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家犹如脱海险喻

2020/06/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家犹如脱海险喻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陀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佛以譬喻为说出家之殊胜。

佛言:“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三界内之舍宅,如牝马口海出猛火,能烧尽四大海及百川众流。往昔在罗陀国中,有一位妙得彼岸菩萨,此菩萨常以慈悲而饶益一切众生。

当时,有许多商人入海采宝,都是仰赖与菩萨同船,依靠菩萨的指引,脱离一切险难,顺利取得珍宝,安全返回。后来菩萨渐渐衰老,年已百岁,行动大不如前,起坐皆需旁人搀扶。

一天,有一商主到菩萨住所,礼拜、供养菩萨,并禀白:‘我准备出海寻宝,以脱贫转富,恳请菩萨与我同行。’菩萨回答:‘我已衰老,体力微弱,不能再出海了。’

商主继续恳求:‘大士!请您慈悲怜悯我,接受我的祈请。您只要安坐在船中,我就安心满愿了。’商主再三恳求,菩萨慈悲应允,与商人同乘大船入海,向东南方宝所之处航行。

开船不久,遇强劲北风,船漂至南海,狂风继续昼夜不停的猛刮,经七日,众人见海水变为镕金色,便问菩萨:‘何故海水变为金色相?’菩萨答言:‘我们此时已进入黄金大海,此海中充满紫磨真金,因金宝交相辉映,所以有如此之相。你们已偏离正确航道,漂堕此海中,需努力设法还归北方。’

菩萨虽叮嘱应设法转还北方,但众商人无力让船北返,船继续航行数日,海水变为如珂雪般洁白之色,菩萨说道:‘我们此时已进入真珠大海,因海中充满白玉真珠,珠映水色而产生如此之相。你们应当尽一切努力,设法回归北方。’

又经数日,海水变为青色,色如青琉璃,菩萨言:‘我们已进入青琉璃海,此海充满无量青色琉璃,琉璃与水相映,故有如此之相。’

再经数日,海水变为如血般的红色,菩萨告诉大众:‘我们已进入红玻璃海,无量红玻璃充满海中,故映成如此之相。’

复又经数日航行,海水变为如墨汁般的黑色,船上之人听到远处传来猛火爆裂声,有如大火燃烧干枯竹林一样猛烈,极为可怖;又见大火起于南方,火焰丛聚如山峰,高逾百丈,焰势飞空散合,有如光流掣电般迅速,此诸景象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众人皆惊怖,心想:此次性命恐难保。

菩萨告诉众人:‘现在情况非常恐怖、可怕!我们已入牝马口海,四大海及四天下大小河流,一旦进入此海,都会被猛火烧尽。此海是因众生之业力为增上力,故有自然天火烧此海水;设若天火不烧此海水,则一日夜中,大地皆将变为海而漂没一切众生。今我等遇大黑风,漂入此海,性命堪虑。’

闻菩萨此言,船上千余人皆悲号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为了寻宝而入海,却遭遇此种险难,要如何做才能脱离险难、保全性命?’众人于是虔诚祈祷,祈求能获救济,有呼唤父母之名,有称念梵天者,有称念摩醯首罗天王之名,有称念大力那罗延天者,乃至有人走向同船的彼岸菩萨,顶礼祈求:‘唯愿菩萨救苦救难!帮助我们度过危险。’

此时,菩萨为使众人不再惊恐、怖畏,说道:‘世间最上大丈夫,虽入死门不生畏。汝若忧悲失智慧,应当一心设方便,若得善巧方便门,离诸八难超彼岸。是故安心勿忧惧,应当恳念大慈尊。’

菩萨说完,立即焚香、礼拜十方诸佛,发愿:‘南无十方诸佛,南无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四向四果一切贤圣,有天眼者、有天耳者、有他心通者、众自在者!我为济度众生而生大悲心,宁愿弃舍己身生命,以救济众生脱离苦难。我累世受持如来不妄语戒,无量生中未曾违犯。若我曾有一世犯妄语戒,此刻的恶风将转增剧大;若此戒德非虚妄,愿以持戒之善法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我与众生皆得成就佛道。若我所言、所愿真实不虚,愿此恶风即时停止,如意之风随念而至。因为,众生身即是我身,众生与我平等无差别。’

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大愿,刹那间恶风即止,转为顺风,众人得以脱离险难,顺利至宝所,寻获各种珍宝。

此时,菩萨告诉众商人:‘这些珍宝难逢难遇,你们是因为过去世广行布施,才能得到这些稀世珍宝;但过去行布施时,仍有吝惜不舍之心,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今世遇此恶风之险。现在你们得到珍宝,要知足,切勿贪多,以免因为贪心,尔后再遭灾难。应知一切众宝中,生命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商人们听从菩萨的教化,心生知足,不敢多取,于是得以安度险难,获得大珍宝,远离贫穷,顺利返回。”

佛陀进一步开示:“出家能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有所依怙,就像商人得遇妙得彼岸菩萨,依于菩萨,虽遇危难,卒能脱险;出家修行能出离生死到涅槃彼岸,如商人得离贫穷,获大富贵。世间所有一切舍宅,如牝马口海能烧尽所有河海。出家菩萨应如是观察在家种种过患,离诸欲乐,厌离生死,入清凉自在宝所。”

典故摘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厌舍品第三》

省思:

佛以众商人依于菩萨之救护,而得出离牝马口海之险为喻,令吾等知出家之胜。《大般涅槃经》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宿世种菩提”,出家精进修道,远离世间种种过患,并与诸佛菩萨、善知识、同参为善友,有所依怙。得以披剃出家,因缘殊胜难得,当生难遭难遇想,善护法身慧命,依善知识所教,不染世乐,精勤行道,以期得出离生死而达涅槃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勿作「二宝」弟子

在家信众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

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

福报是从众生身上得来的

有的人会说。我很穷,根本没东西布施,你就布施微笑吧...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

野老得斧而不知宝

【经文】 昔有贫穷孤独老人,无业资生,偶得一斧,乃是...

我们信仰的是三宝,不是信仰哪个人

如果菩提心没有生起来就很容易退转,这是不变的信仰。...

舍得的三种层次

对舍得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舍得舍得,...

珍惜这一生,让善根在这里增

大磬响起,开悟在即。看我们当下能不能息灭妄想分别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

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

【佛学漫画】根治自我内耗的终级灵药

根治自我内耗的终级灵药...

倚老卖老的人容易栽跟头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佛教词典】莎髻

以莎草结髻,原为古代印度奴仆之风习。于密教中,不动...

【佛教词典】十二类

(名数)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

中国禅宗的起源

少年时代的净慧长老 我今天所讲的禅,不是六度禅波罗蜜...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真参禅人,二六时中俱用持久之心

参禅人,工夫能做到不打失、不走作、不间断,三能办到...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

横截诸恶趣

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横截诸恶趣。这个横,注...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

问: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同性恋可以往生净土吗...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清净本然的本体,怎么会有染净因果呢

先看第一科,约着迷真。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

星云大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

一句弥陀,真心顶戴

一句弥陀,真心顶戴,人命无常,光阴不再。 来念佛的人...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

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