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六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沤惒品第七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摩诃萨发意以来,为几时能具足行沤惒拘舍罗乃如是?」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发意以来不可计阿僧祇劫。」

须菩提言:「世尊!能行沤惒拘舍罗菩萨摩诃萨者,为供事几佛?」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已供事如恒边沙佛以来,乃能逮得是沤惒拘舍罗。」

须菩提言:「世尊!是菩萨作何等功德,乃能具足沤惒拘舍罗?」

佛言:「菩萨所作功德,常具足六波罗蜜,于施、于戒、于忍、于进、于禅、于智,于六德中无有不具足者,以是故能行沤惒拘舍罗。」

须菩提言:「世尊!甚奇甚特!是菩萨所作功德不可计量,乃能逮是沤惒拘舍罗。」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甚可奇特,乃能具足沤惒拘舍罗。譬如日月宫殿,周流四域能有所益。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遍入五波罗蜜中多所饶益,五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离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得五波罗蜜之名字。譬如转轮圣王,无七宝者亦不得为转轮圣王之名。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者,亦无有名字。譬如无夫之妇,无不陵易者。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魔及魔天无不欲娆者;五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者,魔及魔天无能得其便者。譬如郡国有勇健之士,参知五兵器仗具足常在其处者,隣国怨敌不敢侵近。五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者,诸魔魔天、若[旃-方+示]陀罗人,[旃-方+示]陀罗者晋言狱侍主杀人者,若顽佷之人、抵突之人、诈称菩萨人,是辈之人无能得其便者。譬如转轮圣王治于世间,诸粟散小王随其教令无敢违者皆悉随从。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者,便至萨云若。譬如百川千流,皆入于恒已俱入大海。般若波罗蜜者,摄取五波罗蜜,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者,譬如人之右手无事不为;五波罗蜜者如人左手,佐助右手。譬如众流恒水江河,悉入大海合为一味。五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俱入萨云若,合为一法,亦复如是。譬如转轮圣王将四种兵,圣王出时紫金轮转常在前导,若圣王意欲得宝时轮则为住,圣王取宝毕竟有所施与,其事讫竟轮尔乃去;若众人未遍不足,轮不为转。般若波罗蜜导五波罗蜜至萨云若,终不动转。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三宝常导在前,一者金轮、二者主兵臣、三者主藏臣。般若波罗蜜常导五波罗蜜至萨云若,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念言:『五波罗蜜常随从我。』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亦不作念:『我当随从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诸法空?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报言:「菩萨行六波罗蜜,意念言:『以三界众生皆着四颠倒,当以沤惒拘舍罗而度脱之。我当为众生故行六波罗蜜,为众生故舍意所作。』内外所有布施,布施时念言:『我无所一施。何以故?所有财物及身会当坏故。』菩萨作是观者,便具足檀波罗蜜。为众生故,不听恶戒,『我亦不应犯十恶事,我亦不应堕于二地。』菩萨作是观,便具足尸波罗蜜。为众生故,意常不恚乱,是为菩萨具足羼波罗蜜。为众生故,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懈怠,是为菩萨具足惟逮波罗蜜。为众生故,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乱意,是为菩萨具足禅波罗蜜。为众生故,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初不离于智慧,是为菩萨具足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可以异法度脱众生,唯当以智慧之事度脱众生耳。以是故,菩萨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波罗蜜无有差特者,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尊最胜?」

佛言:「如是,如是!诸波罗蜜无有差别。虽无差别者,要五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因般若波罗蜜故五波罗蜜各得名字。须菩提!譬如须弥山若干种杂色,至须弥山者皆与须弥山同色,无复别异。五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字,入萨云然与般若波罗蜜合,亦无差特。以入般若波罗蜜,亦无若干字,亦无檀之名字,亦无尸、羼、惟逮、禅,亦无是名。何以故?诸波罗蜜亦无有形故,以是无有差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逮至处无有差特,云何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尊最上?」

佛言:「如是,所逮至处无有差别,以世俗生死故知有六波罗蜜,为世俗施耳。而众生不知,亦不起灭、亦不生死。众生及诸法,无有边际亦无底。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而最上尊。譬如阎浮提众母人中,玉女宝最第一。般若波罗蜜于诸波罗蜜中最上。」

须菩提言:「世尊!是谁之威神,令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为最尊上?」

佛告须菩提:「以般若波罗蜜总持诸善功德之法,以无处所住于萨云若。」

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颇有所取有所舍耶?」

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取亦无所放。何以故?诸法亦无所持亦无所放。」

「世尊!般若波罗蜜不持何法、不舍何法?」

佛言:「般若波罗蜜亦不取五阴亦不舍五阴,及三十七品乃至于道,亦不取亦不舍。」

「世尊!云何不取五阴亦不取道?」

佛言:「不念五阴亦不念道,是故无所取。」

须菩提言:「世尊!是事云何,不念五阴,乃至于道亦复不念,云何当得增益功德?若不增益功德,云何得具足诸波罗蜜?若不具足诸波罗蜜,云何逮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以不念五阴,以不念萨云若故,便得增益功德、逮得萨云然。何以故?以不念五阴、以不念道,以是故便逮得道。」

「世尊!何以故不念五阴、不念道?」

佛言:「以念故便着欲界、形界、无形界,以无所念故便得无所着,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所近亦无所着。」

「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为无所住?」

佛言:「如是,菩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住于五阴亦不住萨云若。」

「世尊!何以故不住?」

佛言:「以无所入故不住。何以故?亦不见法有所住、有所入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所入便应无所住。菩萨作是住、作是行,则为行般若波罗蜜,则为住般若波罗蜜。若有言:『我行般若波罗蜜,我念般若波罗蜜。』者,则为远离般若波罗蜜。已以远离般若波罗蜜者,则为远离五波罗蜜,则为远离萨云若已。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所入,亦无有能入般若波罗蜜者。何以故?无有形可入处故。若菩萨于般若波罗蜜有知者,则为已堕。于般若波罗蜜堕者,则为于诸法已堕。若复作念:『般若波罗蜜受持五波罗蜜,并使持萨云若。』者,则复为已堕,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复生念言:『于是般若波罗蜜中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记莂。』者,则复已堕。于般若波罗蜜堕者,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复作念:『我当因般若波罗蜜行五波罗蜜,行于大慈。』则复为堕,堕者亦不能成五波罗蜜,亦不能成大慈。若复作念:『如诸如来于诸法无受、无所行,自然得逮觉,持是教授众生。』则复为堕。所以者何?如来者于诸法无所逮觉,是故不处法,何况有法可逮觉者?是者不然。」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而无是瑕隙?」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念言:『是诸法无所有。无所有法中,法无所取亦无所逮觉。』如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若欲入无所有法者,则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所入亦无有入者。」

须菩提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不离檀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不离萨云若;若不离,云何入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云何有入?」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入五阴,亦不[打-丁+此]五阴,亦不非五阴;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亦不言:『五阴有常无常、有苦有乐、有我无我、有空有寂。』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有常无常、苦乐、吾我、空寂,是法亦不入有形亦不入无形。须菩提!菩萨行六波罗蜜、行萨云若,譬如转轮圣王出时四种兵皆随从,五波罗蜜皆随从般若波罗蜜至萨云若住。譬如善御驾驷初不失辙,般若波罗蜜御五波罗蜜顺至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是菩萨道?何等是非道?」

佛报言:「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萨云若者是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为诸菩萨兴大事也,乃能分别是道非道。」

佛言:「如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者为不可计阿僧祇众生兴,虽赞叹行事,不受五阴亦不受二地。般若波罗蜜者,众生之御,御众生令至萨云若,不与二地作御。是故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生无所灭,以法性等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生诸法亦不灭诸法,菩萨云何行六波罗蜜?」

佛言:「因萨云若故念六波罗蜜,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持是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具足六波罗蜜念,菩萨所行慈则为萨云然。菩萨有离六波罗蜜者,则为离萨云然。以是故,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学六波罗蜜,具足诸善功德乃逮萨云若。是故菩萨当行六波罗蜜。」

「世尊!菩萨云何习六波罗蜜?」

佛言:「菩萨当作是观,五阴不习亦不不习,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菩萨当作是习六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习住于五阴,乃至萨云若亦不习住。何以故?五阴及萨云若无所住故。菩萨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当习无所住。须菩提!譬如士夫欲得甘果,便种果树,深埋栽根随时溉灌,令得润泽萌牙得生,便有枝叶花实而得食之。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学六波罗蜜,以六波罗蜜摄取众生、度脱众生。是故,须菩提,菩萨欲独步于三界,欲净佛土,欲坐道场者,欲转法轮者,当学六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如是,当学。」

佛言:「欲于诸法中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中独步故。般若波罗蜜者,诸法之面。譬如大海为万川四流作面。诸欲学萨云若,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菩萨当学六波罗蜜,当学萨云若。譬如善射之人,执持弓箭不畏怨敌。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畏魔及魔天。是故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有行般若波罗蜜者,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皆悉念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为诸佛所念?」

佛言:「所念不有六波罗蜜故念,不有萨云若故念。作是住者,为诸佛所念。复次,须菩提!亦不以五阴故念,不以乃至萨云若故念。」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所学甚多,如无所学。」

佛言:「如是,多有所学亦无所学。何以故?不见有法菩萨当可学者。」

须菩提言:「世尊!所说法多少,菩萨皆当受行。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六波罗蜜事若多若少皆当受行、当坚持,常当观念令意不转。菩萨于六波罗蜜皆当尽学,于诸法多者少者亦当尽学知。」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诸法多少尽当知诸法?」

佛言:「五阴如、萨云若如,以知五阴及萨云然如者,便知得诸法多少。」

「世尊!云何得知五阴如、萨云若如?亦不知生、亦不知灭、亦不知耗,常住不变。」

佛言:「观真际故便知诸法多少。」

「世尊!云何为观真际?」

佛言:「真际者非际。菩萨于非际学,便知诸法多少。以知法性,便知诸法多少。知色性法性无有断绝,便知诸法多少。」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知诸法多少?」

佛言:「诸法不偶非不偶。」

「世尊!何等法不偶非不偶?」

佛言:「五阴不合亦不不合,乃至有为性、无为性亦不合亦不不合。所以者何?是法亦无形可得合者非不合者。何以故?所有者皆无所有,亦不合亦不散。当作是知诸法。」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从初发意至于十住,皆当作是学,计校然后皆知诸法多少。菩萨利根者所入,非钝根者所入,非中间者所入,非多少者所入。欲学入是御者,非懈怠者所入,非悕望者所入,是精进者所入,强识者所入,是阿惟越致逮萨云若者所入,受六波罗蜜所教便入萨云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魔事起,能觉能灭。欲得沤惒拘舍罗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念若入时,十方现在诸佛皆念是菩萨。去来今诸佛,皆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去来今诸佛所逮法,我亦当逮。』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习。如是习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菩萨不当离萨云若念。大千刹土其中众生,皆教令行六波罗蜜,尽令得须陀洹及罗汉,至辟支佛。不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弹指顷。何以故?五波罗蜜、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道,皆于中出生故;诸去来今诸佛皆亦于中出生。一恒边沙其中众生,悉教令布施至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念般若波罗蜜应萨云若,念般若波罗蜜应萨云若,念一日至百日,若至百劫。何以故?用诸如来皆于中出,立于檀教及罗汉、辟支佛教故。若有菩萨如般若波罗蜜教住,当知是如来所念阿惟越致菩萨,当知是菩萨已行六波罗蜜,已逮沤惒拘舍罗,已供事若干佛,已得真知识,已得具足十八空,已成四无碍慧,已得六通。已住童男清净之行满足诸愿。当知是菩萨不离诸佛,不离诸善功德,不离诸佛之刹,不失辩才已得总持,诸根具足记莂成就。当知是菩萨,三界八难诸处永绝。知是菩萨善入众事,善入无字义,亦善于言亦善于默,亦善多言亦善一言,善诲于男、善诲于女,善于五阴、善于泥洹,善于法相。善于有为无为之性,善于有无,善于此彼,善于合散、善于不合不散,亦善于如,亦善于净法,亦善于有缘无缘。善于五阴、善于六衰、善于十八性,善于四谛、善于十二缘起,亦善于禅、亦善于四禅、亦善于四无形禅,亦善于六波罗蜜,善于三十七品,善于萨云若。善于有为无为性,亦善于身、亦善无身,亦善于五阴念乃至萨云若亦善于念,善于五阴自空乃至于道善于道空,善于信道空、善于不信道空,善于起灭,善于一定住无复有变,亦善于淫怒痴、亦善无淫怒痴,善于正见。善于不正见,亦善于邪见、亦善于不邪见,亦善于诸见,善于名色,善于所作,善于尊事。亦善于相,亦善于苦、亦善于习、亦善于尽、亦善于道,善于泥犁、善于薜荔、善于畜生,亦善于三恶趣,亦善于人亦善于人趣,亦善于天趣,亦善于声闻、辟支佛,亦善于声闻、辟支佛道,亦善于萨云然,亦善于萨云若道,亦善于力,亦善于具足力,善于卒知,善于微知,善于厌知,善于大智,善于无涯底智,善于去来今三世之慧,亦善于权,善察众生,亦善于义,亦善于解,善断于三恶处。」

佛告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念般若波罗蜜,入般若波罗蜜之德。」◎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行般若波罗蜜?云何念?云何入?」

佛言:「当知五阴有常无常、有坚固无坚固、有真无真,当作是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入般若波罗蜜,当如入空观。诸所有皆无所有,当作是念。」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当至久如?」

佛言:「菩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至坐道场,当作是行,当作是念,当作是入。」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念般若波罗蜜,当以一意念耶?」

佛言:「菩萨常以一意至念般若波罗蜜,不得令他余之意中得其便。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入、作是念,不离萨云然念。念般若波罗蜜,当如意法,随意不离。」

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持行、持念、持入,逮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是不念,得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念已不念,得萨云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亦不念亦不不念,得萨云然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当以云何得萨云然?」

佛言:「如如。」

「云何如如?」

佛言:「如真际。」

「云何如真际?」

佛言:「如法性、如众生性、如寿性、如命性。」

「世尊!云何如法性、如众生性、如寿命性?」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吾我、寿命、众生为可得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可得。」

佛言:「吾我、寿命、众生不可得,云何有众生名众生?菩萨当作是知,不以有名入般若波罗蜜,不以有名入诸法得逮萨云然。」

须菩提言:「世尊!是六波罗蜜不当以名耶?」

佛言:「六波罗蜜及诸法,皆不以有为无为之法及三乘之法。」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不可名、不可有名,云何有名?云何有五趣生死及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众生名处为可得见不?」

「世尊!不可得见。」

佛言:「众生处尚不可得,何况有五趣、三乘之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学无处所,名诸法无处所。」

须菩提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为不当学五阴耶?乃至萨云若不当学耶?」

佛言:「当学五阴,亦当学萨云然;虽学亦无所处。」

「云何所学而无所处?」

佛言:「学五阴、萨云然,亦无所生、无所灭。」

复问:「云何学无所生、无所灭?」

佛言:「当学所作无所有。」

「云何当学所作无所有?」

佛言:「观法如自观无所有相,是为学所作无所有。」

「云何自观无所有相?」

佛言:「如观五阴空,如观六情空,如观内外空,如观有无空,如观禅空,如观灭脱禅空,如观三十七品空,如观道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当自观相法空」

须菩提言:「世尊!若五阴空乃至于道亦空,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不成之行。」

「云何不成之行。」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见故,菩萨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亦无有行者,亦无有当行者,亦无有已行者。是皆不可得,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成之行。何以故,诸戏不可得见故。」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如是为不成行,新发意者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从发意,当无所倚法。学行六波罗蜜皆当无所倚,乃至萨云然,当念无所倚。」

「云何为倚?云何为不倚?」

佛言:「二者为倚,一者为不倚。」

「云何为二?云何为一?」

佛言:「眼色为二,六入念法为二,道与佛为二;是为二。」

「云何,世尊,从有倚中无倚?从无倚中有倚?」

佛言:「亦不从有倚中有倚,亦不从无倚中有倚。倚与无倚而一等入者,是谓无倚。须菩提,菩萨于倚无倚等者,是谓无倚,当作是学。菩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者,是为无有倚。」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行倚亦不行不倚。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具足诸地而逮萨云然?」

佛言:「菩萨不住于倚具足诸地。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倚,道亦无所倚,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见。菩萨当作是行。」

「世尊!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见,道亦不可得,行道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分别诸法是五阴、是为道耶?」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倚五阴,亦不倚道。」

复问:「若菩萨不倚五阴亦不倚道,云何具足六波罗蜜过菩萨位?云何净佛土、化众生?云何逮萨云然?云何转法轮?云何当作佛事?云何脱众生生死?」

佛言:「菩萨亦不为五阴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为道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问:「为何谁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无有作者,般若波罗蜜亦无有作者,亦无成者。道亦无作者亦无成者,菩萨亦无有作者亦无有成者。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应无所作、应无所成。」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无作无成者,亦无有三乘之处。」

佛言:「无作无成之法处不可得。何以故?以凡愚痴之士入五阴,倚五阴自贡高,倚道贡高,便念言:『我当得道度脱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佛以五眼尚不能得五阴及道,况于凡夫愚痴无目而入五阴欲度众生?」

须菩提言:「世尊以五眼不得众生,不见可度者,云何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而云何处众生于三际?」

佛言:「我亦不见得阿惟三佛,我亦不得众生,我亦不见三际,亦不得亦不见,以众生无身。及有身想,但以是戒之耳。所说教,但以世俗故有是言教,非是最第一义无言之教。」

须菩提言:「世尊!不住最第一要义,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从四颠倒成阿惟三佛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不从第一要义得,亦不从四颠倒得,将无世尊不逮正觉?」

佛言:「不也。」佛言:「如来逮正觉耳,亦不住有为性,亦不住无为性。譬如如来化作如来,亦无所住,亦来亦去亦住亦坐,亦复行六波罗蜜,亦能行禅,亦行四等、四无形禅,能行五通、三十七品,能行三脱门,行内外空及有无空,亦行八解脱、九次第禅、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亦能转法轮。此化佛复化作无央数人,化佛语人言:『有度,有众生,有三际。』」

佛问须菩提:「是化佛所化,颇有三际、众生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是故如来、无所着、等正觉知诸法如化,无所度脱。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行,当作是知。」

须菩提言:「如世尊言,诸法如化。如来所化身与如来身,有何等异?有何等差别?」

佛言:「亦无有异,亦无有差别。何以故?如来亦有所作,化亦有所作。」

复问:「无有如来,化独能有所作耶?」

佛言:「能有所作。」

「云何?世尊!」

佛告须菩提:「过去有佛名须扇头(须扇头者晋言极净如来),彼佛世时,人无有行菩萨道者。则佛现般泥洹,作化佛留住一劫。行佛事一劫已,后彼化佛授应菩萨行者莂,复般泥洹。人皆呼般泥洹,不知是化。」

佛言:「化亦无生,亦无泥洹。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解诸法如化。」

须菩提言:「世尊!若化所作、如来所作无有差别者,所作功德云何毕施之恩?若供养化佛、供养如来,彼供养者,至般泥洹其福尽灭不?」

佛言:「如来为一切天及人作福田,化如来亦复是一切之福田,等无有异。」

佛言:「置是供养如来、化如来所作功德。若有人慈意常念佛,其福至毕苦乃尽。」

佛言:「置是慈意之福。若人但以一把之花散虚空中,须臾念佛,其福亦复至于毕苦。」

佛言:「置是散花之福。但有人能称南无佛者,其功德福亦至于毕苦。须菩提!施如来之福,甚大弘普。须菩提!当作是知,诸法皆等,化佛及佛无有差别。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当解诸法之法亦不当灭、亦不当舍,是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当别,乃至诸法亦当如是。」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法不当别,如来云何言:『是色、是痛、是想、是行、是识?』云何说:『是内法、是外法、是善是恶、是漏是非漏、是道是俗、是生是死、是有为法是无为法?』世尊!如是诸法将无分别。」

佛言:「不也。但以名字数示众生,欲使解耳,亦无所分别。」

「世尊!是无名号之法,云何以名相教授众生欲令得解?」

佛言:「行亦无名、亦无相、亦无入,行亦无苦、亦无相、亦无入。诸佛及弟子亦不入相。若名有入名,相亦当入相,空亦当入空,无相亦当入无相,无愿亦当入无愿,真际亦当入真际,法性亦当入法性,无为法者亦当入无为法。是诸法但以字耳,字亦不入字。菩萨住于以名相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入名相中。」

须菩提言:「世尊!若诸有为法但以名相住者,菩萨为谁而发道意?为谁受若干勤苦行六波罗蜜?为谁行禅及无形禅,及行四等、三十七品,总三脱门、具足大慈,皆为谁行?」

佛言:「以名相数相,诸有为亦不以名相空,是故菩萨行菩萨道逮萨云若。及转法轮,以三乘法度脱众生,是名字及相亦不生灭,如所住无有异。」

须菩提言:「世尊说萨云然耶?」

佛言:「尔。我所说萨云然、萨云然事,说道慧事。」

「世尊!是者有何差别?」

佛言:「萨云若者,是诸声闻、辟支佛事。道慧事,是诸菩萨摩诃萨事。萨云若事者,是诸佛如来事。」

复问:「云何萨云若是声闻、辟支佛事?」

佛言:「诸内外法,罗汉、辟支佛悉知。虽知,不住众道事。」

「何等为菩萨道慧事?」

佛言:「菩萨者,一切诸道皆当说、皆当知,及三乘道亦当具足知,亦当作三道之事,亦不受真际觉。」

复问:「菩萨云何具足佛事、不觉真际?」

佛言:「未具足佛土、未化众生,不当受真际觉。」

复问:「菩萨当住于道中受真际证耶?」

佛言:「不也。」

「云何,可从无道耶?」

佛言:「不也。」

「世尊!可从道非道耶?」

佛言:「不也。」

「亦不道亦非非道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当云何?」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汝本住于道灭尽诸漏耶?」

须菩提言:「不也。」

佛言:「汝从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

佛言:「汝以道亦非道亦非非道灭诸漏耶?」

「世尊!不也。我无所住而灭诸漏,虽灭诸漏而无所住。」

佛告须菩提:「菩萨亦复如是。虽为真际作证,亦无所住。虽言萨云若、萨云若事者,亦一事耳。」

「世尊!何等为一事?」

佛言:「寂静者是也。」

佛告须菩提:「诸所言、所有形貌之像、起灭之事,佛悉觉之,是故名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云若、萨云若事、道慧事,是三句绪际宁有差别不?绪有尽有余者不?」

佛言:「绪尽无有差别也,但为佛诸习绪尽耳,声闻习绪不悉尽。」

「世尊!尔为绪不尽得泥洹耶?」

佛言:「不也。」

「世尊!泥洹者为有差别耶?」

佛言:「不也。」

「若无差别,世尊云何说诸习绪不尽?」

佛言:「诸习者非习绪也。虽有淫怒痴为凡夫身作耗,非为是绪。如来者无绪。」

须菩提言:「世尊!道亦无所有,泥洹亦无所有,云何说言是须陀洹、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乎?」

佛言:「是皆因无为而有名,是须陀洹、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三耶三佛耳。」

「世尊!从无为而有名耶?」

佛言:「不也。但以言说,有是言耳,不从最要第一之义也。所以者何?第一要中无若干行也,亦不施若干,为爱断者故施后际。」

「世尊!诸法相各自空,真际不可知,云何知有后际?」

佛言:「如是!诸法相空,真际不可知,何况有后际?不知诸法相空者,我为是辈说前后际耳,诸法相者亦无前后。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诸法相空。如是诸法行空,于诸法无所入,亦不入内法亦不入外法,亦不入有为无为法,亦不入三乘法。」

复问:「世尊!所言般若波罗蜜者,何以故言般若波罗蜜?」

佛言:「得度第一诸法之度,最第一度三乘之道,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乘,皆乘般若波罗蜜得到彼岸,是故言般若波罗蜜。又复超越诸法之尘不得坚要,是故复言般若波罗蜜。真际、法性及如,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故言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于是诸法亦不合亦不散,有见无见、有碍无碍于是诸法亦不合散。以般若波罗蜜无形、不可见,亦无有对,一相则无相。所以者何?生诸法、诸辩故。诸天及世间、魔怨、异学及声闻、辟支佛家,一切无能断截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所以者何?一切魔怨及诸二地皆不可得故。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义中,当作是知、当作是行。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义中,行无常义,苦、非我义,知苦习义,知尽道义,知消灭义,知不起义,知法义,见一遍知义,自知义,知他人意义,行如所言。须菩提!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义、当作是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义以非义皆不可得,云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习诸义?」

佛言:「菩萨深义者,般若波罗蜜是,当作是行。菩萨于淫怒痴有耗故,不当行邪见之义,亦不当行于六十二见,知其无义,亦不当行。所以者何?淫怒痴如于法亦无所益、亦无所耗。诸见之义如,亦无所益、亦无所耗。言五阴有所益无所益,亦不当行;乃至道言有所益无所益,亦不当行。何以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亦不见有所益、无所益。有佛无佛,诸法湛然,亦无所益、亦无所耗。须菩提!菩萨当除有益无益,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益、亦无所损?」

佛言:「诸有为法常闲亦无所作,是故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益、亦无所损。」

「世尊!诸有为义,非是诸佛及佛弟子耶?」

佛言:「诸有为法皆是诸佛及佛弟子也,亦不以益、亦不以耗。譬如虚空如,不为所作兴、亦不为无所作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亦不为有所益兴、亦不为有所耗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从不有为般若波罗蜜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

佛言:「如是!菩萨从不有为深般若波罗蜜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二应。」

「世尊!云何一法?为逮一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不一者为从二法耶?」

佛言:「不也。」

「世尊!云何亦不从一亦不从二,云何有逮?」

佛言:「逮无所得,亦不以得,故逮故得。」

摩诃般若波罗蜜种树品第七十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甚深无众生,而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谦苦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譬如士夫欲于空中种树,菩萨为众生故欲逮萨云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欲为众生逮萨云若,以想为众生而度脱之。须菩提!譬如有人欲种树者,而不知树根,亦不知茎节枝叶花实。取其栽而种之,随时溉灌而长养之,稍稍茎节枝叶花实各各具足,便取枝叶茎节其中用者各取用之,又取其果而食之。须菩提!菩萨用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次行六波罗蜜逮萨云若,枝节茎叶花实益于众生。以叶度三恶趣;以有花故便有四性尊者及诸四天,乃至无思想无思想慧天;实者如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逮萨云然,便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有菩萨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益众生果。以是果处众生,于三乘虽成阿惟三佛,亦不见众生处。从想度众生,亦不见得众生,亦无有处可为成阿惟三佛者。须菩提!菩萨当作是学,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知是菩萨亦如如来。所以者何?有菩萨来往故,便断于三恶趣。八难处皆断,诸贫穷下贱处皆断,三界处皆断。」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如如来无有异。菩萨若厌懈怠者,终不逮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之道,世间亦无有声闻、辟支佛也,三恶之趣、三界无有断时。」

佛言:「当知是菩萨如如来,如汝所言。何以故?以如如知有如来,知有辟支佛,知有众贤圣;以如知有五阴,知有有为、无为性。是诸如亦是如,是故名曰如。菩萨学是如,逮萨云若。从是中来,是故名曰如来。以如等故,当知是菩萨便为是佛。须菩提!菩萨当学般若波罗蜜如。学般若波罗蜜如已,当学一切诸法如。学诸法如已,当学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如已,逮于诸如得自在。逮如自在已,善于诸法根。善诸根已,便见众生随行之趣。知诸趣已,便具足慧愿。具足慧愿已,便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便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已,便饶益众生。饶益众生已,便净佛土。净佛土已,便逮萨云若。逮萨云若已,便转法轮。转法轮已,安立众生于三乘法。立众生已,于无余泥洹而般泥洹。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自观诸善之德及他人德,当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诸天、阿须伦及世间人民,皆当为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礼。」

佛言:「如是,如是!诸天、世人皆当为之作礼。」

「世尊!初发意菩萨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几所福?」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皆立于罗汉、辟支佛道。于意云何,得福宁多不?」

须菩提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菩萨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其福倍多,百倍千倍巨亿万倍。」

佛言:「复置是三千大千刹土。若复有人教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令立黠地、信地、八地、见地、薄地、净地、已办地、辟支佛地,其福不如发意菩萨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福甚多,百倍千倍巨亿万倍。须菩提!三千大千刹土中众生皆初发意,其福不如以正定菩萨,功德出彼上百千亿万倍。复令三千大千刹土满中成就菩萨,其福不如如来,百千巨亿万倍。」

须菩提白佛言:「新发意菩萨当念何等?」

佛言:「当念萨云若。」

「世尊!萨云若者,为何等务?为何等尊相像?」

佛言:「萨云若者,无所有,亦无有想亦无无想,亦不生亦不现。」

须菩提言:「世尊!但萨云若无所有?五阴,内外空及有无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三十七品及三三昧,八惟无、九次第,十种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四无碍慧、佛十八法及六神通,诸有为无为性,复无所有耶?」

佛告须菩提:「萨云若者,自无所有。自无所有者空。」

「世尊!何以故无所有?」

佛言:「无所作者,为无所有。以是故,诸法所有无所有皆空。又,须菩提!诸法空、无相、无愿,诸法如如,诸法如真际,诸法如法性,是故诸法所有皆无所有、皆空。」

「世尊!若诸法所有皆无所有者,何等是初发意菩萨沤惒拘舍罗,行六波罗蜜,行四禅、四等、四无形禅,行三十七品,行内外空及有无空,行十八法,行萨云若,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佛言:「于诸空法有所作者,则是其沤惒拘舍罗,能净佛土、教化众生;知佛国土及众生所有皆无所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佛道作因缘,乃至萨云若亦为佛道作因缘;知道事所有皆无所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与道场作因缘,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四等、佛十八法,为萨云若慧具足道事,一时一意,以智慧一时合,应便逮萨云若。尔时所作诸习之绪悉灭已,无所从生故。持佛眼观三千大千刹土,尚不见无所有,何况所有?须菩提!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所有亦不见无所有,是为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尚不见无所有,何况所有?又复菩萨行檀波罗蜜,布施无所有亦不知,受者无所有亦不知,道意无所有亦不知,乃至萨云若无所有亦不知,逮觉者、当逮觉者、已逮觉者无所有亦不知。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有,非佛所作,非弟子、辟支佛所作;诸法无所作,离诸所作故。」

须菩提言:「世尊!将无法离法?」

佛言:「虽言法,为离法。」

须菩提言:「世尊!若法法相离,云何知法离法?诸法所有无所有,无所有法不知无所有,有法亦不知有法,有法不知无所有法,无所有法不知有法。菩萨于无所知法,云何当知所有无所有法?」

佛言:「菩萨以世事习故,现有所有、现无所有,非第一最要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事及最要义,为有异耶?」

佛言:「无有异。世事如、最要义如,众生不知是如,以是故现世事有所有、无所有。又,须菩提!众生于五阴有相不知无所有,以是故作是分别说法,欲使众生知无所有。菩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学。」

摩诃般若波罗蜜菩萨行品第七十二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萨行、菩萨行者为何事?」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者,道行也,是故名为菩萨行。」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者为在何处行?」

佛言:「于五阴行,空于内外法,于六波罗蜜行,于内外空及有无空作四禅行,于四无形禅行,于四等行,于三十七品行,于三三昧行,于佛十力行,于四无所畏行,于四无碍行,于十八法行,净佛国土行,教化众生行,入于文字行,不入文字行,于陀邻尼行,于有为无为性行;作行不令道有二,是则为道行,是则为菩萨摩诃萨空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

佛言:「以道觉故言佛。又,须菩提!逮审谛法,法觉故言佛。超越审谛法故,故名为佛。又,须菩提!真觉诸法故名为佛。」

须菩提言:「世尊!觉者为何谓?」

佛言:「以空法觉,以如觉,以法觉,但以字为名。须菩提!觉之义是不可断义,如及尔一,住无有变易,是故名为觉。又,须菩提!但以名相故名为佛。诸佛如来之道故,是故名觉。诸佛世尊皆共觉故,故名为觉。」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行道为行六波罗蜜不?为行萨云若不?为成何等善?增益何功德?有生有灭、有着有断耶?」

佛言:「菩萨行道行六波罗蜜至萨云若者,于诸法亦无所成亦无所败、亦无所增亦无所减、亦无所着亦无所断。」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道者,不于诸法有所堕,于诸法亦不有所成败、有增有减,亦不生亦不灭,亦不着亦不断。」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于诸法无所堕、无所观,云何受持六波罗蜜而自于相行空?云何行四禅?云何行四等、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云何行十种力、佛十八法?云何行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萨十住?云何过二地?云何过于菩萨位?」

佛告须菩提:「菩萨不以二事行六波罗蜜,亦不以二事行萨云若。」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不以二事行六波罗蜜、行萨云若者,云何从初发意至后发意?云何得增益功德?」

佛言:「诸有以二行者,是辈无所增益。何以故?二事行者,于凡愚人有所增益。菩萨从初发意至后发意,不以二事增益功德。以是故,诸天及人不能坏菩萨令堕二地,其余众恶不能制菩萨令不行六波罗蜜及萨云若。」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为功德故行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亦不以功德故行,亦不以无功德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要当供养诸佛,要当具足诸善功德,要当与真知识相得,尔乃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世尊!云何菩萨供养诸佛,具足功德,得真知识,乃逮萨云若?」

佛言:「菩萨从初发菩萨意常供养诸佛,诸佛所说十二部经常当受持,坚持守念,便得陀隣尼起诸无碍。起无碍已,在所生处至萨云若,终不忘失所知所持、所可供养诸佛功德,终不生恶趣、八不闲之处,便受净意。已得净意已,净佛土、教化众生。以是功德,终不离真知识,终不离诸佛、诸菩萨、诸真人及赞叹佛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当供养诸佛,当具足诸法受诸功德,当与真知识相随。」

摩诃般若波罗蜜当得真知识品第七十三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摩诃萨,不供养诸佛,不具足诸功德,不遇真知识,将无不能逮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不供养诸如来者,无不具足诸功德者,无不得真知识者。何以故?虽供养诸佛,虽作功德,虽得真知识,尚未逮萨云若;何况不供养佛,不作功德,不得真知识,而欲逮得萨云若?是事不然。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者,当供养佛,当作功德,当得真知识。」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何以故当供养佛,作诸功德,得真知识,乃逮萨云若?」

佛言:「以无有沤惒拘舍罗故,不从诸佛闻沤惒拘舍罗事,功德未具足,未逮真知识故。」

「世尊!菩萨当具足何等沤惒拘舍罗,乃当逮得萨云若?」

佛言:「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持萨云若意行檀波罗蜜,施于三乘,亦施人及非人,皆具足萨云若念,亦无施想、亦无受者想、亦无行檀波罗蜜想。何以故?诸想法者,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无所灭。观见诸法亦无转还者,皆度诸法之相,不见诸法有所作,以具足沤惒拘舍罗者,便增益诸功德。已增益功德者,便行檀波罗蜜,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自受其报,但欲益于众生;所作不受其报,行檀波罗蜜但欲度脱一切众生。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

 

上篇:放光般若经

下篇:光赞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三藏沙门义净译 如是我...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罗云忍辱经

罗云忍辱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

【注音版】阿弥陀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父子合集经

父子合集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

佛说譬喻经

佛说譬喻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

佛说转女身经

佛说转女身经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牛腹蓄乳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

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

克服烦恼

有位年青人,他初进山时要求出家,老师父和他谈过以后...

至心到这种程度,就能获得善相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

富裕国家的节俭美德

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被世...

财神之王药师佛

一、前言 一般介绍药师法门时,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修持药...

净土法门特点是不经过中阴身的,往生在即时

那么在信愿执持名号当中,有散心念,有定心念。我们就...

切莫贪图享乐而浪费光阴

生命短促,切莫贪图一时享乐而浪费光阴。修行因缘难起...

倓虚大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记得弘老来时,是在旧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气尤其...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 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