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的执着不同,就带动了不同的人生

净界法师  2016/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的执着不同,就带动了不同的人生

从五蕴当中的执着,你可以把人分成三种人:第一种人是追求成败得失,这种人生死业力就最重,他完全活在外境;第二种人是追求心灵的安乐,他的生死业力相对比较轻薄;第三种人是追求心中的愿望,活在愿望当中。第三种人是最好了,我们今天要提升就是活在第三种人。所以,我们在改变当中,先把这个行蕴跟识蕴,要转成菩提心,然后再产生智慧的观照,最后产生安乐的解脱。

所以,在这个修行当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先脱尘。你修菩提心,要先脱离外境,就是色蕴,脱尘。你要把世间的成败得失看淡一点,今生都是暂时的了,你如果不放弃今生的因缘,你临命终就很难走过生死这一关。

第二个,脱根,脱尘——脱根。你如果是了生死啊,连心灵感受的快乐都要放弃,因为它也会牵动生死业力。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对外境、对内心的感受是完全放下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跟“一个空正见”这两个,就是活在“行”跟“识”这两个。

菩提心是先从内心的真如安住了,再从外面发出来。反正是这样:你的五蕴,你的生命的操作,如果你生命的受、想经常是从外面进来的——因为有物质、有美好的环境,所以产生你快乐的感受,产生美好的想象,然后你产生你的执着,最后储存起来……你的生命的流动,只要从外而来的,你大概就是生死凡夫了;你的生命的整个操作,是你自己决定的——从你的愿望发出来,然后从愿望当中,去带动你一个美好的感受,然后再去面对外境去历练,是从内而外的,你已经走上了菩提道了。

这个是判断你走上什么道路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你的五蕴的操作是由外而内,叫做攀缘心,还是由内而外,叫做正念真如,这个是最重要的判断方法。一个叫做“梦里明明有六趣”,一个是“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执着不同,就带动了不同的人生。有些人是启动了生死业力,有些人是启动了涅槃的安乐,不同的。这个是五蕴的主人的差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明朝奇书《菜根谭》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此书将儒家的...

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六度集经》原文 昔者菩萨时为凡夫。博学佛经,深解罪...

大安法师: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这个身体的这种污秽、不净。我们每天都跟四条毒蛇相处...

怎么才能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呢

问: 很羡慕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性相二宗之争

【原文】 相传佛灭后,性相①二宗,学者各执所见,至分...

安住于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个方法:以慈悲心来开启快乐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

破除法执的相状

我们看看,讲到出世的圣人,佛陀也给他一些建议: 非明...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推荐】调整心态比你佛号数目更重要

净土宗一般人的盲点在哪里?在第一个。我相信净土宗的...

哪还有什么比了生死的事大呢

我们禅七打到这个时候,应该功夫有个受用,能提得起。...

胃病患者饮食上要注意的11条原则

胃病患者饮食治疗是关键,应该注意少吃油炸,腌制,生...

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念佛,...

【佛教词典】善思童子经

(经名)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乞食毗耶离城,至毗摩...

【佛教词典】随自意语

(术语)如来三语之一。佛随顺自意自说所证之一实等法...

心肝在树上

有一只雄鳖和一只猕猴,两个感情非常的深厚。猕猴常常...

心态好,运气就好

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你才能...

转劫浊成净土,莫过于放生

一方面,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我们不...

昏沉与睡眠的过患

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我们经...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净土行人如何对待儿女婚嫁问题

【原文】 今之儿女婚嫁,一本于自主,只可随他去。否...

宏海法师:楞严法会开示

各位道友,特别是今天我们格外的因缘,正法眼藏,楞严...

美好的掌声

王先生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生意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

舍利弗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优波离、目犍连、阿难、罗睺罗等...

做点好事有点功德,但被这个吃掉了

在《正心地观经》中说,我们的心就是夜叉。为什么说心...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讲看破、放下、念佛。因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有我与无我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游行沙门,到摩揭陀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