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2019/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智者大师原文: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释义:

修习禅定者要进入正定(三昧),必须先将身体作适当的调适。如果尚未进入定中,须要停止一切动作。对于自己的一切动作,包括静止在内,都要了了分明,仔细观察。动作如果粗犷,气息也随着粗犷。如果气息粗犷,则心念杂乱难以平静,导致在静坐时心神烦乱,无法安定。

虽然还没有进入定中,也必须意念自己是在定中,这种做法称为逆作方便。要坐禅时,必须先选择并安顿好自己的禅房。来到禅床时,须要先安置好自己的坐处,要能够令自己坐的安稳,长久打坐也不会受到妨碍。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接下来调整双脚。如果采取半趺坐,将左脚放置于右脚上,双脚贴紧身体,左脚趾与右腿齐,右脚趾与左腿齐。如果采取全趺坐,将正右脚置左脚上。

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

接着宽衣解带,但是要整理好,不要令坐时脱落。接下来调整双手。左手掌放置于右手掌上,大拇指相对,安置于右脚上,随心所欲的贴紧身体。

接下来调整身体。未进行禅定前,要先扭动身体及四肢关节,反复作七、八次。接着按摩手脚,不要让手脚的温度有所差异。一切准备工夫作好后,就可以端坐入定。注意打坐时脊椎骨不能弯曲,也不能过于挺直。接下来调整头部和颈部。鼻尖和肚脐遥遥相对,头部不偏不斜,不低垂也不高仰,脸部对正前方。接下来以口将浊气吐出。

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吐气的方法:开口将体内浊气徐徐放出,不粗犷也不急躁,绵绵细长,随意而出。意念身体中脉络不通的地方,阻塞物随浊气而出。接着,将口闭上,以鼻纳入清气,重复作三次。如果身体和气息能调和,作一次也足够了。接下来将口闭上,双唇和牙齿微微相扣就可以了。舌尖紧贴上腭。接下来微微闭上双眼,只要见不到外头的光就可以了。

端身正坐时,要有如磐石一般,四肢不要摇晃摆动。以上就是初学坐禅时,调和身体的方法。简单来说,不急不缓、不松不紧,就是身体调和之相。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调和出入息。初学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气息共分四类:风相、喘相、气相、息相,前面三类属于不调和的出入息,最后一类属于调和的出入息。

什么是风相?打坐时,鼻中的出入息会发出声响,这就是风相。

什么是喘相?打坐时,虽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但是结滞不通,这就是喘相。

什么是气相?打坐时,虽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也不结滞,但是出入息粗犷细,这就是气相。

什么是息相?打坐时,出入息不发出声响,不结滞,也不粗犷,绵绵细长,若有若无,心神安稳,情绪悦愉,这就是息相。

意守风相,则出入息涣散。意守喘相,则出入息结滞。意守气相,则出入息劳顿。唯有意守息相,才能安然入定。坐禅时,出现风、喘、气三相,就是出入息不调和。

如果再用心意守,就会造成病患,心识就更加难以安定了。

调整出入息,有三种方法:

一、一切都放下,令心安定。

二、放松身体。

三、意念气息从全身的毛孔出入,通行无阻。如果心识转粗为细,出入息也自然会细微绵长。出入息能够调和,则各种病患不生,心识也容易安定。

以上是初学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简单来说,不涩不滑,就是出入息调和之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禅在当下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禅在当下。要讲这个题目,首先我想...

专心一致,才能统摄你的心

各位同学在学佛过程中,切莫蹉跎岁月,一定要懂得如何...

流水下山非有意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扰,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

五祖弘忍大师的转世轮回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

念佛怎样摄住意根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

禅话禅理30则

1。甜酸苦辣尝遍,方知清淡滋味最美;万水千山走过,...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国务院参事室:建议恢复我国传统饮食习惯

我们痛定思痛,常常在寻找造成灾难的原因,寻找解决灾...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

六根的功能没有错,错在你的攀缘心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我...

化贪婪为恬淡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在心理上患了...

【佛教词典】九种净肉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干...

【佛教词典】二十随烦恼三学分别

【二十随烦恼三学分别】 p0044   成唯识论六卷二十二...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

生命的未来,就看你心里装进了什么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来,说是在迷中,其实也简单。它...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

修四念处来破这四种颠倒

这个非量主要的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这四种颠倒。我们...

【推荐】佛号要如何念

首先谈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这心态就是四个字至诚...

悟开法师念佛问答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财富宝要》--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五福德经》云:说法之人因何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经》所被根机之信愿

四所被阶品,分二:初料简,二总收。初料简。已知此经...

平等、无求、无贪

在佛教讲平等,看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也都是佛,一...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