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马祖道一禅师  2020/10/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踈(同“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謟(隐瞒)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复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

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可尽。犹如钩鏁(同“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

心性本来具足,但要靠因缘来成就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

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这几天我没有进堂讲话,请各位原谅,我不是躲懒偷安,...

子真牧牛

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一日在厨房工作...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修悟的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

禅宗六祖惠能生平壁画欣赏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子时,一个体重稍轻...

任何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生死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当下一念。任何境界都不能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五欲的过患

智者大师把这个止观的修行,分成十科。前面的五科是一...

不要忽略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

我讲一个念佛的公案给大家参考,这个公案出自《念佛法...

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吗

问: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

【佛教词典】悲愿船

(譬喻)佛菩萨之悲愿,即度人于生死海之船筏也。心地...

【佛教词典】四苦

(名数)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

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

虐待老人的现世报

大嫂的姥姥(以下简称姥姥)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家里...

简易大悲咒水制作方法

准备: 先净手漱口,然后准备开水一杯,不拘凉热。有...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心」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在《楞严经》的...

佛顶骨舍利运往港澳接受瞻礼

4月25日,在南京栖霞寺存放的佛教圣物,世界仅存佛顶骨...

念佛能改变因果规律吗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比如一个人癌症本来该受报的,诚...

「无」为入禅的方便法门

讲到话头禅,事实上话头禅并不是一个发明,而是很多唐...

印光大师开示养生之道

印祖推崇面食,对豆子、豆油也特别提倡。并提出,保养...

真如自性才是真实的

有一次,佛陀在祗园精舍为诸比丘说法的时候,有一个梵...

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条件

关于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认为是了此残生...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