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

慧清法师  2012/06/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博大精深,而又简明透彻,在指点人生、透析尘寰方面,犹如清夜钟声、点醒群梦。释迦佛启示我们:世界上有三种东西,一种是别人捡得去,而自己带不去的;另一种是别人抢不去,而自己也带不去的;还有一种是别人抢不去,自己带得去的。

第一种是什么呢?是财物,这是世人看的最重、最真、最有用的东西,可是佛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这五家是水灾、火灾、盗贼、官府、败家子,可以把您的财产于一夕中化为乌有,这就是当您活着的时候,别人可抢得去的,另外尚有战乱、地震、重病,可以抢走您财物的因素还多着哩,到您临命终时,却是一分钱亦带不去的,最真的却是最假的。

第二种东西是知识、技术、能力等的抱负和智能在您身上,人家是抢不去的,可是一旦命终,自己亦是带不去,下一世即使仍得人身,还是要从头学起,如果堕落到三恶道就更愚笨痛苦不堪了。

第三种东西是看不见的,善与恶、功与过,一生所造作的行为、业力,人家当然抢不走自己却全部带得去,功德固然永远跟着您,过恶亦是紧跟着不放过您的!这才是决定每个人未来苦乐升沉的因素,正是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人们都应当猛省“日月两盏灯,人间一台戏,从朝演到暮,谁识其中意?”其中的真谛,就是在生死相续梦幻泡影的众生界中,由于三世因果的规律,而形成六道轮回的业报,那众生世界、人生舞台,就是共业与别业综合而成的业力之网而已。

那人际的关系呢?亲到母子、夫妻、亲友、兄弟姐妹及至冤家对头,所有悲欢离合苦乐产生的场合,释迦佛指点的一清二楚,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从感情方面而论,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从财物方面而论,不是讨债,就是还债,都是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债务,没有超出其外的了。

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我的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定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再如我们去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这种难过,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琐事烦恼,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中还未粘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呵,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未足为奇;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作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作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果没有“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那么,色身总该属于“我”的吧?其实不然,色身亦是因缘的产物,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前者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后者是蕴藏无量种子的阿赖耶识,其中并无“我”的属性。当阿赖耶识最初投胎时,将父母的基因执以为我,赋予“我”的感觉,从此难弃难舍。因为执著时间太久,故对我们的影响也特别大。其实,色身从成长到衰老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现如今,医学更发达到可以替换人体器官,可以更换“我”的组装零件。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我”呢?至于我们的想法,一生中也在不断变化,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而感情就更是无常,亲人可能反目为仇,仇人也许握手言欢。在人间这个大舞台上,这样的情节时时都在上演。

身内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汽车、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这些,我们只有暂时的使用权,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一件无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觉,却成了能够伤害我们的武器,越是在乎,杀伤力就越大。那爱钱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财产,就如遭受灭顶之灾,甚至丧失活着的勇气。造成痛苦的根源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金钱的执著。我们每做一件事,也会介入我执,成功了,觉得“我很成功,很有面子”;失败了,觉得“我很失败,屡受挫折”。事实上,事业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如果两者是一体,事业失去时,“我”是否也会随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样,各人在乎的对象不同,烦恼的重心也不尽相同。因为感觉的力量也是缘起的,取决于我们的培养。

由此可见,“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并无实际内容。凡夫因无明所致,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它。其实,被执以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们的设定而非事实本身。我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舍弃它,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和轮回。否则,学佛只是隔靴搔痒,或充实一下业余生活,对于改善生命并无真实力用。

我们的心,本像虚空那么空明浩瀚,那才是心灵的真相。情绪只是虚空漂浮的云彩,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积累的渣滓。而凡夫因看不清事实真相,始终纠缠在云彩中,将之作为虚空,作为心的本质。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就能驱散遮蔽虚空的浮云。使生命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随着过去世归结下的缘,在此生报债中也有一定的份量与时间,缘尽即分散,要想多留一刻亦不行!缘未尽想要离开,也离不开的!人生舞台只不过酬偿一回宿缘而已,只是还了旧的又结下新的,所以永远在恩怨财债的生死轮回中翻跟斗,苦不堪言,审谛观察,这完全符合因果、业力和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应坚定正见,发起出离心与菩提心,怨不可结,爱不溺,正应“随缘了旧业,更不造新殃!”并应自勉“不能救世非菩萨,未出轮回岂丈夫!”佛教就是要众生了生死成佛!“看破”、“放下”、“自在”是佛乘宗宗旨,而不是增加众生“造业”、“名利”、“执著”,是一门了脱生死的法门。众生应以大自在王佛为自性佛,不向外求佛、求法,应向自心求,与大家共勉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因缘生灭念无常

现今是末法时代,灾难不少,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

大安法师:佛教徒要常常准备

诸位莲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整个社会上都在忙碌着过...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

原文: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

天地广阔,不要画地自限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

缘聚则生,缘灭则散

过去,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或译堕舍罗国)一处称为乐音...

四大五蕴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

现在拥有的只是幻觉而已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们告诉我,自己拥有什么什么样...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

有位老太太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怎样的佛号才能产生往生的力量

我想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说我们学佛以后,每天这样拜...

云鹤教授谈行善的体会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

【佛教词典】惛沉心所

【惛沉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惛懵...

【佛教词典】鹿仙

(本生)昔释迦如来与提婆达多共为鹿王,断事而救他命...

不多游化之人有五种功德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们开...

供养地藏菩萨,所住的地方就能得这十种利益

这些未来和现在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

佛门里面为何有「三多」

明清以来,世间人对于佛教或佛法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现...

心要谦,才会不断成就你的能量

佛陀劝诫:十方诸佛如来,以他的智慧眼来对待这个瞋恚...

三界万法种种境缘,实无心识外之别物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二语,人能言之,触境逢缘,仍被境...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古人都很相信这个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有个公案...

钱财乃五家所有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

三招把素菜做出香味

素菜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却不喜欢吃...

承事礼佛能得五种功德

【经典介绍】 《增一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

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正视自己的分别心,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大家...

太虚大师《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

佛法在离言自证,本无可以宣说的文字语言。而佛以方便...

职业涉及杀盗淫妄酒该怎么办

问: 很多职业会涉及到杀盗淫妄酒,您认为将来从事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