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依四法修习,令获胜益

圆瑛法师  2014/05/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依四法修习,令获胜益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千余年矣,其教理高深,法门无量,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之伟大精神,诚不可思议也!人生处世,皆是随业受身,凡有身者,莫不有苦。老子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当知身为众苦之本,一切诸苦,唯身受之;形为众罪之薮,一切诸罪,唯身作之。

何以故?因有身故起贪嗔痴,造诸恶业,是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经无量劫,舍身受身,备婴诸苦。省庵祖师云:“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每一念及,莫不伤心,若不努力精修,则无边之苦何由出离!洞山良价禅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是以我佛慈悲,哀怜末世众生沉溺苦海,特开方便法门,为说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令其信解修证,共脱苦海轮回。四念处者:即依四法修习,念即心中之智慧,处即所对之境界,以智照境,令获胜益。今分述如后:

一、观身不净。以自己灵灵不昏之智慧观照此身,唯是不净,即以三时观察不净之相。先观过去受生时不净,吾人肉身乃父精母血结合而成,以为种子不净;在胎时寄住于母腹,生熟二脏之中,为住处不净。次观现在时不净,经云:人身从头至足,有三十六种常流不净,如发、毛、爪、齿、津液、脓血、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种种不净,细察自知。复观未来时不净,此身死后,日久未收,便现胖胀青瘀,皮破血流,肉烂虫啖,乃至白骨焚化为尘,终归不净。此观若成,则自知此身极为不净,深生厌离,如臭皮袋,满盛秽物,无可爱乐,而身见自得灭除,贪嗔痴三毒之心无由生起,一切恶业悉皆灭尽无余矣。

今引一古事以为明证:昔有国王,深明此身不净之理,以慈悲心欲度臣民。一日上殿,命诸群臣各带一种物之头明日献我,另命某臣当带一人头来献。某臣细思,王今难我,若取人头属违法,否则逆旨,遂与刑部尚书磋商,择一应受死刑之犯明日行之,其头与我。第二日上殿,各皆遵旨以呈其头,唯某臣亦带人头以献国王。王曰:诸臣可将各头出卖,得钱交我。众皆愕然,不知所以,只得往卖,如猪羊鸡鸭之头极易脱售,唯此人头无人要买,所过之处众皆掩鼻吐痰而对之。第三日上殿,各将售款献王,唯某臣之人头未售,无款可交。

王厉声曰:汝之人头极为尊贵,为何难卖?对曰:人头不比他头,不独难售,即送与人亦无受者,奈何啊!奈何!于是国王告诸群臣:“人身不净,无可爱乐。古德云:‘死去不如猪狗相,只今好作死尸看。’当生厌离,急宜勘破,诸苦自除。”臣皆大悟,各获法益,不复再被身见所误也。又狮子峰禅师云:“叹此身无有是处,赖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细味其言,便获胜益也。

二、观受是苦。受者,领受,即吾人现前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发生五识而领受之。例如眼识领受色尘(明暗等色),耳识领受声尘(动静诸声),鼻识领受香尘(香臭等气),舌识领受味尘(咸淡之味),身识领受触尘(顺逆诸触)。五识是有知,属心法;五尘是无知,属色法: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分别尘境,生起苦乐二受。遇顺境、如我之意为乐受,逢逆境、拂我之意为苦受。如耳闻人赞我者,便生欢喜之心,为乐受;闻人骂我者,便生嗔恨之心,为苦受。

佛云:“诸受皆是苦,无有可乐者。”不但逆境之苦受是苦,即顺境之乐受亦皆是苦。何以故?因乐有终尽,乐极生悲。谚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足证美景不常,乐亦是苦。当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一切众生无非是苦,正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诚为苦海甚深,苦恼无量。不特人间是苦,即天上天人虽享福乐,善报一尽,复坠恶趣,故亦是苦。是故以智观之,便知一切众生、一切诸受无不是苦。既知如是,当勤修习离苦之法,方得解脱。

三、观心无常。一切众生,心有三种,一是肉团心,二是妄想心,三是真如心。众生从过去以来皆是迷却真如心,而错认肉团之假心及妄想之妄心为心,此皆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是以起惑造业、随业受报。但此理难明,今举一事证之。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彼人则笑而答曰:“人若无心,何得为人,必定有心。”再问:“心在何处?”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唯所指者,正肉团之假心也。此心是一团肉,居在胸内,状如倒挂莲花,周围七叶,昼开夜合,乃名字为心,不会思想。何以知之?如人方死,此心尚在,即不思想,以此证知生前思想决非此心。当知能思想者,乃妄想心也,此心是第六意识心,无常虚妄,随境生灭,如有前尘所分别之境,则生起此能分别之妄心,若离前境则无此心,是则境生而生,境灭而灭,生灭无常,昏昏扰扰,以为心相。

今云观心无常者,即观此妄想心也。既知妄心无常,当进求常住之真如心,此心即吾人之真心,不生灭、不变迁之心性,广大圆满,周遍十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实万物之根源,为众生之佛性,其大无外,其用无穷,乃佛教之最高原理大道是也。即孔氏之立言造论、济世利人,亦莫不本此心者也;而目之曰天命,即真如心是也。迷不自知,故须修心养性,俾可明心见性,极证于心性而已矣。

四、观法无我。法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之法也。以此五法盖覆真心,故名为阴。色阴即吾人之肉身,受想行识四阴即吾人之妄心,众生迷故,无我执我,认此五阴之心身以为真实之我。既执有我,故种种保爱于我、事事利益于我;我见根深,如拂逆于我、侵害于我,便生嗔怒,顿起恶心,但顾利我,罔念伤他,纵心所欲,起贪嗔痴,造诸恶业。人人执著我相,唯我与我,互相争夺,不重道德,岂知仁义?故是造成不良之社会,纷乱之国家,战争不息,世界焉得太平?

总而言之,皆因我字所召感也!是知我见为世乱之源、众恶之本。故佛大悲心切,教以修习妙观、照察五阴诸法,分明可指。细究我执之处了不可得,虚妄不实,则我执照空。既得无我,则诸恶不生,互相推让,众善奉行。人心既善,国运昌隆,战争不息而自息,世界不平而自平,岂不善欤?

圆瑛深望诸位公余之暇,研究佛学,依四念处观发心修习,必得其益,受用无穷,则终日处世随缘接物,莫不心地广阔,坦然无得矣!而佛法之裨益于世道人心者,大矣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圆瑛法师文章列表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原文: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

圣严法师:有钱是福报,无钱是智慧

有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现在我学佛已有两...

出家人看到异性还会动心吗

很多居士来寺庙里找师父倾诉,都是因为情爱的烦恼而来...

针丢了之后

有个人不小心弄丢了针,实在找不到了,他突然看到家中...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

见影谓己有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

向外攀缘,人生无解

这个思惟死殁无常,它所对治的是对今生生命的五欲的爱...

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这...

供斋与供物,不及刹那念修无常殊胜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绝症患者,若知来日无几,...

初学佛时三种不正确的心态

许多人在学佛的初期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毛病,有些人所...

别把生命的能量,都消耗在享受上

修道如果懂了《黄帝内经》,你就会更加谦卑,知道自己...

【佛教词典】楚俊

(1262~1336)元代僧。浙江鄞县人,俗姓黄。字明极。...

【佛教词典】居士佛教

指佛教之在家信众,于世俗生活中所从事之信仰活动。于...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

持心如大地

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

财富与幸福

在英国某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

佛菩萨度众生决不说我是某佛

接手书,不胜慨叹。汝何得瞎造谣言,谓燃灯古佛降生汝...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为什么要读诵楞严咒

一、楞严咒是正法的代表,它关系到法运,世界上多一人...

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

给阎罗王的一块钱

有位名人,曾对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朋友跟...

平时散乱不精进,只因没修无常观

我们平时散乱、修行不够精进,是因为没有修好寿命无常...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

真正的大神通是什么

一般人学佛修道是假的,喜欢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