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明海法师  2020/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讲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这就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了。这四个偈子,我把它作了一个概括:

第一个偈子“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讲职业道德;

第二“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讲家庭美德;

第三“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讲社会公德;

第四“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讲个人品德。

第一、职业道德

第一个是职业道德,就是要培养才智、养成才智。多闻指学问,工艺指技能,这点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不一样。佛教有个词叫“工巧明”,有的人以工巧明利生。我们在社会上要有利生的根本,因为要养家糊口。

“严持诸禁戒”,其实我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很多规范,规范是为了保证我们工作能做得更好。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要想有吉祥人生就要持戒。关于五戒有很多的内容,通常我们对戒有误解。

我非常赞同法国一行禅师用英文讲佛学的时候,关于戒,用的一个词— training(训练),他说五戒就是五种训练。

training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因为戒律在我们汉传佛教的翻译里有时候翻译成“学处”。学处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习、训练的地方,所以一行禅师用英文的training来翻译戒,非常对。

因为一讲戒,它给西方人的印象是什么?禁忌,宗教的禁忌,你不能破,破了会有人惩罚你。其实没有人要惩罚你,佛根本不会惩罚我们。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戒是对我们的身心(身口意)提出了一套训练方法,你可能不会一来就能做到,中间也许会有进有退,偏左或者偏右,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逐渐地矫正自己的意思。这是第一点可能会有的误解。

第二个误解,有人觉得戒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其实戒律是给予我们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今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明天你就会不想干什么必须干什么。谁愿意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带铁丝网的院子里不能出去?可是犯了罪的人必须在监狱里,不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没办法。

而佛法里讲的自由有时候跟自在一起用,自由自在,当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压力,没有心理包袱,没有关于我们过去行为的后悔,没有关于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没有关于现在生活的抱怨,我们的心就是最自由、最自在的。

要保证这种自由自在,就要按戒律去生活,所以戒律是自由的保证。作为在家人,你们把五戒持好,最起码把前面四戒持好,第五条不饮酒戒可以灵活一点,你把前面的四条戒持好,你就会拥有一个非常自由自在的人生。

“言谈悦人心”,言谈,谈吐,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跟别人沟通,沟通就要言谈,所以我觉得要修习生活禅,大家要修两个法门,第一个要修行说话,第二个要修行听别人说话。

第二、家庭美德

下面讲到家庭美德。“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在家人有家庭责任,首要的责任是要“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佛陀给在家居士在戒律中提出要求,在家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收入用于保证父母和妻子的生活。我们有的信徒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拿到寺院,他觉得他很虔诚,其实这有违佛陀的教导。

如果父母妻子的生活没有照料好,你把钱全部拿去造佛像,你以为佛会高兴吗?佛并不是说你对他好他才高兴,佛在佛经里讲得很清楚:你想让我欢喜吗?你要让众生欢喜!家里的父母妻子是跟你关系最密切的众生,你应该首先让他们欢喜。

从业就是指我们的工作,在八正道里叫正命。我们的职业,我们赖以谋生的手段要清净,不能有杀生,不能有偷盗,比如贩毒,不能有色情服务,不能有诈骗,那些都属于邪命。

第三、社会公德

接下来讲社会公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社会公德最重要的就是布施。我们在社会上不管是工作还是参与事业都是布施。当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的时候要帮助亲戚和朋友,要让我们在每一方面的行为都经得住考验。

做人是很难的,你要对父母、妻子、领导、还有你的客户等等都照顾周全。人生又像是一个人下很多盘棋,还不能出错,一个地方错了,就很麻烦,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社会属性确实是我们人的重要属性。我个人把人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是社会人,第三是宇宙人。作为宇宙人来说,那就是信仰问题。

关于布施的内容其实很丰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布施,不一定是财物,我们可以布施我们的知识,可以布施我们的笑脸,布施我们的心态,甚至一个安慰,一个鼓励,这叫无畏施。

所以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人们往往容易狭隘地理解:布施就是拿财物。其实拿钱容易,有比拿钱更难的。

第四、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我们老和尚认为个人品德是前面三德的基础,不管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都是由个人品德衍生出来的。

儒家就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修身在前,治国平天下在后。如果个人品德没有养成,要治国平天下,你只会给天下带来乱相,带来麻烦。

“邪行须禁止”,这个邪行就是邪淫,男女关系不正常。“克己不饮酒”,因为喝了酒以后理智容易受伤,犯别的错误。如果实在做不到,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不要喝酒。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喝酒朋友会减少,实际上你对自己有要求了,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且特别是那些好朋友、有德行的朋友会多。

“美德坚不移”,为什么佛陀要告诫我们“坚不移”呢?就是因为当我们坚持某一个德行、某一种行持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身边的人。你不抽烟,他说抽一支尝尝啊,不抽就不抽!

你们在这一点上要培养定力,说不定有天他会给你其它的东西抽呢!很多吸毒的人就是因为有人劝:你尝一下,就一次,你体验一次。就一次就把你一生给毁掉了,所以要“坚不移”!

四德讲完了。我们的人生道德实践是核心,道德实践最重要是在心性上实践,一定要落实到你的心性上,心性的认知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明朝有一位哲学家叫王阳明,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心理能力叫“良知”,又叫良心,良心的效能叫良知。

大家不要被这些词迷惑,良知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佛性在道德善恶方面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跟后天的教育没关系,你本来就有。有时候虽然没有被发现,但有些事情你做了觉得别扭,心里不安,那就是良知的作用。

当我们完全认识到这种良知,顺乎于它去生活,那就是一个精进的生活,对你来说毫无勉强。那么是什么东西覆盖了我们的良心良知呢?这就要格物,把私心、私欲格掉,把它看透、观察透,最后良知良能显发。

当良知良能显发的时候,你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境自然地有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就像是本能一样,而你这个本能反应都是合乎善恶的。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就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呢?所以道德实践最终我们要以信仰生活来升华它、提升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给自己一片危崖

有好几次,见蝙蝠掉在地上,怎么也飞不起来。 蝙蝠是...

不要忽略身边的幸福

每天急匆匆地行走在来来往往地人群中,为了生计、为了...

【佛学漫画】《善生经》教你远离破财六事

本则漫画中,佛陀从戒论上讲了在家人需要回避带来恶报...

逃离复杂,奔向简单的人生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

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我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

人生如戏努力演

在与一位居士聊天时,他问佛教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忽...

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

不要觉得人生亏欠了我们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南山律祖道宣大师

戒律,是佛弟子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促进社会和谐...

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及异体观的修法

无始以来,众生以颠倒分别妄执诸法为常,五欲为乐,自...

经书损旧佛像磕碰,该如何处理

问: 经书损旧、佛像磕碰,怎么处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

【佛教词典】无法可说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教词典】四个法要

(仪式)一梵呗,先于法会之初,讽咏如来妙色身之偈,...

把心灵的力量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

【推荐】如何知道罪业已经忏悔干净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

广化老和尚《人为什么应该素食》

前言 从前一提到素食,就会联想到佛教,由於多数人的...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

念念着相执情,故念念起烦恼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系含意识意色情感。而菩萨之伟大...

孩子学习差怎么办

问: 我们家孩子10岁了,上2年级,现在在学校简单的加...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

佛不教比丘对在家人展现神通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

论人当取其长,做事先审其害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治疗眼病的偈语

(一)瞎子竟重见天日 (作者:煮云大师) 不多久以前,...

一棵芒果树

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