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50个净土宗常用名词解释

2020/07/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50个净土宗常用名词解释

1.一心不乱:

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即是一心不乱。修念佛法门时,以虔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使心不散。念佛时舍弃我体,而与“阿弥陀佛”之念合之为一,即是一心不乱。

2.一生补处:

指等觉菩萨,一生即能补继佛位。如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当补释迦佛位。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故须再一生,断此一品生相无明,方证妙觉果位。妙觉即佛,故称一生补处。

3.念佛三昧:

有二种:1、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2、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

4.一行三昧:

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理。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一心念佛也。

5.三法印:

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1、诸行无常印,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2、诸法无我印,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3、涅盘寂静印,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

6.四正勤:

1.为断除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7.四念处:

1.身念处,观身不净,以对治净颠倒。2.受念处,观受是苦,以对治乐颠倒。3.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对治常颠倒。4.法念处,观法无我,以对治我颠倒。如此即可离四颠倒之苦,得常乐我净四德之乐。

8.四不退:

指在修行过程中,已证得不退转位时,有四种不退之别。1.信不退,指十信位中,第六位以上菩萨,不再生起邪见。2.位不退,指十住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萨,不再退回二乘之位。3.证不退,指初地以上菩萨,不再退失所证之法。4.行不退,指八地以上菩萨,能行各种有为与无为诸法而不退转。

9.四智: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1.转第八识者为大圆镜智,此智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2.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3.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说法断疑所用之智也。4.转眼等五识为成所作智,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

10.五念门:

出自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指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五种忆念修行门。即:1、礼拜门,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2、赞叹门,称叹如来名号、功德;3、作愿门,发大誓愿,如实修行;4、观察门,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庄严;5、回向门,所修功德,普皆回向一切众生。

11.五根:

指五无漏根。1、信根:信三宝、四谛、正信因果,实理实事;2、进根:勇猛修善法而不散失者;3、念根:忆念正法者;4、定根:使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5、慧根: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12.五力:

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1、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者。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者。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者。

13.五蕴:

旧译为阴,又作五阴。1、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2、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3、想蕴,对境而想象事物之心之作用也。4、行蕴,其他对境关于瞋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5、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

14.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15.六境:

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界,故名六境。

16.七菩提分:

又称七觉支,谓能达到七种观察觉知法要。1、念觉知:常念于禅定与智慧;2、择法觉知:以智慧拣择所修法的真伪及适宜与否;3、精进觉支:勇猛精进,勤修正法;4、喜觉知:心得善法而生欢喜;5、轻安觉知:身心轻快、安稳;6、定觉知:摄心不散而入定境;7、舍觉知: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

17.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也。末那识作用为了别第八识,恒常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

18.八圣道分:

指趋向涅槃的八种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9.九品往生:

因行业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

20.十八界:

六根、六境、六识的总称。

21.净业三福:

指往生净土者所修的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1、世福:如孝养父母、奉师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2、戒福:三皈、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3、行福: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

22.无生法忍:

指精进勇猛,观想净土之庄严,心想见之,功夫既深,廓然而悟,即得无生法忍。

23.专修:

指专门修习一事。在净土宗系指往生极乐世界之修行而言,通常指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正行。

24.杂修:

唐善导大师于往生净土之行,分为五种正行与五种杂行。正行中,第四之念佛为正业,余为助业。念佛之一行,杂糅余之助行,名之为杂修。

25.凡圣同居土:

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

26.方便有余土:

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以彼等所修为方便道,断尽惑通,故称方便;然彼等尚余断灭无明之惑,故称有余。

27.实报无障碍土:

纯属菩萨之居处,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之所居国土。

28.常寂光土:

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的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

29.五逆往生:

指犯五逆重罪者,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30.正受:

远离邪相而领受正所缘之镜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31.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即佛能了有情、非有情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处世间之道。

32.自力:

指依凭自己的力量以达解脱之境。在佛教中,依自力而获得证悟的修行称为自力法门,通常为利根行者所修,属难行道。

33.他力:

为“自力”之对称。指自力之外,特依佛、菩萨之力而得度脱者。净土法门认为仅以自力求圣道,而无佛陀之力,不能速得解脱。

34.印坏文成:

指以腊印印泥,腊印虽毁坏,然其迹则显成印文。净土宗以作为念佛往生之譬喻,即以印坏喻色身之断灭,以文成喻净土往生极乐世界。

35.边地:

有二义,1.指不能见闻到佛法,不信三宝,傍无因果之边隅下贱者;2.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

36.因地:

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证果间的阶位。对初地以上菩萨而言,地前所有信、住、行、向各阶位皆为因地;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菩萨以下皆为因地。

37.生即无生: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此为净土往生的最究竟之说,这就是说往生极乐,并非依欲有、色有、无色有之虚妄的俗谛而生,而系依真谛之义,证得无生之生。

38.安养: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39.克期取证:

克期即是限定日期。意即为限定日期,办道修行,以得预期之果。如修一行三昧,于九十日夜精修,期得三昧。

40.化身:

佛三身之一。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为化身也。狭门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为应身与化身二者,现佛形为应身,现其他异形为化身。

41.报身:

指佛之果报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果报,为万德圆满之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行,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行愿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42.法身:

佛之真身也。为理智显现,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

43.菩提萨埵:

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44.难行道:

龙树菩萨所判二道之一。对于易行道而言,于此土积修行之功,入圣得果之教道,为难行道。念佛往生净土,于彼土成佛得道,谓为易行道。

45.定散:

定者禅定,心常住于一境者;散者散乱,心恒攀缘六尘之境而又暂住者。定心为贤圣之修成,散心为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46.阿鞞跋致:

又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4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旧译曰无上正遍知,谓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谓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大智度论》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8.横出:

净土门易行道有横超横出之二道。闻如来之本愿而不疑,信之一念,即得往生之益,死后直往生真实之报土,是为横超。以自力之心,修定散之诸行,生于方便之化土,是为横出。

49.顿教:

有二解:一为顿成之教。凡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名为顿教。二为顿说之教法。对未熟之众生,初说小法,渐次说大乘之法,此为渐教。对顿悟之机,自初直说大法,此为顿教。

50.坐脱立亡:

坐脱,又称坐化、坐亡,指端坐念佛而迁化。立亡,则为直立合掌念佛而往生,如宋代王日休、清代僧良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善导大师睡眠念佛法

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是净土梦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若...

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阿弥陀佛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问: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是否包...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朝访游历名川古寺时,...

临终正念不失,显得尤为重要

末法时期的众生,接触的多是念佛法门,比较方便、稳妥...

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

只要你发愿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能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佛教教旗的缘起与象征意义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

出家人为何「结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

十八罗汉

在佛教经典记载中,原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

以虚空做佛事的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又译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菩萨,密号库藏...

【佛教词典】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p0520 集异门论十六卷八页...

【佛教词典】瓦尔特须密特

(Waldschmidt, Ernst; 1897~?)乃德国当代印度学与...

能够身心俱出家,才称为大丈夫之事

佛赞叹出家。这是中品上生,从这来看,他主要是针对僧...

认识缘起法而发起菩提心

大乘佛法的特色菩提心 我们如果通达了佛法,必定会发...

万物皆可为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

慧律法师《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世音菩萨》

有一个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烦恼,她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念了...

【佛学漫画】寺院的一天

本文以禅宗寺院为范,粗浅阐述寺庙一天场景,所见更多...

李炳南老居士: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 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

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

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

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

【推荐】金瑞珍银楼失金复得的真实事迹

我有一个信徒开一家金饰店,叫金瑞珍银楼,她先生受菩...

居士着僧衣,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

几位高僧大德对「念佛数量」的开示

善导祖师: 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