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证严法师  2017/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家庭贫困或是有欠缺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时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这孩子却非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朋友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付托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更加不孝,目无尊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 我今天有这么多财产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财产。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得到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祀多少次,他总是言听计从,几乎每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珍宝。如此经过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真正的富有不放弃的他,仍继续求财,如此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他心中很疑惑: 为什么我一直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恳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 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时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平时不知敬重尊长,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祀,还是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得到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多少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得到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平时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重尊长、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惜福与培福

人们生活是依靠财产,对于已有的财产,就谨慎保守,好...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的嘱托: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

二块砖的福报

诸位今天能够来佛堂打佛七,住在道场,安坐佛堂里,都...

耕种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

恒伽达利他得安乐

世尊在王舍城竹园精舍时,国内有一辅相虽然非常富足,...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若能观空不著,便属法供养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因诸佛皆尊重法的缘故。所谓诸佛从...

古人的祸福观:过分求福反得祸

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曾写过一副对联,祸福观念非...

腊月三十日到来如何抵对

古代有大德把修行功夫能不能过硬,在关键时刻能否发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证严法师:不说是非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贫贱富贵二法,富含深刻的道理

富,就是要付出;贵,就是赞叹他人,成就好事。贫就是...

证严法师:这才是真布施

布施钱财是为了要做好事,并非一定要捐很多钱才叫做布...

【佛教词典】因分果分

为因分、果分之并称。即因之分齐与果之分齐之意。又可...

【佛教词典】希运

(?~850)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幼出家于洪...

金刚经感应录:降伏湖神的经师

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座亭湖神庙,传说湖神非常严峻凶...

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问:惟觉老和尚传的禅法,有什么特色? 我现在的教法...

憨山大师开示学道十要

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为生死...

如果没有业力的存在,你会积极修行吗

如果你是凡夫,你用任何理由生气,情绪有能、所,就会...

石头变成佛

有一个沙弥耐不得禅院的寂寞,老觉着修行得太慢,感觉...

佛说生病十因缘

《佛医经》提出,人得病有十因缘: 一者久坐不饭,二...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起烦恼也没用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你...

三皈依的含义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

如何消除怕鬼的心理

问: 请问如何消除怕鬼的心理?我很怕自己一个人的时...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问: 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打开心量,改掉不孝顺、顶撞父...

四种毫无意义的修行

冈波巴大师在《胜道宝鬘论》中用十四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经文: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