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蒙佛护念,所以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省庵大师  2024/04/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蒙佛护念,所以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有人问省庵大师:“参禅全靠己力,所以多易着魔。念佛则仗他力,所以蒙佛护念,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省庵大师答道:“不是这样的。参禅与念佛,论其难易,固然有自力、他力之分。但如果论魔事,二者都不可避免。”

又问:“请问着魔是什么原因?”

省庵大师说:着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弄通教理,二是没有遇到善友,三是自己没有回观觉察。现在人们要去千里之路,如果不按照地图,又没人引导,又不知道前面的道路哪里畅通无阻,哪里是死胡同,冒然而进,我可断言他难免误入歧途。参禅与念佛,就好比行路。经教好比地图,善友好比导游,觉察之心如知道路之通塞。禅净虽然是两条修行之路,夷险不同,但行人都难免会走错路。

暂且不说参禅,仅以念佛为例。有的人讨厌修平常心而喜欢追求神通,有的人不走直路而喜欢走弯路,有的人既喜欢追求神通,又喜欢走弯路,在两条道路上都会摔跤。有的人才走到路的中途,却以为已经到家了;才走到山脚下,却以为攀上了高山。像这样的错误,数不胜数。其中的原因,都是没有弄通教理啊。

念佛法门,极圆极顿,最易最难。仅以《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四字为例,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现在初发心的人,有的暂得轻安,便说自己已念至‘事一心不乱’。有的初开浅解,又说自己已经念到了‘理一心不乱’。有的念佛时粗念虽不生,但细念尚存。有的念佛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心外无佛,速求取证。不知道善巧方便,急欲舍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魔鬼因此得其便利,于是进入此人身体,使念佛者发疯发狂而毫无觉察。这些都是没有遇到善知识所造成的过错。

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而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所以,见地高则我见也高,工夫进则我见也进。如果不时时检点,刻刻注意,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所以学人如果心不谦虚,则自不觉察。因不觉察,则我见增长。少有所得,便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这些都是自己不回观觉察的过错啊。

又问:参禅须近明师,如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念佛还有依靠善友与经教呢?

省庵大师答道:这是什么人说的?世人学习雕虫小技,尚且不可无师,何况念佛是出离生死的要门,如果没有善友与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下三品,都是临终时得到了善知识的开导,所以行人才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上、中品则不必说了。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你不看经教,怎么知道净土法门而产生念佛的信心呢?

又问:如果因看经教而知念佛,则《阿弥陀经》一经就足够了,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经典呢?

省庵大师答道:上根之人可以只看一部《阿弥陀经》,中、下根人,则须遍阅净土诸书,充分认识信、行、愿三资粮的重要性。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这样就差不多可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以日益增进。否则即使不着魔,最终也会成为增上慢人,一念不觉,便成沦坠,其(不看经教的)弊端岂可言说!

又问:修行人心既然念佛,佛岂有不护念修行人的道理?如蒙佛护念,怎会着魔?

省庵大师说:念佛人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则诸佛护念,真实不虚。如果没有念到一心不乱,却错把轻安视为禅定,把浅解误认为是深悟,随有所得,生增上慢,这就是咎由自取,而不能怪罪于佛不护念。所以我说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最为重要,一刻也不可暂离。如果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则生。毕生工夫,一朝丧失,这难道不可怕吗!

《净土文》中说:‘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在于我者,怎可不自勉呢?如果临终一念颠倒,不但三辈九品不生,反而难免堕入三恶道。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所以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也不可一念生颠倒心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省庵大师文章列表

念一遍佛,西方极乐就在心上过一遍

念佛就是请佛住世,此引慈舟老法师开示:佛本无生灭,...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这是佛教的根本认知,...

乳癌病人的往生故事

有一位是乳癌的病人。她跟先生离婚了,先生也得癌症,...

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

上辈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吗

问: 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一) 放下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

所有一丝一毫之善,皆悉以此回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保持知足常乐的态度

谈到人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人的生活,一个是...

福业与波罗密有什么差别

问: 请问尊者,什么是福业?什么是波罗密?它们两者...

四大不调在身体上的表现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

【佛教词典】三根能障念住

【三根能障念住】 p0205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有三...

【佛教词典】经藏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   2、藏放经典的府库...

以佛像为对境修恭敬

现在处于商业化时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

佛陀一天的时间

世界所有宗教导师中,佛陀可以被认为是精力最充沛,行...

心无染着名为少欲

过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优婆塞,他的亲友很认同婆罗门的...

财布施也可得相貌庄严的果报

救济贫苦离不开钱财送贫者,买米油粮食以及各种食品施...

诸佛皆以慈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中,佛告诉阿难: 我在因地求道,...

两土世尊一个遣一个接,为我们保驾护航

善导大师在给《观无量寿经》著疏的时候,对一个修净土...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你要用什么思想来面对果报

第六意识扮演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受用缘起,它受用果报的...

为什么近代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

问: 请大安法师慈悲开示,为什么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广...

善良的心不因被欺骗而改变

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好人难做,也有不少人一味放大好人没...

【推荐】第三世怨的结果

净土宗祖师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对净土法门产...

禅宗怎样参无门关

讲到参无这个法门,当年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