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守一不移的功夫

净慧法师  2023/10/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守一不移的功夫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

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处。翻译佛经的大德们,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把制心一处的内容表述出来,就是“守一”。这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文字的表述,都是由来已久。

守一是一个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类要修练,就一定要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

经过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复试验以后,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让这个心能够专一了,一切妄想杂念才能慢慢停止下来,内心的智慧才能逐步开发出来。

不管讲什么法门,不管讲得多么天花乱坠,都离不开这一点,都离不开怎么样使心能够专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为心猿意马难以调伏。

社会有种种问题,人生有种种迷茫,原因是什么?心不专一,东想西想。给你们开个玩笑吧。年轻小伙子谈恋爱,心不专一,今天想着这个,明天想着那个,就会走很多弯路,造成很多误区,产生很多苦恼。

所以专一,是调整我们这个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师就说,要让“心田不长无明草,意地常开智慧花”。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一了,我们的这块心地就干干净净。

要安住当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让我们当下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

大家来试一试,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禅师的训练:“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他是把修止观“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

“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逐步使我们急促的呼吸平缓下来,使我们短促的呼吸延长,使粗浅的呼吸能够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见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体的各个部位就会起明显的反应。

经络会更加地畅通,血液的流通会更加正常,脸上的颜色和表情会一天天地变得更安详。希望我们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来观察呼吸,使这一颗浮躁不安的心逐步专一,把一切妄想杂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个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杂念。我是把妄想和杂念分为两件事。妄想是没有目的的乱想,杂念是做事不专一,想问题不专一。严格来讲都是妄想。

有一些是无目的的去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专一,那就是杂念;无目的的,妄想纷飞,不知道在想什么,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

要放下妄想和杂念,就要训练这个心,使它放在我们观察某个对象上。佛教把观察和观察对象二者,叫做“能缘”和“所缘”。这个“缘”是动词。比如说我们要来认识这个杯子,这时的心念就是能缘,杯子就是所缘。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能缘集中专一地固定在所缘上,让能缘的心放在同一对象上。

在这里,我们所缘的对象就是呼吸。这就叫制心一处,四祖大师叫它守一不移,中国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这一点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类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是讲放下。

第二个要求是专注。专注一境,在同一个对象上,不要三心二意,看准一个目标,能缘所缘统一起来,这就是专注。

第三个要求是清明。专注时间久了,脑子可能会走神,会麻木,甚至会不清醒,会睡觉。所以第三个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要糊涂,这叫清明。

第四个要求是绵密。使放下、专注、清明的状态能够连续地保持,中间不能有间断,不能够随便转移目标,这叫绵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绵绵密密,常流不断,心越用越细,越用越专,绵绵密密。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达到了。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这不是靠说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要以智慧断烦恼,不要着相修行

修普贤行愿法门,发广大的菩提心,尽虚空、遍法界,尽...

接受佛心

鹤林玄素禅师,俗姓马,时人皆称他为马素,后来的人更...

志公和尚十二时颂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 不信常擎如...

文珠法师《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们皈三宝,坚定信仰,尽形寿修学佛法,一定可以改善...

把心带回到心性时,应该怎么修

当我们把心带回到心性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呢?全修在性...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

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

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诸位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

七字经

天下要数忠孝贤,人间能有几个贤。 只要记得贤人语,...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

我们在生活修行中会遇到种种障缘和阻挠,十件事中不如...

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

打坐时面对业病的干扰,该怎么办呢

参禅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

【佛教词典】兰寺

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邑扶苏山。寺约建于百济时代。因...

【佛教词典】苦厄

谓苦患与灾厄。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照见五...

星云大师《四个问号》

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在天气这样炎热的时...

倓虚大师亲述念佛往生的故事

关于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临命...

怎样办丧事才有利于亡者?

虽然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佛教六道轮回理论,可许多人在...

生死的意义

人自出生后,就有生命,就会面对生死。其实,人也不是...

已伸不收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弟子。有一天,隐峰和尚推车从一...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开

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两部分,其实不是的。...

心地是相貌的根本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

人生的四个「第一」

人都希望自己样样第一,然而你也第一,他也第一,谁来...

如何面对两性关系

(了凡弘法学会译整 摘录自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 俗话...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