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门中这六条你能做到吗

静波法师  2019/10/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门中这六条你能做到吗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已经很麻木了,已经不知道六和敬的内容了。六和敬的内容是:

一、见和同解:在认识上,在思想上,要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就是要共同认识无常、无我、解脱三法印!这是印证佛陀正法的标准。所以任何人讲的佛法,如果不符合三法印,对不起,不是佛法!今天,我们的出家人、在家居士,必须要认识到见和同解,知见、思想、认识一定要统一,否则,迷失了佛教信仰的方式!而末法时代,往往真假难辨!

二、戒和同修:在规范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规矩的平等

就是你是大和尚,你得遵守法律,遵守戒律,例外不行;你是小和尚,也得遵守法律,遵守戒律,如果强加你几条,也不行,大家都一样。如果大家都一样,大家就觉得平等。在家的居士和出家人之间也有平等的内容,比如说守法,都一样。

不能因为我是出家人,就高高在上,在法律之外行事;你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超越法律,不行!我们都有共同点,都要遵守三皈依,这个必须如此。

我们听说一个所谓的出家人供鬼,百思不得其解。我问他:“你给我一个理由,如果你能说服我,那从此以后没人管你。”你凭什么?没有理由。出家人应该干什么,你就应该干什么;更有甚者,拿着刀片给人割舌头,治疗各种疾病……就在哈尔滨的一座尚未批准的寺院,割一个一千块,人们排着队去割舌头。

我问那个寺院:“你凭什么让他这么干?”

“那是高僧大德啊!”

“高僧大德能干这样的事吗?”

但是,那儿热闹啊,比这里热闹。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有病,都怕得癌症,都怕得心脑血管病,所以就排队割舌头,就花一千块钱呗,这比上医院住院便宜啊!

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的尊严在哪里?所以我们思想上要统一,纪律上要统一。不统一怎么行呢?我们今天不仅仅说,需要有内容,需要行动!不该你干的事不要干哪!人家身体有病,那就让人家上医院去看病;心里有病,我们能去给人家排解就去排解,排解不了不要勉强。

虽然佛法圆满,但是还得是有缘人,如果是没有缘的人,佛法没法圆满,因为他不信,没有信心,所以没有办法改变他。

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要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当然不是绝对。但是,我依然说,社会讲按劳分配,寺院也是一样。寺院里的执事就要比清众多得一点衣单费,为什么?那是对他发心担当责任的肯定和鼓励。要不然,执事和清众都一样,违背了世俗的规则!所以有时候佛性也要和人性统一。

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曾经试图要绝对平均,但是不行!因为自觉需要因缘。所谓的平等,不能说没有一点点差异,相反有一点差异恰好证明了平等。而每个人的外在的差异,恰恰说明了心里的平等,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行!

所以有一点点差异是必要的,是对人的能力、知识的一种尊重。如果有能力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一样,那也不行。但是,我们不会欺侮那些个所谓的没有能力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样的尊严。

四、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就是想法上要一致,志同道合。想什么?想解脱,想自在。你如果不想解脱,不想自在,那就违背了佛教的终极目的。你想发财,那不是佛教徒,也只是过程。当然,佛教也不会拒绝发财!大家不要认为,佛教吃素,不主张努力、不主张追求、不主张发财。

其实在家佛教徒可以发财,但是发财要守法,要有社会公徳……因为发财之后可以有更多的能力去帮助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在家的佛教徒也可以发财,不是否定。

意和同悦,这是我们想法上的一种开展,这个开展是有用的,因为佛教徒超越生与死,都要解脱嘛!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是无常的!佛教的解脱是永恒的快乐!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五、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

有了共识,大家就不可能发生争论。但是,如果没有共识,那么我们会提倡:大家要学佛,不要偏离目标。如果你不去学佛,那么你就跟信仰平台寺院的宗旨背道而驰,跟我们的信仰背道而驰。学佛不是说死了解脱了,是活着就在培养解脱,往生不是往死,大家要记住!

在语言上,大家不要争论,这在《金刚经》里叫无诤三昧。什么叫无诤?当然,除了发心度人的广学多闻,还有为了维护佛法正见,或者彼此受益的辩论……

我们现在往往是不懂,或者是借口在不务正业……理论上:在真谛上不能争,在世俗谛上也没有必要争,因为世俗谛上大家千差万别,真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世俗谛永远永恒、有自性,那就是轮回;如果你停留在真谛上,那你就没有下手处,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也没有说服力,所以佛教讲“二谛融通三昧印”。

二谛融通,真谛在俗谛上完成,俗谛是真谛的根,它们两者之间是不二平等的,那就是等持。等持就是三昧。所以我们要感谢人生的顺境,感谢人生的逆境,感谢污泥浊水,否则不会有莲花的生成。莲花长在污泥浊水中,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去转化。

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心里的改变,不改变是不可能解脱自在的,是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成佛的。

六、身和同住:在我们共同的行为上,不侵犯别人,不伤害别人;这是彼此相处的和乐

在行为上,大家要共同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三皈依,一举一动要考虑有没有影响别人。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佛为什么允许酒醉者出家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喝醉酒的婆罗门来...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问:女众到寺院,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为什么呢?女众...

僧团的六和敬是哪六和

僧,梵语叫僧伽,简称为僧。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单个...

出家人持金钱戒会障碍财布施吗

《解深密经》中,观音菩萨请问佛:菩萨修行时,有几种...

勿作「二宝」弟子

在家信众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

助子出家,母得授记

释迦牟尼佛告诸弟子:过去久远世时,有佛入城乞食,随...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

出家的真实义

什么叫做直心?直心乃是万行之本。天地、修行、一切万...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浮躁往往使我们不能坚持和忍耐

人性的浮躁与懒惰往往使我们不能坚持和忍耐。 如唐代沩...

别人错了,我为什么要生气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气愤、会瞋恨、会讨厌、会嫉妒等...

如是因如是果,还要去问谁啊

佛法中关于宿命通的一些看法,应该说,这是所有佛教徒...

通过外在的浴佛,来改变我们的内心

在浴佛法会的时候,我们要诵一个偈子,我今灌沐诸如来...

【佛教词典】疑悔

(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

【佛教词典】巡案

(杂语)禅林住持巡回众寮按察其行仪,谓之巡案。于僧...

《楞严经》里辨别邪师的方法

1.毁谤出家,轻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

无益于世,此不名为勤劳

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说勤有功,戏无益;西谚也谓黄...

药师法门感应力强大的原因

一、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药师二字包含健康、长寿...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化羞辱为前进的动力

在美国,有一位叫库帕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在...

以妙音香花欢喜供佛,成就辟支佛果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有一天,许多豪贵长...

言归于好

有个人的好友住在另一座城市,虽然相隔三十里,他每年...

汝若常怕,则著怕魔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

本焕老和尚: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103岁的本焕长老豪言要活到120岁 我还是个小和尚 晨曦...

思惟世无常,珍惜好时光

无常吞噬着岁月,太习惯于拥有,就会忽视无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