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必须远离这五种不正见

弘恩法师  2024/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必须远离这五种不正见

经典里面所开示的五种不正见,这五种不正见就是凡夫和外道的五种不正见。五种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和见取见。

第一种身见,就是一般众生执著身体为我,以四大五蕴为自己,这也就是《圆觉经》里边所说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假合谓之身相,六尘缘影谓之心相。这就是身见。始终认为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就是我,所以众生这一生可怜,茫茫然地为身体所累、为身体所忙,你看我们这一生忙来忙去,都是为了身体,吃好的、喝好的、听好的、玩好的,是吧?身体要舒服,所以这一生都是为了身体的欲望而忙,就是因为这种坚固的身见,以身为我。

第二种见解叫边见,边,就是两边。这两边在佛法里面叫“断”和“常”两个边。断见,一般的凡夫普遍执著的就是人死如灯灭。他既然执著身体是自己,身体死了,身体没有了,他认为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这种断见就很容易不信因果,不信报应。

古人有一句诗说“行乐须及春,秉烛以夜游”,趁着年轻赶快行乐,白天闹不够怎么办?晚上那时候没有电,点上灯继续玩。“行乐须及春,秉烛以夜游”,这种纵欲主义,恰恰是因为断见所导致的一种偏邪的行为。

另外一个边是“常”,常是外道的知见,有两种“常”。我们在学教理的时候,学到印度有两种外道,一种胜论外道,一种数论外道。胜论外道就执著大梵天或者大自在天是造物主,他认为世间有一个神,有一尊神主宰这个世界,他是众生的创造者,是万物世间的缔造者,这就是常见外道,他们认为这种神的力量是恒常的、普遍的、万能的,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这是第一种常。

第二种“常”,他认为是一种不可见的力量,冥冥中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称之为“神我”,在《楞严经》里面可以看到末伽黎等外道,他们说“冥谛”,冥谛就是神我的概念,冥就是不可知、不可识,但它确实在冥冥之中是有,但是什么我又不知道,我又认识不到,因为外道没有般若正见,他不能见性,所以他就认为这个东西是有,我又看不见摸不着,是吧?分明是有,还能决定我的行为、决定我的思想,他认为这个是神我、是冥谛、是恒常的,这是第二种常见。那么这就是边见的断、常两边。

第三种不正见就是“邪见”,邪见就是拨无因果,认为没有因果,人死还为人,羊死还为羊,人作恶没有恶报,这是邪见,这是这个世间最严重的邪见,因为不信因果,所以人没有羞愧,肆意的作恶。

第四种不正见就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是外道见,戒就是戒律的戒,禁就是禁止的禁,戒禁取见就指的外道种种的邪戒,印度的苦行外道:有涂灰外道,不穿衣服,裸身涂了一层灰;还有的外道从山崖上跳下去;还有的外道专门走火炭;还有的外道用竹签子往自己身体里面拼命扎,只要扎不死自己,他认为这个能消业,将来能得解脱,就执种种偏邪的戒律,还有外道的持牛戒、持狗戒、持鸡戒,这在印度都是有的,这都是邪戒。所以这些戒律就叫戒禁取见,他用这样苦行的戒律作为自己解脱的因,作为自己得到安乐的因,这叫戒禁取见。

最后一种,第五种也就是不正见的一个总纲,就是见取见,就是取种种自我的见解以为殊胜,取一种我见,而作为根本正确的见解,而不以圣贤的见解。所以世间有三种量值得我们去参考,现量、比量和圣言量。现量就是我们自己心里所认识到的这一个,现量不是指佛法究竟自心现量,这个现量就是指的众生眼前现的这个量,我们认为这个是好是坏、是长是短、是美是丑,是众生的分别见;比量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思考比对之后,而做出的一种所谓的理性见解。

世间人认为理性很正确,其实理性并不理性,为什么?你所学的东西、所依的东西,它不靠谱,世间的见解要么是外道见,要么是凡夫见,只有佛法的见解出现于世间,才犹如赫日消冰雪,把世间的外道凡夫的见解统统的驳斥倒,这才是正见,这才是圣言量。所以第三种量也就是圣言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人起颠倒的时候,福报也救不了你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假如说一个人不小心受...

每个人进入佛门都各有因缘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缘。近来甘肃一弟子,名郑哲侯...

小乘二宗之略要——俱舍宗、成实宗

俱舍宗 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义学...

做人不痛苦?那是火宅啊

问: 西方极乐世界固然很好,但我也很珍惜现在。虽然遇...

末法时期如何选择善知识

问: 末法时期善知识很重要,该怎样选择呢? 大安法师...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不论地藏法门、观音法门、念佛法门等等法门,都是提供...

佛菩萨是否能帮我们升官发财

升官、发财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这些都是人...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如何看待所谓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没有要求...

随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饭菜不同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

如何不让种下的恶因产生果报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佛教词典】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akrā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

【佛教词典】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即忿(愤怒)、恨(怨恨常思报复)、覆(隐...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分享【图】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分享...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一、前言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

善知识者应具足八种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持戒修行才能为善知识?...

四千亿财产

佛陀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又把这分清净光明的智慧传...

佛弟子需要学《周易》来免过吗

问: 请问法师,孔子晚年尚学《易》以免大过,作为一...

容易发怒,乃福气浅薄之人

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

夜间经过坟墓如何克服恐怖心里

问: 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

在任何急难恐惧的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

戴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

艺人取乐大众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摩揭陀国游化,住在王舍城北方的...

减劫中人的福报越来越薄

随着减劫的次第,人的寿命越来越减。以这个作为标志,...

让孩子乐观一些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工厂曾经失火,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