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欲中哪一事为最妙

2017/0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五欲中哪一事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这五大国王以波斯匿王为首,会集于园观之中。

此时,五位国王聚集一处,各作此论:"诸位贤达当知,如来所说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见到色境而产生非常爱乐之念,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听音声、如鼻子闻香气、如舌头尝知味道、如身体能感受细滑,这五事即是如来所说的五欲。而此五欲中,何者最妙?是眼睛见到色境最妙?耳朵听音声最妙?鼻子闻香气最妙?舌头尝知味道最妙?还是身体细滑之触最妙?这五事到底哪一事为最妙?"

其中优陀延王说:"色境最妙。"优填王认为:"音声最为妙。"恶生王论说:"香气最为优胜。"波斯匿王则论说:"味道最为妙。"而毗沙王则说:"细滑的身触才是最胜。"

这时五位国王说道:"我们共同论说五欲,然而却不知哪个才是最妙?"于是,波斯匿王向四位国王说:"现在佛陀就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我们可以一起前往世尊所在之处,询问五欲之义。如果世尊有所教导开示,我们当共同依教奉行。"诸位国王听从波斯匿王所说,一起来到世尊处所,顶礼佛足,各坐于一旁。波斯匿王将刚才他们共论五欲之事,具向佛陀禀白。

世尊便向五位国王开示:诸位国王都是随着各自的喜好而作此论说。如果这个人的习性对色境染着甚深,怎么看也不会厌倦、不会满足,这种人会认为色境最妙、最上,没有能够超越它的,自然不会另外贪著于声、香、味、细滑之法,于是在五欲之中,自然将色境当成是最妙的。

如果这人的习性对音声有所染着,他听到音声便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会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音声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香气有所染着,嗅闻到香气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曾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香气当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习性对味道有所染着,舌头尝到味道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知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味道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细滑之触有所染着,对细滑的触受感到极度欢喜,不会有所厌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细滑触受视为最妙。

再者,如果那个人的心正染着在色境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声、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音声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香气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味道中,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细滑的触受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味之境上。

于是,世尊便以偈颂宣说: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说色境最妙,当平等而论之,怎么说呢?因为对色境有贪爱的习气。如果对色境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色境,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色境最妙。然而贪爱色境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贪爱色境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色境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色境的过患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无法启发人心生出离,那么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色境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精勤修行得至无畏涅槃城中。如以上所说,色境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

大王!如果说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是最妙的,都应当以平等之心而论。觉得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是因为对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有贪爱的习气。如果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

然而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都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

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所产生的过患,也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这些过患的境界无法启发人生出离心,则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得至无畏涅槃城中,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因此,大王!众生所乐之处,心即受其染着,受其染着则受苦患,就是这个道理。大王!当以此为知见。

五位国王听完佛陀的开示,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一)》

省思:

众生将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执以为我,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因贪着爱染心中不能作主,而动诸身口意造业、受苦,流转轮回。所以想远离诸苦,须知六尘境界实为贼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劫取自性功德法财,是故修行当以六根六尘为入处。六根接触六尘之际,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反省检讨,收摄身心,起观觉照,不起贪爱、烦恼、执着,如此收摄用功,生活中落实"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行持,身口意便得清净,日久,就能够回复本自清净的菩提心,踏上解脱自在的涅槃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舍利弗五百世堕为毒蛇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参考。佛陀的弟子有一个叫...

中了二只箭

法国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家境清寒,长大后嫁给一个公...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如何才能活得坦荡

假如说,一个人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以至于没有约束自...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

有四种供养因缘,使僧众心生贪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

沙弥贪恋龙宫堕龙身

昔日,有一位阿罗汉与一位沙弥师徒二人同住在山中修行...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深入佛法舍假修真

末学生于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给人感动也是一种布施

有一个妇人,年轻时就欢喜打牌,几乎到了一天不打牌,...

职场中难免伴随着心酸和泪水

阿兰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大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设计...

世间上真正的美女

拘留国中有位婆罗门,名叫摩诃蜜,悭贪不信佛法,智慧...

【佛教词典】高昌

(地名)西域古王国名。汉代之车师前部,后汉戊己校尉...

【佛教词典】成熟甚深

【成熟甚深】 p0666   世亲释十卷四页云:颂曰:诸佛...

我们哪天离开过这具骷髅

古大德常讲,修行人三常不足,要少睡、少吃、少穿。因...

【推荐】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的关系

在华藏世界海世界种里面有二十重世界,第十三层就包含...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降伏其心 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

【推荐】皈依后还能喝酒吃肉吗

问: 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

【推荐】卖贫、卖贱、卖短命

阿槃提国有一个大富长者,资财很多,而他家里有一个老...

行善如果求回报,心就有了挂碍

从过去佛到现在佛,诸佛关于佛教的教义,有一个概括,...

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

中国佛教天台宗对观音信仰在中国汉传佛教领域的普及与...

心为万行之本

《禅林宝训》是一本教内禅净合流,教外三道同研之书。...

心念改变命运就会改变

佛是从哪里产生的?佛是由我们心成的。是心是佛,是心...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

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问: 学佛和做人贵在真诚二字,可是怎样才能算真诚呢...

彻悟大师「十信」解读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众生对于至极圆顿、唯佛与佛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