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净慧法师  2015/06/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去,不知道下辈子还有没有因缘修学佛法。前世今生虽然不能感知,但却真实存在不容置疑。我们学佛、参禅、出家,必须具备三项思想要求,缺一不可,少一项就做不好这件事情。

第一项要求就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基本内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只有学佛的起步正了,修行的全过程才会正。我们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修行的根本,就有了学佛的思想基础。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在因地中是怎么样修行成道,成道后又是怎么样说法度生。诸佛是已成之佛,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修行过程。

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中修六度万行,舍头目脑髓,舍妻子眷属,甚至无数次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后才证道成佛,以所觉之道来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才成为佛陀,用生活禅的宗旨来讲,佛陀在因地的修行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留下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二千年以来都在发挥度脱众生的作用,佛陀在果地的说法同样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以说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对菩提心的现代诠释。

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归宿点,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者是菩提心的智慧与方便、大悲心与感恩心的体现。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就是时刻想到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流浪生死、长期处在没有光明的黑暗状态下,要从悲悯一切众苦出发,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宏誓愿。四宏誓愿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内容、全部过程和最终归宿,学佛修行从发心的那刻起直至成就菩提就做这四件事,除此以外也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初入佛门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立下宏愿,有了这种大愿,内心才会有无限的动力,才会尽未来际地行菩萨道。

第二项要求就是要具足正信

正信的根本内容就是正信三宝,正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觉悟之心,智慧之心,慈悲之心。正是有了佛陀的教导,我们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有了法宝的诠释,我们才能了解菩提心的内容,有了圣贤僧、凡夫僧、福田僧的实践,我们才有发菩提心的榜样,才有实践菩提心的善知识和同参道友。佛法僧三宝是苦海的慈航,是黑夜的明灯,是觉醒众生的良师善友。我们出家求道、修学佛法,时时刻刻要信仰三宝,要对三宝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心。我们修学的是佛法,对三宝没有信心,修行就不能入门,修行就没有效果。

还要正信因果,因果是一切法的根本规律。要信众生随业而轮回六道,要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恶言行天知、地知、自己知,欺不了天,欺不了地,更不要欺骗自己。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一次性的,生命的链条就像一个前无始后无终的记账卡,我们所造的一点一滴的善业、恶业都会在这个记账卡上刻下一道一道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也不会有丝毫的差错,是张三的业就记在张三的记账卡上,是李四的业就记在李四的记账卡上。

我们更要信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下这一念心神通广大,顷刻之间就能周游世界,顷刻之间就能上月球到银河。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要以为那是科技的力量,一切万法唯心所造,这都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物质上的体现,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这都是心的力量,是心的作用,当下这一念心非真非妄、即真即妄,在迷惑中就是妄想,在觉悟中就是智慧。

第三项要求就是要立志了脱生死

知道了人生是苦,知道了生命短暂,知道了国土危脆,却还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里去,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修学佛法。我们要有了生脱死的迫切要求,一定要在此生此世努力修行,扫除尘劳妄想,打开本有的如来宝藏,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不能了生就不能脱死,了生就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在觉悟和奉献中醒悟过来,使我们的生命沿着觉悟的道路、沿着菩提心的道路,走向生命的圆满。

可能有人会怀疑是否有前生后世。我们可以回顾昨天,可以预见明天,生命的前世与来生虽然还不能感知,但这是真实地存在,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每个众生都有前生后世,佛陀就是从无量劫走过来,走了一条漫长的从迷惑到觉悟的生命过程,所有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已经觉悟的人,都是生命无始无终的亲证者、实践者和觉悟者,他们洞彻了生命前生后世的奥秘。我们今天走入佛门,学佛修行,首先就要信佛,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话,相信虚云老和尚对我们的开导和教诲。

我们具备了这些思想基础,学佛就会有方向,修行就会有动力,出家就会有目标,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如何发心这个问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属普贤行愿...

深信因果是学佛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里面有这样多的人,难免有良莠不...

静中有工夫,动中亦要有工夫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

有哪些可行的改过方法

然人之过, 有从事上改者, 有从理上改者, 有从心上改...

出家忧道不忧贫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

修行的三种方法

第一,观想 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

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

观音菩萨如何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若遇黑...

净慧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按照这次活动的安排,今天下午是传授三皈依和五戒。这...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 人的生死问题,就是人的生命从何处来,向...

【佛教词典】难释疑论

全一卷。东晋周道祖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广弘明集...

【佛教词典】梵书

(一)梵名 Brāhmana。音译婆罗门那。解释婆罗门教吠陀...

圣严法师《别再执著了》

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

人生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

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一者感恩。二者奉献。 别人对我们...

把自己卖出去

在一次法会上,南泉禅师对着众人说,我今天想把自己卖...

乌鸦和孔雀的故事

现在这个时代在佛经里边叫做末法时期,在末法时期有一...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

佛说邪淫有十种罪

○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

山道上的小虫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

广植善因获福无量

有两个女子都得到庵罗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如何转业力?如何忏悔消业

识得业力,不随业转 (因某寺院失火之因由,师父和大家...

佛陀为什么要教诲断食众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

了凡四训白话篇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

在工作中「默默努力」未必很好

有些佛教徒问我说,把佛法用在工作场合中,是不是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