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分别功德论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佛告诸比丘者,佛大慈,欲令弟子具知念佛之义,犹父约诫语子孙欲令成就无复已,已专精念佛,观如来形目未曾离,犹如阿难观佛无厌、心念无已。时阿难背上生痈,佛命耆婆治阿难所患。耆婆白佛:「不敢以手近阿难背。」佛告耆婆:「但治勿疑。我自当与阿难说法,令其不觉痛。」如来令阿难熟视佛相好,佛为说:「如来身者金刚之数,不可败坏,三千二百福功德所成。」阿难目视不惓、耳听不厌、心念不散。时耆婆于阿难背上溃痈傅膏。佛问阿难:「汝觉背上痛不?」答曰:「不觉。」不觉痛者,由念佛故也。

十力所成、四无所畏。昔有长者将奴礼偷婆,云:「南无十力世尊。」奴在后礼云:「南无十一力如来。」长者曰:「如来正有十力,云何有十一力耶?」奴曰:「十一力复何苦?但莫言九力。言十一力更益一力,有何过失?」大家默然而归。问诸法师曰:「如来为有几力耶?」答曰:「或有三力、或有十力、或云无数。」以是言之,不限于十耶。长者即出家学道,免奴为家主。言四非为不足、言无数非为有余,适时应物无有常量也。

念法者,从欲至无欲、从欲至道、从漏至无漏、从有为至无为也。何以知其然?昔者世尊于忧填王国说法教化。时三十三天上为母摩耶说法,九十日而还,于迦尸城北下。时优钵莲华比丘尼,心念欲独前见佛。时诸国王不见佛已九十日,皆有渴仰之情,并来云集。「我为比丘尼,不宜在此众閙之中。当作方仪令得在先。」即化作转轮圣王,将从如圣王法。诸小国王见圣王,各自驰散。比丘尼即还服本形,见佛礼拜问讯。诸王各来见佛,不复见圣王,乃知比丘尼所化,谓比丘尼曰:「向者所见,诳如此耶?」时优钵莲华心念自谓最先见佛。佛告优钵莲华曰:「汝自呼最先见佛。复有先汝者。」「不审是谁?」佛言:「乃罗阅城东山中须菩提,在彼补衣。天语曰:『佛来下已。』须菩提曰:『我为弟子,法当往礼问。』覆自思惟:『佛为所在?若金色是佛耶?金复何限。佛言:「一切诸法空无所有。若解十二因空,非造非作、非人非士、无命非命者则为见法。见法无命,非命为见我。」即叉手起唤曰:「婆南。」正尔还坐补衣。』以是言之,须菩提为先汝见佛也。」佛者诸法之主,解了法空即是念法。念众者,谓贤圣众也。凡众有若干种,外道九十五种亦各各有众,或有和合者、或有不同者,亦以戒律自防。或行禅定、或以无想为尽妙,各信所事自以为真。但不得实圣八品道,是以不能至涅槃耳。虽复有五通住寿及无想延劫,皆不免于生死。唯有如来圣众四双八辈之士,不复为四驶所漂、九止所索耳。故经云:九十六种僧,佛僧最为真。如来四部众皆同为释种,喻若四恒水各别有五百支,皆合入大海以等一味。众亦如是,或有刹帝利种、或婆罗门种、或长者种、或居士种,四姓中有出家学者,皆同释种为一姓,无有若干别名。以是所包弥远、其义弥深。众僧者,乃含受于三乘,罗汉僧亦出于中、缘一觉亦在其中、大乘僧亦在其中,是故名为良祐福田。三界之中济益众生,无过此良美之地。如来虽复成正觉,常还向众僧忏悔者,以僧地厚重。三世诸佛缘觉弟子,无不由僧而得灭度,犹梵摩达比丘,赖圣众以全济。

念戒者,谓行净戒具诸律仪。犹若陶家调缮埴泥,俟诸求器,大小方圆各适所欲。戒亦如是,若愿生天,三界受福;若欲断结求道,所愿应意。犹吉祥瓶,随人所欲,取即得之。以戒为本,兼行三十七品及诸三昧定,断七使九结,进成涅槃。喻埴成器,不可复坏也。

念施者,谓施有二事:或有主施、或无主施。复有二施:一名与、二名舍。复有二施:一财、二法。与者即有主施也,舍即无主施也。舍则舍结也,与则前人受财法。所以施至涅槃者,若与人财法时,心不望报、不计彼己,以三事无碍,即同无为也。若能舍结,亦是涅槃。舍、与俱至涅槃者,犹象逐健儿进之与退,其于得肉,进则破军、退则自丧,食肉必矣。

念天者,有三种天也:有举天、有生天、有清净天。云何举天?谓转轮圣王,为众人所举。所以名为天者,以圣王有十善教世,使人皆生天。在人之上,故称为天。或有说曰:圣王胜佛。何以言之?圣王治世人,无堕三恶道者;佛出世时,三恶不断。以是为胜也。或复说曰:佛胜圣王。所以言胜,圣王以十善教世,不过人天;佛出教世,得至涅槃。以是为胜也。云何生天?从四天王至二十八天,诸受福者尽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天也。云何清净天?谓佛、缘、觉声闻三人,皆尽结使出于三界,清净无欲,故曰清净天也。八净居天者,过于生、举,不及清净,处其中间。念天者,之所慕也。因念生、举亦有至涅槃理。何者?舍卫城中有清信士夫妇二人,无有子姪。二人精进心存三宝。时妇早亡,即生三十三天为天女,端政无双天中少比。女自念言:「谁任我夫?」以天眼观世间,见本夫以出家学道,年高闇短专信而已,常以扫除塔庙为行。见其精勤理应生天,必还为我夫。时处静室夜坐思惟,霍然见明,怪其有异,举头仰视见有天女,问其所由,从何而来?天女答曰:「我从三十三天上来。本是君妇,今为天女。天上无任我夫者,观君精进,应还为我夫,是以故来白意。」语讫忽然不见,还归天上。时老比丘自是以后倍加精进,兼更补缮故庙。晨夕不懈,积功遂多福德转胜,乃应生第四兜率天。天女复以天眼观之,见其乃应生第四天,复来语言:「积精进已过我界,我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倍更精进胜于前时,昼则经行、夜则禅思,心意转明思惟四谛,如是不久遂得罗汉。所谓因念天得至涅槃者。

念休息者,谓得定也。休息有二:有俗休息、有道休息。俗休息者,犹行作疲极,小住懈息,故名为俗休息。道休息者,谓定之人。何以知其然?昔有比丘名曰等会,时近大道边坐禅定意。时有五百乘车过,声甚凶凶,寂然不闻。时复天雷霹雳,又顷复地大动,都无所闻。行过者众,尘土坌衣,积有时节。有一人来,见此比丘端坐不动,尘土坌衣都无所觉耶?比丘定觉,抖擞尘土。又问曰:「向者眠耶?」曰:「不也。」又问:「若不眠者,向有车过及天雷地动。寂然不惊,何由如此?」答曰:「我时入休息三昧,是以都无所闻耳。」以是言之,得休息定者,虽复天地覆坠不革其志,故名休息定也。

念安般者,谓息诸坐驰也。趣道之径非唯一涂,所悟之方各有所在。何以知其然耶?身子昔曾供养十四亿佛,从佛闻法,未曾综习安般。至释迦文世,从马师比丘始达空法,即见道迹。佛具演慧,漏尽结解,今为智慧第一。不由安般得至涅槃也。目揵连昔三十劫中供养诸佛,修大乘行不能终讫,遭遇世尊退取尽漏。自昔暨今未曾习安般。迦叶比丘昔亦曾供养三万如来,亦未曾习安般,应得辟支佛,今退为罗汉。马师比丘昔日亦供养七佛,亦不习安般,今亦尽漏。阿难昔曾供养二万如来,所从诸佛谘受法教,亦不习安般。唯有罗云、摩呵劫匹罗,曩昔以来常习安般,今亦至道。以是言之,趣道之径非唯一涂。安般者,知息长短、冷热、迟疾,从麁至细,渐御乱想,遂至微妙。或因息以悟、或分别解了、或头陀守节、或多闻彊记、或神足识微、或揩或训悟,所谓殊途而同归也。

念身者,谓分别四大也。解了五阴一同之幻梦。何以知之念身得至涅槃耶?昔佛去世后百岁,时有阿育王,典主阎浮提,群臣夫人象马各有八万四千。时王巡行国界,见阎罗王有十八地狱,亦有臣吏僻问罪囚。王问左右曰:「此何等人?」答曰:「此死人王也,主分别善恶。」王曰:「死人王尚能作地狱治罪人。我是生人王,不能作地狱耶?」问诸群臣:「谁能造地狱?」诸臣对曰:「唯有极恶人能造地狱耳。」王勅诸臣访觅恶人。臣即行觅,见有一人坐地织罽,旁有弓箭兼有钓鱼钩,复以毒饭食雀,并织罽并钓鱼射鸟捕雀。臣还以状白王,恶人如是。王曰:「此人极恶,必能办地狱事。」王遣人唤曰:「王欲见汝。」恶人曰:「我是小人,无有识知。王用我为?」曰:「王正欲得汝治地狱事。」其人即归。家有老母,语母曰:「王唤我。」母语儿曰:「王唤汝为?」儿曰:「王欲使我治地狱事。」母曰:「汝去,我云何活?」母即抱儿脚不放。儿意欲去,即拔刀斫母,杀而去至王所。王问曰:「母不放汝,何由得来?」曰:「杀母而来。」王曰:「真恶人也。必能办地狱事。」即委此人作地狱城,设镬汤剑树。即拜此人为地狱王,与立臣佐,各有所典,如阎罗王。王约勅曰:「若有人入此城者,不问贵贱得便治罪。」王曰:「正使我入中者,亦莫听出。」时有老比丘名曰善觉,常行乞食。至此城门外,见好华香,谓内有人,即便入城。但见治罪人,惊怖欲还出。时狱卒不听出,欲将至镬汤。道人求曰:「小宽我至日中。」又语顷,有男女二人坐犯淫,将来欲治罪,置碓臼中擣之,斯须变成为沫。道人见之,始念佛语:「人身如聚沫。诚哉斯言。」又顷复变为白色,复念人身如白灰聚,变易不一。如幻如化,谛计非真。即时意悟漏尽结解。狱卒复催入镬汤,时比丘笑。狱卒瞋恚,使四人侠两腋倒着镬中。即时汤冷,比丘即化作千叶莲华,于莲华中结加趺坐。狱卒惊怪,白阿育王曰:「今狱中有奇怪事。愿王暂屈临视。」王曰:「我先有要,正使我入中,亦不听出。我今那得入耶?」吏白王曰:「但入无苦。」王即随入。见道人在莲华上坐,问曰:「汝是何人也?」曰:「我是道人。」道人语王:「汝是痴人。」王曰:「何以名我为痴人也?」道人曰:「汝本作童子时,以一把土上佛,佛受咒愿言:『汝后当王阎浮提作铁轮王名阿育,一日之中当起八万四千佛图。』此狱是佛图耶?」王意即悟,便前悔过,以善觉为师。于是罢狱兴福,起八万四千图庙。以是言之,念身得涅槃,此其义也。

云何念死得至涅槃?昔阿育王奉法精进,常供养五百众僧于宫内四事无乏,兼外给五百乞食阿练若,复送五百人饷就供养之。复于四城门中给诸穷乏。供养遂久,财宝转减。时弟名修伽妬路,不信三尊。大臣耶舍、夫人善容亦同不信。三人同心患王,数数谏曰:「供养道士空竭国财。何用是为?」王曰:「汝好护口。夫士处世,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也。」修伽妬路白王曰:「此诸道士并是年少,餚膳恣口情欲炽盛,而处深宫妇女之间,岂可信乎?」王答曰:「道士制刑以法自防,节身守禁,不为色欲所屈也。」修伽妬路后出行猎,见有鹿群,中有一人,张围捕之得人。问曰:「汝是何人?」曰:「我年八岁时失父母,迸在山中为鹿所乳,遂至于今。」复问曰:「鹿无乳时何所噉食?」曰:「我随鹿噉草叶以自济命。」又问曰:「颇有欲意不?」曰:「有。」遂便将归,以状白王曰:「此噉草人身形羸瘦尚有欲情。况诸道士饮食恣口身体肥盛,岂无欲情乎?」王心念曰:「当何方便化此弟乎?」即设权谋诈欲出游,大集人兵严政出外。王盗还入,隐而不现。王先与诸臣议:「若我出后,便举为王。」诸臣即劝试着王服,诈佯不肯。诸臣曰:「但作,我等当着。」即着天冠王服,咸称万岁,左右侍立如圣王法。阿育王见其已定,便从外来,曰:「何如大王?」弟见王,惭赧莫知所如。阿育王曰:「我暂出游,卿等云何便作此事?我铁轮不在那?何乃如此纵横耶?我杀汝斯须间耳。」即命诸臣收捡桎梏,蜜遣信白道人:「善念此意,当来救请。」「正欲杀汝。念汝作王日浅未得恣意,今且假汝七日作王,如我王法,群臣侍从、宫人妓女、饮食进御。恣意七日,当就极法。」即如教施行,虽满七日无心自欢。道人来请,持钵执锡诣王宫门。王问曰:「道人何所欲也?」曰:「欲乞死人。」王曰:「此罪人应死,不得。乞道人。」道人重曰:「但乞道人,当使学道。」王曰:「问此人能学道不?」道人即问:「今乞汝作沙弥。能不?」答曰:「正使作奴犹当不却,况复沙弥。」王曰:「作道人难,为审能不?道人法当麁衣恶食趣支形命行道而已。汝串优乐,何能堪此苦行耶?」答曰:「尚当死,岂不堪苦行耶?」王曰:「若堪者,听使七日乞食。」王令宫内:「修伽妬路来乞时,与极恶食余残秽臭者。」即使着弊衣造诸房,乞食处处皆得恶食。以免死之情重,甘心食恶食。满七日已,王见其无悔恨,即听为道:「汝常言:『道人闲乐,多情难信。』汝所乞食,故在我宫内,犹尚精细。道人乞食又甚于此。所食如是,岂可有情欲乎。」即付善念为沙门。王遣使至石室城,于彼城中行诸禅观,或在塚间、或在树下。时在塚间观死尸,夜见有饿鬼打一死尸。问曰:「何以打此死尸耶?」曰:「坐此尸困我如是,是以打之耳。」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须臾顷,复有一天以天文陀罗花散于死尸。道人复问曰:「何以散此臭尸为?」答曰:「我由此尸得生天上。此尸即是我之善友,故来散华报往昔恩耳。」道人曰:「何以不散华于汝心中,乃散此臭尸花为?夫善恶之本皆心所为,汝等乃复舍本取其末耶?」时修伽妬路自念:「我从死得活,由是因缘当得解脱。」于是观身念死,思惟分别,解了无常苦空非身,即得罗汉。以是言之,念死者亦至涅槃。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


上篇:三法度论

下篇: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 功德施菩萨造...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翻译之记 转法轮经。如来初说。忧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无也。阿难既出十二部...

佛说慧印三昧经

佛说慧印三昧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佛说甘露经陀罗尼

佛说甘露经陀罗尼...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

【注音版】八关斋经

八关斋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佛说铁城泥犁经

佛说铁城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佛在舍卫祇洹...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佛说佛地经

佛说佛地经...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

东林佛号的意义

东林佛号要唱得深沉缓慢,它是可以对治这个时代的浮躁...

纯素最常见的误区

我一直都是实事求是的人。谈及纯素,我也总是如实说来...

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

忧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缘

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将入涅槃之际,付法予商那和修尊者,...

念佛最能敌恶业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不是佛号有问题,而是你的心有问题

净土宗的修学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就是说,我们临命终是...

【推荐】老去,其实很残酷

有因缘去福利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 大家都要老,但是,...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百喻经》痴人赞父

【原文】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

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

如何知道是真心还是妄想

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灭心...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