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2014/1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忍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法门,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罗云忍辱经》云:“忍之为明,愈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不如一。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又云:“世无所怙,惟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

忍又是菩提因,可得众多善果,增长无量福报。《大集经》中佛言: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忍能显众生,忍能作亲友,忍增美名誉,忍为世所爱,忍得富自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照于世间,忍得诸欲乐,忍能成工巧,忍力降伏怨,及以除忧恼,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属,忍招诸胜报,忍能趣善道,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忍能息诸怨,不害于众生,忍能离偷盗,忍能舍淫欲,忍能止妄语,两舌绮恶言,忍能除贪嗔、及离邪见意,忍力成施戒,精进及禅那,般若波罗蜜,能满此六度。

大凡能忍的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业。《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意思是说,人在世间,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忍受一番艰苦的磨砺。

唐朝的玄奘大师,一生殚精竭虑于佛经的传译事业。他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获取更多的佛经,便不远万里历经重重困苦,冒着死亡的危险,前往西方(天竺)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他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始终不渝地坚持其绍隆佛种、光大佛法的弘法大愿,不因路途遥远、时日漫长、条件艰苦而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当他身陷荒地沙漠,命在垂危之际,却还咬紧牙关地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

最终,他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天竺王舍城。又经十数年后,他学有所成,从印度圆满地取经回国。大师取经往返历时17年,行程5万里,可谓艰苦卓绝,震撼古今。他不光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还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而且他还“扇唐风于八河之外,扬国化于五竺之间”,为中印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如果没有“忍”的精神与毅力,又如何成就这一番千秋伟业?

《四十二章经》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胜过世间一切武力。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浮山法远禅师初参归省禅师,被骂又被泼水、撒香灰。其他一同求道的道友都因忍受不了这份折磨而纷纷离去,唯有法远禅师依然坚持,并最终被留下来做了典座,负责寺院的厨房事务。由于生活清苦,大众忍受不了,趁一次归省禅师外出之机,纷纷请求法远禅师煮粥来改善一下清苦的生活。法远禅师也是一片慈悲心,当下就煮了一锅六和粥,为大家改善伙食。结果归省禅师归寺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收了法远禅师的衣钵归为常住所有,并且将他赶出山门。法远禅师却忍得住师父的责罚,不舍离去,借住于山下另一寺院的廊房里,劳务之余仍然不忘修道。后又被归省禅师得知,归省禅师非但没有丝毫褒奖,反而又向法远禅师索要房钱。

法远禅师只得入城行乞,还了房钱。尽管如此,法远禅师依然对归省禅师恭恭敬敬,从无怨言。通过这些考验之后,归省禅师确定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修有所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大众便问:“古佛是谁?”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这个被师父呵责、怒骂却默默忍受,从不抱怨的人竟然是位大修行人!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归省禅师还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之后,法远禅师于舒州兴国寺开堂接众,后又住持浮山重兴天台宗,成为一代宗师大德。

忍,不但有克制与忍耐之意,而且还有明智、坚韧、舍得和愿意之意。忍,不光是忍逆境中的“辱”,还要忍顺境中的“喜”。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在十七岁时,书法已经大有长进,并且名气在外。由于很多人都称赞他,请他题字、写对联,于是他认为自己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了,不免就骄傲起来,再有人来请他写对联,他就拿起了架子,不肯下笔了。

一天,王羲之经过一家饺子铺,看见一副对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字写得缺乏骨力,结构松散。王羲之很看不上眼,不过肚子还真是有点饿了,于是就走进了饺子铺。饺子的味道十分鲜美。王羲之吃完之后想见一见店主人。在店小二的指点下,他绕过屏风,看见一个老婆婆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擀面皮、包饺子,动作很熟练。饺子包好之后,老婆婆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抛去,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过屏风,稳稳地落在锅内,且每两五只,不多也不少分毫不差。这样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很惊叹,问道:“老人家,像您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婆婆回答:“熟练需要40年,深练需要一生。”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地惭愧起来。

他又问老婆婆:“贵店的饺子名不虚传,但门口的对联却似乎叫人不敢恭维,为何不找人写得好一点儿呢?”老婆婆一听,生气地说:“是有个叫王羲之的人字写得好,可是听说架子太大,哪里会瞧得起我这个小铺呢?”王羲之听后,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低着头离开了饺子铺。

第二天,王羲之亲自把写好的一副对联送到饺子店的老婆婆手中,老婆婆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王羲之。当老婆婆为昨天的事向他道歉时,王羲之诚恳地说:“您没有错,错的是我!是您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很有限,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您就是我的‘饺子师傅’,我应该感谢您才对呀!”从此以后,王羲之再也不骄傲了,更加虚心、刻苦地练字,最终成为一代“书圣”。

世间之人如少年王羲之一样,一旦小有成就,踌躇满志、得意洋洋的不在少数,但在欣喜昂然之余,往往会松弛心理、骄傲自满,于是由此便引发出不进则退的败局。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不能忍“喜”所致,不能忍,便生骄,骄则必败。

西汉时代的淮阴侯韩信,可谓汉朝的第一大功臣。他辅助汉高祖刘邦打江山: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说;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历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史记学家司马迁曾评论他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被韩信消灭的。”

但是,功高震主,这本来就犯了朝廷的大忌,加上韩信又不能忍得住骄矜,不肯谦退自处,所以遭到了刘邦的忌惮。尤其是他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后,更加忍不住心中的不平,心生怨恨,甚至对于曾经是他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分土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都觉得羞耻。樊哙是一员勇将,又是刘邦的姨夫,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嘲笑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一次,汉高祖刘邦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正是由于韩信的持功自傲,加深了刘邦对他的不满,最终被刘邦之妻吕后斩杀于长乐宫。真是可悲可叹!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居功自傲,不与刘邦讨价还价,而是自隐其功,谦让退避,是完全可以全身保命的。也可以说,韩信之死,死于其不能忍功,所以造成自己功成身死的局面。这真是应了古语“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即使有盖世超人的丰功伟绩,也需要忍得住骄矜,若是忍不住,则由它而引发的负面作用会使你前功尽弃,甚至丧身失命,落得与韩信一样的下场。所谓“福兮,祸之所藏;祸兮,福之所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菜根谭》云:“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也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又云:“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从另一方面来解,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唐朝兼具福、禄、寿于一身的大将郭子仪,一生宦途得意、失意参半。当得意时他并无飞扬骄狂之态,当屡次被鱼朝恩等奸臣谗言陷害丢官回乡时,也无落魄潦倒之相,所言所行完全与平常一样的开朗洒脱,一点儿看不出委屈、怨怼等失意疲态。正因如此,郭子仪才得以善终。

或者,有的人可能以为忍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委屈求全,其实这只是忍某些表现形式,而不是忍的实质。忍,并非怯懦、畏缩。能够忍,就能够直面现实,勇于承担,善于化解生活中的难题。忍有三个层次:一叫外忍,为生计忍受,乃至适应诸多环境因素,但不能为外在环境所同化;二叫内忍,对自身产生的贪、忿、痴等,能自醒、自重、自制,独善其身;三叫忍无可忍,即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运用这个词,将“忍”作为人生的常态,悟得真谛,识得真相,把握主动,随遇而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可谓“忍”的最高境界。忍,不要用力,要用力去忍的忍,是不会长久的。

有力者,“先忍之于口”,不在语言上和人计较;“再忍之于面”,脸上没有不悦的表情;“后忍之于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别。所以,忍辱者能增长其力,养成平等互融之心境。有法师说:“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人于世间,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处理人际关系,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民间才有俗话说:“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驾,朋友能忍惰长,夫妇能忍和睦”。石成金在《传家宝》中也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大丈夫处世,不可少此磨炼。”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唯有经历了风霜雪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能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确切地说,忍是一种修为,一种涵养。忍,让人生出智慧,让人在崎岖的世路上从容不迫,如此也便有了宠辱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推荐】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必有容,德乃大, 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涵容一切,才能...

修行从忍耐开始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

心量有多大,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

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的讽刺与...

水牛忍辱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旷野,广阔无垠,浮云流水,嫩草...

以牙还牙的报复,只会结下更大仇恨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

忍一切的劳苦,也要忍一切的辱

上午,慈航堂某法师等师徒六,七人,上山参拜老和尚,...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临终的往生,取决于心中的爱取

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这个僧藏法...

能忍自安

佛经说:我们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堪忍就是说...

成佛就在今天

禅师沉默许久回答:成佛就在今天。 小和尚当时听了不以...

古代高僧令人感动的德行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

【佛教词典】伅真陀罗

(天名)Druma-kimnara,紧那罗王名,罗什之译本,谓为...

【佛教词典】施行

(术语)布施之行法也。施物于人也。...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见,是名真心

参禅人,由散乱心,参到有心,只有参禅心,无妄想心。...

算命的师父

一个居士问:师父,你会不会算命? 清净说:会,而且...

星云法师:修行的真义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

【佛学漫画】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彻悟祖师一生的行业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

印光大师: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

◎求子疏 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

悟前与悟后,从事相看并无甚区别。人人鼻直眼横,个个...

唯佛与佛能究竟明了

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出去旅游、爬山或者什么,走着走...

佛教法器的种类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

83岁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帮她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问: 我母亲八十三岁了,精神不是很好,时而抑郁,时而...

嘲笑他人得现报

初六那天,去看望外婆,在车上,偶见一位坐在车后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