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光法师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九、谕在家善信

甲、示伦常大教

391.尽本性学佛法,方能克尽伦常,学习孔孟之道。反之,克尽伦常,学习孔孟之道,方可尽本性学佛法。试看古今的大忠臣、大孝子,以及发挥传扬儒家圣贤心法的人,没有不深刻研究佛经,暗暗修习,秘密验证。儒佛两大教,合起来修学便互相增进,分开独行便互相受损。因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在伦常之内,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出于真如自性之外。具足伦常实践及心性修习,再以佛法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克制自己私欲、言行恢复礼仪、防止邪恶、保持真诚,以及父母慈爱、儿女孝顺、兄弟间互爱互敬的辅助教化。于是父子兄弟及五伦之间,大家就都率先尽伦常尽本性,去除凡夫虚妄的烦恼惑业,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由此可见,儒教和佛教不但体性合一,就是实际运用的层面也并未分成二个部分。【书二】五三

392.要知道,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则,没有一个人不应该修习,也没有一个人不能修习。他们说佛教是不顾世间人伦纲常,有害儒家圣道,全属盲人的瞎说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佛陀对父母言说慈爱,对子女言说孝敬,对君王言说仁爱,对臣子言说忠诚,夫妻和睦相处,兄弟友爱恭敬,列举世俗的嘉言懿行,佛教中无不详陈其中的宿因现果,现因后果。佛教中讲到慈孝忠孝等道理,则与儒教相同。而佛教详细解释了这些嘉言懿行的三世因果道理,这是儒教中所没有听闻到的。更何况佛教中有关断惑证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理呢。可惜这些人没看到啊。假如他们详细阅读过佛经并且深思其中的义理,就会痛哭流涕,哭声震动大千世界,悲叹自己往昔诽谤佛教的深重罪过啊。【书一】十六

393.想学佛祖,必须先以圣贤做榜样。如果我们身体力行有污点,伦常道德错谬反常,尚且被称作佛教罪人,哪里能成为佛弟子呢?佛教虽是出世法,然而遇到君王言说仁爱,对臣子言说忠诚,对父母言说慈爱,对子女言说孝敬,由浅而入深地渐习,学习基本的人情事理,最终通达高深法则,即所谓的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就可以知道世出世法的大概内容了。【书一】三二

394.想做真佛,必须先从为真儒开始。如果对于儒家教导的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道理,不能严持操守,躬身力行。那么修行的根基就不牢固,怎么能学佛呢?遴选忠臣良将要在孝子当中进行,那些行为有悖于儒家宗旨的人,怎么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呢?佛法广大无边,包罗万象,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没有一个法不在佛法范围之内。世上有人拘泥于狭镒短浅的见识,往往认为劝人出家有悖于世间伦理纲常。于是不去深入探究原因,反而加以诽谤诋毁。结果因噎废食,自丧性命。实在非常可怜啊。如果能放开眼界,就会知道佛法流布中外,二千年来,佛道盛行。经历很多圣君贤相、杰士伟人的护持传布,如此看来,佛法中肯定存在着非凡情所能测度的真道啊。就算有一两个拘泥于儒家的人批驳佛教,暴恶的君王摧毁它,结果也只能如以手遮日、仰面唾天罢了,恰恰显示出他们的少知少见,贸然妄作妄为的过失,于佛法究竟又有什么损伤呢?还有人外表上批驳佛教,心里却秘密汲取佛法修证的实质。从宋朝以来,儒家的大修行人,无不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认为儒家的诚意正心,从这点上就有了欠缺,其弊端实属必然而然的结果了。【书一】七三

395.学佛一事,原本就必须先努力做好人,才可趋向佛道。如果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道理,不一一加以实践,虽然整天奉行佛法,佛怎么会保佑他呢?由于佛法涵盖出世入世一切诸法。所以,对于做父亲的人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人说孝顺,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做人的本分,然后修习出世间佛法。譬如想要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才可修上去,并且可永久不坏。如果地基不坚固,必然导致楼未修成就败坏了。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克已复礼,慎独寡过,事事都从心地里真实做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他的心地奸恶,想要借佛法以免除罪业,不异于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想让自己身轻体健,延年益寿,怎么可能呢?【书二】十六

396.能令文章超胜天下,功业广宣宇宙的大丈夫。而却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是因为他执着于外在的形式而忘掉了内心的修行,注重于有为法的细枝末节,而忘掉了它无为的根本。世间人谁能一一占全根本与枝末?我们只要能够克尽自己的伦常本分、致力修习净业就足够了,哪里有闲暇时间思量其它的事情呢?【书二】三二

397.我认为:春秋祭祀,是儒教礼法所重视的。岁时追荐,佛教更加尊崇。感念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恩德,父母丧要尽礼节。祭祀要尽虔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哪里有什么区别呢。【序】三七

乙、论家庭教育

398.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必定从严整家规开始。一个家庭将要败落,必定从家规颓废开始。想让子弟成人,必须让自己的所作所为遵守一定的法规原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开始,这是必然的道理。现在如果想从省事省力的地方着手教育,应当以因果报应的道理作为他的启蒙教育,使他习惯成自然的性情,但愿孩子将来为人处事不至于有大的偏差。这确实是挽救世道人心,救化导民众、齐家教子第一等的妙法。【书一】四九

399.子弟的成就,唯在于家教。凡是子女,必须从小用孝、悌、忠、信、勤、俭、温、恭等道德教导他。等到他长大进入学校读书,方才有受利益的根基。倘若从小任性娇惯。暂且不说没有天质,没有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即使小孩有天姿,并受很好的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文字工人,儒门的败类罢了。世间有些人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仗着这些小聪明,用来毒害众生智慧,毁灭真正的道义。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从小没有家教,以良好的道德作为启蒙教育!周文王先以身作则给妻子作榜样,再成为兄弟们学习的典范,来治理好家庭,进而统御国家。与《大学》中所说的:想要治理天下国家的话,必须从格除私欲、显明良知、真诚心意、端正内心做起,是同一个宗旨趣向。这是儒家教导人们仰慕圣人品德,效法贤哲作为的无上秘诀。舍弃这个根本法则来求成就圣贤之道,都只是枝末的技能啊【书一】六二

400.就现在来考虑,子女应当在会说话,懂人事的时候,就让他在家庭中先学认字。(女孩子虽然不必定要她做大学问家,断然不可以不认识字,不通文理。母亲尚且应该胎教子女。如果认识字,通文理,那么所生的子女,就容易教他学习了。)每一张的方纸,只写一个字,不可以两面都写。如果两面都写,就如同记诵口头儿歌了。每天限定认几个字,每天将认过的熟字,又必须全部再认一二遍。不到一年,就会认得许多字。后来读书的时候,凡是读过的字,全都认得,不会有只记得口头儿歌的弊病。凡是小孩力所能做的事,必须让他常做,培养勤劳美德。(如洒水扫地,拿物侍奉等)凡是饮食衣服,不要太华美。只要他抛弃丢撒五谷食物以及损坏器物,无论东西的贵贱轻重,必须告诉他来之不易,以及折福损寿等义理。倘若他再这样做,定会遭到杖打责罚,决不轻易放过。如此他长大后自然能够勤俭节约,断然不至于奢侈浪费。到了能够读书的年龄,就将《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令他们熟读,为他们顺着字面来加以讲说。他们的日常行为,符合善的地方,对照这二本书中指出的善加以奖励。

行为如果不善,对照这二本书中指出的不善,而加以责罚。(彭二林居士的家族,是江浙一带的科举冠军,历代以来,都遵行这二本书,他的家里,状元很多,然而都是终身守持这二本书不改。)如熔金倒入模器,如流水围有堤防。哪有金不能成器具,水仍旧横流的道理呢?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根基就在此处。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讲,想要具备完美的人格,除非天资高过孟子以上的人才可能做到。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不可以马上进入现在的学校。应该联合几个家庭,请一位文才品行兼优,深信因果的老师,令孩子们先读《四书》以及《五经》。等到他们学业已经有几分成效,凡是文字道理,都不被邪说俗论所迷惑了。然后让他们进入现在的学校,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闻。不致于举动与时代乖离,没有路途上进啊!能够这样,那么有天姿的孩子,长大自然能够有所作为。没有天姿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良善的人。穷困时修养身心;显达时兼利天下,自利利他,实不超出这些老僧常谈的话。【书一】六二

401.教育子女要从根本上入手。所谓根本就是孝敬父母、服务大众、忍受耻辱、努力实践。以身为教,以道德作为规范。比如把熔化的金铜汁倒入模中,模子直它就直,模子弯它是弯。大小厚薄,没倒入模之前就已经可以知道了,何况出了模子后的形状呢。近代的世欲人情多半不是如此,所以那些有天资的子弟,大多狂妄悖逆。没有天资的人回复到教育前的顽固恶劣状态。这就是因为在孩子年幼时没有立下规矩。好比熔化的金汁倒入了坏的模子里,必然铸成坏的器具。虽然金子的本质是一样的,造出来的器具却有着天壤之别啊。太可惜了!佛教导我们证到无我的实相。现在的人每当稍有知见,就会变得目中无人。这样做是只知道文字义理是佛法,却不明白修身净心,灭除我相,努力勤修定慧,以此来达到断惑证真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佛法啊。【书二】五

402.我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无所不至。其中又以孩子的疾病和患难最让父母忧心忡忡。小婴儿不会说话,就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及“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即使他宿世善根少有栽培,也能秉承诵名号的善力,必能在灾祸还未形成前就被消除,福报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临近关口、病苦等险难自然可以不用忧虑了。等孩子稍稍长大,略微懂些人情事故,就要把忠恕仁慈、戒杀放生以及三世因果等明显的事例讲给他听,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性。在儿时就不敢残暴地虐待虫蚁等微小的生命,长大后绝对不至于沦落到作奸作恶的地步,使父母祖先为他蒙受世人的羞辱。【书二】三

403.有才华的子弟,如果能受到良善的教育,就容易成就正器;没有善的教育很可能就成为焦芽败种。现在民不聊生、国运艰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都是那些有才华却没有受到善的教育的人渐渐造成的。没有才华的人当然要教导他,使他诚实。有才华的人更应该教他诚实。然而诚实是可以装出来的。一开始就要把因果报应以及人一举心一动念,天地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将这个道理作为日常的训导。而《阴骘文》、《感应篇》,一定要让他熟读。而且不要认为这不是佛教方面的书而忽视它。因为凡夫心量浅近,如果把远大高深的道理讲给他,他难以领会。这些书不管老幼看了都会从中获益的。更何况想修养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所有导向善方向的人事物都可以做老师。佛尚且以死尸、粪便、毒蛇让人闭上眼睛默想,以此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不可胜数。何况是这种能切实培养人的善性,使人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文章呢。【书二】五

404.作为一名凡夫,不可能不生病,生了病也不能放任不治。治病最省力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病为药。如果能够以病为药,那么病就不是累赘了。就像爱子女这种病是肯定断不掉的。那就不妨从这个爱出发,一定要使子女活着做一个正直的人,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这样的爱就是以世间凡人的感情成就了脱离世间束缚,超凡入圣的菩提果位。如果不善加利用这种爱,只是一味地娇生惯养,罪过比杀死他的身体,还要重百千万亿倍,直至无量无边啊。国家遭灭亡,人民被涂炭,都是这种不明白事理的父母酿成的啊。多么令人悲哀啊!【书二】六

405.想要子孙不误入歧途,一起走上正道,应当将《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作为指南针。那么即使社会上世俗的习染如恶浪滔天、黑云遮日一般浓厚,他也不会迷失方向,跟着别人一起全体落水。否则纵然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他也难保不会堕入急流漩涡,随即沉没了。更何况哪里有我们所希望的风平浪静、阳光明媚般的世道人心呢。要知道阴德两个字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成就他人的子弟,使他成为圣贤,固然属于积阴德,成就自己的子弟,使他成圣成贤也是在积阴德。反之,误人子弟是在损德,误己子弟也是在损德。如果我们有能力使自己和他人的子弟都成就圣德,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否则就先在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成就为圣为贤的基础。正所谓借世俗事修炼真心,现居士身为大家说法。希望对您的朋友以及一切好友恳切地把这个道理对他们说。未尝不是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的一种做法。【书二】四五

406.周朝建国的基础是从三太开始。周文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由于受到良好的胎教。由此我们知道世间之所以没有圣贤,是因为缺少了圣贤的母亲。假如世人的母亲都能像三太一样,那么她们的孩子纵然不能成为王季、文王、周公,也很少会为非作歹。然而世人只知道溺爱女儿,任性骄惯,却不知道用人母的仪范进行言行身教。这是我们国家一大不幸啊。孩子小时候常跟在母亲身边,所以受她的影响最大。今天的女儿就是明天的母亲。我们想经营好家庭,建设好国家,应当将教育女儿当作最紧迫的任务。不要认为她将来是外姓人,我何必白白地为她操心操劳呢?要知道为社会培养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就是莫大的功德,何况女子能用自己的德行镇守住社会坤维秩序,她的子女必能仿效母亲美好的风范。还有比这样的家庭更荣幸的吗!况且自己子孙的媳妇也是别人家的女儿啊。想要使国和家都振兴崛起,只有贤良的母亲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世间没有良母,不但国家没有良民,家中没有良子,就是佛法中那些依赖佛苟且偷生的蟒流僧,他们都不是贤良的母亲所生的。假如他的母亲果真很贤良,孩子断然不至于卑劣到如此程度,实在太可惜了!【书二】二

407.你的家属很多,当那些弟媳、妹妹、女儿等从学堂回来,你要把因果报应以及念佛的利益讲给她们听,使她们各自明白自己的心与天地鬼神相通,与弥陀慈父相通。由此断除恶念,增长正信,使她现在足以成为别人的贤妻,将来足以成为一位贤良的母亲。再把这个风气推广到整个乡里,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菩萨随顺世俗的方便利益众生,并不另起炉灶。只是对症下药,使众生能找到回家的路而已。现今学堂中的妇女,大多心生叛逆狂妄的心,想操控政权。却不知道各自守住妇女的本分,相夫教子才是使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周朝八百年的王业,奠定基础的还是三太呀。太姜、太任、太姒这三太是女人中的圣人。她们就是把用女性的柔顺在背后帮助丈夫、从胎教开始教育孩子,作为自己的任务。现在的女人不学习这些本分事,她们所考虑的都是扰乱天下的方法,造成的祸害怎么说得完呢?【书二】四

408.人生世间,不论其善恶都需要有人的教育辅助,才能有所成就。即使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也还需要贤母贤妻在道德方面予以辅助,何况天资不如他的人呢?因为有了太任的胎教,致使文王有天生的圣德。所以《诗经》中称赞他:“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着这些美德治家和安邦。”然而这都是从文王一边说的,倘若论及太姒的德行也足以辅助文王成就王业。他们俩人就像两盏灯互相照耀,越发显得明亮。两只手互相洗,才能洗得很干净。读一读《诗经思斋》中太任、太姒继承美德的说法,就可以知道了。由此说来,世上少有贤人,是因为世上少了贤母与贤妻啊。妻子能以女性的阴柔来帮助丈夫,母亲能对子女进行好的胎教。况且孩子出生后的几年中每天都跟在母亲身边,如果母亲能用美好的风范影响他,经常对他进行教诲,他的性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常说教育好女儿,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也常说治国平天下的力量,有一大半是操纵在女人手中,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天资高的人,如果有贤母来造就他,有贤妻辅佐他,他一定可以意诚心正,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而且精益求精,直到最完善的地步且保持不退。

失意落魄时修养自身,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即使是天资平常的人也可以循规蹈矩,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断然不至于欺天越理,为非作歹,使母亲蒙羞,危害世人。可惜世人终日梦梦,不知醒觉,不懂得用安守本分、克尽人伦的道理教育女儿,使她每天只知道打扮自己,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教育她。等她长大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不但不能辅助丈夫,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有德的人,或许相反还会教唆他们成为一个恶人。由此说来,教育女儿这件事比起教育儿子,要重要得多啊。我常说教育女儿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以及治国平天下的职权有一大半是操纵在女人手中,是真话实话啊。近世以来,学风大开,女子入学以后,大多被那些不知道教育本质的老师所误导。从此,女子们不再把尽人伦、守本分,家庭和顺,夫妻和睦,辅助丈夫,教育孩子作为自己的任务。每个女子都想操控政权,进入政界。这样超越本分地去考虑事情,渐渐养成狂妄自大的习气,也令人感慨!假使得到地方长官的支持,极力提倡,令女子们在家庭中培植德行。使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效,还有比这个更幸运的吗?【杂著】十三

409.为人子的人,父母的德行当然应该表彰。表彰的方法要注重以身作则,亲自实践。必须克己复礼、去邪存诚、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明因识果、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行化他,同生净土。能做到这些,别人即使不知道他父母的德行,也会因为景仰这个人的德行,而一并景仰他父母及祖宗的德行。认为他的父母一定是专心修养了很久,才会有这样品德高尚的儿子。否则纵然大家都知道他的父母祖宗有美好的品德,但因为这个人品行不端,别人必定会怀疑他的父母祖宗虽然有美好的品德,或许还有不被人知道的罪恶。否则品德很好的家庭怎么会有这么品行不端的子孙呢?由此我们知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就是在表彰父母祖宗的德行。为人子的人,要主敬慎独,躬行实践,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啊。【杂著】十四

410.世间有贤母,才会生出贤人。古时圣贤人的母亲都从胎教就对他们开始栽培,希望在造就禀性气质的初期,期望他务必成就好的习惯与性情。世人之所以用“太太”称呼女人,是因为太姜、太任、太姒三位圣女,都能相夫教子,开创八百年王业的原因,在于启用了称职的人啊。我常常说治国平天下的权力,有一大半操在女人手中,又常常说教育女儿是齐家治国的根本,这是指她能严格地遵守妇女的道德规范、辅助丈夫、教育子女而言的。不像现在的女子们大多不守本分。都在妄想着手握政权,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不知道女人应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开始。正所谓把天下的铁都聚合在一起,也铸造不成这样一个大错。所以世道人心每况愈下。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虽然这是众生共同所造作的恶业所感招,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所以有天资的人狂妄自大,没天资的人习惯作愚妄不化的人。假如他们平时都有贤母教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处境恶劣时修养自身,得志通达时造福天下。不至于国家统治阶层没有制定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平民百姓们无法可依,无道德规范可遵守,国家政局动荡,管理漏洞百出,弄得民不聊生。【杂著】十五

●411.但求不饥不寒,何思财发巨万。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祖德若亏,便当愧死。祖业纵亏,有何所伤。【书一】十七

412.富贵人家子弟,多半不成器,根源在于父母爱他们的方法不对,或偏重于给他钱财,或偏重于让他穿好的衣服。让孩子随便花钱,必然胡乱吃东西而生病。如果为他把钱存进银行生利息,其他的孩子就会对父母心生怨恨,对父母所偏向的兄弟姐妹心生妒忌,这些都不是教育孩子孝悌之道的方法。如果女儿有钱,出嫁时必然因为自己有钱而骄傲,或看不起丈夫,或不明事理,用钱帮助丈夫做不法的事情。想要儿女成为贤人,应当教他行善积德,而不是为他积蓄钱财。财是祸患的根源,你看多少白手起家的人,都是从没钱开始,家产从勤奋中积累起来。而那些大财主家大多不久房产就被变卖一空了。所以古人说:“给子女留下整箱的黄金,不如教孩子一部经书。”孩子能读书就让他读书,不能读书,就让他或工或农或商,从事一个职业,作为立身养家的根本。女人如果有钱,明晓道理,钱当然可以作为她助道之资本,不明道理的,钱不但会害了女儿,也害了女婿,一并也害了外孙外孙女。【书二】六一

413.人这一生的成败,都在于幼年时的教育与培育好习惯。你已经长成童,要能够明辨是非,千万不要赶时髦。要学孝悌、学忠厚诚实。要趁现在年轻,精力旺盛,努力读书。凡是读过的书,要想想书中所说的事,是要让人们按照去做的,不是读了就过去。书中的内容,有的不太容易明白。而《阴骘文》、《感应篇》等语言比较直白,易于领会。要常读一读,想一想,不断改正错误,及时行善。在闲暇的时候,尤其应该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以此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很辛苦的事。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现在错过了学习的好时光,以后纵然再努力也很难有成就了。因为年龄大了以后,记忆力会减退,再学东西只能是事倍功半。第一先要做好人。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第二要知道因果报应。一举一动,不要随心所欲,恣意纵情。必须想到这件事对于自己、对于亲人、对于别人是否有好处。不但做事要这样审查,就是起心动念也要这样观照。起好心,就有功德,起坏心,就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别人,同时也不伤害自己他人才可以。如果不这样,怎么会得到好报呢?比如把一个很丑的像放在镜子前面,镜子里决定不会出现好的像。镜中所出现的,与这个丑像一模一样。你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将来必定能做一个正人君子,使所有人都尊重爱慕。希望你能认真地思考,那就太幸运了。【书一】九九

丙、劝处家宏法

414.如来说法,恒顺众生的根性。遇父亲说慈爱,遇儿子说孝顺。对外要恪尽人伦道德,向内要消除情见疑虑,恢复本有的真心,才名为佛弟子,哪里是在两根头发上理论呢?何况你的家乡在偏僻的深山,知道佛法的人很少。高明的人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都不到那个地方。你要仗着学佛的好心,努力学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感化乡里民众。吃斋守戒,杀盗等事便会暗中消除。研究净土经论,就知道出苦的要道。读诵遵行《安士全书》,就知道济世的良谋。以净土法门告知双亲,以净土法门教导子女,以及诸位亲友知识。正因为生死事大,更应该好好顾念自己的将来。不必要另外找一个处所,家庭就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都成为法亲眷属。自行化他,口中劝导,以身作则,使他们同归净土,全部出离六道轮回。可以说是戴发的高僧,居家的佛子。【书一】三十

415.双亲在堂,应该把净土法门中的感应事迹,时常为他们解说,使他们生欢喜心,信受奉行。如果不以此为孝,那么纵然做到世人所谓的至孝,对双亲又有什么究竟的利益可言呢?大禹是大圣人,但是没能救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还是变成了“黄能”,(平声,即三足鳖), 游入名为羽渊的池潭,看到这儿,我们怎么能不惶恐呢。幡然醒悟,以求得引导双亲的神识,参加莲池海会,亲受弥陀熏陶,证得即心本具无量光寿的功德。志莲居士,苦行虽好,恐怕你对于净土的宗旨还有所不知。对于求转女身及生人天福乐处的心,不能彻底放下。致使无边利益随世间的小乐而失去。也要常为讲说,使她志向坚定。劝一人生净土,就是成就了一个众生成佛。凡成佛的一定会再度无量众生,而他成就的功德由我来发动,这种功德利益,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还有自己既然已经修持净土法门,尚且须把这个法门广泛地告诉一切有缘人,何况自己的妻妾子女呢,怎么可以不劝他们发心修持,而失去如此巨大的利益呢?倘天性与佛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也要循序渐进,慢慢地熏习,使他由远而近。这才是所谓的深爱,所谓的宏慈,除此之外的慈爱,都是有名无实的。【书一】三七

416.你的母亲已经八十三岁了,平时应当常常对她进行劝导,使她能信愿念佛。如果让她终日常念,恐怕是做不到的。以前很想找一个方法,帮助她在有生之年得到助念,思考了很长世间也没想出方法。镇守使王悦山陪同他的母亲来到山上,见到他的眷属很多,于是想到一个绝妙的助念方法。已经和他简单地说过了。既然和他说过,也应当和您说一下。如果您能按照去做,她就不会漠然置之了,这也是一种自利利他的方法。您的眷属,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职业,难常时依照这个方法实行。像媳妇们每天清闲没事。家中的仆人如奶妈等,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应当让她们按固定的时间,每天在太夫人旁边,高声念佛半点钟。几班轮换,每天使佛声不断。太夫人能随着念更好,如果不能,也要让她收敛心神,专心听念。这样一日之中,心念常常不离开佛号。轮班的人也不会太辛苦。因为一天当中,不过值一次班,也许是两次吧,不过两次之间也已经隔了好长时间了。他们平时没有什么事情,正好借此机会以尽孝心,使太夫人种下善根。即使是这些女佣人也会因此种下出离生死的机缘。从此以后,使它成为经常的事情,到太夫人寿过百岁的时候,也不要停止,那么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凡是有信心的人,想成就父母往生道业的,都应当把这个方法告诉他们。【书二】四八

译者:按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子。后世官吏之母﹐不论存殁﹐亦称太夫人。

417.你母亲年纪已高,对于净土法门没能认真修持。应该常和她讲六道轮回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快乐。人生在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要说人道不足以依恃,就是能生于天道,福寿绵长,等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懂佛法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既然已经略懂佛法,怎么可以把这一番大利益的事让给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相续不断,永无解脱之日呢?你如此这般地劝告她,或许可以激发她宿世的善根,相信接受净土法门,努力奉行。菩萨救度众生,是因人而异,随机说法,先给人一些好处,使他对佛生信,然后引导他慢慢进入佛智。你能够努力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再慢慢将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的眷属及一切有缘人,都发愿求生极乐,作莲池海会的菩萨,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书二】五九

418.孝子对于双亲,应该分清主次,供养他们的身体,还要引导他们的精神。如果只知道服侍奉养使他们生活安乐,提高自身修养,奉行道义使他们以自己为荣,却不懂得把常住无生之道、念佛往生的方法告诉他们,使他们进行修持。使他们在有生之年口诵佛号,死后生入佛国,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享受常住之真乐。承事弥陀,参随海众。听闻佛圆妙法音,将见惑,思惑,尘沙惑全部去除干净,睹妙境而四智圆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广作佛事。真正证得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广度沉沦在世间苦海的人。前者所谓见小利而忘大义,得到眼前浅近的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大利益。是普通人局限的见识,不是超凡脱俗人贯通三世的博大观点。如果能让双亲、自己还有家眷一齐脱离轮回,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共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才可算是尽到了对父母孝顺,对儿女慈爱的心,和为人夫教导妻的情谊。这儿所说的孝顺父母慈爱儿女的教育,不同于世间通常认为的孝顺与慈爱的教育。【序】六

419.孝是最大的修行之道。各种的善法都包括在里面。然而孝有世出世间、大小、根本与表相的差别。世间的孝,服伺供养使父母身体舒服,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使他们心情愉快的事情,乃至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扬名于后世。这些虽然大小不同,都属于我们这个有形的身体方面的事。纵然你的大孝能感通至天,最终对于父母心性的生死没有任何帮助。这就是只做了表面的事情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做。况且杀生来供养祭祀,使父母永远与被杀的众生结下了仇恨,终其一生偿还不止。出世间的孝,表面看和世间孝亲一样奉养服侍,以至立身扬名。但它的根本却是以如来大法,使父母熏修。父母健在,就委婉地劝导,使他明白,希望他们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就不会造杀业,还可以消除前世注定的灾殃。念佛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真能深信佛法,恳切发愿,求生西方。一定会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托质九莲。从此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永远脱离世间的痛苦,永远享受极乐世界的快乐。父母去世后,就要代替父母坚定地修习净业,至诚为父母回向。如果能做到至诚恳切,本人一定会受益的。

如果父母没有往生的,会立即往生。如果已经往生的,那么在极乐世界的品位一定会增高。发了这样的心之后,就会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合。受益的岂止父母,自己的功德善根,莲台的等级也会更加高超殊胜。更何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这种孝顺的方法都是真正的孝。不像世间只希望有益于有形的身体和今生,竟然置他们的心性和未来于不顾。这才明白佛法也是以孝为本的。所以《梵网经》中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就是求得至道的方法。孝顺便是持戒,换句话说,持戒的精神就是孝顺。”又在杀、盗、淫各戒中,都说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在不行杀生,放生救护的这条戒中说:“一切男子都是我的父亲,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亲,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现在把他们杀掉吃掉,就是杀我多生多劫来的父母。”由此看来,佛教所说的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至未来,不是只知道一身一世所能相比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的人,怎么能最根本最彻底最极致的尽孝呢?【记】十二

420.自己既然修持净业,(就是改过迁善以及念佛,这一生发愿往生西方。)也应当教导一切身边认识的人,也来修习净业。应当依着《龙舒净土文?普劝门》,使令他们随分随力,种下净土不思议的善根。既然想要教化他人,必须由亲人旁及他人。自己的妻室子女,忍心不令她们得到这么大的利益吗?《诗经》中说周文王给妻子做出榜样,既而推及到兄弟,治理好家庭,进而统御整个国家。世出世间,自行化他,没有不是如此的。【书一】二十

421.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遇一切亲戚故友以及有缘的人,也应当以此净土法门劝教他们。那些反对的人,应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他们去做。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如果说我一心念佛,什么事都不理,不单与世间法有障碍,也不与佛法相吻合。按自己所处的身分地位待人处事,才是对的。劝人念佛修行,固然是第一功德。然而向下对妻子、儿子、兄弟,向上对父母、祖父母,都应当劝导。倘若不能够在家里面委曲方便,令我们的亲属,共同得到不思议即生了脱的利益。就是舍本逐末,利益疏远的人而不考虑利益身边的亲人。这样做怎么可以呢?【书一】五十

422.同室之人,本来就应在闲暇无事的时候,委曲婉转地为他们解说真理,使他们能明白是非对错。那么他们的心识就会渐渐地转变。当他们愚傲的性情发作时,就以至理名言,心平气和地和他讲,来对治习气。否则就任由他,一概置之不理。等他气消之后,再心平气和地和他讲清是非曲直,时间长了,他就会改变。如果用强硬的手段,千万不可以。因为他有所依仗(所依仗的是他的子女),兼带失去了作为子女观机逗法的古训。【书二】五

423.现今是法弱魔强的时代,想要护持佛法,在世俗弘扬就比较容易,作为僧人就较困难。您如果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泛地教化劝导,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但不可因为居师位而自高自大,不可接受别人的钱财来利益自己。在家就为一家人演说,在众人面前就为大家详细地讲解。这样人们都会仰慕您的德行而相信您的话了。人们常说一个人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命令也会有人效仿。以身作则,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书二】二四

424.我曾经作过一幅对联:“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您要发大勇猛、大精进心,担负起弘扬此法的重任。用古人宏扬净土的逗机言论,为乡里普遍倡导。身居尘世却不受沾染,即俗修真。才附合为您所取的法名“融脱”的意思:即和光而不同尘。【书二】二五

丁、勖居尘学道

425.念佛,最要紧的固然是专一。可是作为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想希求富乐,实在是不应该的。至于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所应尽的职责,应当努力去做。并不是非要把一切都抛弃掉才算是修行。如果想要摒弃一切,也要能够保证父母妻室的生活所需,否则就与孝道违背了。如果这样做看似在修行,其实是与佛教相违背的,这一点不可不知道。同时又要以修净土法门所能得到的利益来规劝父母,使他们也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们能相信接受并且遵照实行,那么到临命终时一定能够往生西方,超凡入圣,了脱生死,高预海会,亲耳聆听弥陀的教诲,直至成佛。世间什么样的孝能与这样的孝相提并论呢?如果再能把这个道理全部告知周围的朋友,使他们的父母最后也都能够往生,那么这也是在增加自己的功德,而亲人与自己之莲品,更应当高增位次啊。《诗》中说:“孝顺的子孙层出不穷,上天会赐福给孝顺的人。”如果你想孝顺自己的双亲,就应该深思并且去努力实践。〔书一〕十五

426.每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情况各有不同。以你的情况来说,实在是在家比出家的益处更大。你家的祖业可使衣食无忧。上有老母可以侍奉,中有兄弟可以依靠,家中有贤妻,膝下无子女。而且你的大哥很信奉佛法,三弟四弟为人处事也与佛法的道理相符合。你在家坚定地修习净业,也可以使你的母亲信佛念佛,引导她了脱生死,也可以为在外的兄弟料理家中的事情,还可以带领你的妻子、弟媳等同修净业,以期共同脱离轮回。在外也可以随缘开导同乡亲戚。就把自己的家当作道场,那么母亲、兄弟、妻子、子侄、同乡、亲戚朋友就都是你的法眷,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用语言和行动去影响他们。使永嘉那些迷途之人,还有那些具有邪知邪见的人,都能放在佛法最圆满的净土法门这个大熔炉中,使他们都能成为学佛信佛的人,来同修净业,将来都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共证菩提。这难道不比你出家为僧,远离亲人,使家人因为无人可以依靠而心有遗憾,母亲因为儿子离开而心生怨恨,要好得多吗?况且那些不明真理的人,因为你的做法反过来会说佛法离经叛道,无端地毁谤佛法,使这些人造作口业,最终堕入三恶道。

这样看来,你的做法在还没有见到任何益处时,却先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影响了,真是得不偿失。况且你的母亲既然不同意你出家,怎么可以不遵从母命而仍然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是你的母亲坚决不允许你修行也情有可原,但是她非常高兴你修行,那你何必一定要离开亲人去修行呢?佛法中成佛的途径非常多,无论哪种成就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你不出家对于你的母亲有很大的好处。就这一件事就可以顺从母亲的心意,在家学佛,等母亲看熟了修行方面的事,就算是没有期望她学佛,她也会自然向佛,这也是莫大的功德啊,何况还不止你母亲一个人受益呢?母亲既然不允许你出家,就不要再有出家的想法了。因为佛教的戒律中,如果父母不允许出家,自己坚持出家者,是不允许给他剃度、受戒的,否则师父、徒弟都有罪过。〔书二〕九

427.现在学佛没有什么障碍,在家研究修习的人很多,能得到利益往生西方的人也常有这样的事,为什么非要离开亲人出家修行呢?这种事我是绝对不赞成的。说实话,现在修行还是在家好,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家修行没有什么障碍啊。出家修行的人障碍比在家人多,如果不是真正发心要修行的都会成为下流坯,不但无益于佛法的弘扬,反而玷污了佛。〔书一〕九

428.如果你想修出世间佛法,也不必非出家不可,另起炉灶,只要依照佛陀的言教,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直到习气完全消除干净就可以了。这样虽然身处俗世,也不会妨碍你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以至向究竟圆满的佛果增进。比如西天的维摩居士以及现在的傅大士、李长者、庞居士等。即使你断惑证真的能力有限,又有仰仗弥陀慈力加持,带业往生西方的法门作为保障。难道必须所有人都出家才算是佛的弟子吗〔序〕六六

429.在凡尘中学佛、假借世俗尘劳修炼自己的真心,是高人名士、愚夫愚妇都能做的事。平时努力修持,把在家的种种束缚当作当头棒喝,时间长了就会生起厌离娑婆的心,并长时间地增进他欣求极乐的志向。将世间种种病苦成为长养出离心的良药,种种系缚堵塞成为通向极乐的道路。对上能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对下让全家有所依靠,而且能让周围的人都因为你读到或听闻净土法门,增长对求生净土的信心。还有比这个更让人高兴的吗!【书二】十

430.人生于世间不可以无所作为。但要尽自己为人的情谊和职责,决不在应尽的本分之外有非分的企图。士农工商不管你是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它作为养身养家的资本。平时要努力持诵佛号,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是自己有能力做的各种善事,或是出钱,或是出言来帮助,就算是看到别人行善而心生欢喜也是功德,这样来培植自己的福田,为将来能够往生作准备。这就如顺水行船,帆已经扬起,如果再加上船桨,那到达彼岸的速度不是更快了吗?〔书二〕十七

431.如果一个人精通各种法门,通常会禅净双修,但也必定以净土为主。如果是普通人修习,就不必让他读太多深奥的佛经和佛论,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了。这种人既能把家庭照顾好,同时又在修习出世之法,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思议的。这些愚夫愚妇思想单纯,只知道一心念佛,与佛的智慧感应道交、与微妙的修行之道不谋而合。比那些精通各种修行方法,却总是按自己的想法测度思量佛法,成天在分别念中玩弄识神的人,得到的益处要大的多。所以愚夫愚妇念佛容易得益处。那些大通家们如果能真正放下所有的知见分别,也容易得到益处。如果是一味地主观臆断佛讲的道理,不但不能得到益处,有时反而会有害处。甚至说未得谓得的大妄语,流入狂慧背道的人大有人在。参禅不适合现在的人修学,即使学也只是望文生义,肯定不能使人顿然明了自心,亲见清净本然的自性。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替他抉择正确的道路;二是学习者不知道什么是禅。表面上似乎在参禅,实在是误会了禅的内涵。〔书二〕二八

432.受比丘戒这种事,如果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到寺院里去学习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知道寺院的规矩,及作为僧侣的行为准则,懂得这些云游到任何地方去参访,都不会有障碍。否则十方丛林,不会让不懂规矩的人依止挂单。如果是在家修行的女人,家中条件比较好,又比较自由,到寺院受戒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家中比较贫困,何必如此勉强?只要在佛前真诚忏悔以前所作的罪业七天,发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我弟子某某,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就是说我已经受了五戒,可以敬奉佛了。满分就是说五戒全都遵守)。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就说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遍就是受戒了。只要是至诚受持,功德和去寺院受戒没有优劣的差别。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在佛象前发誓受戒不如在师父面前受戒。这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书一〕五四

433.三皈五戒,是进入佛法的初门。修其余法门,都必须依此而进入,何况是此生就能了脱生死的最简便最容易,最圆满最顿超的不思议净土法门呢?不省察身口意三业,不守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之份,何况想要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书一】二十

434.为在家弟子简略地说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众生可怜啊!从无始以来,轮回于六道,辗转四生,无人救助,没个人依靠。如同没有父亲的孤儿,更象失去家园的穷人。这都是因为烦恼恶业所招致的恶果。人没有一双慧眼,象瞎子一般找不到脱离痛苦的出路。世尊慈悲,怜悯众生,来到世间,为众生说法,使人受三归,以此作为翻转邪路,归向正道的根本;让人持五戒,作为断除恶习,修养善法的根本;让人行十善,作为清净身口意三业的根本。从此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业既然清净,就可以遵照佛的教诲,努力修习圣道,向上攀登觉悟的各品境界,背离凡尘干扰,做符合正觉的事业,直到转凡成圣。断除贪嗔痴烦恼的根本,在于成就戒定慧的菩提大道。所以为我们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为了使众生迅速超脱生死,迅速成佛,所以为我们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为了使众生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能够今生成佛。啊!世尊的恩德可说大到了极点啊。即使是父母养育的深恩,也不足以作类比、天地承载的功德,也不能相提并论啊!障深慧浅的我实在是深受佛恩,无法报答。现在你们错听人言,不远几千里来到这里,想拜我为师,可是我自觉自己并无德行,再三推却,你们还是不答应。我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化众生的真谛简略地和你们说了,并且将三归、五戒、十善以及净土法门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含义。为的是使你们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做。其中的四谛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不是你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所以略过不写。如果你们能依照佛的教导去努力实行,就是以佛为师,何止是依障深慧浅的我呢。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么连障深慧浅的我的一点小恩都辜负了,何况是深重的佛恩呢。〔杂著〕三八

译文:三归含义(归,也写作白字旁的皈。皈字从白从反。也就是去除污染,回归洁净的意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就是归投。依就是依托。好比有人落入海中,忽然有一条船划过来,马上就会游向它,这就是归投的意思。上船后安坐在船上,这就是依托的意思。生死轮回象茫茫大海,三宝就是救渡的船。众生只要归投上船,依托船的力量就能登临彼岸。归依佛之后,就要以佛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可以再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归依法之后,就要以法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的种种法门。典籍就是外道的经书)。归依僧之后,就要以僧为师,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不得归依外道徒众。〔杂著〕三九

译文:五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喜欢生存,厌恶死亡,动物的心情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既然喜欢生,动物们哪里会甘愿死呢?这样去想一想就能知道,畜生怎么可以杀呢?一切轮回于六道的众生。随着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出没生死,升降起伏。我们与其他众生,在无数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应当一心只想拯救他们,怎么能忍心杀死他们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未来世都可以成佛。我如果堕落了,还盼望他们来拯救呢。现在我又造杀业,将来必定堕于恶道中。这样辗转互杀,无休无止。由此想想,怎么还敢再造杀业呢?杀生是为了吃肉。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因缘,自然就不敢再吃肉了。愚钝的人认为肉是美味,却不知道它本是精血孕育而成。里面盛放屎尿,外面掺杂粪便的污秽。其味腥臊恶臭,美从何来?能常常想到它的肮脏,再吃它的时候就会感觉令人作呕了。由此再想到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如此。不能认为体型大的动物不可杀,小的就可以杀。佛经上说了许多戒杀放生的功德利益,俗人如果还是看不明白,看看安士先生的《万善先资》,就可以明白大概的意思了。

不偷盗的意思是见到利益先想到义,别人不给就不能私自获取。这种事懂得廉耻的人便不愿做。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人不是大圣大贤,贪取财物在所难免。为什么呢?假公济私、损人利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妒人家富贵、盼望人家贫贱,表面上有好善之名,遇到善事却不认真去做。比如设立义学,却不选择严师去教,这是误人子弟。施舍医药,却不辨真假,误人性命。见人有急难,冷漠而不快去救他。做事拖拉,有时就会误事。做事只是敷衍塞责,白白浪费别人的钱财,自己却从不放在心上。以上这些做法都叫做偷盗。因为你们身居善堂,所以摘录这些做法的利弊略略地说说。

所谓不邪淫,俗人男女居家过日子,生儿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同房,不是这里所禁止的。但夫妇应当相敬如宾,为的是有人来祭祀祖先。不可为了一时的快乐而纵欲,以至忘记保养自己的身体。虽然是自己的妻子,但是过分的贪图享受也是犯禁的,只是罪过比较轻微而已。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而随便地结合,就叫邪淫,这种罪是非常重的。凡是做邪淫的事,就是以人的身体做畜生的事。等到这一生报尽命终之时,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都是因淫欲而生,所以不邪淫这一戒是最难持守,最容易犯的。纵然是有才德声望之人有时也难免会在这方面犯错误,何况是愚人呢。如果立志修持佛法,必须先明白利害(利,指不犯戒的利益。害,指犯戒的危害),以及持戒的方法。那么当淫欲心生起的时候,就如见到毒蛇、见到坏人,心里就会感到害怕恐惧,欲心自然就消失了。持戒的方法,在佛经里面有很多记载,只是俗人无缘观看。看看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就可以明白个大概了。

所谓不妄语,就是言而有信,不说谎话。如果见到了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了,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有的说成没有等等,凡是心口不一,想欺骗别人的都属于妄语。又比如自己没有断惑说已经断惑,自己没有得道说已经得道,这些话就叫大妄语,这种罪非常重,此生结束之后,肯定要堕入阿鼻地狱,永无出离的日子。现在修行却不明白佛理的人比比皆是,应当痛下决心,坚决戒除妄语,这是非常非常要紧的。以上所提到的四件事,不论出家还是在家,受戒还是没有受戒,犯了都是有罪的,因为这四种罪恶有违我们的清净本性。所不同的是没有受戒的人,犯了它是一层罪,受过戒的人犯了它是两层罪。因为你在做恶事的罪上又加了犯戒这一罪。如果能持戒不犯戒,那么功德无量无边,一定要努力啊。之所以不能饮酒,是因为酒能迷乱人心,使人丧失智慧等。饮酒使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所以佛法要求人断除它。凡是修行的人都不允许饮酒,还有葱、韭菜、薤(音械,小蒜)、蒜,五种荤菜(五荤菜,西域有五种,这里只有四种),气味臭不可闻,吃了使人身体不清洁,做熟了吃使人生发淫心,生吃增加人的怨恨心。凡是修行人都不许吃。但是这件事,未受戒的人吃和享用是没有罪过的。受戒的人饮酒吃荤则有犯佛戒一层罪过。佛已经禁止,你却要去犯,所以这是有罪的。〔杂著〕三九

〔按五种荤菜,我的家乡在葱、韭、薤、蒜外再加上藠,共五种,它们臭味是一样的,好像不应该食用。德森法师注。〕

译文:十善的内容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其中前三种叫身业,中间四种叫口业,后面三种叫意业。业就是事相。如果能持守不犯戒,就叫十善。如果犯了戒就是十恶。十恶分上中下三品,它感应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身。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它感应升入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中受身。善因感得善果,恶因感得恶果。决定不用怀疑,丝毫不差。杀、盗、淫、妄,已经在五戒中说过了。绮语就是对人没有利益,虚浮无根据的话,用词虽华丽美妙动人,主题却是谈说淫欲,使人心生邪念的话等等。两舌就是对这个人说那个人的坏话,对那个人又说这个人的坏话,挑拨是非,使两人互相之间闹矛盾等。恶口就是言语粗俗恶毒,如刀如剑,揭露别人不为人知的恶行,一点也不顾忌。还有出口中伤别人的父母,这叫大恶口,将来要受畜生果报。受了佛戒之后,千万不要犯这一戒。所谓悭贪,自己的财物不肯施舍给别人,叫悭;别人的财物想据为己有,叫贪。瞋恚就是忿怒,怨恨。看到别人得到就忧愁愤怒。看到别人失去就喜悦快乐,以及仗势欺人等。邪见就是不相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说根本没有因果,也没有来世。轻慢欺侮圣人的话,诋毁佛经教义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

如果能遵照实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担心你们不能体验观察,今略举其中的一两个方面陈述。作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不要违背忤逆他们。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让他们信奉佛教,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如果相信,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事了。如果他们坚决不从,也不要强迫,以免失了孝道。但是要在佛前替父母忏悔罪过,这就可以了。对于兄弟要友爱,夫妇之间要相敬如宾,对子女应该努力教导,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千万不要溺爱娇惯,使他成为强盗那样的坏人。对于邻里同乡应当和睦相处,相互忍让,为他们讲善恶因果,使他们能改恶从善。和朋友交往要讲诚信,对于家里的仆人应当慈爱。对待公事要尽心竭力,就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凡见到亲近相识的人,遇到做父亲的人,就给他讲慈爱的道理,遇到做子女的人,就给他讲应当孝敬老人。如果做生意,应当用本钱去谋求利润,不可用假货去欺骗别人。如果用良善的风气去教化影响一乡一县,就可以把祸乱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使刑罚失去作用。可以称得上虽然不当官,但已经为国家尽忠,端坐家中而参与了国家政治。〔杂著〕四十

十、标应读典籍

435.阐发弥陀无上弘愿,开启广度众生的愿轮,深明净土缘起的经典,只当推崇《无量寿经》。专门阐述观法,兼带说明往生之因的经典,唯有《观无量寿经》。但以上二经,法门广大,道理精深微妙,末世根基差的人,确实很难得到利益。求其经文精短而意义丰富,词语简约而道理深刻,三种根基一同收纳,九界众生共同遵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真修一门,圆成万德,能令因地心,顿时契合果地觉的经典,则只有《佛说阿弥陀经》了。由《佛说阿弥陀经》得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诸上善人都聚集一处,内心生起真实的信心,急切的愿望,有如江河决提般势不可挡。从此恳切诚挚地念佛,牢牢记在心里,时刻不忘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到哪里,心念总在佛号上,以至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果然能够这样做,则现生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贤了,临终自然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因此应该知道持名一法,囊括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地发心涵容于果地觉海中,果地觉贯彻于因地发心的源头。确实可说“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啊!【序】一

436.《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的《要解》,理事都达到了极致,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的第一注解,极微妙,极确切。纵使古佛再出兴于世,重新批注此经,也不会比它再高妙了。不可忽略,应当仔细阅读,诚信地受持。《无量寿经》有隋朝慧远法师的注解,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因此多半约着事相来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种修持方法的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的程度,即使是释迦诸佛现身,让他舍掉净土,修习其他的法门,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志向。可以称得上是净业行者的指南针。像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不能从中受益。所以不如《四帖疏》的义理能够三根普被,不管根器如何都能受益。【书一】五二

437.古人想让世间所有的人都来修习净土法门,所以把《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做的课程。因为它言词简约,而义理丰富,修行简单,而收效迅速。宏法大士,对这本经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其中最广大精微的,莫过于莲池的《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虽然高深而初机也可契入,文词畅达而久修的人读了都能够钦佩。【序】

438.净如居士的《弥陀疏钞撷》,言词简便而精炼,义理深邃而显著,是净土的切要之书,实在是初学人的良导。【书一】五九

译者按:净如:即清朝徐槐廷居士,著《弥陀疏钞撷》一卷,《阿弥陀经疏钞》系明朝莲池大师所著。

439.《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这里就知道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就是《华严经》一生成佛的最后指向。实在是十方三世诸佛在因地中自利,在果地上利益众生的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啊。【书二】一

440.《普贤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读诵此经,令我们人、我、众生的执着,化为乌有。往生净土的善根每天增长。应该以此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没有受持《阿弥陀经》,就去修习净土,这也是属于见浅福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也都极力赞扬《阿弥陀经》。《弥陀要解》中说:“如来一代时教,唯独《华严经》中说明一生圆满成佛,而一生圆满之因,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菩萨也往生净土啊!《华严经》要给予我们的教导,却在《阿弥陀经》中,而天下古今相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言词繁多,义理毁失,我只有剖心沥血罢了”!所以无隐禅师说:《华严经》就是广本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本的《华严经》。观察二位大师的言论,就知道看经不具圆顿眼,辜负佛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啊!【书一】四十

441.《楞严经》第五卷最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最好的开示。就这一章,便可以与净土四经合在一起而成为净土五经了。【书一】四三

442.《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用他的金刚法眼,在阐扬净土的各类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阐述完备到极点,无法复加的精品文章汇集而成。第一,《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自己的注解。文义渊深而容易了知,义理圆顿而唯有心悟。微妙得无以复加,应当时常研究阅读。至于后面的九种,没有不是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然未必能够一一全部了然明白,然而一经翻阅,如同服下仙丹。久而久之,以凡夫的资质而转化成仙人的智体了。(这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以错会,认为是令我们成仙。)【书一】五三

443.《净土圣贤录》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因地中的行愿,果上的功德。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等诸菩萨,自行化他的事迹。其次涉及慧远大师,智者大师,以及清朝初年的诸位大祖师,善知识,往生的事迹。以及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的事迹。又采摘他们言论当中,比较切要的部分,一并录在传记中,使得阅读的人,效法古人有参照的对象,致使怀疑无从生起。以古人为师,努力修习净业。比到处参访叩拜善知识,利益更加真切啊!【书一】五三

444.《龙舒净土文》令人断疑起信,将修持的各种法门,进行分门别类,详细分析,逐条陈述。是导引初机的第一奇书。如果想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从这部书做为指引。【书一】五三

445.《法苑珠林》这本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二十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是新刻。)这本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读之后令人不寒而栗。纵然在暗室无人之处,也要常常如同面对佛陀天神,不敢稍生恶念。上、中、下根都能蒙受利益。断然不至于错认道路,执理废事,归向偏邪狂妄的弊病。梦东彻悟禅师所说的:“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禅师这个话,是千古不变的定论,也是徒逞狂慧之人的顶门一针。【书一】十三

446.《安士全书》觉悟化导世人,劝导人民,尽善尽美。讲论道德,超越古今。言简而义赅,理深而显著。援引事迹则证据确凿,兴发议论则洞彻渊源。实在是传家的珍宝,也是值得普遍宣讲的奇书。语语都是佛祖的心法,圣贤的道脉。济世利人,改善民风的要道,光阐前贤,教导后学的秘方。如果能够依照而行,那么继承圣贤的业绩,了生脱死,如同手拿凭证来取自己的物品一般。与那些一般世人所流通的善书,如同高山与小土堆,大海与路上积水的差异。现在因为了得师从普陀山朝九华山,我特地让他绕道到南京金陵刻经处请来,呈于阁下,祈望你细心玩味探索,那么吃了嘉肴而知道美味,学习大道而知道真善,你想刊板流通,博施济众的心,必定有如决堤的江河而不能抵御的势态了。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为思仁,江苏省昆山市入学生员。博通儒释道三教的经书,深信念佛法门。二十岁入大学,于是厌倦求取功名做官之路。发菩提心,写书来觉悟世人。想要使得世人先安身立命于没有过失的心地,然后出离生死之海。所以写了劝人戒杀的书,名为《万善先资》,及劝导戒淫的书,名为《欲海回狂》。实在因为众生造业,唯独在这二个方面造的最多,改过也唯独这二个方面最为要紧。又写了《阴骘文广义》,使人在每一法每一事上,都知道良善的取法之因,都知道罪恶的惩戒果报。

内容涉及到的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周安士老先生真可谓文昌帝君的功臣。直接将文昌帝君垂顾教导民众的心,彻底开显,掀翻邪念,真理和盘托出。使得千古之上的帝君垂顾训导,千古之下的人民接受指引,君民上下两方面都满足自己的愿望,了无遗憾了。因为他凭借着奇才妙悟,智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的义理,以世间的事迹文字加以发挥,使得雅俗同观,智愚共晓的缘故啊!又因为修行法门,唯有净土最为切要。又写了《西归直指》一书,阐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的大事。实在是因为积德修善的道理,只能让人得到人天的福报,福报享尽,还要堕落。念佛往生,就入于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面三种书,虽然教导世人修持世间善事,终其本质也具备了生死之法。这本《西归直指》,虽然教人了生死,而表相上又必须力行世间善事。实在可说是现居士身,说法广度众生。不是菩萨再来人,我不相信。【书一】五六

447.《感应篇汇编》文笔议论,都很高超美妙。但不如《安士全书》贯通佛法。除《安士全书》之外,应当推崇它是第一善书。【书一】六三

448.《感应篇直讲》,这本书是非常精通的内行所写的,它的注解通俗如白话,但顺文一念,它的含义非常明白,最适合幼年子女来读。现在把这本书寄来,希望你依照这本书中的方法来教导子女,将来必能得真实受用,父母也不必再担忧了。【书一】六三

449.《居士传》是乾隆年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在博览群书的空暇,采摘从汉朝到现今,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于儒教,深通佛法的人,摘录这些居士入道修证的事迹,兼带记载发挥佛法的文字。所记载的人数有几百位,书有六册。【书一】五七

450.《三教平心论》是元朝学士刘谧的著作。先说明儒释道三教,都是劝人止恶行善,不可偏重废弃。其次说明终极功夫的浅深不同。后面广泛地破斥韩愈的学说观点,以及欧阳修、程灏、程颐、朱熹的学说观点。【书一】五七

451.《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的纪年为大纲,儒家佛教的事迹为眼目。自伏羲时代到明朝末年以来,国家的平治与大乱,佛法的兴衰,信佛毁佛的罪福,修持的利益,祖师的法言,高僧的行持实事,以及超出常规的大忠大孝,极度奸邪的恶人,摘录其中的大概。使人一开卷就知道取法和鉴诫,端坐而纵观古今之事。哪里只是有益于修道之人,而实在是读书论古之人的袖里奇珍啊!【书一】五七

452.如果已有信心,应当看些净土方面的书。如果不能多看,其最显豁的书,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看的人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能直接接触到净土宗最精微深奥的地方。对于初学的人大有利益。【书二】二一

453.《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都是记载古德的嘉言懿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道的心,断然不至于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居的过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的书。阅读后,就不会被邪魔外道所迷惑,而能摧破他们的邪见城堡了。这些书读了,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你不要说一心阅经,将这些书放在一边不去看。那么差别知见不开,遇到敌人或者会受到挫败侮辱啊!【书一】四八

454.《梦东语录》是钱伊庵居士从《梦东遗集》中,摘录专门讲解净土法门的语句编成的,在南方流通,来弥补仰慕已久却无缘相见的遗憾。全集北京有,南方只有这个略本。这本书词理精妙,是蕅益、省庵之后的第一著作。【书一】七六

455.彻悟大师(即梦东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领宗要。这一段开示精确切要之极,应当读熟。而《梦东语录》全部都是词句义理周到,可以作为净宗指南,进而再有蕅益老人的《弥陀要解》,实在是千古绝无仅有的最好的优良导师。如果能够对这两本书,死心依从,就是没有时间研究一切经论,但经常读《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从而生起真实信心,发出深切实愿,以至诚心恭敬执持佛名号,虽然居于暗室漏屋,也能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要学那些近代的通达各派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没有约束,肆无忌惮的作风。印光我虽然是生死凡夫,可以为你担保,即生你就可以谢诀娑婆,高入莲池海会,亲为弥陀弟子,观音势至等大士的良朋。【书一】七八

456.有了这些书,净土宗的众多义理,可以完备了知。纵然不遍阅群经,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然让他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想了生死,还不知道要经过几大劫,才能满他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土称: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万病总治。对这个药不知道,实在痛惜啊!知道了而不去修,以及修持而不专心致志,就更加痛惜了啊!【书一】五三

增附

给柴也愚居士的信

(这封信《文钞》中没有,因为世人大多对迷悟、生佛以及圣狂等词的意思有疑惑,所以把这封信附在这里,来帮助大家解除疑惑。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佛。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在于一念之间,圣人如果失掉觉察,起了无明就是凡夫,凡夫只要念念觉悟,他就是圣人。同样佛与众生的区别就是迷与悟,一念迷时,佛即众生,一念觉悟,众生即佛。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关键还在于自己。人本来就应该向上仰慕各位圣贤,向下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平时要战战兢兢,警惕自我,发愤立志修持佛法。诚实宽厚,坚守伦常,严格要求,提高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任何的恶事都不要去做,要尽力多做善事。晚睡早起,勤勤恳恳,这样才能无愧此生。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那么你就是贤人善人,就不会玷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再加上深信佛法,发下宏愿,经常口诵佛号,只求将来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用自己的成就证明每个人都是本来具足佛性的,最后达到无上觉悟的境界。大丈夫生于世间,如果不能识大体,只知道追求饮食男女、声色名利这些世俗的欲望,那与动物有什么分别呢?如果凭借我们本来可以成为尧舜,可以成佛的资质,却由于各种的欲望轮回于六道之中,受尽各种痛苦,那岂不是很悲哀的事吗?

你既然已经发心皈依三宝,就应当念念不忘以去除自己的烦恼习气为根本。去除邪见,心存真诚,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礼。改正恶习,通过修行增长自己的善念。淳朴诚恳,遵守伦常,恪尽本分。勤修清净业,除自己修行外还要教化他人。对内如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等眷属,对外如亲戚朋友、同乡邻居等,让他们共同来接受佛的教化,都成为善人,那么就不虚此生了,也不枉大家此生相聚一次。《中庸》里面说:“人们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如果将他驱赶到祸机四伏的罗网、木笼或陷阱中去,就不知道如何躲避”这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找外在的帮助,却不知道从内心去寻找原因,所以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如果能从自己内心去反省,隐藏自己的智慧,而把它用来检查自己,便可以用这智慧来学习圣贤学习佛祖,这样一定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为你命名的用意。另外“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这四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可能会使人生出许多的错误的认识。现在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前面说的圣、佛都是指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的人,而不是真的已经成圣成佛了。后面说的罔念、克念、迷、悟则是指这个人是否按照佛菩萨教导去做来说的。最后说的作狂、作圣、即生、即佛,则是按照他所做的结果来说的。如果不知道开始说的圣、佛,是按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来说的,就会认为已经成圣成佛的人又会再成为凡夫,那么这样理解危害就大了。所以不得不再为你们简略地说说。我希望你们能细读《文钞》自然就会全明白了。

给俞慧郁、陈慧昶的回信(附来信)

我们这几位弟子业障深重,天资愚钝,有幸得遇净土法门,皈依到师父门下,只有严格遵守师父老实念佛的教导,希望能够迅速了脱生死,方不负师父苦口婆心的劝导。我等既然有幸成为佛家弟子就应该生发自度度人的心愿。现在我们自度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谈的上度人呢?话虽如此,平时遇到亲友也会随缘劝其信奉佛教的,这当然也是作为一个学佛人分内的事。可是经常会遇到两种人,他们的见解说法自误误人的程度实在是太深了。一种人的说法是:“佛法教人要放下一切欲望,可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种种金宝,好象还是为满足贪欲,不如《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皆空更为高超玄妙。”因为有这种想法而轻视净土法门,从而对佛法产生怀疑。这都是因为不了解《金刚》、《弥陀》二经的真正含义而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乱说的。还有一种人认为:“佛既然教人看破一切,为什么佛自己反而有这种种的贪欲呢(指《阿弥陀经》所说金宝)?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何苦舍弃眼前触手可及的利益而寄希望于死后不可知的事情呢?”这就是执著于邪见,任意诽谤佛、诽谤法。这两种人虽然说法不一,但却同为邪见,都一样的自误误人。我等弟子努力向他们说明西方世界的种种境界都是阿弥陀佛功德显现出来的实相境界,自在享用福德的果报,这与五浊恶世的人用造业换来的利益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无不是苦的、假的、无常的,所以应该早早地放下它去追求实际的利益。然而因为弟子愚钝,所说的话虽然是正理,但终不能开启他们的正信。想到师父的所有言论都如明亮的太阳挂在天上,没有照不到的暗处。所以请师父回信写几句话,来破除这种种的邪见。

你们来信中所提到这两种邪见,都是用凡夫的想法看法来揣测如来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爱耍小聪明”,孟子所说的“自甘堕落”。这种人与他谈论,本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然而佛法慈悲,不会放弃任何可以帮助众生成佛的机会。我们不妨用一种方便的说法来使他从梦中惊醒。佛因为没有一丝的贪心,所以才能感召如此庄严殊胜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人辛苦奔波才能得到的,哪是我们世俗世界中凡人的境界所能比的呢?比如慈悲善良有品德的人,他的所想所做都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的相貌也会显现出慈悲庄严的面容。也许他本来没有想求有一个好的容貌,但他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相貌。造作恶业的人,他的心地肮脏、险恶,那么他的相貌也就因此而变的晦暗、凶恶。他本来是想有一个好的相貌,为的是让人们以为他是个光明磊落的善人,可是,因为他心地不善,所以就算他特别想有一个好的相貌,也是不可能的。这些还都是我们这些凡夫所看到的。若在鬼神则会看到善人身上会发出光亮,光亮的大小则是随着这人德行的大小而不同。鬼神看恶人就会发现有黑暗、凶煞的气场出现,这种气场的大小,也是随他作恶的大小而不同。

他说《金刚经》里面讲空,却不知道《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实在是想告诉你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最终的果报。凡夫听到这些会怀疑没有这种事。《金刚经》是为了使已经发菩提心的善男善女,能够心不执著于虚幻的世界而度尽众生。虽然众生得度,也没有我能度人,众生为我所度,以及我得到究竟涅槃了的想法。这就是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以至于无所得而作佛。《金刚经》中诸佛他们所居住的庄严国土也和我们生活的五浊恶世一样吗?那里是一无所有的吗?净佛国土,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身心清净,而那些人却说这是贪欲,这就是好比蛆虫每天生活在粪坑里面却自认为自己是清香纯洁的一样。他们把檀香清香的气味当作臭气,而不愿意离开粪坑去闻檀香的香味。古时有一个名叫跖的盗贼聚集贼众几千人,横行天下,却说自己是有道之人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禹放荡、汤武暴乱、孔子虚伪,说他们都是无道之人,跖的知见正和这两种人是一样的。又如近年来的废经、废孝、废伦、裸体游行等,他们自以为这样才是最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夏天全裸冬天却不裸呢?说这是顺应自然,不造作,那么人们要掘井、耕田、纺织才能有饮食、衣服,这些就不造作了吗?恶人想阻止别人行善一般都是这样的。他们说行善应该是无心的,如果你刻意去做就不是真善。可古代的圣贤无不是每天勤恳谨慎、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他们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呢?总之,这种人就是想以不修行显示自己的高尚,所以才提出这样非常拙劣的不明事理的言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明理,同时希望大家都认为他是最高明的,是个万事通、真名士,却不知道他自己全身都陷在粪坑里,除了和他有相同见解的人之外,还有谁会赞成他的说法呢?

回复给愚僧居士的书信

附邵慧圆居士来信:关于放生这件事,苦于没有万全之策,世人往往担忧这些鱼放生后重新被网捕获怎么办。即使是佛弟子也大多有这种怀疑。曾有人问过这件事,我回答说:“依仗佛的慈悲护佑肯定不会再被网所捕。如果是因为宿业所致,到了该还业的时候就是人也不免被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见死不救就是一个残忍的人。我们只求心安就行了。”等等。道理虽然不错,但解释不够具体,话也说的不够圆满,不能满足询问者要求。昨天看到《净业月刊》上登载有我师父回复愚僧居士的一封信。它为世人解释,人们担心放生后的小鱼被大鱼所吃,即使放到长江又有被网重新捕获等疑惑。我反复诵读之后感觉如剥茧抽丝,茅塞顿开,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从未有过的。这段开示足以转变人们错误的观念,使愚痴的人顿觉清明。现把它附于《嘉言录》后,使大家都能解除疑惑。

放生这件事本来是为了使人发起戒杀护生之心、启发自己不忍心看动物被杀害的恻隐之心。世上的人很多,各人的想法行动都不一样。我们这样做即使不能感动所有人,就算能感动一个人,那么这个人这一生就会少杀若干的生命,何况我们感动的不只是一个人呢。至于小鱼被大鱼所食,即使放入长江也不免被人捕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在阻止人的善念,帮助人增加杀业。这种人有幸生而为人,又不至于身受杀戮,所以提出这种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说法,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想说服放生的人放弃善举。假如他此生是条鱼,或是不幸生在畜生道,当他要被杀的时候,断断不会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人能来救自己一命,再也不会有别的想法。它不会有即使现在被救起,将来还有可能被别的动物所食,被别人捕获,所以就甘心被杀,免得以后再次遭殃等想法。即使他在危急时还能起这样的想法,尚且不能用来教导别人,何况他在危急时万万起不了那样的念头,致使在无关自己痛痒的时候,说出这种阻止别人善念、启动别人杀机的话。

这种人如果不受说这种话的果报,那么日月就会从西方升起,天地都会变换位置了,这话能随便说吗?大鱼吃小鱼的事本来就有。放生后再次被捕获也会发生。如果说小鱼统统被大鱼吃光,是断不可能的;被放生的鱼全部被人捕尽,也绝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何必过分顾虑呢?好比救济难民,给他一件衣服或给他一顿饭吃,他就不至于冻死饿死。在于那些人就会说:“这一件衣服一顿饭能使他终身温饱吗,给他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让他冻死饿死好了,这样他就不会长久地受冻挨饿了。”又比如强盗劫人,有力量的人为保护他奋起击退强盗。那种人是否也会说:“你如果能一辈子保护他才好,如果只能为他抵抗一时,最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任由他被抢劫一空,那么以后他就不会再遭抢劫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关爱抚养,但再慈爱的母亲也不可能在自己去世后仍能照顾孩子。那么那种人是否将会说:“既然我死了,不能再照顾他,不如现在就把他杀掉。”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有人一定期望万无一失才肯去放生,那么世上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做戒杀放生的事了。那么说这种话的人将面临死亡的时候,恐怕一万个人中也不会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啊!想到这儿,我不由地啰嗦了这么多话。

复邵慧圆居士书

昨天接到来信,说邻乡亲友叫潘仲青的人,家住在张家口,来信求皈依佛门。你说他这个人真诚朴实,在学问上也有成就。他即发心皈依佛门,我也只有随缘为他皈依,给他取法名为慧纯。

从佛的角度来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即然有佛性,就都具有佛陀的智慧,但心中存有贪、嗔、痴等恶念,混杂在清净佛性中,致使本具的佛慧便转变成众生的浅近的偏见。现在既然知道佛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就务必在发心,起心动念和一切言行造作的地方加以检点,不让心中贪、嗔、痴的知见产生。更进一步发深信切愿,持阿弥陀佛名号,力行戒杀护生,爱惜物命(不但爱护有情,而且以同样之心爱护一切无情之物,及至自然万物),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己努力实践,同时也感化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一起发心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如此这般,则此人的智慧渐渐精纯。如果能够一直如此实践下去,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心更容易清净纯善,等到烦恼惑业断除干净,福德智慧圆满,则其智慧便精纯到了极乐,便可以圆满成就佛的果位。

世间人个个说大话,称自己有大智慧。其实不知道他的智慧如同金矿中的金子,根本派不上纯金的用途。必须加以冶炼,使矿石中的杂质全部消除,才能得到纯金的大用。佛心如金,众生心如金矿。只有除去了凡夫心中的贪嗔痴等杂念,则佛心自显,受用无穷。

大致是这个意思,希望你能够转述给亲戚中发心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亲身实践,现在学佛人多半贪图口头说得玄妙畅快,不落实在行动中,如同说食不饱的可怜人,真悲哀啊!

复王心禅居士书

你的母亲既然能念佛,就应当让几个儿媳妇陪你母亲念佛,还应当让她吃长素。将帮助母亲成就道业当作大孝。如果你担心母亲劳费心力,就不让她念佛;担心母亲营养不良、维持不了生命,就不让她吃素;认为这样做才是孝,那么这种“孝”,就和罗刹女爱人的方式相同了。这种“孝”破坏母亲的道业,使得本来可以了生脱死的她,却常堕在生死轮回中;这种“孝”,正是推她下井,再用石头打的“孝”。乃至使你母亲不得超生、长劫堕落。你好像在“尽孝”了,却不懂得结果反而是忤逆不孝。你既然为国家工作,虽说待人接物时,不必示现修持的形象;但是在心里,难道就不能忆佛、念佛吗?好比你忆念母亲时,谁不许你在心中时常忆念母亲呢?你所说的“工作、念佛互相妨碍”,完全是在待人接物的事相上论,而不是在心地上论。现在的时局如此危急,如果再不肯在心中默念佛号,将来一旦祸起,你终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你读了《文钞》、《嘉言录》,里面的道理还不能完全解决你的疑问,却必须要我亲自写我这一纸数百字的信,才可以满足你的心愿,这都是由于平时看书不加体察所导致的。应该用真孝的道理劝导几个儿媳妇,并将心里经常密念佛号作为自己的行持,那么利益就大了。祈愿您用智慧体察上述的道理,便很幸运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

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

梦参老和尚讲《修行》

第一讲 学三皈依 诸位道友!时间过得很快,我离开这里...

学佛者应具足这五种心

不舍心: 时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 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

无法代替的五件事

圆悟克勤有一个得意的弟子叫大慧宗杲,是宋代非常著名...

让这四种观念常存你心

佛经有指示我们应该怎么修,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四念...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

念佛能助一切事业得易成就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

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甚难甚难

原文: 接手书,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门所以,及与...

劝持《阿弥陀经》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

【佛教词典】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亦名:随机羯磨 随机羯磨·序:“昔已在诸关辅,撰行事...

【佛教词典】加持门说

(术语)大日如来之自证身说法也。大日如来入加持三昧...

《地藏经》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

举心动念行为造作,举头三尺有神明

谈到自然造化的法则,有时候你深信因果到这个程度,才...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问: 因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对极乐世界实在是看不到、...

不能拿因果来衡量别人

以前我学佛后,内心很刚强,常拿因果来评价别人。说这...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问: 请法师给弟子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念自性弥陀,...

比丘为塔作枨因缘

过去在竺叉尸罗国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时期,门柱被火...

紫柏大师的念佛方法

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

星云大师:贫僧一生的岁月里一直与病为友

贫僧从小说来应该是一个健康宝宝,但眼耳鼻舌身心六根...

分分秒秒观照当下一念心

过去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里的道场打坐用功。他...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

中央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 佛身颜...

婚葬酒席会杀害许多生命该怎么办

问: 按照农村习俗,婚葬要置办酒席,会杀害许多生命...

财富的应用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活动。经济活动是广义的说法。从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