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法门与诸宗之圆通

界诠法师  2013/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法门与诸宗之圆通

学习净土法门的义趣

二十多年来,学教、学戒,讲学、做事、建庙,时至今日颇感内虚,人命无常,但思归宿。十多年来倾心于戒律,今导归净土,因为戒是定慧的桥梁,戒是定慧的保障,戒是住持佛法的幢相,庄严佛法的璎珞。戒犹如航程的灯塔,令我等在行持中有明确的航向,不触礁沉没。没有戒律则无佛法的寿命,众生无法在佛法大海中修行、证道。

从外,戒是幢相、璎珞、灯塔;从内,定慧是根本,因戒生定慧,若无定慧,则不能断除烦恼,圆满菩提。要成佛道,法门无量,选择念佛的净土法门,其原因一:时至今日,念佛者众,不分道俗,皆以念佛为行持入手,末法障缘诸多,又无明眼人指示。其二:本人出家的师承、环境,耳濡目染导向自是念佛法门,但对其他法门至尊至敬。曾在佛学院时,所学侧重于般若系统,即三论性空思想。

当然对禅学的思惟修无不好乐,行持地中也以静坐离相为喜悦,但终难深入,杂念纷飞,狂心难止,故选念佛为行持的归向。其三:曾亲近圆拙老法师,对本人的影响颇深。为人的风范,处事的态度,寺院的风格。老法师曾亲近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故对戒律和净土法门自然影响,本人曾在法师座下七年,无不受益于此。

净土法门之殊胜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勉强。从学习角度,定当偏赞此法门,亦不要惊怪。净土法门其中隐含“华严”玄妙,“法华”开显之深义。如“华严”的十玄,净土经论亦能体现,诸如树中影现十方净土,食顷遍历十方佛刹,莲花化佛,光中化佛,即是华严的广狭无碍,一多相即,大小相容的事事无碍法界理。

净土念佛法门之普被,上根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导归极乐,下至五逆十恶,以及愚夫愚妇,无不依念佛而得度生死。净土法门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其宗要。以发心为基础,执持名号为行本,即能顿入不退转的阿鞞跋致。不假方便入一佛乘。正如经中所示:“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犹同《法华》:“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二经一致。至于《法华》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唯一佛乘之宗旨,在净土经论中,弥陀的悲心本愿,普摄一切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彼国,十念一念即得往生,生者不退,证悟无生,永补佛处。即是令一切众生成佛,岂非相同!

净土法门与诸宗之圆通

无论是修禅、修密,对于念佛法门都不生障碍。因为禅是佛心,参禅者,观心也。明心则见性,见性则成佛。参禅力求开悟,开悟即是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成佛。念佛则念心,佛非心外之佛,心非佛外之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心不离当下自性,亦不离当下自心。念佛从事持达理持,事理圆融(因事即理,理非事外。),念归于心,心明性显。十念一念往生不退,一生补处。持咒修密,密咒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有不测之神验。咒又称陀罗尼,译为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持咒语是三密相应,消除业障,以显性成佛。弥陀名号若闻、若念,灭无量罪,阿弥陀佛亦是无上妙咒,持此名号,可得极乐,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所以修禅、修密皆不相违背。

至于其他宗派的修观,亦有共同之处。《观经》的十六观法,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

唯识观的万法唯识,会归于心,转识成智——念佛成佛。三论的诸法缘起性空无体,会归诸法体性实相。《往生论》一句归一法句,归清净句——实相也。

天台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观,始末归于止观,但天台大师以及台教后人,如幽溪、蕅益,无不归念佛法门。

华严的法界观,上已提及,十玄门以及事事无碍法界,都与净宗相附相入。

律是共修,是一切法门之共法,因三学,以戒为首。

所以净宗与八宗亦不相违背,可谓方便有多门,归源同一致。

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以信起“愿”,以愿导“行”。其实一切法门亦复如是。倘若不信此法,又如何起信愿心去行持?信自性自心是佛,而去参究,见性成佛(禅),信密咒有不可思议神力而持之(密),信转识成智而修唯识观,信万法缘起无性而修空观,天台的百界千如,十法成乘,一心三观,无信又如何修止观呢!不信法界缘起,事事无碍怎能修法界观!所以“信”是佛法通途。《智度论》:“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愿与信,各有差异,所愿所行,是针对法门的不同而起愿行。十方诸佛所愿所行(昔日因地)不同,故果觉所圆满的国土和成就的方法亦不相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以念佛来对治杂念

如何以念佛来对治杂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

修虽有三,成功则一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错失良机的吴引之

民国时,苏州有位吴引之先生,是清朝的探花,探花是科...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提法本身...

但见过年忙似箭,有谁离苦急如仇

2012年的除夕,原本计划像往年一样参加龙泉寺华严法会...

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

原文: 闻有贵恙,想日见痊愈矣。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上的密咒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一切向上看,切莫学下流

多年前,某晚报曾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

蕅益大师《见闻录》

(一) 【原文】 楚中有一生员,心迹正直,值冥府缺第...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佛教词典】不变随缘

(术语)对于随缘不变现象之事也。即虽触所缘而现万有...

【佛教词典】释氏蒙求

凡二卷。清代灵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仿后唐李...

圣严法师:不贪着禅定之乐

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

工作也可以是一个悠游的过程

我有很多次都在大殿里观察那些施工的工人。有些人的神...

受到了伤害遭受痛苦,也是有大利益的

当受到伤害,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塌了,地陷...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

命运的好坏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胎儿一旦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时,就注定了一...

独修需要具备哪些因缘条件呢

世尊成道后未久,弥醯尊者作为侍者,悉心照料着佛陀的...

每个人都有自性之财

在你们每一个人里面都已经有着财宝,但你们必须身体力...

寄望的东西错误,所以才会痛苦不堪

修行,惟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你一定要用不增不减...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

什么是心地法门,该如何去修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什么是心地法门,怎...

生孩子难产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

有志于修行者,一定要注意饮食

古德说:身安则道隆。饮食会影响我们的根身,心识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