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济群法师  201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缘无所谓善恶,不粘著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那么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济群法师答: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

所谓善缘,通常来说,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正面帮助的关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师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间,双方能够互相关爱,和谐共处。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真正的善缘还不仅于此,更是指那些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的缘,比如听闻佛法的缘,依止善知识的缘。

既然有善缘,自然会有与之相对的恶缘,这是一种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因素。可能是家庭中亲人的折磨,也可能是工作中同事的排挤,等等。关于这一点,我想人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会。

那么,怎样看待这些缘分呢?佛教认为,善缘和恶缘是相对的。如果对善缘过于粘著,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任何关系都是无常的,即使能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死亡也会使之发生改变。若是对此过于依赖,一旦出现变化,往往会无法承受,甚至因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而崩溃。再或者,由于对这种关系过分在乎而引发强烈的占有欲,使善缘逐渐扭曲。所以,我们对善缘要珍惜而不粘著,才能使之长久保持,生生增上。

在面对恶缘时,无须排斥,更无须烦恼,而要接纳、包容并感恩。感恩有这样的特殊机会来磨炼心性,接收考验。如果一个人在逆境中都能泰然处之的话,就没什么可以对他形成干扰的了。

心中有大爱,不淡漠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弘一法师圆寂时曾留下这样的话:“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就和信息和他的“关系网”息息相关,您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济群法师答:“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出于《庄子》,是流转至今并为人尊奉的古训。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平淡、纯洁并保有一定距离,才能安然相处,不给彼此带来负担。否则,虽一时亲密无间,却容易因纠结而变质,所谓“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佛教以缘起看世界,认为社会本来就是各种关系的组合。不同的关系,会对个体生命产生不同影响。以良好心态面对他人,正是发展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佛教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淡的关系。平淡就能发展出平常心,使人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感情用事。平淡也能发展出平等心,这是成就博爱、慈悲等高尚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础。平淡还能使我们内心平静,反之,若有强烈的得失、好恶之心,就易陷入爱恨情仇之中,使内心动荡不安。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同样具有价值。重新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有助于我们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

《财富品质》杂志: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济群法师答: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而歌,不论是至爱的亲友还是曾经带来伤害的人。但也不会像世人那样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佛法告诉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岁岁枯荣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没什么可悲。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已经到来的死亡,而是我们这些处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缚和羁绊,能否获得自在。

其实,佛教并不是无情。有句话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说的情并不局限于亲友,局限于与己有关的人,而是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慈悲。佛经告诉我们,菩萨对众生的痛苦应当感同身受,应当像独子患病一样牵挂在心。但这种慈悲又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虽然在乎,却不会纠缠其中,无法自拔。而凡夫之情是建立在执著、占有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埋藏着痛苦的隐患。

自由调整距离,洞穿真相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台湾作家胡因梦在“生命的不可思议”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两性关系一直在这样的矛盾中:我既想要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又想要一个稳定、持久、深入和全方位的关系。这两者有没有可能兼容并蓄地同时存在于一种制度或关系里?”推而广之,在人世间的关系中,经常可以见到因为“爱”而过于粘连,或者因为过于强调独立和自由,而各自为政,您对此如何看待?

济群法师答:关键在于,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爱。

如果要建立一种充满占有的爱,注定是不能独立和自由的。因为这种爱是有粘性的,粘住后就会形影相随,不再独立。一旦分离,便会因曾经粘得太紧而撕裂。就像两张粘住的纸,揭开时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惟有建立无私的、不以占有为目的的爱,才能在爱的同时彼此自由。因为带来伤害的并不是聚合或分离,而是这种占有性的粘著。

对“财富品质”读者的养生建议——不患得患失最养生

《财富品质》杂志:本期杂志为如何养生提出了不少建议,能请您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给我们一些指导吗?

济群法师答:健康的生活,关键是知道如何抉择,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和心态,成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现代人的需求很多,这种过度在乎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固然焦虑,得到后又会因担心失去而恐惧。于是乎,心始终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

修行,是让我们的心超越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回到当下,回到心的本来状态。所谓当下,就是没有设定,也没有起点和终点。现代人往往觉得压力很大,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我设定的执著。有设定,就会有期待,很多常态就会被这种期待放大,变得不同寻常,变得让人紧张。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等待中的时间会比平时慢得多,也无聊得多。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被我们附加了设定和期待,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果没有这些附加因素,同样是在等待,但内心仍是安然的,波澜不起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

慧律法师《[我]不属于这个世间》

各位尊敬的义工、各位发菩提心、慈悲、无条件牺牲奉献...

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陀再次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水中的金影

从前有一个人走过大池塘边。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这是经常听到一般人慨叹的话...

面对难看的脸难听的话

每个人的心地都有无尽的光明,只是这分光明常被遮蔽。...

圣严法师《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职场中与人相处之道

人,无法离开群体而独自生活。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有良好的心态才有幸福

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

什么让世界如此动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对社会安定破...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后,...

出家的几个偈颂

【出家功德偈】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佛教词典】化仪三宝

四种三宝之一。又作化相三宝。大乘以诸佛三身为佛宝,...

【佛教词典】四种法界

(名数)华严之四法界也。...

得到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我们都知道,「母亲节」是用来纪念天下母亲的日子。我...

让微笑常在

一直以来,微笑被人誉为忘忧之草,解花之语。踏遍红尘...

圣严法师《日日是好日》

一、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你们看过这句话吧。日日...

题耆罗与那赖的故事

过去有两位菩萨,志行清净,心境寂然,无所欲求,光明...

明一法师的出家因缘与信心来源

信入佛教一年多了,到现在不但出家了,连戒也授了,我...

凡夫的心与佛陀的心有什么不同

相似即佛于实相理,相似得见。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佛号护持行人不遭魔障

具足烦惑习染的众生,处斯五浊恶世,大多汩没尘劳,醉...

【推荐】要像防贼一样护持自己的心念

弘一大师从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每当别人做错了事,或...

从内心发起真正救度众生的心

修行需要压力,想一想,现在多少的父母亲眷,对我们有...

最近常做恶梦,是否提醒厄运要来了

问: 我最近总梦到爸爸死了,难道是上天在提醒我厄运...

莲池大师答净土四十八问

问: 世人闻念佛念心,心净土净之语,因胶执内心,拂...

慧律法师《佛教与轮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