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正因为不断地变化,才不断地充满了希望

静波法师  2017/0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正因为不断地变化,才不断地充满了希望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它不是固定的,本来就是空的,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就像斩春风一样自在,你能做到吗?

正如一个老和尚拍着装有尸体的棺材问他的弟子:“生耶?死耶?”他弟子说:“不可道也。”我们看问题是狭隘的,要么就是生,要么就是死。事实上生本身就在死,死本身就在生,生死不是固定的。不执着就能走出生死,反之,你就在生死中轮回。所以,佛教徒在修行中要完成的是:不执着生,也不执着死,最终完成对生命的改变—— 解脱。

可是,我们能走出这样一个怪圈吗?看这个人死了,哭啊!甚至给他念佛也是带着情绪化的眼泪。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坚强,做个有抵抗力的人。想要改变,就要尽量地减少外面恶缘对你的诱惑和污染。我曾经也脆弱过,别人说我不好,心里一天都沮丧;别人说我好,一整天都高兴。今天我为什么坚强?是因为佛法改变了我,我希望,我也相信佛法能改变你,一定能。

我们没有必要怕死,怕死是障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生研究人的潜意识,他说过:“如果你想长寿,首先你要不怕死。”怕死的人整天提心吊胆,既敏感又苦恼,这就会导致寿命损减。就连旁边的人说句话,都会敏感:“是不是指桑骂槐说我呢?”这样的人最痛苦。不敏感,马马虎虎,简单一点,那就会活得幸福、自在,害怕死亡,就很难往生。有人说:“要死了怎么办?”不是死了怎么办,而是你当下应该怎样做?应该念佛。

心情好了,会长寿,心情不好,身体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心情好了,就会发现人生的每个过程都是必须经历的。当你尝遍人生苦辣酸甜后,才知道一切都是缘起的,不再执着,这样你就解脱了。

生、老、病、死都是一种存在形式。只是因为“有”,而这种“有”是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会不断地改变世俗的“有”,因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却常常误以为它是静止的、固定的。因为变化,所以表达了佛教的无常,无我,这尤其重要。我们必须不断地接受改变,这样你的视野、你的智慧才能够增长。如果你总是执着,不愿意改变,甚至不愿意接受改变,那就是画地为牢了。正因为不断地变化,你才不断地充满了希望。你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结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生死烦恼》

一、生死的过患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

等待我们明天的是什么

我曾经在南山寺,见到过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是因为车祸...

不为明日而忧

刚才来了位信徒。 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

颠倒妄想不除,容易在临终刺激生死业力

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的...

用这个宝贵的人身,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样我们如果放在这么一个长远的时空底下来看,我们原...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

看开生死,没你想得那么难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静波法师:斋天法会开示

各位功德主: 极乐寺今天早晨搞了次斋天法会,《华严...

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为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向佛陀学习,常随佛学。现实需要提...

佛教反对的五种邪命

大家要明白,佛教反对五种邪命,哪五种? 第一种乍现奇...

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的就此没有

我们布施给别人:别人正是需要的,我们来帮助他;我们...

【佛教词典】解行

知解和修行。修行佛法,一定要解行并重,不可偏废。...

【佛教词典】三千大千世界藏

(术语)胜鬘经之语。胜鬘经宝窟中本曰:隔别故称为界...

圣严法师:职场中的进退智慧

在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很多人都以为「圆融」是和...

印光大师嘉言录--勉居心诚敬

●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

明白诸相皆空,面对毁谤无需太在意

【原文】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

不动心才是真修行

某处闹着灾荒,佛教界的一些人士也想尽些济助之心,因...

观四谛发弘誓,当仁不让要成佛

四弘誓愿是智者在观察声闻教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

【推荐】争吵是灭亡之源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那时,释迦菩萨投...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养成凡事尽心尽力、努力以赴的认真态度

记得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那时环境卫生比较差,常有...

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为何释迦牟尼...

如何变不利为有利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同样,一个人的缺点...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

【推荐】十全十美的投资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手头有一笔小钱儿,却不知道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