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的马麦之报

2010/12/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日,佛陀与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罗汉应婆罗门阿只达之请,前往接受三个月的供养。然而,供养当天,阿只达被魔乱心,沉迷于五欲之乐,关闭家门不让任何访客进入。当佛陀与五百位比丘抵达阿只达的住处时,无人供养,只好坐在大树下休息。弟子们纷纷入城托钵,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养马人,将马所食用的麦量减少,以供养佛陀及五百比丘。阿难见了十分难过,但不得已,只好请一位老婆婆将马麦煮熟,供养世尊。世尊食前祝愿后,因为佛陀的德行,难以下咽的马麦变成了美味可口的麦仁粥。经过这场境遇,弟子们十分不解,为什么万德庄严的世尊,也会有沦落食马麦的一日呢?

佛陀开示大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有一佛名号为毗婆叶如来,在槃头摩跋城中,有十六万八千位大比丘常随佛修行。该国的槃头国王、诸大臣及全城善男信女们,皆以虔敬的心供养毗婆叶如来及诸大比丘,令他们衣食无所匮乏,而能全心修行,无有挂碍。

城中有婆罗门的导师,名为因提耆利,精通梵志修道典籍及各种修观的方法,教授五百童子。有一天,国王设大斋会,先恭请佛陀,而佛陀也慈悲应允。于是宫中众人用非常盛重与欢喜的心准备各种珍馐佳馔,并以上等的毛毯铺在座位上,恭迎佛陀的到来。这时国王在座位上,摄心正念,长跪、恭敬地执持香炉,对精舍所在的方位说:‘斋会时辰已到,恭迎世尊前来应供。’毗婆叶如来见时辰已到,便与弟子们着衣持钵、威仪庠序地来到王宫接受供养。一一就座完毕后,国王以虔敬之心上供种种佳肴。这时,有位名为弥勒的比丘,因为生病无法前来应供,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地帮弥勒比丘准备了一些食物带回精舍。经过梵志山的时候,因提耆利闻到美味的食物,知道国王竟先斋供比丘们而没请他,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便愤愤然地说:‘这没有头发的道人应该吃马麦,凭什么受如此美味的供养。’又转身问五百童子们,老师说的对不对?诸童子们回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错,他们师生应全部都吃马麦才对!’

佛陀告诉舍利弗:‘当时在山上的那位婆罗门就是我的前身,五百童子就是现在在座的五百罗汉,当时生病的弥勒比丘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佛向舍利弗说,当时我因起嫉妒的恶念,说这些人不应吃美味的佳肴,而该吃粗糙的马麦才是,而你们亦同声附和。因此缘故,我与你们在地狱中轮回好几千年;现在虽已成道,由于过去的宿殃,所以我们共同吃了九十天的马麦。当时我没有说佛陀应吃马麦,只说这些比丘们该吃,所以现在吃到的是麦仁,而你们附和的时候因说了佛陀与弟子们也应共同吃马麦才是,所以你们吃到的是麦糠。这时世尊为此宿世的因缘,说了一首偈语:

‘我本为梵志,所学甚广博,教授五百童,在于树园中。

在毗叶佛世,形骂诸比丘,不应食粳,正应食马麦。

汝等童子说,实如师所道,并及此等师,亦应食马麦。

以是因缘故,久受地狱苦,尔时残余殃,亦五百比丘。

婆罗门时请,当会毗兰邑,与卿食马麦,九十日不减。

因缘终不朽,亦不着虚空,当护三因缘,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得为三界将,阿耨大泉中,自说先世缘。’

佛陀向舍利弗说:‘你看,如来众恶法已断灭,诸善法已具足,能度化诸天龙神帝王臣民及一切众生,尚且不能免除过去的宿报,何况尚未得道的凡夫众生呢?’佛陀告诉舍利弗:‘应当知晓三世因缘果报的道理,勿犯身口意三业。’说完之后,舍利弗、五百罗汉及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等,听闻佛语,悉皆信受、踊跃欢喜。

典故摘自:《佛说兴起行经·卷二》、《中本起经·卷二》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之理丝毫不爽。《法句经》亦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得。’有因必有果,欲一切都能圆满如意,就要从每个当下的身、口、意三业观照起。身无善行不做、口无善言不说、意无善念不起。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优婆塞戒经》这部持五戒的经说报有四种报: 第一种是...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人的相貌本来很好看,但是一起瞋恚心,马上就变了,对...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婆罗门向佛索债的因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一日,带领比丘们进城化...

世人若遇灾殃,应作偿债想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

只要生起邪淫念头,就已经犯了淫恶之罪

【原文】 黄书云云。邪淫者。凡属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

堕胎的现报录

妙霞居士是洛阳市伊川县人,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粮...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古人都很相信这个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有个公案...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古代高僧令人感动的德行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

请衣服吃饭

一休禅师有一位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

《印公画传》纪念印光大师往生八十周年

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大师生...

平等的对待众生

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

【佛教词典】佛五姓

佛陀出家前之俗姓有五,即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

【佛教词典】破僧就界分别

子题:破羯磨僧在加法界内、破法轮僧通界内外 戒本疏·...

圆因法师《莲池警策》

莲池警策序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佛法式微,邪师说法...

圣严法师:老化是自然现象

一般人以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实「生」是一...

面相的好坏与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

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

星云大师:不要把福报漏了

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

修出离心

佛法是因果法,我们修行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取决...

临终时老实念佛,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念佛的人...

如何发大心、立大愿、修大功课、回大向

问: 请法师详细开示:如何发大心、立大愿、修大功课、...

海神请法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

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

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

证严法师:孝的真谛

做人要饮水思源: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报...

持戒与作善,功德果报天壤之别

戒法跟善法的差别。这是论它的性质,要是讨论它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