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2015/10/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的含义并不明了。为了方便大众对“二时临斋仪”的理解,下面就其内涵作简要介绍。

“二时临斋仪”在佛门中俗称“供养偈”和“结斋偈”,是出家人在早斋和午斋前必须念诵的偈咒。出家人之所以在早、午斋时念诵这些供养偈咒,是因为,佛制出家人早上、中午可以用斋,而晚上是饿鬼进食的时刻,出家人在此时是不准用斋的。由于饿鬼没有食物可吃,如果僧人晚上用斋,吃饭时的碗筷之声会令饿鬼生起瞋恨心,加重他们的罪业。

因此,佛制出家人要过午不食。出家人晚上不进食,是为了怜悯饿鬼,培养慈悲心。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很多丛林都实行“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出家人如果只吃两顿饭,在体力上消耗太多,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很多寺院允许出家人用晚餐,但必须生起惭愧心,将晚餐视为“药石”,即用于延续生命的医药,要求出家人不准辨别味道的好坏。因此,晚餐便不念供养偈语。

“二时临斋仪”的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其全文如下: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早斋念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午斋念诵)

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二时临斋仪”除了早上念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中午念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之外,开始与结尾所念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从“二时临斋仪”的内容可知,在早、午斋供之前,首先要供养诸佛、菩萨,然后供养僧众等修行之人,最后在结斋时以法供养回向给布施饮食之人。这就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意义。

出家人之所以在斋前要先供养三宝,是因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须仰赖“三宝为灯烛”,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转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须依循“三宝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离苦得乐。因此景仰三宝、感恩三宝,并以三宝为人间最大福田,发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养。

出家人在早斋时通常念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至于佛门早餐食粥的来源,据《摩诃僧祗律》云:“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然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以奉世尊。由是佛听比丘,从今日后,许食粥,有十种利。时世尊即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据《摩诃僧祗律》载,食粥具有十种利益:

一、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二、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三、益寿,补养元气,寿数增益。四、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六、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七、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九、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十、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因为粥有这十种利益,所以要用来供养修行之人,使他们得到无边的善果,达到究竟常乐的涅槃彼岸。

在中午念诵供养咒语时,还要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其中“三德六味”即在告诉我们作为供佛和僧人的饮食,一定要三德完备、六味俱足,方为合法,否则便是对佛和僧有失恭敬。所谓“三德六味”即是清净、柔软、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种味道。若厨中之人,备办僧人之食,能够拣择干净,便合于清净德;食物若能精细甘和,便合于柔软之德;若能应时置办,制造得宜,便合于如法之德。

对于“六味”,紫柏大师在其《示厨》一文中指出:“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脏腑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以“三德六味”的甘美饮食供养诸佛及修行僧,能够令诸佛菩萨和僧伽大众生起欢喜之心。食用这种饮食,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身适心安,显资色力,使身心健康,智慧显现。

“三德六味”的上妙饮食,不仅要供佛及僧,而且还要“法界有情,普同供养”。为何要供养一切法界众生?因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缘和合方得成就。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借助众生之力方得圆满,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所以发感恩心而供养。而我今虽衣食饱暖,世上却有无数饥民饿殍,乃至广大恶道众生受罪无限,“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因此也应当发广大心、慈悲心至心供养。在提出供养诸佛菩萨、僧伽及一切法界众生之后,供养偈中让人作如下观想:“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几句偈语告诉出家之人,在每天吃饭之前,应当经常提醒自己要以法为供养,让自己沉浸在法味之乐中。

僧众接受十方施主的饮食供养,应当将这种功德回向给这些施主,使他们因饮食供养而得到善报。因此,在早、午斋结斋时要唱颂:“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也是对施主饮食布施的一种祝福与感恩。祝愿供养法会斋饭的护法居士,因以欢喜心种此清净布施的善因,必将得到世世饮食无虞、究竟安乐的善果。僧众每天念诵,以示不忘,从而能激发积极向道的信心。

佛门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能够令众生成就佛法智慧解脱的因缘。对于沉沦苦海的世间众生来说,除了饮食的供养之外,他们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脱烦恼。正因于此,在早、午斋结斋时,僧众常要念诵“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祝愿众生未来皆能至少达到阿罗汉圣者的境界,其中“所作皆办”指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从而“具诸佛法”的智慧与光明、自在与解脱。

“二时临斋仪”是佛门修行的重要一环,也是每天必须进行的功课。在早、午斋时,念诵如上偈语,能使自己常念诸佛菩萨之功德,感恩施主的供养,警示自己收摄内心,精进用功。从而以恭敬心、报恩心、慈悲心、清净心,诚心供养、结斋、祝愿,最终令身心清净,法喜充满,成就无上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祗树给孤独园

祇树给孤独园是佛陀行脚弘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道场,它...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

白衣上座,比丘下座,乃法灭之相

那么现在也有二宝,现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宝,不承认僧宝...

上辈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吗

问: 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

在家出家都要报答四恩

四恩是哪四种恩呢?对在家居士来说,就是天地、君、亲...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佛教千僧斋的由来与功德

何为千僧斋? 千僧斋会,顾名思义,即同时布施一千名僧...

五戒与十善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

正月初九斋天的意义

一、斋天名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正月初九寺院为众生祈...

佛教小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

【佛教词典】异熟已熟业

【异熟已熟业】 p1116 瑜伽九卷六页云:异熟已熟业者:...

【佛教词典】优婆鞠多

(人名)Upagupta,又作优婆鞠多,优婆掘多,优波鞠多...

为何念佛人临终时,仍执著自己身体

问: 一些临命终的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师父...

净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

人生哪有来日方长,时时刻刻是无常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现在年轻力壮,身体健康,人生一...

佛门的教学艺术(图)

如果我们懂得佛门的表法意义,你在寺院里面走一圈,整...

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无始劫来的攀缘心

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觉悟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我执和法执带来的障碍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临命终时,唯此十大愿王不相舍离

普贤者,梵云邲输跋陀。据《悲华经》所载,阿弥陀佛往...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印光大师的受戒师父印海律师

光绪八年(1882)农历十月,陕西兴安府(今安康市)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