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2018/09/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隆莲法师虽身居庙宇,但对如今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种种现象还是非常明了的。作为一个一生都在止恶扬善、弘扬人间净土的佛学家,她的内心十分焦虑,因此做了五首诗《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搓老干见精神。

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

青山断发成长住,不识人间有转轮。

未必肥甘便永年,饭蔬饮水乐吾天。

道人自有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

所谓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种凡人的欲望。

佛教认为五欲之乐虽有快乐,但不圆满,不究竟,苦乐交杂,暂有还无。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弃世欲而起法欲,轻世乐而重法乐”。

诃,意即“诃责”。诗末落款是“清时散人”。我猜想这个名字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她是个生在清朝末年的人;二是表明她如今处在一个清明的时代。

她让学生们把这五首诗复印后广为散发,目的就是劝众生,不要被太多的欲望淹没了,那样并不快乐。

这五首“未必”后来深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赏识,他老人家亲自将诗书写下来,发表在《佛教文化》杂志上。

本文摘自裘山山著《隆莲法师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如何对治贪财与贪色

无贪的境界,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清净心,内心没有贪烦恼...

有多大智慧,就得多大的解脱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诚恳切恭敬,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完...

晚清巨商王炽的「商道」

王炽(1836~1903年),字兴斋,汉族,云南弥勒县虹溪...

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

穷人也会过得很快乐吗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海滩上相遇了,富人问穷人:你在...

遇到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

问: 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

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智度论...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犹太人的九条哲理

1、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

手持锡杖时的发心

《华严经 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

【佛教词典】五根三受更互相摄

【五根三受更互相摄】 p0285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二页云:...

【佛教词典】教行

(术语)教法与修行也。随教法而为修行也。元照弥陀经...

世间四种可贵之人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有四...

念佛有大光明,护念行人不遭魔事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

放生巨龟得善报

二十世纪初在台湾一个叫金包里的地方,有个慈善家林老...

观音菩萨近代显化的一段真实圣迹

台湾有一个海洋学院毕业的人,初始不信佛教,但福德因...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进一步用生病来看,病...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

很多人想禅修又怕禅修,有的人甚至怕在禅修中走火入魔...

「随缘不攀缘」和「积极争取」的区别

问: 我们在社会工作学习中,应该如何区分随缘不攀缘...

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

如果总担心自己不能往生,是否会真的往生不了

问: 《印祖文钞》说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

普贤十大愿的精神

普贤菩萨作为法王之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有作为、有成就者,古今中外可谓...

现代学佛人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现在太多学佛的,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包括年轻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