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礼仪,相信只要是中国人都拜过。拜父母,拜师长,拜祖先,拜土地神灵,拜佛菩萨。这些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文化和习俗,它自然而贴切地溶入到了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中。
为什么中国的礼仪文化中有这一特殊的内容?细细体察不难发现,原来这一礼仪本身就是一种对人心灵品质提升的自我教育。礼拜,并不是我们礼拜的对象需要我们礼拜他们。我们拜父母是为了对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表达一份感激。父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这真诚的一拜,我们展现了孝道、表达了良知、平衡了愧疚、获得了安定与踏实。
所以虽拜的是父母,受益的却是自己。同样,拜师长,我们感恩的是师长教给了我们智慧与技能,让我们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培植了知恩图报的心,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清洗、人格得到了升华。拜神灵,我们拜的是他们的完美与神圣。人心中可以没有神,但不能没有神圣,这是我们成就健全人格的需要。
学佛人都知道,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并不是什么神神秘秘、变化莫测的神明,而是指生命品质达到完全圆满的状态。佛的各种画像与雕像都是对这种圆满品质的艺术表达。佛是已经成就的圣者,是慈悲与智慧的代表,来到我们中间唯一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觉悟,并不需要我们去拜他。拜佛像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完美与崇高的敬意、对智慧与博大的向往、对生命解脱与自在的渴望,是见贤思齐的人性自觉,也是心灵净化与升华的最好实践。与我们拜父母,拜师长,拜先祖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对学佛群体来说,虔诚拜佛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修行方式。由于无量劫来的无明我执,我们累积了厚厚的我慢坚冰,“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折服我慢可从拜佛开始,这也恰如世间的为人处事一样,先得从尊重、恭敬他人开始。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第一愿就讲到礼敬诸佛,可见,拜佛是一个人从凡夫到成佛过程中不懈的课程。
历代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这种事例太多了,不久前圆寂的本焕长老,1937年2月,由保定起香,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朝拜五台。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腰酸脚痛,双膝皮开肉绽,仍虔诚叩拜,足足拜了六个月,磕了二十二万多个响头,到达了五台山。跟着又从北台起,三步一拜一炷香,朝拜五个台。五台高度均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从东北到西南横跨达一百二十公里。如此礼拜,又拜了半年。持续一年的朝拜,连头发、胡须也没有剃,究竟为什么?本焕长老说:“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潜心入禅,依佛心为心,怎能发慈悲心?不苦修行,磨炼自己,难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不发菩提心,又怎能发愿度人?”这是何等壮举!这体验是何等深刻啊!
值得欣慰的是,在东林大佛脚下,常常可以看到三步一拜,虔诚礼佛的身影。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这让我们感动,在这个物欲汹涌、人心浮躁、佛法式微的时代,仍有一种力量在坚守、在传承。
拜佛拜的是美好与吉祥,拜的是智慧与光明,拜的是博大与超越;拜佛拜去的是傲慢,收获的是高贵。
我们的生命需要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