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为万行之本

2013/08/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为万行之本

《禅林宝训》是一本教内禅净合流,教外三道同研之书。

本书由北宋妙喜禅师和士圭禅师,在江西古云门旧址结茅隐居时,二人共同编集而成的。后由祖庵禅师所赠,净善禅师修茸。共汇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出庵等宋代著名禅师之遗训,共计三百篇。

书中各禅师对于处世之心得及自身修行之体悟,真可谓是和盘托出;其中禅师们对于学道修行的关键点更是加以详细阐明。今天学僧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谈谈本书对于修行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修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布施供养等事联想在一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方式,不是它的内涵。

修行是一种心性的历练,一种内透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种善法去修行,但要得到的结果相同就可以了。正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那么修行的关键在哪里呢? 《禅林宝训》中,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法远禅师对五祖法演禅师说:“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修行的关键在于治心!

我们凡夫因自心不清净,所以不知不觉造了很多恶业,就像眼睛受到外界物体的遮蔽,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人的心如被烦恼遮盖,就如天上的月亮被乌云遮住一样,光亮无法照耀人间。

我们修习佛法就是要得到智慧。智慧由定而生,心若能专,念不散乱,从事人理,则能开发智慧。比如说,在念佛的时候,即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念经亦要念得文从眼入,言从口出,声往耳入,理从心得,如在佛前闻佛说法,这才是真智慧。

人心很难定,常听到有人说:“我有要虔诚拜佛,也有心虔诚念经,可是当我拜佛时,心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当我念经时,明明眼看经文,口也念经文,但心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因为心无法专一,心不能专一就会乱,心一旦乱了,内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物就无法分别得透彻清楚,智慧当然不能开通了。

《涅槃经》云:“但治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必须先摄心于定,在定中使身心清净,将放散在外的心收摄在一处,从而明了世间的生灭法相。

人常会懈怠,也因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要时时刻刻保持心不散乱。平常为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得无有过失,更能观机逗教,引导人向善的路上走,使众生的身心如同月光一般地明净。

《禅林宝训》中,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圆通居衲禅师对大觉怀琏禅师说: “历代圣贤修养心性的功夫,总是在妄念未生之前摄伏其心,令其不生;又须在识情未乱之前加以防止,令其不乱。”又云:“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自己,时时刻刻地防护自己的心念、反观自性。能这样,邪妄的念头自然不会侵入。邪妄的念头就是欲念、妄念以及人我是非之念。我们若能于心反观,自然会心无杂念;无杂念就不会分别人我,就不会生出是非。所以说,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但这个“忧”是忧道不忧得,只忧虑是否终身能行于道上,而不烦忧今日是否得到或是拥有。

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行为自然小心谨慎,而能避免发生错误。由此可知,修行之人应专心护道,时时观照,不令邪妄得人,使之坚固,以先贤治心之道,于恶念未生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情绪,也是在未乱之前加以防范,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现时逢末法。修行成就相当不容易,往往许多外缘就让我们自己找不到南北,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我们初学者在“手脚未稳”前,应一心向道,于内观照,反闻闻自性,不能在外缘上花冤枉功夫。只有这样,修行才能够上路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

基本上佛教把众生分二类:一个叫觉悟的众生,一个叫颠...

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

要学会和佛的心相应

我们什么时候能证道呢?这就全在于我们的信心,在于我...

判断「生灭心」与「不生灭心」的方法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

为何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

身体有病很重视,心有病谁来重视

一般的人都会注意自己的身体,身体有点发烧啦,有点疼...

「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冲突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

梦参老和尚:想修禅,怎么入定?

今天有个小道友,劳动的,她突然间看到我,看看左右没...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业的四种对治力

如果我们造下定、不定业,是否只能被动地感受果报呢?...

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

智谕法师:开智慧

清净心是智慧种,一般人误会,认为多读诵可以生智慧,...

【推荐】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

无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劝告弟...

【佛教词典】七种不净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一)种子不...

【佛教词典】用薰习

为“自体相薰习”之对称。指由诸佛菩萨之外缘薰力而增...

每天忏悔罪业,罪业的念头是不是又会数数熏习

问: 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

清朝陆安人往生的案例

清朝陆岫梅,六品官吴昌濂的妻子,江苏苏州人。一生乐...

淫女惑人成骷髅

善能观察真实道理之人,见到任何美好之人事物,无有贪...

慧律法师《2007年新春开示法语》

1 心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2 放下,是一条...

供养三宝的钱,最好别指定用途

供养三宝,供养时指定这些钱要做什么,一指定了它只能...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1.生平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

祖师大德放生事迹及开示

流水长者子 金光明经上记载着,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六...

大乘思想为什么要强调福慧双修

我们前面讲到,当时穷子遇到父亲的心态叫做心怀恐怖,...

为心灵敲响木鱼

暑期中,一群小学生参观了一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寺。在...

舍报往生法是否可取?

问: 是否存在舍报往生法,即舍去当生快速求生净土,...

金鹅的启示

我们要守住一念心,这念心最麻烦的莫过于贪欲。做人本...

法诚师父的二三事

据说,很多师父出家前都遇到过一些不思议事。我与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