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呼吸上用功夫

净慧法师  2022/04/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呼吸上用功夫

在禅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个关键,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调好呼吸是基础。在整个修行的法门当中,从禅定来说有次第禅,有顿悟禅。次第禅就是如来禅,顿悟禅就是祖师禅。目的都是要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证解脱。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在次第禅当中,有所谓“五门禅”,就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设立的方便法门。五门禅就是针对多贪的众生,贪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散乱心重的众生修数息观;愚痴心重的众生修因缘观;嗔恨心重的众生修慈悲观;业障重的众生修念佛观。五门禅归纳为三个方面,所谓:色、息、心。也就是说五门禅有的是从色法入手,有的是从息法入手,有的是从心法入手。比如说不净观就是从色法入手,数息观就是从息法入手,因缘观、慈悲观、念佛观就是从心法入手。在沟通色法与心法的中间,就是息法。不管是从色法入手也好,从心法入手也好,数息是基础,是调整身心的一个基本方法。从身体来说,就是色法;从心理来说,就是心法;介乎色法与心法之间的一个桥梁,就是息法。由此看来,调好呼吸是修行的基础功夫,特别是修禅定的基础功夫。五门禅,也就是说从这五个方面进入禅定,获得解脱。

其中,关于因缘观、慈悲观、念佛观,综合起来,就是从心地来确定禅定修习的目标。

因缘观:就是观一切诸法无不是随因缘而起灭。既是随因缘而起灭,一切法本无自性,一切法自性皆空,这就进入到了祖师禅的核心。

念佛观:业障重的众生,自己本身的力量比较薄弱,善根比较浅薄,悟性比较迟钝,就一心念佛,求佛加被,仗佛力的加被逐步地消除业障,开发自己的智慧,最后也同样获得解脱。现在的净土法门,念佛往生,就是从古老的五门禅当中的念佛禅发展成熟而来。

慈悲观:对于嗔恨心重的众生来说,修慈悲观,就能够慢慢地调伏自己的嗔恨心。认识到大地一切众生和每一个个体生命,无量劫以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从个体生命之间的互为父兄、互为朋友、互为师长,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观察就能生起对所有生命平等的爱心。有了平等的爱心,有了无分别、无差别的爱心,嗔恨心就会慢慢地转化,把嗔恨心转化为慈悲心,转化为爱心,进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就是慈悲精神、慈悲观的最高境界。

所以,五门禅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智慧与慈悲的开展,尽管分门别类,总体来讲还是体现了佛教的悲智并重的根本精神。

特别是在息门方面,为修禅定打基础,应该特别地注意。经过长时间训练,使呼吸保持一种调柔的状态。所谓:绵绵密密,不粗不细,不长不短,不滞不结。避免息不调的种种状态,就能把呼吸调到适合修禅定的最佳状态。呼吸调不好,坐下来心不安,情绪难以稳定。情绪稳定不了,这一座坐下来很痛苦。看上去身体在坐,内心情绪不能稳定,坐的效果就不明显。调呼吸,从根本目的来说,就是要从身体内部的精神与物质之间趋于一种协调运动的状态。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人的精神由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在五蕴上来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法,在人的身体具体的表现上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是由四大组成。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意根,意根就是肉团心。这个肉团心有一部分是属于色法,肉团心的活动就是心法。有了心的活动就有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是载体,六识是作用。这个作用就表现在根与尘相接触的时候起辨别的作用,领受的作用。尘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或者说六根、六识、六尘,这三六一十八,就叫做十八界。

界者类别义。精神与物质从认识与被认识来看,有这十八个类别,或者界别,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这十八界归纳起来就是色法与心法。色法从人体结构及其依托来讲有十一类: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法当中有一部分属于心法。这是从人体活动以及主客观的结合当中,把认识的器官、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囊括为十八件事。修行就是要在这十八件事上,一点一点地来有所突破。十八件事分析起来,容易使心散乱,不容易把握。

所以最后用五蕴来统摄十八界,就是将色法的十一法统摄为一法,就是色;把心法统摄为四个方面:受、想、行、识,这是心法。真正在修行过程当中,从五个方面来观察,来突破,还是觉得复杂,不容易使情绪稳定,所以最后把它归纳为色心二法,这就简单了。所以色心二法,既包括了我们身体的精神部分和物质部分,也包括了众生从依正二报,主客二体,万事万物,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囊括在这两个字当中,就是一色二心。所以佛教这种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非常的究竟与高明,其目的就是为了要使修行、解脱容易找到一个根本。找到根本了,再分别地去对治就比较容易。

佛教的法门都是从总体上去把握个别,然后再由个别上回归到总体。把个别的事物认识透了,所谓“一法通来万法通”,个别的事物它具有总体事物的一切成分,一切因素,所以说“一法含万法,万法归一法”。从修行的角度就是要把握色、息、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从哪里入手,就从息法入手,息法修好了,不净观可以修,慈悲观、念佛观、因缘观都可以修,乃至于参话头也同样要以调呼吸作基础。

我们人每时每刻,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活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固然六根、六识时刻都在起作用,但是表现得最关键、最具体,直接和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不健康相联系的,是呼吸。我们在座的都到医院里去过,我们每一个人,大病小病,长病短病,身病心病,都有过。一有了病以后,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就是呼吸不畅通,咳嗽也好,流鼻涕也好,上火也好,表现得最直接的就是呼吸器官有问题,呼吸乱,长一下,短一下,轻一下,重一下。呼吸一乱了,就是内四大与外四大不能和平共处,不能和谐,不能协调。

因为呼吸不畅通,对体外的养分,不能顺利吸收,体外的气不能顺利地吸收,而体内的混气、浊气又不能顺利地排出,这是个大问题。在生命活动的一般情况下,呼吸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呼吸是否畅通,是我们众生的生命能否顺利地实现迷与悟之间的转化、圣与凡之间的转化的关键。因为呼吸畅通了,情绪稳定了,烦恼淡化了,生命的转化才有基础,才有条件。

我反复地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每一个修行人,一定要重视修行的基本功,修行的基础功夫。基础功夫做好了,事半功倍;基础功夫做不好,那就不是事半功倍,而是徒劳无益。在这七天当中,在这个集中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从调呼吸入手,使呼吸能够保持均匀、绵密、稳定,然后使情绪稳定,身心稳定,这就为以后的修行打下了基础。

为了保证情绪稳定,除了在坐的时候要好好地调呼吸,行的时候要好好地调呼吸,坐下来喝茶,上洗手间,乃至进斋堂用餐都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整个修行有一种状态,有一种气氛,有利于情绪的稳定,有利于修行的进步。所以,七日禅修,堂内堂外,坐香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保持一种安静、安祥、禅定的状态,这样就不会使这七天虚度光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净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四个要点发菩提心、树般若见、...

修行之秘诀--一向专志

一向专志是有成就的菩萨之修行秘诀。大乘经典讲阿鞞跋...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

不被一切现象所约束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

要得大涅槃,反而不能急

麻谷宝彻随侍马祖道一,问说:如何是大涅槃?马祖答:...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针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心、因果、良心、道德 今天讲的题目...

把握生命的当下

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佛教词典】无作大戒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戒法者,以所谓无作...

【佛教词典】八触

谓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即:(一)动触,...

舍弃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

修行要了生死,不要做颠倒事

一个人生到世间上来,他是有他的标准的。给他吃的东西...

有这样的姿态才叫学佛

到佛门里来,第一个破的就是这个我,就是为破这个我来...

如何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问: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心光明,照己之过 曾国藩说: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

弥陀即是毗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

同一法身 《华严经》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极乐世界以阿弥...

极忙之人的修行法门

【净土起信二: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十恶止了就是十善。心有三种,贪、嗔、痴,要把它断除...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

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

用觉悟奉献来提升我们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们相聚洗心禅寺,这是缘...

以不生灭心提起佛号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

此间犹如火宅,赶紧移民极乐

信愿持名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阿弥陀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