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激扬生死凡夫之厌欣心

大安法师  2023/10/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激扬生死凡夫之厌欣心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

这段文句叙说“教起所因”之第三重法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前面所叙说的第一重法义昭示:末法众生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有悲心折伏义。第二重法义彰显念佛一法的四种方便胜益,有大慈摄受义。此第三重法义,总合前二重法义,和盘托出净土法门之胜异方便,直接从激扬凡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心处入手。

厌欣之情怀,可令众生于净土一法直趋堂奥,然对惑业深重的凡夫而言,殊不容易建立。是故诸佛菩萨及祖师大善知识,于此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谓慈悲之极。

兹因我等凡夫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诸贪瞋,造种种业,妄取三界六道之生死,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首楞严经》)。一念爱欲心,致令我等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六道升沉,一一经历。人身难得而易失,地狱苦剧而时长。

每念及此,能不寒心,能不奋勉?诚如导祖偈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观经四帖疏》)

由于我等众生背弃本觉佛性,舍父逃逸,客走他乡,在无尽的轮回中,起惑造业,由恶业感苦果,在此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中,汩没迷失真如妙性。不知无明体空,生死本来不有,如梦中事,觉后即空。然吾人无明大梦,无由觉醒,梦中套梦,习焉不察,甘心忍受生死轮回,完全觉察不到轮回的苦空无常无我。

由此,旷劫至今,不曾生起一念出离之心。譬如囚犯,长期服刑,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甚或颠倒地认为,被拘束监禁的牢狱生活还很不错。若有一日将其释放,给他自由身,他还不乐意,承受不起“自由”之重。三界如牢狱,我等如囚犯,在其中待久了,苦惯了,也就麻木了。就不以坐牢为苦,反而以苦为乐,不愿意离开。如是颠倒之众生,诚可谓可怜悯者也。

释尊在此娑婆秽土,宣说此念佛往生净土之难信妙法,首先得开显娑婆之苦与安养之乐的鲜明对比,建立一个参照系。彼土黄金为地,宝树栏楯,宝池德水,宝网弥空,灵禽翔鸣,宫殿楼阁,资生用具,应念现前,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呈现一派“无有众苦,但受极乐”之劫外风光,令此土众生耳目一新,由衷神往。

以彼净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自然激活厌离心,矻矻持名,矢志安养,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八苦交煎,遥观彼土之自在逍遥,自然鼓扬欣慕心,一意西驰,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愿心发起,往生净业即可成办。

乃因娑婆众生沉迷已久,障深慧浅,是故释迦弥陀两土世尊施设折伏门与摄受门,用以激扬生死凡夫之厌欣心,构成往生西方之二种行。兹分述如下:

一者,由折伏门开出厌离行。折伏属威悲范畴。纵观一代时教,如来说法,其要有三:一者软善语(善行乐果),二者刚强语(恶行苦果),三者杂说(赞善毁恶)。只因娑婆众生我执深重,刚强难化,是故释尊以严峻苦切的语言,先使他们知所畏惧,进而善加调伏摄归。譬如佛常宣说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种种极苦的情形,宣说因愚痴造业而导致的人生种种苦况,宣说哪些为随顺法性的正道,哪些为违背法性的邪道,何者为世间,何者为涅槃。如《无量寿经》后半卷,释尊叙说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造作种种五恶邪行,遭受今世五痛的华报(现报),以及未来堕入地狱遭受五烧的果报(后报)。令我等众生刻骨铭心,油生畏惧,生发厌离之心。常观此业报身,不净充满,唯苦无乐。愿我永离三界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莲华化生之如来金刚身。

二者,由摄受门开出欣慕行。摄受属大慈心范畴。如《无量寿经》前半卷,释尊向与会大众介绍阿弥陀佛因地发愿,由愿导行,愿行圆满,显现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依正庄严,洁净光亮,穷微极妙,法界之都,风光无限。令我等众生心生仰慕,欢喜踊跃,诚可谓“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彻祖语)。

证知,释迦牟尼佛如悲父,来此娑婆秽土,施设折伏之门,用刚切之语说恶说苦,悲心发遣众生求生乐邦。阿弥陀佛如慈母,安坐极乐世界,宏开摄受之门,以大慈愿力光明摄受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安隐往生莲邦。两土世尊以折摄二门,成就十方众生厌欣之愿心,令业力凡夫了知此土是大火聚,不容一刻停留,彼刹乃清凉池,亟须倾心愿往。

厌离秽土、欣慕安养的净土情怀,能令十方一切众生自然成办往生之净业,得生彼安乐国,亲炙阿弥陀佛,证得无生法忍已,便可分身他方生死国中,作阿弥陀佛使者,弘扬净土法门,令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悉皆信愿念佛,往生乐邦,永离生死轮回之苦,安享大涅槃之常乐我净。何幸如之。

《弥陀疏钞》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古代名士专修净土的事迹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

这些问题,念佛到位了都能解决

问: 法师,您讲烦恼即是菩提,是诸佛菩萨才能够到的水...

诸功回向,感鹤西来

唐代法祥法师,同州人(今山西大荔县),少年出家,出...

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推荐】净土宗历代祖师传记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 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

东晋士大夫的净土情怀

东晋末年,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中,随着慧远大师的到来...

在睡眠之中获得光明之相

睡觉可以系念佛号、默念佛号,不要出声,随着呼吸来系...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问: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弥陀佛能带他往生西方吗...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无论做消灾延寿还是荐亡的佛事,印祖别具慧眼,提倡:...

如何才能摄心念佛呢

问: 平时念佛都是散乱心在念,如何才能摄心念佛呢?...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悦

问: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有味,入喜悦念佛? 大安法师答...

【佛教词典】车也

(杂语)Chāya,译曰阴。阴阳之阴也。见梵语杂名。...

【佛教词典】财供养

三供养之一,即以世间的财宝去供养诸佛菩萨。...

在临终之前如何让罪业沉淀下来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

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 善用...

黑豆白豆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施教...

人生难得当精勤

有一个小孩听到佛经上说: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他...

求不死之火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

三条会「直立」的鱼

屈指算来,我学佛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平时我也会和一...

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两种:一种是福德,它可以产生暂时...

能在动中修,这更是功夫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问我在忙什么。我说这段时间,上午忙...

圣严法师:忏悔要忏在心里

有位女居士因为吸-毒被关,出狱后来向我学禅,她边哭...

如何引导家人都能走入佛门

问: 家里人不信佛,弟子因此很困惑,我该怎样做才能...

贫女供灯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