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了然法师  2023/08/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参禅法门能在第八识上用功,何不舍念佛而参禅乎?弟子愚蒙,不了此义,未知是否,请师证明,究竟如何?

答曰:此事不定,参禅功夫,亦有浅深;念佛功夫,亦有浅深。但以参禅功夫,全仗自力,境界虽深,比较愈难。念佛功夫,专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愈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行人,最初下手,本由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足可往生西方,因是比较愈易。

何以故?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者,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也。盖此第七识,名传送识。虽不及第八识之不动,较前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而胜过多矣。何以故?因眼、耳、等之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名为净。唯此第七识居中,不与六尘相对,故名净念。盖此净念,即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若失,心难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听得到,总不十分句句明了。

是以念佛行人,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何以故?凡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来迎者,即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历历分明也。若论正念之心,六识、七识、本无分别。但以六识不净,七识纯净,又以六识散乱,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

须知念佛行人,善能入佛果觉,住佛正定。会得一念全体,全体一念者,即在第八识上用功也。是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言在定之心者,即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也。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即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皆因入己本觉,即是入佛果觉。非离自己本觉,别有如来果觉也。以此功德,回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品位高下,亦随各人功行浅深不同耳。

【白话译文】

客人说:弟子又记起以前念佛时,遇到一个参禅的人说,念佛法门,只在第七识上用功夫,参禅法门则能在第八识上用功夫,为什么不舍弃念佛来参禅呢?弟子愚痴,不了解此话是不是正解,请法师证明,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答:此事也不一定,参禅的功夫有深浅,念佛功夫也有深浅。但是参禅的功夫,全仗自己的力量,境界虽深,比较起来更难。念佛的功夫,专仰仗佛力,境界虽浅,比较起来更容易。

若论念佛功夫,普通念佛行人最初下手,是从第六意识心,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由此持念纯熟,渐渐转到第七识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识上用功夫,足可以往生西方,因此比较容易。

为什么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即第七识心念念相继。这个第七识又名传送识,虽然不像第八识那样不动,但与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相比,则殊胜很多。为什么?因为眼、耳等前六识,终日与六尘相对,拖泥带水,不称为净。只有第七识居于中间,不与六尘相对,故称为净念。此净念,就是正念。

凡念佛时,若正念现前,心能作主,历历分明。正念如果失去,心难以作主,杂念纷飞。虽则高声念佛,自己皆听不到,纵然听得到,总不能每句都明明了了。

所以念佛行人,应当在第七识上注意。为什么?凡到临命终时,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地等待佛来迎接的,就是此第七识正念之心,它是历历分明的。若单论正念之心,第六识、第七识本来没有分别。但因为前六识不净,第七识纯净,又因为前六识散乱,第七识不乱。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又如果核,住在果中。

再者如果念佛行人,能够善于入佛果地觉,住在佛的正定中。知道一念全体、全体一念的境界,就是在第八识上用功。所以古人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说的“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识心,住在第八识心中。此第八识名含藏识,入此藏识,也就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渐渐不乱。

因为进入自己的本觉,就是入佛果地觉。不是离开自己的本觉,别有如来的果地觉。以此功德,回向西方,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但往生品位之高下,亦随各人功夫的浅深而不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一句佛号创造生命奇迹

宗实老和尚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九年前的剧烈心绞痛,...

四十八大愿——(第48愿)即得诸忍究竟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

单持佛号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语吗

问: 有一种说法认为,单持佛号力量小,兼持咒语力量大...

修行很简单,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再看第七意识蕅祖的批注: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

生活安逸发不起厌离心,念佛不恳切,该怎么办

问: 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

往生成就四种不退

极乐世界的四土有特别之处,奇妙之处,就是四土也圆融...

至诚恳切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多人对于佛教净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人们为什么会惧怕死亡

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亡,因此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愿望...

有两种念佛人最老实

念佛的生命,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需要法义的学习作为...

心念虽难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

有一天,有学僧问慧日法安禅师: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

【佛教词典】化法

“化仪”之对称。谓如来所说法门之教旨。天台宗称藏、...

【佛教词典】行舍

为心所之名。为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十一善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那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呢?不是凭空就能发出来的。菩提...

圣严法师《坚持的是原则还是偏见》

待人处世的过程中,坚持原则本来是正常的, 问题是:...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离世间证菩提,怎见如...

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

以和为贵有什么好处呢

「和」是一个极富正能量的字眼。有关「和」的词汇非常...

念完《地藏经》,要给一切众生回向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

为什么你觉得净土之法那么难信

在这个以科技和经济为主流的当代社会,佛教无可避免地...

念佛法门了生死之易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

破庙的感慨

三个法师在一破庙里相遇,对那座庙的破败他们很感慨。...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除了五戒之外,对于子女,应当善尽...

【推荐】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

改短命为长寿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 2、从今以后,决心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