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华严经关脉义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华严经关脉义记

夫以三乘渐次究之者可测其津涯。一乘圆融寻之者莫知其源底。良以称性之说穷法界而遍十方。无尽之谈周刹海而该九世。重重互现本末异而参差。转转相由主伴分而交映。卷则一言无外。声闻掩视听于中延。展则尘算难知。文殊仰进推于后位。岂凡情之测非浅识之能思。但起听习数年弥增爱乐。依傍师训有少见闻故。私记为篇名为关脉义记也。今略断简此经。上下文意乃有多势不同。且以四势明之。余者准思取解。言四势者。一展转无尽势。二卷摄相无势。三卷展无碍势。四问答取之文势。第一展转无尽者。复有二门。一展一为多。二类结成本。第一展一为多者。创展取清净法界。为理智两门。即开菩提涅槃之异。又理开体用。即题中大方广三字是也。又智分因果。即题中佛华严三字是也。即总以名而贯穿得成诠表。即题中经之一字是也。然统前括后而有七字差别。合为一部经题目也。又展此题目以为第一会。于中五海等是理。十智等是智。依正两报为果。庄严童子为因。今即理智因果并彰。所以展成一会。总为所信之果会也。又展此一会为后七会。于前因中。别开信解行愿证及会信解等不同。以为六会。总为能信之因会也。以一一会信解皆有所信果故。是故通前总有七个会也。以能信等法皆託境而生非自起故。又能此信等法满已必证入法界故。有第八为所证入会也。以信等法皆证入法界方究竟故。言别开信等及会解等不同者。即从前第二会终尽第六会。通明信等五位。即总是因行造修。第七第八别明行证。即理智冥契。此就解行证趣不同。即总分为八个会也。又于证中。自分为五十五会。即第八会中。初从文殊终至末后普贤是也。以证依人显法界德故。即通前后总有六十三会也。以解行证等同时无前后故。又展一一知识会。即无尽重重会。如仙人执手令善财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等会也。又下文云。于普门国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善知识。此等即为无尽重重会也。当如文知之。既一知识所如是重重。余亦准之。又展不可说不可说会。遍诸异类同类微尘毛道菩萨主伴重重等世界。总通本末会故。即为无极重重会也。准经结通文思之。

第二类结成本者。即展前无尽重重之会。通十方彻三际尽同类异类等世界微尘等一一重重(具十)会一一说十显无尽故。即总略结此等会目为下本。有十万偈也。又展此下本。尽同类异类等世界尽十方各尽同类异类等世界遍法界尽同类异类世界微尘等刹一一重重(具十)说十表无尽及主伴重重故。总略结此说目为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也。又展此中本。尽一切同类异类一切世界等尽一切十方尽一切同类异类世界等一切世界等一切重重(具十)及一切主伴重重据本门中一切重重(具十)本门及主伴重重说故。复总略结此说为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也。又展此上本。尽一切重重(具十)十方尽一切重重(具十)三世尽一切重(具十)同类异类世界尽一切重重(具十)微尘毛道尽一切重重(具十)本门中一切重重(具十)本门内及主伴一切重重(具十)内等重重(具十)一切转转说故。即总略结此一切一切重重(具十)说为无尽重重(具十)说为广本也。故下文云。以大海等墨须弥山聚笔。书写此经一一品乃至一一句中义味。犹不能尽。广如经说。一品既尔。余品及主伴既尔。一切品及主伴亦然。一切品及主伴既尔。余一切重重(具十)品及主伴亦然。既一切重重(具十)品及主伴既尔。一一文句味重重(具十)及主伴亦然。一一文句味及主伴既尔。即所依之处重重(具十)及主伴重重亦然。此即不可知其分齐。非言说笔墨之所能显也。此则遍无尽重重(具十)十方法界微尘毛端等一一(具十)重重及主伴无尽一切重重之极说也。若据此说。有无尽重重(具十)及主伴眷属一切重重(具十)本也。准经结文知之。故经云。若欲具足演说一句法。于阿僧祇劫不可尽等。准因陀罗喻思之。总结为普眼重重(具十)会也。如是等展转尽无极之重重(具十)说也。余本门中重重(具十)本门。及本门中重重(具十)门尽未来过去既在。并同体异体相即相入及相摄等同时重重(具十)准以知之。故经云。不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及果海不可说者。是此义也。是即十佛圆融之会也。然此展转尽无穷之极说者。皆从最清净法界所流。即是无差别之差别也。故论云。无不从法身流等。唯以思之。上来且据一势。就可结集及可显说。如是更有余多势及余多本。现说常说不可显其分齐及可知者。准以类知。如性起品说思之。

第二卷摄相无者。复有三门。一摄广就略。二以义圆收。三摄末归本。第一摄广就略者。即总卷现说常说以为不切无尽重重(具十)之极说也。以于现说常说之中借事显发。知余不可说不可说。非笔墨所能记之。如经云。我之所演畅。如海微渧也。又卷无尽重重(具十)圆融无无极之说。以为广本。以一一文句。后皆结通重重(具十)无尽无尽(具十)一切说故。又卷广本以为上本。以文文句句皆结通尽一切同类异类重重(具十)世界等及主伴眷属一切重重(具十)无不尽故。又卷上本为中本。以会会品品之后皆遍周法界及尘道毛端一切重重(具十)无尽普结通故。又卷中本。以皆结通尽前会处重重故。又卷下本为其一会。然随其一会。皆悉具故。所言具者。一切说十。表无尽也。又总卷一会。为人法两门。即前法后人会也。又卷为心境圆证。即初从文殊会至普贤会也。又卷为七字。即经题中能诠所诠理智因果悉具足故。如前辨。又卷七为三。亦是卷三为二。亦是卷二为一。亦是卷一非一。亦是以性含万德无事不充故。

第二以义圆收者。今取文势义言。通明一部总有四字。亦文义具足。何者为四。一教。谓文虽浩汗。唯一教字所收。即题中经字是也。二义。义门无量。但一缘起义所摄。即题中方广是也。三成。谓解行因果德用等。虽各成不同。据其成立。唯一成所摄。即题中佛华严等是也。四处。谓一切重重无尽同类异类重重无尽会处。唯一处所目。即会所依处也。今以总卷而言。然义唯一性。教唯一文。成唯一念。处唯一尘。何以故。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义味清净悉具足等。又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故。统法师云。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盈。此之谓也。

第三摄末归本者。今桉前题目。然则大之一字是一部通名。所捡果海。方广二字是果海德能。通明一部缘起作用。佛之一字能证之智。通明一部能说之人。华严之因通明一部解行圆满。又摄用归体唯理也。摄因归果唯佛也。又以法成人。人无自性则真姓也。性无自性则非性也。总以诠此义为教。教即非教也。何以故。文字性离即解脱故。果海离言不可说故。是则差别亦无差别也。论云。无不还证此法身。斯之谓也。

第三展卷无碍者。先明展后明卷。初展者。开用异体。则用有殊。缘性差别。法门不同。即大方广是也。开因异果。则解行不同。彼证差别。师弟有异。即佛华严是也。即经缕缝缀诠示有殊。即一切无尽重重(具十)说也。广如前辨。准知之。二卷者。复有五门。一以位统收。二摄会从人。三以人明法。四境智圆融。五泯同果海。第一以位统收者。然此经文虽复无尽。总为三节统收。所谓解行证也。就解之中。自分为二境。即第一会中举佛依正两果劝生信乐。则桉此文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也。二解。从第二会修尽第六会。广明五位次第生解之相。则桉此文名为修因契果生解分也。二。第七一会复明前五位成行之修。即会前诸解以成其行。则桉此文名为託法进修成行分也。何以知者。重会普光即其事也。若不尔者。何不重会以第一第三会。以第二会是说信解之始。今既会解成行。理须从信为首。是故重会普光意在此也。亦可显诸会同时第二七日顿普宣说无前后殊。何者。以单说重说皆同第二七日也。三。第八一会复说五位依人入法证前所举之果。则桉此文名为依人入证成德分也。何以得知。证前所举之果者。初既悕乐前果。以生信解。既会解成行。即证前果。是故会即前会也。若不尔者。因举前果得生信解。既会解成行。岂别证耶。今据文义相生。所以得知后会即前会也。是故总为三节。极顺经文。如上所明思之可解。第二摄会从人者。后总括以为一会。唯第一会也。何者。以第一会是前解等所依之境。至后解满即会前差别。成一圆融行德。证入前法。究竟亡言。是故第八寄人明证入法界。有斯意也。言寄人明者。即第八会中如来自入师子奋迅三昧。令诸菩萨皆入法界。是前所举之果劝令忻乐。即当前第一会也。以如来自入奋迅三昧欲令菩萨悉证入故。又始从文殊终至瞿夷。是前修因契果生解之相。即当前五个会也。以善财询问诸人。别求信解。广遍知故。后从摩耶至末后文殊。是前託法进修成行。即当第七会也。以第七会中修行已终。至后文殊授其璎珞。以显正行圆满令修福故。摩耶是一切诸佛诸佛之母。以表行成能生佛故。普贤居后。当缘起法界。以表行成德证入故。即当第八会也。以见普贤菩萨即见微尘数善知识等。第三摄人从位者。谓知识会中。又始从文殊终至瞿夷。总有四十一人。名为寄位修行相。寄前信等五位。依人求解。渐次修行也。第二初从摩耶后至德生童子等。总有十一人。名为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五位成行契证法界也。第三弥勒一人。名为摄德成因相。即摄前行德为证入正因。与前成证不同故开二位也。第四后文殊一人。名为智照无二相。即行成究竟朗悟在怀。照前解行唯一实大智。更无无前后明昧等也。第五普贤一人。名为显因广大相。即始觉同大智现前遍周法界无处至不。普苞容入也。第四境智圆融者。复就前人中。总束为二。文殊是能证之大智。即前解行等也。二普贤是所证也也之法界。即前所信所入也。何者。以文殊当般若位。普贤当法界门也。所以者。师云。三藏言有经作如是说。又桉此经中意义文势深有此意。又古尊德既判后文殊名为智照无二相。故知前诸人总是后文殊一人。故下文云。善财还经一百一十城复至文殊者。是此意也。又文云。文殊师利教我相算等法。又长者云。文殊师利忆念力故等。又下文云。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能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善根积功德聚。乃至满足大愿净诸法门。皆由文殊师利威神力等智既圆满得证法界。所以因满。普贤居后。故下文云。我于一一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等。又云。汝且观我清净法身等。解云。既令观净法身。故知善财见普贤。即是证法界也。又束为一。谓境智冥契无有差别。是故后文殊更无身相。何故如是。以初见文殊即善财信心之始。后不见即善财智满之终。中间诸人皆是善财修行次第。以善财障尽惑除未始动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无异也。后不见者有思意也。故经云。从文殊师利智慧所起等。又论云。始觉同本觉。无始觉之异。此谓之也。第五泯同果海者。谓因行圆满没果海中。离始离终圆满具德。亡言绝虑唯证相应也。如是卷展无碍同时随说为门。竟无前后。是故卷展有斯无碍难申述也。当如文思之。故经云。如是真佛子。甚深微妙义。众生欲思量。迷乱心发狂。此谓之也。

第四问答取文者亦二。一问答会违。二结劝修学。第一问答会违者。问前既言摩耶会。前诸缘为其实。何得会已犹有十人不同耶。答会已而有十人者。此显缘起实德。託十以表无尽也。何者。以不离摩耶。并是摩耶之实德也。即寄前五位三世界同修至究竟也。故经云。我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我生等。亦可表示诸位即异鎔融卷舒无碍。是故一一位即辨成佛者。意存此也。问摩耶无体。但会前诸位成身。余人亦复如然。何悉不具十耶。答但摩耶中具此十人者。即是前一一人所皆具足也。何以故。摩耶即会前诸人。总以为一身故。以一一人即是摩耶。摩耶即是一一人。故今独摩耶中具者。有斯意也。问摩耶即是前诸人。即言此具余亦具者。亦可诸人即是后摩耶。何不前具后不具。答摩耶是总。余是别。但使总具别即具。何者。别未究竟。总究竟也。若未究竟。别无可别。何得具也。是故摩耶中具者。即是余人中亦具也。问八会之中。何故昇天四会皆言不起菩提树及自会而昇余等。云何人中三会不言不起此而昇彼耶。答此有二意。一据解。二约行。初解中复三。一近二远三总。初近者。以人中三处同在人间。据地无有异。法尔相摄此不待言。所以不言不起此而昇彼也。二远者。以人天类别复悬隔不同相摄难知。所以带前而明赴后。此即缘起无碍诸会同时也。三总者。以总摄别。别在总中。昇降不同。皆云不离觉树。互相融遍门自有殊。虽去彼中。而恒在此。为表生物解故。云不起此而昇彼也。二就行者复二。一申义。二释防。初者。然昇天等会据解託处为言。解满即行证无差。所以后二不论也。又不类天者。有斯意也。二者以信自无正值位。是故两处不言也。问上云。善财至后文殊即云智满反照。唯是初心更无异者。何以经明善财历诸位耶。答经历诸位者有二种。一者约教行布言。故有次位。节级不同。善财历位据此而论。二者约义。以大缘起法界同时具足无有次位前后等。则善财一生桉此而说。今以两义合辨。然历位不离初心。一生未移多劫。经所明者具斯意也。故经云。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等。今若以教摄义而言。是则名为同教一乘。若以义摄教而言。是则名为别教一乘也。然善财历位不离初心。者据斯说也。问何故末后知识更无指后及结说等耶。答结会文殊因已究竟。指归后位即证入融通。见一即一切理圆。是故更无指结也。故经云。善财于普贤菩萨相好支节诸毛孔中。见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诸佛充满。一一如来以不可说不可说大菩萨众以为眷属等。

第二结劝修学者。上来序经中少意。如管窥天。余势多端。莫知涯际。尽穷来劫。誓毕修行。唯愿舍身受身常生此会。如善财心念。一切世界经终火起。乃至六天悉烧尽。要当入此劫火中求法。誓铠心真实。若有信归修学速证菩提。随分见闻必成坚种。当须发大欢喜。自庆希逢也。故经云。善财汝应发大欢喜。不久当得大果报。故菩萨于无量劫修。汝今一生皆悉具得。乃至其有欲得如是法者。应如善财之所修学等。又云。过去诸佛专求菩提修习此行。于无量劫诸有为中受无量苦。犹不值遇。乃至云。得大善利。成满大愿。亲近诸佛。为佛真子。必成佛导等云云。


上篇:华严发菩提心章

下篇:华严关脉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 唐荆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庐山莲宗宝鉴

莲宗宝鉴序 禅净二门分袒各帜几同敌国矣。慈觉赜禅师...

少室六门

小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

大方便佛报恩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一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序品第一 如...

【注音版】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一...

【注音版】佛说不增不减经

佛说不增不减经...

学菩萨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咒三首经

咒三首经...

假如生命只有三个月,该怎样珍惜和利用

一天中午,法堂里坐了二百多人听我开示,结束后,大家...

心若无尘

心若无尘,人的气质和品位便得以提升,生命便蕴涵着高...

六种病态思想障碍佛性的显现

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问: 一位法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在任何一部经典上说...

求生净土的灵芝元照律师

靠持戒很难解决生死问题的,这个时代靠戒律很难断见思...

彻悟大师念佛偈

(一) 一声佛号一声心, 须信心深佛更深, 梦眼未开情...

传印长老的临终开示是慈悲之极的话

去年我们上传下印长老往生,你说他出家七十多年,临终...

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

您能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您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当我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每一天都...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受戒后犯戒,罪业是否比不受戒来得大

问: 是先受菩萨戒后再慢慢持,还是等持好了再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