省庵大师《四念处颂》以偈颂的形式阐发四念处的法义,对我们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序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唯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云。

译白:

佛陀将入涅槃时,嘱咐众比丘弟子,依四念处修行,与依佛修行没有两样。今值末法,有正念的人少了,有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人们不仅不思其义,甚至都不识其名,真是令人叹息啊。我隐居山中无事,读《大般涅槃经·遗教品》,取其中的意思,并以偈颂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歌咏的人正念得以增长,妄心得以息灭。将这些教诲放置在座位一角,每日温习以自我警醒,并不忘佛陀的遗训。

略解:

智者大师《四念处》云:“人于五阴起四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四念处即五蕴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门的修学,破四倒见为四正见。《大般涅槃经?遗教品》云:“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可见四念处对于佛子而言是必修之课,没有四念处的智慧观照,所修之法恐会落于偏邪之处。省庵大师作《四念处颂》,希望众生提起智慧观照,从而舍妄归真,可谓悲心切切。

二、观身不净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译白:

所谓身,就是众生的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色身。一念颠倒之心生起,就有了虚幻假合之身。这个身体脓血交织,腥臊遍布;皮肤像纸一样包裹着血肉,筋脉像藤一样缠绕着骨头;毛发像一丛丛草一样覆盖着皮肤,大量的虫寄生在体内互为邻居。身体内所藏的只有臭秽,外部只是用衣物来装饰。四大假合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实有的,六根怎么会是真的呢?口里说话就是风在响动,身体活动就是气在因循,勉强给人安立男女之名,主宾之别。人生百年,到头来也不过是葬于三尺黄土之下;时流万古,最终也只是一堆尘土罢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徒自回首伤悲。这样生生世世无尽循环,谁能识得本来的自己呢?

略解:

欲界众生爱欲深重,由此染缘感得的四大假合之身极为脆弱,如《维摩诘所说经》云:“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众生身体是因缘之法,易衰易变,内外皆是臭秽不净。《大智度论》中说,此身有五种不净相:(一)种子不净。众生的淫欲之身,由贪爱烦恼而生,父精母血和合,是为种子不净。

(二)生处不净。身处母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是为生处不净。(三)自性不净。此身外相、身器、内含共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脂、脑、膜),如何粉饰都不能使其洁净,是为自性不净。

(四)自相不净。皮肤包裹之下,脓血遍布,九孔(眼、耳、鼻、口、大小便道)常流,是为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死后身体肿胀溃烂,骨肉纵横,被禽兽食啖,是为究竟不净。众生色身由四大构成,有一大不调,就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色身确实是众苦集聚之处。当谛观种种不净之后,就会对此色身深生厌离。对娑婆世界的厌离,正要从厌离自己的身体开始。

由于众生对色身有很深的贪着,然而色身最终难逃生老病死之相,总会令众生被苦系缚。维摩诘居士示疾,告知众生身为大患,众苦结集。比如当疾病或死亡现前时,众生往往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过度恐惧、过度反应的状况。调查发现,很多癌症病人最终并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恐惧。

众生身体是生灭心感得的因缘法,过度的恐惧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当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反而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龙树菩萨说:“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大智度论》)透过四大假身而回归真如法身,正是修行的落脚之处。

三、观受是苦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

译白:

众多的苦是从哪里生起?都是从受而来。刚领纳了顺与违之受,又面临着取与舍之受。有兴盛出现就有衰落跟随,没有荣耀也就没有耻辱。怨恨从亲爱里出现,悲哀从欢乐里产生。东晋时期王家与谢家这样的豪门现在什么地方?三国时曹氏与刘氏的政权早已泯灭。悲与欢皆是几场梦幻,胜与败不过一局棋罢了。事情总是与自己的期待相违背,贫穷和病苦则总会并肩而来。财神千呼万唤也不出现,穷鬼前推后搡也不离开。忧伤又有何用?郁结在心而愈发不平。要知道,无求时卑下也是高贵的,知足时有缺欠也是盈满的。如果体悟到空性的智慧,忧愁和欣喜从哪里产生呢?

略解:

所谓受,就是领受、领纳。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诸根,对色、声、香、味、触诸尘之境,识即生其中,从而分别尘境,生发苦乐之受。释迦本师开示众生有三苦:(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行苦,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众生逢顺境便觉得快乐,逢逆境便觉得痛苦,然而释迦本师开示,所有的受都是苦的。不但逆境之苦是苦,顺境之乐也是苦,因为这种乐是无常的,都是凡夫的业识心的感受,乐极便会生悲。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一切诸受无不是苦。

龙树菩萨说:“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大智度论》)

众生期待以外在的五欲六尘获得身心的快乐,这是甚为颠倒的,妄求多求最终只能增加痛苦。然而苦受的体也是虚幻不实的,其性也是空的,所以应少欲知足,知足则能常乐。要舍弃虚幻的生灭之苦,追求常住的涅槃之乐,是释迦本师为一切众生指示的光明大道。

四、观心无常

妄心无住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别,六个弟兄多。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炎凉易翻覆,好恶每偏颇。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译白:

众生妄心没有安住之处,那么它的体和相是什么样的呢?就像风中闪烁的蜡烛,又像水上摇晃的波浪。六根门户有别,六识弟兄众多,随着六尘竞相驰逐,根与尘总不相和,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诸如此类。青黄之色须臾即改头换面,是眼识无常。动与静屡屡迁流变化,是耳识无常。臭味才去,香味即至,是鼻识无常。

甜味来时,淡味已过,是舌识无常。炎热与清凉翻覆易变,是身识无常。好与恶总会偏向一方,是意识无常。境相息灭后,心向哪里安住?情识消泯后,世智亦无处安立。掀翻财、色、名、食、睡五欲的魔窟,捣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巢穴,劫贼归顺于圣王的教化,飞鸟挣脱了网罗。何时能悟入自性常住之理,使各种虚妄消磨尽啊!

略解:

所谓心,是指众生遍缘六尘的缘影心,又名妄心,即第六分别识。众生迷失真心,依此妄心而迷惑造业,无始劫以来,流浪生死,难得出离。然而以智慧观照,此妄心念念是生灭无常,境生则生,境灭则灭。

龙树菩萨说:“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大智度论》)因而应舍妄归真,求证本自具足的真如之心,享受自性常住之法乐。

五、观法无我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译白:

一切法都是从缘而生的,本来就没有“我” 的存在。因缘是有生有灭的,众生的念头思虑就会有高低的变化。本来想要获得一些东西,没想到反而失去了一些东西。本来想寻求闲适,没想到偏偏遭遇繁忙。虽然怕冷可是冬天却迟迟不走,虽然怕热可是夏天却总是很长。贫穷时回忆富有时的快乐,年老时追思少年时的强壮。

有谁会憎恶顺境的安乐,又有谁会喜欢逆境中的危险呢?要知道,自在才能作主人,一切事物的迁流都是无常的。离开六根,念头根本无从生起;没有六识,对一切境界都不会执着。从内至外什么都没有,中间有无尽的奥藏。六根之窗不执着外境,本有的觉性堂堂显露。待到烦惑断尽,就究竟成佛了。

略解:

所谓法,是指想、行二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众生背觉合尘,妄执有我,既执有我,便有我所。“我”字当头,就会以自我为中心,顺于我则生喜心善心,逆于我则生瞋心恶心,甚而不重道德,违背仁义,小则家庭矛盾,个人纷争,重则国家冲突,世界纷扰。统而论之,深重的我执是众生烦恼痛苦的根源。

释迦本师生大悲心,教众生修习妙观,以空性智慧观照诸法,了达所谓的“我”虚妄不实,了不可得,则我执照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大智度论》)既然无我,则自性智慧得以显露,诸恶不生,众善奉行,从而人心趋善,国运趋盛,世界不平而自平,众生由妄归真,入无生忍,可谓善莫大焉。

六、如理正观,转变业力

以上分别观身、受、心、法为别相念,将其总摄而观为总相念。总相念,即以一观观四境,则观身不净,受、心、法亦不净;观受是苦,身、心、法亦是苦;观心无常,身、受、法亦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于一境用四观,则观身不净,亦是苦、无常、无我;观受是苦,亦是不净、无常、无我;观心无常,亦是不净、苦、无我;观法无我,亦是不净、苦、无常。

众生一念心性不可思议,天台家以一心三观的理念对其进行了精辟阐发,如湛然大师说:“夫三谛(真、俗、中)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由是立乎三观(空、假、中),破乎三惑(见思、尘沙、无明),证乎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成乎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始终心要》)

四念处正是修慧观极为重要的路径,最终走向圆满菩提,如蕅益大师说:“四念处者,佛法之总纲,偏圆权实靡不由之,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灵峰宗论》)既然了知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业随心转的道理,众生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便有下手之处,即通过断恶修善来转变因果业力。

《杂宝藏经》记载,往昔有一位罗汉,带着一位小沙弥,他知道小沙弥七天以后寿命就尽了,于是就让小沙弥回家看看,到第七天头上再回来。小沙弥听从师父安排,就赶回家去。半路上,小沙弥见到很多蚂蚁随着水漂流,很快就要死了,于是他就生起了慈悲心,脱下袈裟装上土来挡水,又把蚂蚁放到高处干燥的地方,这些蚂蚁就得救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小沙弥又回到师父身边。罗汉非常惊讶,入定后一观,才知道是小沙弥一念慈悲心救蚂蚁而获得了延寿的果报。明朝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通过断恶修善而改变命运的事迹,也是值得效法的榜样。

然而在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之中,最殊胜的当属念南无阿弥陀佛。质而言之,念佛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修观之法,如蕅益大师说:“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灵峰宗论》)佛号为光明,对治众生内心的无明暗冥,能够使众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愿念佛,能够感通佛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蕅益大师又说:“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仰靠阿弥陀佛慈悲愿力,转五浊为五清,转苦空无常为常乐我净,转罪恶生死凡夫为万德具足的诸佛,可谓法界中最为殊胜的转化。

综上所述,四念处对于众生修行成佛非常重要,应勤修习。省庵大师在《序》中说:“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愿我等诸莲友都能勤修四念处,觑破虚妄因缘之法,时时以信愿念佛庄严自心,必能在今生圆满转妄归真、转凡成圣的无上大愿!

《净土》2020年第3期    文/西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分心散乱的对策

其实除去五盖,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最常见也最常被忽略的...

心能够无住,得这四种好处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种功德。我们前面讲过引发...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

心忙则忙,心闲则闲

你请某人帮一下手,也许,他会回答你:你没看见,我正...

心安比赚钱更重要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而非物质的享受,因为一切物质...

神经系统是受心理的影响

思量能变就是第七意识,老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把心带回到心性时,应该怎么修

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该如何理解

问: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我...

孝养父母,功德无量;背逆父母,获罪无边

(一)孝养父母,福德之基。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

父母子女乃是相互的债主

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

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不被他转走

人家管我们,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拿他的坏处来回光返...

【佛教词典】眼识界等相

【眼识界等相】 p0999 集论一卷二页云:眼识界何相?谓...

【佛教词典】缘起一切种相

【缘起一切种相】 p1303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二页云:复次...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宗的祖师简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四十八大愿——(第40愿)随意见诸佛国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

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

慧律法师《佛教与人生》

【我(们)拥有什么?】 今天,来到新加坡这个地方,看...

猎人改业

罗阅只国有一座高山,山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很多,风...

佛学之宇宙论——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

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 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

净慧长老追思荼毗法会在湖北黄梅四祖寺举行

2013年4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

要随缘不要随习气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么?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

救济贫困能得到五种福报

在我们这个世界,养生资源缺乏,故此众生为养活色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