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虚大师  2017/10/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

古语说:“上医医国”,能成一位上医,不但要能治疗人类生理上的病患,并且还要能够治疗社会上的病态。

还有所谓:“礼施未然之先,法禁已然之后”,施诸未然之先,不就是预防医学吗?禁诸已然之后,不就是治疗医学吗?

我们知道:一切自然现象,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物理现象,二、生理现象,三、心理现象。

普通的医学,唯在生理现象,先从基础医学上的生理、解剖、组织、病理等部门,进而研究临床各科,如何保卫身上的健康,使得身体上各种机能充分发达,不受阻碍。

如有内在的不良变化,或外来的不良侵袭,能以药物上、或理疗上种种治疗方法,使之消除,恢复原有活力,或更增进而充实之。

现时更著重预防医学,力求减少疾病因素,防患未然。若再扩大一下,就可普遍到一切物理现象──这里所讲的物理现象,也是广义的,可说就是物质现象。

讲到物质现象,也有种种病态,种种的演变进化;我们要大至虚空的天体,小至肉眼所不能见的一切电质,仿佛和研究人体组织一样,明其相需,辨其相异,调和其冲突,循自然之法则,使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能得到相当安定、建全、调和、美丽,便也成为医学内的事了。

佛学上对于宇宙一切,称之为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识,所谓“万法唯识”。如果知识不足,于万法不能透彻明了,不能适应恰当,生活上就不免发生种种的烦恼痛苦,造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和行为上的罪行,这都是不能明法所起的错误。

我们要把心理的病态治愈,岂不也是成了广义的医学吗?说到心理现象,最冲动明显者,莫过人类。

现代医学也研究“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佛学对心理现象特别注意,特别注重医疗心理病态。

虽然佛学五明中原有医药明一项,可是更著重内明;佛经上赞叹我佛世尊为“无上医王”,也可见佛学与医学的关系密切了。

什么是心理病态呢?就是“烦恼”;浅言之,人类固有烦恼,就是一切众生,都不能烦恼免除。

佛学上的所谓烦恼,和普通一般解释不同,普通以为不适意不愉快叫做烦恼,佛学上的所谓烦恼,包括精神上一切扰害。

这种扰害的烦恼,细说起来,有贪、嗔、痴、慢、 疑、 和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等,尤以贪、嗔、痴为烦恼根本;所以贪、嗔、痴又称三毒。

对事理不明了曰痴,对事物易起恼怒曰嗔,对名利恭敬等贪求曰贪。其余慢、身疑、见、边见等等,都缘此而来。

总而言之,一切众生都是有烦恼的,不过或多或少不同罢了。可是种种烦恼病态,平常隐伏不见,要想根本完全没有,那就要做治疗功夫了。

这种治疗隐微的功夫,也和医学上用显微镜精密检查病菌一样;佛是明了遍知的。

如果心理病态不能去除,烦恼妄动会继续增长,小之则害其身,害其家,大之则害于国,害于世界。

所以心理病患,害于自己,害于他人,比生理上的病害,何啻超过千万倍!

佛学对症下药,医治心理病态,所用的修养功夫,就是所谓三增上学,亦曰三无漏学。

什么是三无漏学呢?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这戒、是行为上的基本规范,是基本的修养方法,相当于儒家的所谓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家有五戒,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总而言之,戒是初步的治疗。

定、就是禅定,禅定入门法是静坐,但禅定不专限静坐,不过要使心力能够集中统一,身心安定,然后能发生平常所没有的力量,以精神力量支配生理、物理;到了修养纯熟,那末平常所不能见到的也能见到,平常所不能抵抗的也能抵抗。因戒生定,使贪、嗔、痴制伏不起;再进而因定生慧,乃消灭三毒。

所以戒、定、慧三者,更是著重最后的慧。慧、以戒、定之力,而观察透视宇宙间一切微细的变化和真相。如现在科学证验要借助器械一样,借助了戒、定的慧,证明人生真相,宇宙真相,自然不起贪、嗔,识诸行之无常,明诸法之无我。如果达到了慧的修养,然后心理病愈,和一切自然现象都不起冲突,而成功所谓极乐世界矣。

因此,我敢说宇宙的一切,都是医学的对象;一切的知识,都是医学的知识,一切的法则,都是医学的法则;一切的功用,都是医学的功用。

佛学应病与药,当然也就是广义医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太虚大师文章列表

健康是修出来的不是吃出来的

现在人很讲究营养,或者喜欢吃肉来补充,或者喜欢买营...

痛苦和压力是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的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及时为心灵沐浴和洗涤

若心污浊,则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圣严法师: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

问: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很多人不免感叹,...

末法时代众生饮苦食毒

《佛说无量寿经》讲到:末法时代的众生饮苦食毒,未尝...

心态决定思想

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在惜福的心性中,让道念自然而然地提升

在佛门中的衣、食、种种资身的东西,都是由十方施主们...

切莫毁谤出家人,龙天护法定不饶

出家人是佛陀的亲近追随者,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

处理生活中烦恼的方法

生活中必然会有很多的烦恼。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处理...

彻底死绝「偷心」,了脱生死才有指望

在这条漫长、艰辛的修学路上,有时候往往虽经别人提醒...

【佛教词典】爱焰

(术语)犹言欲火。梁简文帝文曰:业动心风,情漂爱焰...

【佛教词典】一切

【一切】 梵语 sarva,音译萨婆,乃总赅众物之词。《大...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怎样改善不如意的婚姻

问: 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

「半」的处世哲学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梵语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汉译普贤...

怎样的状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问: 法师您好!印祖一再强调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出家人是世界的大轴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

把握当下,做时光的主人

我们的人生总是向往着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新年意...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

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这三种力量

如果你看《弥陀要解》,你就会知道,我们临终的人要达...

如何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

问: 有没有好方法,能提升我们这些人的管理能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