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本事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本事经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云何为二?一、于根门不能守护;二、于饮食不善知量。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于现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灾有患,  有恼有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有罪有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诃责,  当生恶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云何为二?一、于根门能自守护;二、于饮食能善知量。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自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进。
 彼于现法中,  身心多受乐,
 及无灾无患,  无恼无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无罪无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称赞,  当生善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能生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勐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受此苦时呻吟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若诸有情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造众恶等故,心生焦恼,及以不修众善等故,心生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能生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恼,
 谓唯作罪业,  及不修福因。
 后遭病苦时,  呻吟而怨叹,
 恨有罪无福,  心悔恼焦然。
 有罪无福人,  所生诸恶趣,
 我亦当随往,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心不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发生增上勐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受此苦时,虽有呻吟而无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若诸有情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修众善等故,心不焦恼,及以不造众恶等故,心不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心不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欢喜,
 谓唯修福业,  及不作罪因。
 后遭病苦时,  呻吟无怨叹,
 庆有福无罪,  不悔恼焦然。
 有福无罪人,  所生诸善趣,
 我亦当随往,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为汝略说二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速通,及由苦行证彼速通。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勐利故,是则名为乐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勐利故,是则名为苦速通行。是名略说二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斯证速通。
 无澁难加行,  有勐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速通行。
 有澁难加行,  有勐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为汝略说二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迟通,及由苦行证彼迟通。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乐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苦迟通行。是名略说二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此证迟通。
 无澁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迟通行。
 有澁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迟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不能发生白净善法;设已发生,不能决定;设已决定,不能圆满。彼于如是白净善法能为障碍、能作衰损、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于地狱受诸剧苦。云何为二?一者恶戒;二者恶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定不能生白净善法;设复已生,不能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于地狱受诸剧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恶戒、恶见,
 彼人终不能,  生白净善法。
 虽生而不定,  设定不圆满,
 于白净善法,  能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有忧悔悲恼,
 如弃舍重担,  定生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定能发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若先已定,能令圆满。彼于如是白净善法不为障碍、不作衰损、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云何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决定能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善戒、善见,
 彼人终定能,  生白净善法。
 若生而决定,  决定必圆满,
 于白净善法,  不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无忧悔悲恼,
 如弃舍重担,  定生天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愚痴人,  作三种恶行,
 不作三妙行,  引余过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有忧悔,
 死堕诸恶趣,  生于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于善趣,生天界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昇于善趣,生天界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智慧人,  作三种妙行,
 不作三恶行,  引余德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无忧悔,
 死昇诸善趣,  生于天界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二?一者法智;二者类智。法智生时,便能无倒,遍知有为。于有为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后有因,不得生起增长广大。类智生时,便能如实断灭无明;灭无明故,便无戏论;无戏论故,便无寻伺;无寻伺故,便无乐欲;无乐欲故,便无爱憎;无爱憎故,便无悭嫉;无悭嫉故,便无种种执持刀杖违害斗诤、互相骂辱、不真实语、相离间语、诸杂秽语及余无量恶不善法;无彼诸恶不善法故,感后有业,便不增长;感后有业不增长故,诸业灭尽;业灭尽故,众苦灭尽;苦灭尽故,生死路绝。此路绝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应修习令生,
 能得未得等,  谓法智、类智。
 若法智生时,  遍知有为法,
 便能令后有,  因不生不增。
 若类智生时,  无明便断灭,
 由此展转法,  绝生死轮回。
 自知我生尽,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办,  更不受后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二?谓世间智及出世智。

「世间智者,谓于色蕴能正了知此为色蕴;于受、想、行及识蕴中亦复如是。于其地界能正了知此为地界;于水、火、风及空识界亦复如是。于其眼界能正了知此为眼界,于其色界及眼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耳界能正了知此为耳界,于其声界及耳识界亦复如是;于其鼻界能正了知此为鼻界,于其香界及鼻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舌界能正了知此为舌界,于其味界及舌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身界能正了知此为身界,于其触界及身识界亦复如是;于其意界能正了知此为意界,于其法界及意识界亦复如是。于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

「诸圣弟子,于此所说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为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间智非贤圣法,非能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厌、非能永离、非能永灭、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觉,不证涅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世间法住怖畏想,于出世法住安静想。以于世间生怖畏故,都无执受;无执受故,不生渴爱;不渴爱故,便自内证究竟涅槃。证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

「出世智者,谓于一切蕴界处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坏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诸圣弟子,于此所说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出世智正修习时,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习时,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贤圣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厌、是能永离、是能永灭、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觉、能证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出世法生珍宝想;于世间法生下贱想。以于出世生珍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悦乐;受悦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知者应寻思,
 谓世出、世间,  能正尽众苦。
 应观世间智,  发生怖畏想,
 都无有执受,  展转证涅槃;
 应观出世智,  发生珍宝想,
 由此生欢喜,  便得身轻安。
 轻安故悦乐,  悦乐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觉支;
 觉支观圣谛,  永断诸疑网,
 无疑无所取,  永脱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恼  二行、二戒见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种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既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通达遍知,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既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修、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正断律仪,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求厌背、为求离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厌背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既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厌背离欲,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法门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于恶应正了知;二者于恶应深厌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略说如是二种法门。所以者何?诸修行者,于诸恶法应正了知;既于恶法正了知已,便能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行者,永断诸爱及众结缚,无倒现观,正尽苦边。」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当知诸如来,  应正等觉者,
 哀愍众生故,  说二种法门;
 于众恶正知,  及厌背离欲,
 心解脱自在,  正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瞋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一切已瞋、现瞋、当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于不净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贪欲。于慈悲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瞋恚。若欲决定断贪欲者,当勤精进修不净观。若欲决定断瞋恚者,当勤精进修慈悲观。修不净观,无有贪欲而不能断。修慈悲观,无有瞋恚而不能断。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修习多修习,  二法断二法,
 谓不净、慈悲,  断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  当观自饶益,
 修不净、慈悲,  断贪欲、瞋恚。」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不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色,求欲见时,虽复以眼观于诸色,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眼及好丑色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声,求欲闻时,虽复以耳听于诸声,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耳及好丑声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香,求欲嗅时,虽复以鼻嗅于诸香,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鼻及好丑香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味,求欲甞时,虽复以舌甞于诸味,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舌及好丑味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触,求欲觉时,虽复以身觉于诸触,而不发起贪、瞋、痴等。虽复有身及好丑触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法,求欲知时,虽复以意知于诸法,而不发起贪、瞋、痴等。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作是思惟:世尊为彼怖畏诸有阿赖耶者、恒为断见所系缚者,令知业果无失坏故,所说正法现见、应时、易见、饶益、智者内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如是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如是名为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勐——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由二缠所缠,  令诸天人众,
 一类有怯劣,  一类有勇勐。
 有慧眼声闻,  能如实观察,
 能除慢厌离,  究竟证涅槃。
 复如实了知,  佛所说正法,
 能灭断常见,  及二爱无余。
 有慧眼龙王,  能普雨法雨,
 灭诸烦恼焰,  令证大清凉。」

本事经卷第三

挍正后序

此一卷经宋、乡则同,同有四十三段,丹本唯有十八段耳。多少如是不同文义,始终逈异如何去取?今捡宋、乡本经有四大错,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则?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则应始终唯说二法;而宋、乡本经四十三段皆是一法,则名义不相当,是一错也。又宋、乡本卷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文,则是诸本初卷三幅《心义经》一段十二行耳。宋、乡于此三重重写,是二错也。第三段中「一类有情」已下,即是诸本初卷七幅《破僧经》一段十七行耳。宋、乡于此重重写之,其乃至于四十一重,是三错也。其卷末颂云「贪欲瞋恚痴,覆藏及恼忿,不恨嫉与悭,耽嗜慢将害」者,即是诸本第二卷九幅结经颂,正云「贪恚及愚痴,覆藏恼忿恨,嫉悭与贪嗜,慢害将一切」之小讹变耳。宋、乡于此闲重写之,是四错也,故知大错耳。今此丹本十八段经,始从成就二分,终至二果二缠,皆是二法,即与品目名义相当,是一正也。又按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结颂云「为通达律仪,厌知不净果,缠觉悟宴坐,愧所作寻求」者,则结十二经为一颂。其觉悟已下五经,即是诸本第四卷卷初五经。其缠经、果经已上七经,即是丹本此卷卷末七经耳。则列结相应,是二正也。余本则非,故今取此丹本为正云。

◎「虽复有意及好丑法而无贪欲亦无瞋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

「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善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是名无余依涅槃界。苾刍当知!如是名为略有二种涅槃之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漏尽心解脱,  任持最后身,
 名有余涅槃,  诸行犹相续。
 诸所受皆灭,  寂静永清凉,
 名无余涅槃,  众戏论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无等伦,
 谓现法当来,  寂静常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勐。有慧眼者能正观察。云何二缠?谓有见缠;无有见缠。云何天人一类怯劣?谓有天人,爱有、乐有、欣有、喜有,为灭有故说正法时,不能恭敬摄耳听受,亦复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随顺修如实见,惟生怯劣,退转惊怖:我等尔时当何所有?我等尔时当如何有?如是天人一类怯劣。云何天人一类勇勐?谓有天人,怖有、厌有、欣求无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摄受、执着如是如是诸恶见趣,作是念言:『我若断坏,隐没不现,尔时乃名寂静微妙。』如是天人一类勐盛。云何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谓圣声闻如实观察。既观察已,不于如实而生憍慢、不依如实而生憍慢、不因如实而生憍慢、不恃如实而生憍慢。如实见已,便生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作是思惟:世尊为彼喜乐诸有阿赖耶者、恒为常见所系缚者,令灭有故,所说正法微细甚深、难见难悟、寂静胜妙、非诸寻思所行境界、是诸审谛慧者所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

本事经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二法品第二之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减省睡眠,具念正知,心常安住悦豫清净,于诸善法善观时宜而正修习。如是苾刍减省睡眠,具念正知,心常安住悦豫清净,于诸善法善观时宜而正修习,于二果中,随证一果,谓于现法或证有余依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觉悟能闻法,  修行得胜果,
 耽着于睡眠,  都无有所得。
 减省睡眠者,  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  常悦豫清净。
 于诸善法中,  知时宜修习,
 能究竟超越,  生老病死苦。
 是故应勤修,  减省睡眠法,
 常委观寂静,  得二果无疑。
 或断下分结,  证得不还果;
 或断上分结,  度生老病死。」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于空闲处,常乐宴坐,勤修内心奢摩他定,不离静虑,成就明净毗钵舍那,守护自心令无散乱,于诸善法修集无厌。如是苾刍于二果中,我说定能随证一果,谓于现法,或证有余依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乐空闲宴坐,  具正念正知,
 善安住其心,  离虚妄分别。
 善防护自心,  速断无明闇,
 及诸欲烦恼,  无忧悔归真。
 常寂定其心,  具正念静虑,
 无所执解脱,  永尽诸有贪。
 常乐不放逸,  见放逸生怖,
 诸见能永断,  速证般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无惭、无愧,彼人决定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证等觉、不证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苾刍有惭、有愧,彼人决定能得通达、能得遍知,能证等觉、能证涅槃、能证究竟无上安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惭无愧者,  懈怠不精进,
 多惛沉睡眠,  去结尽为远。
 有惭有愧者,  常无有放逸,
 乐静虑深定,  去涅槃不遥。
 彼能断众结,  及生老病死,
 速证三菩提,  得无上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诸出家者,略有二种所应作事。若能正作,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二?一者静虑;二者听说。云何静虑?谓诸苾刍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住最初静虑。寻伺静息,内净一趣,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安住第二静虑。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快乐;众圣所说,有舍、有念,安住快乐,具足安住第三静虑。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安住第四静虑。云何听说?谓诸苾刍于佛所说,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满清白梵行之法,所谓契经、应颂、记别、伽他、自说、本事、本生及与方广、未曾有法,于如是法,受诵听习令其通利,宣畅解释,是名听说。如是名为诸出家者,略有二种所应作事。若能正作,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出家有二种,  正所应作事,
 谓静虑、听说,  速证于涅槃。
 静虑慧为因,  慧必由静虑,
 有静虑有慧,  速证于涅槃。
 百千痖羊僧,  无慧修静虑,
 设经百千岁,  无一得涅槃。
 勤修智慧人,  乐听法说法,
 歛念须臾顷,  能速证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寻求有二,更无第三。云何为二?谓圣寻求、非圣寻求。云何名为非圣寻求?谓有一类,已有老法,寻求老法;已有病法,寻求病法;已有死法,寻求死法;已有愁法,寻求愁法;已有染法,寻求染法。云何老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象马、牛羊、鸡猪、田宅,金银财穀是名老法。如是老法,是诸有情生死苦本。愚夫异生,于此守护染爱耽着,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老法。云何病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病法。云何死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死法。云何愁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广说乃至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愁法。云何染法?所谓妻子、奴婢、僕使,象马、牛羊、鸡猪、田宅,金银财穀是名染法。如是染法,是诸有情生死苦本。愚夫异生,于此守护染爱耽着,由此不能解脱生死,故名染法。若有于此爱乐寻求,当知是名非圣寻求;如是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何缘如是非圣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由此寻求非贤圣法,非能出离、非趣涅槃、非厌非离、非灭非静、非得通慧、非成等觉、非证涅槃;由此寻求,能引一切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法。是故如是非圣寻求,如来终不称扬赞叹,唯劝导之,令知舍离。

「云何名为是圣寻求?谓有一类已有老法,能自了知我有老法,能如实知老法过患,寻求毕竟无老无上安乐涅槃。已有病法,能自了知我有病法,能如实知病法过患,寻求毕竟无病无上安乐涅槃。已有死法,能自了知我有死法,能如实知死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死无上安乐涅槃。已有愁法,能自了知我有愁法,能如实知愁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愁无上安乐涅槃。已有染法,能自了知我有染法,能如实知染法过患,寻求毕竟无染无上安乐涅槃。如是名为是圣寻求。如是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何缘如是是圣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由此寻求是贤圣法,能永出离、能趣涅槃、能厌能离、能灭能静、能得通慧、能成等觉、能证涅槃。由此寻求,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生死热恼。是故如是是圣寻求,一切如来称扬赞叹。如是名为寻求有二,更无第三。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远离如是非圣寻求,修行如是是圣寻求?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有情类,  有二种寻求,
 更无有第三,  谓圣与非圣。
 不知老病死、  愁染法过患,
 希求深爱着,  名非圣寻求;
 此增长众苦,  出离未为期,
 从生复至生,  或高或下趣。
 善知老病死、  愁染法过患,
 希求彼寂灭,  名真圣寻求;
 此损减众苦,  速证于涅槃,
 永安乐清凉,  常无漏无怖。
 彼非圣寻求,  诸佛所呵毁,
 是生死根本,  智者当远离。
 此真圣寻求,  诸佛所称赞,
 是趣涅槃道,  有智者应修。」

重摄前经嗢拕南曰:

 为通达、律仪  厌、知、不净、界
 缠、觉悟、宴坐  愧、所作、寻求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略有二种白净善法,能护世间。云何为二?谓惭与愧。若无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皆成秽杂,犹如牛羊、鸡猪、狗等,不识父母、兄弟、姊妹,不识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由有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离诸秽杂,非如牛羊、鸡猪、狗等,了知父母、兄弟、姊妹,了知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成就如是二种最胜第一惭愧白净善法?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白净善法,  能护诸世间,
 令不失人天,  谓惭及与愧。
 若无此二法,  都不识尊卑,
 秽杂似牛羊、  鸡猪狗等类。
 由有此二法,  能了别尊卑,
 非如牛羊等,  行诸杂秽事。
 诸有智慧人,  成就二白法,
 常守人天趣,  终不堕三涂。」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我为如来、应、正等觉,未成佛时居菩萨位,多分安住二种寻思。云何为二?一者如来居菩萨位,多分安住不害寻思欣喜悦乐。如是安住不害寻思欣喜悦乐,是名第一多分寻思。由住如是修习行迹,于诸有情都无捐害,由此寻思,证得无量圆满梵住。二者如来居菩萨位,多分安住永断寻思欣喜悦乐。如是安住永断寻思欣喜悦乐,是名第二多分寻思。由住如是修习行迹,于不善法能正永断,由此寻思,证得善根圆满胜道。我于尔时,安住如是二种寻思,精进勇勐,乃至自身一切血肉,悉皆枯竭,唯余身肉骨筋皮缠裹,亦不放逸,乃至未知、未见、未得、未解、未证,所应知、见、得、解、证法,于其中间住不放逸,精进勇勐,曾无懈废。由不放逸,精进勇勐无懈废故,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证无上清凉涅槃,速证无上一切智见。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安住不害欣喜悦乐多分寻思、安住永断欣喜悦乐多分寻思?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佛为菩萨时,  多安住二法,
 谓不害、永断,  欣喜悦乐思。
 不害诸有情,  修慈悲喜舍,
 证无量梵住,  圆满不为难。
 永断不善法,  一切烦恼缠,
 证得诸善根,  圆满殊胜道。
 常精进勇勐,  无放逸而住,
 证无上菩提,  清凉涅槃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刹帝利等,多有所作,谓施汝等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房舍资具。汝等苾刍,多有所作,谓能为彼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满清白梵行之法。由此俱能解脱生法、老病死法、愁叹忧苦热恼之法。汝等与彼力轮、法轮,展转相依,于如来所,勤修梵行,速至无上般涅槃城。」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出家与居家,  展转互相依,
 由力、法二轮,  速至涅槃乐。
 出家依在俗,  得如法资具,
 在俗依出家,  获微妙正法。
 二众互相依,  受人天快乐,
 度生老病死,  至清凉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依住尸罗,能修二法。云何为二?谓奢摩他、毗钵舍那。谓修行者,依住尸罗修奢摩他,既修如是奢摩他已,修心令满。为何事故修习其心?修习心者,为断贪故。诸修行者,依住尸罗,精勤修习毗钵舍那,既修如是毗钵舍那已,修慧令满。为何事故修习其慧?修习慧者,为断痴故。贪染污心令不解脱、痴染污慧令不明照。若永离贪,心善解脱;若永离痴,慧善解脱。若于如是二种解脱,已能正知、见、得、触、证,我说彼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独一修习最上丈夫。诸圣弟子正证如是心解脱者,若他骂詈、诃责、轻弄、毁辱等时,不由此缘发生种种不忍、不信、害恨等心。所以者何?以能照见他骂詈等,于彼有罪、于己无损。诸圣弟子正证如是心解脱者,若他赞美、恭敬、礼拜、供养等时,不由此缘发生种种欢喜、踊跃、悦豫等心。所以者何?以能照见他赞美等,于彼有福、于己无益。若能如是,名于世法得心平等,无慼无欣,安隐自在。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依住尸罗,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依住净尸罗,  修无罪止、观,
 密护根及意,  证甘露涅槃。
 修止令心调,  心调离贪欲,
 离欲证解脱,  证解脱心平。
 修观令慧明,  慧明灭痴闇,
 灭闇证解脱,  证解心平等。
 故汝等苾刍,  精进勿放逸,
 常依住尸罗,  修无罪止、观。」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修学胜利,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最尊胜。若有成就修学胜利,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慧为上首,解脱坚固,念最尊胜。彼终不为味着色贪缠扰其心,亦复不为味着声、香、味、触、法贪缠扰其心。心不为贪所缠扰故,无随味着色相貌识,无随味着声、香、味、触、法相貌识。于二果中,随证一果,谓于现法,证有余依般涅槃界,或不还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修学胜利人,  依佛修梵行,
 慧为其上首,  及懈脱坚牢,
 念最居尊胜,  二果随证一,
 谓现法涅槃,  及永不还果。
 由慧为上首,  贪不扰其心,
 无随色等缘,  相貌所生识。
 学胜利圆满,  生胜定上慧,
 尽生老死边,  证有余依界。
 故汝等苾刍,  应勤修戒定,
 生微妙胜慧,  尽生老病死。
 住我法律中,  能无放逸者,
 定坏魔军力,  永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世间恶不善法,皆以无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无惭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所以者何?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热恼等法,一切皆用无明为根而得生长。既生长已,依之复能生起一切恶不善法。恶法既生,由无惭愧,都无悔变。无悔变故而不损减。一切世间善清净法,皆以慧明为其前导而得生长;以惭与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所以者何?明处其前,惭愧为后,能永断灭诸趣有生生老病死、能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能触如理、能得甘露、能证涅槃。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永断无明,发起慧明,永断一切诸趣有生生老病死,永超一切愁叹忧苦热恼等法,触于如理、得于甘露、证于涅槃?汝等苾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此世及后生,  生老病死等,
 贪爱等烦恼,  皆无明为根。
 无明为大愚,  令久处生死,
 此世与他世,  高下趣往还。
 最初有无明,  最后无惭愧,
 生长诸恶法,  堕众恶趣中。
 故应勤精进,  离贪爱愚痴,
 发起智慧明,  断生死苦本。」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为欲永断、除舍二法,转于贤圣无上法轮。一切世间,所有沙门或婆罗门、天、魔、梵等,曾未有能如法转者。云何二法?一者无明;二者有爱。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皆为永断、除舍此二,转于贤圣无上法轮,广说乃至曾未有能如法转者。若能永断、除舍一切所有无明及诸有爱,令其永尽无有遗余,便能永断一切烦恼诸杂染法。是则名为出诸坑堑、越诸垣牆、破诸关键、摧伊师迦,是真贤圣,是正法幢、是大沙门、是婆罗门、是真聪慧、是真沐浴、是真智者、是真调顺至调顺地,名世福田。」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上正等觉,  商主世间尊,
 大雄大丈夫,  拔众毒箭者,
 哀愍诸世间,  为断除二法,
 谓无明、有爱,  转无上法轮。
 是苦是苦因,  是众苦永灭,
 是八支圣道,  趣灭苦涅槃。
 智者闻斯法,  信解等坚牢,
 达诸法正真,  断无明、有爱。
 无明、有爱除,  诸杂染皆灭,
 至善调顺地,  名世良福田。」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苦事最为难忍:一、剃须发;二、常乞求。所以者何?世间怨嫌兴咒诅者,作是愿言:『愿彼贫穷,剃除须发,服故弊衣,手持瓦器,从家至家行乞自活。』诸有净信善男子等,受持此法而出家者,非为王、贼、债主怖畏之所逼切,非恐不活而舍居家,但为超度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热恼等法,但为灭除纯大苦蕴。我诸弟子,求如是事,正信出家,为利自他,受持此法。或有如是而出家已,未经几时则便宽慢,放逸懈怠、下劣精进,亡失正念,无有正知,心乱不定,纵任诸根多欲贪着,心怀瞋忿,愚钝无知,耽染诸欲虚妄思惟,毁诸禁戒。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内朽顺流,如秽蜗螺,贝音狗行,覆藏己恶,诈现自善,或就种种恶不善法。譬如有人从闇入闇、从坑堕坑、从怨至怨,我说如是痴出家人,亦复如是。又如有木,两头火燃,中涂粪秽,若在聚落及与空闲,皆无复用。我说如是痴出家人亦复如是,失在家法,复非沙门,世出、世间皆无胜分。」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出家而破戒,  二俱无所成,
 谓失在家仪,  及坏沙门法。
 宁吞热铁丸,  洋铜而灌口,
 不受人信施,  而毁犯尸罗。
 诸毁犯尸罗,  无悔无惭愧,
 多受人信施,  定当生地狱。
 诸有智慧人,  应坚持净戒,
 勿受人信施,  而毁犯尸罗。」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摄受增益恶趣地狱恶不善法。云何二种补特伽罗?一者、一类补特伽罗,毁犯净戒,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内朽顺流,如秽蜗螺,贝音狗行,覆藏己恶,诈现自善,如朽隧级,无所复用,唯增恶趣。二者、一类补特伽罗,于具净戒无所毁犯、精进修行清白梵行有德苾刍,以诸无根非梵行法,诽谤毁辱,令失威光。如是二种补特伽罗,摄受增益恶趣地狱恶不善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补特伽罗,  生长恶趣业,
 谓毁犯净戒,  及诽谤贤良,
 如是二种人,  俱名为下贱,
 现在人所鄙,  受苦在当来。
 是故诸苾刍,  常应不放逸,
 受持清净戒,  勿毁谤他人。」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恩深难报。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为性闇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补特伽罗,  恩深重难报,
 所谓父及母,  能生长世间;
 假使以两肩,  尽寿荷父母,
 常供养恭敬,  犹未为报恩。
 父母于世间,  能生育教导,
 慈心求利乐,  如彼影随形。
 若父母先无,  信戒闻舍慧,
 子令其修习,  名真实报恩;
 恭敬给所须,  唯现世安乐,
 令修信戒等,  究竟证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无欺诳法。云何为二?谓业与智。若诸有情已集诸业,其异熟果若未现前,终不尽灭。若诸有情已生诸智,一切烦恼若未永除,终不舍离。如是名为世有二种无欺诳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二无欺诳法,  诸佛共所谈,
 谓已集已生,  诸业及诸智。
 异熟果未生,  诸业终不灭;
 烦恼若未尽,  智终不舍离。
 业是生死因,  智为灭惑本,
 是故应修智,  永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世有二种补特伽罗,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云何为二?所谓父、母。若诸有情于其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生无量福。诸有智人咸共称叹,声誉普闻,处众无畏,后不焦恼,无悔命终,身坏死后昇诸善趣,生于天中。何缘有情应于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父母于子有深重恩,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是故父母,应深敬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若诸有情,敬爱父母亲近而住。父母于其深心慈愍,除无益事,授有益事,制止众恶,劝修众善,为其娉娶贞良妻室,有时赐与珍宝财穀。世间天人咸共称叹,恭敬供养,亲近加护,令无衰恼。是故有情于其父母应深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乐福人,  应尊重父母,
 礼拜修供养,  敬爱亲近居。
 世间聪慧人,  恭敬于父母,
 恒时修供养,  常生欢喜心。
 父母于世间,  恩深重难报,
 除无益制恶,  授利劝修善,
 与妻室资财,  慈心常覆护,
 是故修供养,  无量福聚生,
 现得胜名闻,  咸供养恭敬,
 死生天善趣,  受妙乐无穷。
 欲得生天人,  受五欲妙乐,
 犹如天帝释,  当供养父母。」

重摄前经嗢拕南曰:

 善、寻、轮、戒、学  无明慧、断除
 苦、毁谤、报恩  无欺诳、父母

本事经卷第四


上篇:佛说法集名数经

下篇:佛说法身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一...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

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陈隋...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失译附后汉录 师子戏菩萨、师子奋迅...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门禅经要用法 大禅师佛陀蜜多撰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

清初高僧截流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先讲一点玄妙的,难以置...

修行不是在做学问

问: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内心觉得都是浮...

圣严法师《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

越修为何觉得自己越差劲越惭愧

问: 尊敬的宏海法师,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越修觉得自...

唯识学的因缘观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啊,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因缘...

管理好我们这颗心

有一种内观法门,在座的可能有人参加过。修内观最主要...

不再受到分段生死的干扰

诸位如果你今天是选择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其实你要面...

把我执我慢修理干净

破我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

曲折所带来的财富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中写道:莫...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正当念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就在我心中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

圣严法师《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问: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一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