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二

问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自体是何。答慧为自体。如自体我物相分。自性亦尔。已说自体。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为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答此慧行一切法起非我相故。名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界者此行相。唯欲色界无色界中。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缘一切法。后当广说。地者此行相在七地谓欲界未至静虑中间。及根本四静虑。此则总说。若别说者。闻所成慧。唯在五地。谓欲界四静虑。思所成慧唯在欲界。修所成慧唯在六地。谓前说七地中除欲界。四无色地。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缘一切法。谓空无边处。非我行相。缘四无色。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四无色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识无边处非我行相。缘上三无色。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上三无色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无所有处非我行相。缘上二无色。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上二无色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及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非想非非想处。非我行相。缘非想非非想处。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非想非非想处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有余师说。空无边处非我行相。缘五地非择灭。谓四无色第四静虑。余如前说。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非我行相。缘二地非择灭。谓彼自地无所有处。余如前说。评曰。应知此中前说者好。问何故无色地。无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耶。答若地中有顺决择分。及彼加行相似善根。彼地可有缘一切法。非我行相。无色不尔故彼地无。有说。若地中有行谛善根。彼地可有如是行相。无色不尔。有说。若地中有现观边世俗智。彼地可有如是行相。无色不尔。有说。若地中有见道及见道加行。彼地中有如是行相。无色不尔。有说。若地观胜有此行相无色止胜故彼地无。所依者。此非我行相。依欲色界身。初起依欲界身。行相者。作非我行相。所缘者。缘一切法。念住者。是杂缘法念住。智者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三根相应。谓乐喜舍。问亦有善忧根能缘一切法。何故此行相非彼相应。答互相违故。谓此欢行相转。彼慼行相转。故不相应。世者此行相堕三世。缘三世及离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三种三界。系不系者。欲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三种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是修所断缘三种。缘名缘义者。名义俱缘。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三种俱缘。闻思修所成者。通三种。加行得。离染得。生得者。可言通三种。此则总说。若别说者。欲界闻思所成非我行相。唯加行得。色界闻所成非我行相。可言加行得可言生得。云何可言加行得。谓若此间于自共相善。修习者生彼便得。若不尔者生彼不得。云何可言生得。谓虽此间善修习已。若未生彼终不能得。生彼方得。彼闻所成非我行相。必依此间所修加行。生彼得故。色界修所成非我行相。是加行得及离染得。亦可言是生得。问若欲界没。生第二静虑。第二静虑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静虑亦尔。问若欲界没。生无色界。无色界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有说。不得。以极远故。如是说者。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静虑亦尔。问若初静虑没。生第二静虑。第二静虑没。生初静虑。彼得初静虑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习者得。不尔者不得。生余地亦尔。问何等补特伽罗得此行相。为但圣者。为通异生。有作是说。唯圣者得。非诸异生。如是说者。异生亦得。问异生有二种。谓内法外法。何等异生得此行相。有作是说。内法者得。非外法者。彼着我故。不能修习空无我见。如是说者。外法异生亦得此行相。然与内别。谓内法者。亦加行得亦生得。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外法异生。唯生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在前。以着我故。问云何起非我行相耶。答若生欲界。起欲色界非我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若生初静虑。起初静虑非我行相。不定者亦能缘一切法。定者唯缘从初静虑乃至有顶。起上三静虑非我行相。亦唯能缘从初静虑乃至有顶。若生第二静虑。起第二静虑非我行相。不定者能缘一切法。定者唯缘从第二静虑乃至有顶。起第三第四静虑非我行相。亦唯能缘从第二静虑乃至有顶。若生第三第四静虑。如理应说。若生欲界色无色界。起无色界非我行相。缘法分齐如前已说。问欲色二界非我行相。何者缘法多耶。答色界非我行相。若不定者。所缘法与欲界等。若定者则所缘法少于欲界。谓不能缘自随转色。欲界非我行相。无随转色故。能缘一切色故。有说。言有身念住。缘一切色无有受心。法念住缘一切受心法。问此缘一切法非我行相。为有漏为无漏耶。答是有漏非无漏。所以者何。有世俗非我行相。尚不能缘一切法。如顺决择分。何况无漏非我行相。能缘一切法耶。以此行相别谛缘故。如诸邪见尚无一时缘二谛者。况缘多耶。如所对治能对治亦尔。问有漏非我行相。能断烦恼不。答不能断。问若尔圣者何故起耶。答令根转利入圣道故。复次由四缘故圣者起之。一为现法乐住故。二为观本所作故。三为游戏功德故。四为受用圣财故。问此非我行相。为欣作意俱。为厌作意俱耶。设尔何失。若欣作意俱者。云何缘可厌法。若厌作意俱者。云何缘可欣法。答应作是说。欣作意俱。问若尔云何缘可厌法。答彼瑜伽师。于可欣法生欣尚故。设于无量可厌聚中。有一可欣则生欣乐。何况多耶。如铜钱聚上置一金钱。便于此聚总生欣乐。此亦如是。故无有失。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因缘无体。为止彼宗欲明因缘实有体性。或复有执。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如大众部。为止彼宗明一补特伽罗无二心俱生。或有外道。引世现喻执后为前因。彼作是说。现见泉涌。后逼于前。令其涌流。此中后水为前水因。如是诸法行三世时。未来世逼令入现在。现在世逼令入过去。故未来世为现在因。现在复与过去为因。为止彼宗欲明后法非前法因。若是因者。便违内外缘起诸法。违内法缘起者。谓应行缘无明。乃至老死缘生。父母因子。眼色因眼识。乃至意法因意识。又应羯逻蓝因頞部昙。乃至壮因于老。如是等违外法缘起者。谓应种子因芽。乃至花因于果。如是等复有大过。谓应未造业而受果。受果已方造业。其事云何。应先受苦乐异熟。后造善恶业。先得律仪不律仪果。后受律仪不律仪戒。先堕地狱后造无间。先作轮王后造彼业。先得无上正等菩提。然后乃修六到彼岸。若未作业先受根者。应已作业而便失坏。是则应无解脱出离。是故不可后为前因。由此因缘故作斯论。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答无。所以者何。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又非后心为前心因。此中无者。即止拨无因缘实体。谓无二心展转相因。然有余法互为因义。无一补特伽罗等者。即止大众部执。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一补特伽罗者。遮多补特伽罗。非前者遮过去。非后者遮未来。此则显示一补特伽罗现在一刹那顷无有二心。有别诵言。非曾非当非现一补特伽罗二心俱生。此则显示一补特伽罗三世。一刹那顷皆无二心。又非后心为前心因者。此即止外道执后为前因。显示后法非前因义。此中俱依五因作论故答言无。若依六因应答言有。以能作因皆遍有故。无一补特伽罗等者。遮相应俱有因义。又非后心为前心因者。遮同类遍行异熟因义。皆不遮者。谓能作因。如说二心无互为因义。如是二受二想。二思二触。二作意二胜解。二欲二念。二定二慧等。诸心所法二眼。乃至二身等诸色法。二命根二众同分等。心不相应行法同类。皆无互为因义。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乃至广说。问此中不应先作此论。应先作此论。何故无一补特伽罗。乃至广说。所以者何。先说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虽作是说。而未说其因缘。故次应说。何故无一补特伽罗。乃至广说。而不先作是说者。有何意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阿毗达磨为显诸法性相故说。不应求其次第。但不违法相。若先若后。俱不应责。有说。论有二种。一根本论。二傍生论。此中颇有二心。展转相因相缘等者。是根本论。何故无一补特伽罗等者。是傍生论。二根本论。理应先说。一傍生论理应后说。故此先说。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前说无二心展转相因。勿谓亦无二心展转相缘。为除此疑。显有二心展转相缘。复有说者。为止拨无所缘缘体者。意显所缘缘体性实有。故作斯论。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答有。如有心起无未来。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乃至广说。问此中但应总答言。有不应更说。如有等言。所以者何。如说若法与彼法为所缘。此法与彼法。有时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故。答虽总言有于义已足。而为饶益诸弟子等。令得明了故复重说。如有等言。如有心起无未来。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者。谓先起一刹那邪见。或唯谤未来邪见聚。或总谤未来有漏诸蕴。后起第二刹那邪见。或唯谤过去邪见聚。或总谤过去诸蕴。彼二邪见。相应心展转相缘。如邪见后生邪见于彼谤无。如是邪见后生有身见。于彼执我我所。边执见计。断常见取执。第一戒禁取执能净疑犹豫贪染。恚憎慢自举无明不了。又邪见后或生正见。于彼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缘。是有是实是性是分。有因有起。有处有事行相。或生无覆无记心。于彼起非如理。非不如理行相。是名邪见。相应心与诸有漏心。展转相缘。如邪见心余染污心应知亦尔。此中且说邪见为门。同染污故。如有心起有未来。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说邪见心。与有漏心展转相缘。今欲说正见心。与有漏心展转相缘。故作此论。谓先起一刹那正见或唯于未来正见聚。或总于未来有漏诸蕴。起有行相。后起第二刹那正见。或唯于过去正见聚。或总于过去有漏诸蕴。起非常等行相。如正见后生正见。于彼起非常等行相。如是正见后或生邪见。于彼谤无有身见。执我我所。广说乃至无明不了。又正见后或生无覆无记心。于彼起非如理非不如理行相。是名正见。相应心与诸有漏心。展转相缘。如正见心。无覆无记心应知亦尔。同不染故。如有心起无未来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说邪见心。与有漏心。展转相缘。今欲说邪见心。与无漏心展转相缘。故作此论。谓先起一刹那邪见谤未来道。后入正性离生。起苦忍苦智。或集忍集智。于彼过去邪见聚。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缘行相。如是二心展转相缘。应知此中遮刹那遮流注。不遮时分。不遮众同分。不遮无始以来。遮刹那者。谓必无有前刹那起邪见谤圣道。第二刹那即能入正性离生故。遮流注者。谓必无有一流注中。先起邪见谤圣道。后即能入正性离生。不遮时分者。谓初日分时。起邪见谤圣道。中日分时。即能入正性离生。中日分时。起邪见谤圣道。后日分时。即能入正性离生。夜三分亦尔。如是昼夜半月月时年诸位皆悉不遮。况众同分。无始已来。如邪见疑无明应知亦尔。同缘道故。如有心起有未来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问何故复造此论。答前说正见心。与有漏心展转相缘。今欲说正见心。与无漏心展转相缘。故造斯论。谓先起一刹那正见。或唯于未来无漏心。或总于未来无漏诸蕴。起有行相。后起圣道。或惟于过去正见聚。或总于过去有漏诸蕴。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缘行相。如是二心展转相缘。应知此中诸有欲令唯共相作意无间起圣道者。彼遮刹那。不遮流注等。遮刹那者。此有未来道心行相。是自相作意故。诸有欲令二种作意无间皆起圣道者。彼亦不遮刹那。如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转相缘。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说自相续心。与自相续心展转相缘。今欲说自相续心。与他相续心展转相缘。故作斯论。问此中说何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互相缘耶。答此中说根等地等道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转相缘。根等者。谓同利根中根软根。地等者。谓同依初静虑。乃至同依第四静虑。道等者。谓同有漏。同无漏。同法智品。同类智品。同学同无学。问彼二心云何相缘。答但缘彼心。非彼心所缘及能缘行相。若缘彼心所缘及能缘行相者。则有自缘之过。问亦有余智俱心展转相缘。何故但说他心智俱。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但说明了不杂易可知者。余智不尔。问有多种他心智。此中为说何者。答说加行得离染得者。问何故不说余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但说名义胜者。谓加行得。离染得者。是修所成。通慧所摄四支五支。胜静虑果。有说。此智于境无有谬失。余则不尔。是以不说。今因此文动尔焰海。如说。二心展转相缘。应知受等诸心所法相缘亦尔。又亦应说部界善等诸心相缘。部者。谓见苦所断心。与见苦集修所断心展转相缘。见集所断心。与见苦集修所断心。展转相缘。见灭所断。有漏缘心展转相缘。见道所断。有漏缘心展转相缘。见道所断。无漏缘心与无漏心。展转相缘。应知无漏心亦展转相缘。修所断心展转相缘。修所断心与无漏心展转相缘。应知修所断心。与见苦集所断心展转相缘者。谓善无覆无记。与无漏心。展转相缘者唯善。界者欲界心。与欲色界及不系心。展转相缘。色界心与色无色界及不系心。展转相缘。无色界心。与无色界及不系心。展转相缘。应知无色界心。与色界心展转相缘者。谓空无边处近分。善等者。谓善不善无记心。各与三种心。展转相缘。唯除不善异熟。以彼唯在五识身故。余无覆无记心。有展转相缘义。又此中所说。邪见谤因谤果者。有四句差别。谓或依因谤果。或依果谤因。或不依因谤果。或不依果谤因。依因谤果者。如说。妙行恶行无果异熟。依果谤因者。如说。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受苦乐无因无缘。不依因谤果者。如说。无有化生有情。不依果谤因者。如说。无有妙行恶行。

问缘有四种。此中何故但说因及所缘。非余二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二亦在此所说中。谓若说因缘。应知已说等无间缘。如无二心展转为因。亦无二心展转为等无间故。若说所缘缘。当知已说增上缘。如有二心展转为所缘。亦有二心展转为增上故。何故无一补特伽罗。乃至广说。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等无间缘。体非实有。为遮彼意。欲显实有等无间缘。或有执。一补特伽罗二心俱生为重遮彼显唯一心。有说。此文是傍生论。前说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未说所以。今欲说之。故作斯论。何故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答无第二等无间缘故。谓心心所法生必依止等无间缘。既无第二等无间缘。故必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此复应问。何故无第二等无间缘。故复答言。有情一一心相续转故。谓有情心。法尔一一相续而转。无二无多。此是展转更相答义。有说。此文重答前问谓先问言。何故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今重答言。有情一一心相续转。谓一一有情由法尔力。但有一心相续而转。所以者何。未来心聚。必由现在和合故生。不和合则不生。现在但有一和合故。令未来心一一而起。犹如多人经于狭路。一一而过尚无二并。何况有多。又如牛羊圈门狭小一一而出。无二无多。如是有情未来心聚。依现和合一一而生。设现在世有多和合。为开次者。则应一时有多心起。但无此事故一一生。又由和合有先后故。假使先有修道和合。后见道者则应修道。先见道生但无此事故。先起见道。由此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于此义中复有分别。谓何故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尊者世友说曰。于一刹那身。唯有一心。依彼转故无有二。复次于一刹那命根唯一心。依彼转故无有二。复次于一刹那。唯有一类众同分心。依彼转故无有二。大德说曰。法生时和合唯一无二。不可一和合有二果生故。一刹那心唯有一。复有说者。若有二心俱生。则应不可调伏。如今一心刚强[怡-台+龙]悷。犹难调伏况二心耶。若心不可调伏。则无得解脱义。故一相续无二心俱。或有说者。若一相续二心俱生。则有杂染清净。俱时起过。谓一心杂染。一心清净。如是则无得解脱理。又应一时生善恶趣。复次若一相续二心俱生。何妨有三。若有三者。应一时受三界异熟。是则界坏亦无解脱。复次若一相续三心俱生。何妨有四。若有四者。应一时受四生异熟。是则生坏亦无解脱。复次若一相续四心俱生。何妨有五。若有五者。应一时受五趣异熟。是则趣坏亦无解脱。复次若一相续五心俱生。何妨有六。则应一时六识俱起应一时取一切境界。复次若一相续六心俱生。何妨有百。若有百者何妨有千。乃至何妨无数俱起。若尔诸法从未来世。应一时生。于现在世一时而灭。是则应无未来现在。以观未来现在故。说有过去。未来现在无故过去亦无。若无三世则无有为。若无有为则无无为。如是则一切法皆无。是为大过。是故无有二心俱生。有余师说。若一相续二心俱生。则应受等诸心所法亦二俱生。则一刹那应有十蕴。则有情坏。有情坏故所依身坏。所依坏故则五部坏。五部坏故则对治坏。对治坏故则遍知坏。遍知坏故沙门果等一切皆坏。勿有此过。故一相续无二心俱。问如一刹那有多心所。而无前过心亦应尔。尊者世友说曰。心所虽多而与心同一。等无间缘之所引起。如心是一受等亦一。故无有过。大德说曰。心与受等一和合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故无有过。复有说者。心与受等一作意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虽皆名心所而体类各异。故无有失。

问如前所说。等无间缘自体是何。答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是谓等无间缘自体。问何故阿罗汉最后心心所法。非等无间缘耶。答彼心心所法。若是等无间缘者。彼后应有心心所法生。若尔便无究竟解脱。有余师说。彼亦是等无间缘。彼后心心所法不生者。有余缘故。非彼为碍。设当生者亦与作缘。犹如意根意界意处。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等无间缘依作用立。若法与彼法作等无间缘。无法无有情。无咒术无药物等。能为障碍令彼不生。意根界处。依根相故立。虽后识不生。而有根等相故。得名根等问何故阿罗汉最后心有意根等相而无等无间缘相耶。答意根界处。不必观于后法。故立观心所等。亦得名故。等无间缘。观后法立后不生故。不说为缘。复次不生法中。有意识相。故最后心是意根等。不生法中无等无间相。以杂乱住故。是以最后心等。不立等无间缘。问等无间缘。以何为相。答体即是相。相即是体。不应离体别求其相。尊者世友说曰。能开避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与次第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与作用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能生心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能引发心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能警觉心义。是等无间缘相。复次能令心相续义。是等无间缘相。大德说曰。能引生无间心义。是等无间缘相。尊者婆末罗说曰。能令未已生心续已生心义。是等无间缘相。阿毗达磨者说曰。能令各别自相法无间生义。是等无间缘相。各别自相法者。谓受想等心所。及心自相各别。俱时而生无容有二。有余师说。令相似法无间生义。是等无间缘相。已说体相。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曰等无间缘。答此缘能引等无间法。是故名曰。等无间缘。

问前后刹那。诸心所法。或多或少。云何名等。如欲界心所多非色界。色界心所多非无色界。善心所多非不善。不善心所多非无记。有漏心所多非无漏。如何可说此缘能引等无间法耶。答。依事等说。不依数等。故无有过。若一心中。有一想二受等者可不名等。以一心中受等心所随所应生。各唯有一。是故名等。问为心但与心。受等但与受等。作等无间缘。为不尔耶。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但与心作等无间缘。受等亦尔。各与自类作等无间缘。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必尔者。应善心还生善心。不善心还生不善心。无记心还生无记心。贪心还生贪心。恚心还生恚心。痴心还生痴心。如是便无究竟解脱。又诸心所。或少或多。少生多时。便应缘阙。多生少时。便应果减。如是则一心聚中。有从缘生。有不从缘生。有作缘者。有不作缘者。又无漏心聚。应无缘而生。应作是说。心与心亦与受等。受与受亦与心等。作等无间缘。余心所亦尔。

问为心与心。作近等无间缘非受等。受等与受等。作近等无间缘非心等。为不尔耶。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与心作近等无间缘非受等。受等与受等。作近等无间缘非心等。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前已说能开避义是等无间缘相。开避义中。无远近故。应作是说。前生心聚与后生心聚。作等无间缘。无有差别。如豆等聚。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十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昙五法行经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失译 佛在舍卫祇桓阿难邠坻阿蓝。...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僧祐录中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如是我闻...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导师说难遇, ...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礼拜观世音菩萨仪轨

礼拜观世音菩萨仪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有人认为有情世界不能离开禅还好懂,因为他是有情,但...

遮止无意义的话语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连说话的权...

神通

讲到神通。大家就会联想到飞天钻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给自己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一个小伙子,初次到工厂做车工,师傅要求他每天车完...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午餐吃素不犯困

午饭后人特别容易犯困,往往无精打采。新加坡《联合早...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佛力加持

佛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他不能度无缘之人。我们说佛不度...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想做就做,想丢就丢

我有位印度籍的信徒,时常觉得不安全,有次他请我去他...

智慧的觉醒

让我们从无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吧!从无明之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