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四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四十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定品第九之三

如是已辩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论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此四能引无量福故。无量爱果此为因故。有说。此能违无量戏论故。贪等诸惑皆名戏论。何缘无量四无增减。对治四种多行障故。如契经说。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慈能断瞋。悲能断害。喜断不欣慰。舍断欲贪瞋故唯有四。瞋谓心所。欲杀有情。欲恼有情。心所名害。耽着境界。于诸善品不乐住因。名不欣慰。于妙欲境起染欣乐情无厌足。名为欲贪。此中慈悲无瞋为性。若尔此二有何差别。性虽无别。然慈能治杀有情瞋欢行相转。悲能对治恼有情瞋慼行相转。是谓差别。如苦与乐。领纳虽同而损益殊。故体有别。苦乐体别如先已辩。慈悲二种差别亦然。有作是言。悲是不害。近治害故。理实如是。但害似瞋以瞋名说悲之行相。亦似无瞋立无瞋名。实是不害。诸古师说。喜即喜受。何缘观行者。尔时喜受生。若缘与乐与慈无异。若缘拔苦应与悲同。又契经言。欣故生喜。喜即喜受。如先已辩。此喜行相与彼欣同。喜故生喜。义有何异。若言下上义有异者。轻安与乐义亦应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违本论。云何名喜。谓喜喜相应受想行识等。此中意显喜俱品法喜增上故。总立喜名非受。受俱其理决定。若喜即喜受。何言与受俱。若言对法以理为量。应如无过诵本论文。此亦不然。理为量论。要有经证方可定文。若与经违理必可坏。不应随意辄改论文。是故此喜定非喜受。以欣为体或即无贪。谓别有贪是恶心所。于有情类作是思惟。云何当令诸所有乐彼不能得皆属于我。喜能治彼。故是无贪。此与喜根必俱行故。三地可得如悔忧俱喜亦无贪。分明相者。于他盛事心不贪着。知他获得深生欣慰。心热对治说名为喜。故知此喜亦无贪性。舍无量体唯是无贪。此与第三有差别者。离爱恚相等缘有情。如创入林等生树觉。平等行因说名为舍。若舍无量亦能治瞋。宁唯无贪与慈何异。又许此舍正治欲贪。与不净观有何差别。且舍与慈有差别者。慈能对治瞋所引瞋。无瞋为体。舍能对治贪所引瞋。无贪为体。岂不如舍无贪为性。亦能对治贪所引瞋。如是许慈无瞋为性。亦应能治瞋所引贪。此难不然。行相违故。谓舍行相双违贪瞋。舍亲非亲差别相故。从此爱恚俱不生故。即由此故舍唯无贪。正能治贪兼治瞋故。慈之行相违瞋非贪。于诸有情与乐转故。由此慈舍虽俱违瞋。而慈顺贪舍能违害。是故此二极有差别。或修舍者。治非处瞋慈治处瞋。故有差别。不净与舍如次能治淫贪余贪。故有差别。此四无量非损益他。何缘唯善非无记性。能近对治贪瞋等故。爱非爱相不能引故。力能令心自在转故。慈等体相已略分别。此阿世耶有差别者。观有情类如己谓慈。乐有情类离苦谓悲。于他兴盛欣慰谓喜。于亲怨相不思谓舍。又不观他有损有益。等观一切如友谓慈。于遭苦者哀愍谓悲。由胜解力想有情类。得益离损欣慰谓喜。于有情相等观谓舍。此四行相有差别者。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惟入舍等至。如是所愿竟无有成。岂不唐捐修定功力。能伏瞋等宁谓唐捐。应是颠倒何能伏惑。愿得乐等宁谓颠倒。谓此不言已得乐等。但由胜解愿诸有情。当得乐等能伏诸惑。故修此四功不唐捐。于定蕴中说四行相。云何令等具如前说言。如是思惟入某等至者。此言若说等无间缘。慈等应无无间生理。别别思惟所引起故。若俱生者入言相违。初业位中别加行引。至成满位亦有俱生。定蕴就初说入无过。且慈无量愿得何乐。有说。愿得第三定乐。诸受乐中此最胜故。若自未证由闻故知。有说。愿得涅槃妙乐。于诸乐中此最胜故。有说。愿得阿罗汉乐。此已解脱诸烦恼故。初修业者。未证此乐。未现证故。不能运心。但缘己身随所证乐。及他所证现可知者。愿诸有情同证此乐。故但缘现如理所生。无染污乐愿他同受。若于所受已舍苾刍。设未获得真实对治。亦处空闲受远离乐。力能映夺天帝等喜。如五乐等伽他中说。又住远离勤修善者。定有善得念念恒流。如大海水遍满相续。喜轻安乐。由此引生。以无悋心缘如是乐。愿诸含识一切同受。皆缘欲界有情为境。能治缘彼瞋等障故。谓于欲界有怨亲中三聚有情能生瞋等。于中有舍怨亲等相。便能伏除瞋等烦恼。是故此境唯欲有情。必不能缘色无色界。大悲体是无痴善根。由此力能通缘三界。若四无量唯缘有情。何故经言。思一方等。此由胜解总缘器中一切有情。故无有失。此四通在欲色。界系。以契经说无量能招梵释轮王殊胜果故。品类足论依修所成说七智知。色界修断及彼遍行随眠随增。有余师言。此四无量加行通欲。本唯色界。此四无量依地别者。若喜即喜。唯修所成。彼应说喜唯初二定。以于余地无喜根故。若喜异喜。通思所成。彼应说喜通依七地。与乐舍受亦相应故。有余说。喜唯喜受俱。彼应说喜唯通三地。或应如颂唯二非余。慈悲舍三通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谓除未至是容豫德。已离欲者方能起故。有说。此四唯欲及初得无量名。余地不尔。经说无量名梵住故。又说修无量生梵世故。又说招梵释轮王果故。有说。随应通依十地。谓欲四本近分中间。若悲亦依下三静虑。如何得与喜乐相应。悲缘苦有情慼行相转故。此如无漏厌作意生。是故通依下三静虑。彼真实作意能顺生欣。喜乐相应可无有过。此胜解作意。不顺生欣。如何可言与彼相似。疑是慼性不顺生欣。如何许疑喜乐俱起。胜解作意应与彼同。然此于欣极相随顺。力能引生真作意故。疑则不尔。极违真故。彼尚相应。此宁不许。此胜解作意理应违欣有欢慼处中行相别故。悲既慼行相转。应非喜乐相应。勿二行相俱时转故。若尔应不许与舍受相应。舍受处中行相转故。既非不许舍受相应与喜乐俱理定应许。勿全不与受相应故。虽言此四能治瞋等。而不能断诸烦恼得。胜解作意相应起故。真实作意方能断惑。又此唯缘有情境故。缘法作意方能断惑。又此唯缘现在境故。通缘三世或缘非世方能断惑。又解脱道方可得故。要无间道方能断惑。有作是说。有漏根本静虑摄故。此因有失。不应说三。依六地故。未至中间此应无故。经何故说。此断瞋等亦不相违。断有二故。或由此力引断道故。谓伏瞋等引断道生。是故经中说断瞋等。若尔何故契经中说。由善修慈住不还果。此中圣道以慈名说。如于余处说想名等。或依圣者先得慈心。后数修行得离欲说。或依为得修所成慈精进修行得离欲说。有说。此四依欲色身。无色不缘怨亲等故。修此必应先缘彼故。如实义者。唯依欲身。于欲界中唯人能起。若说喜非喜成一必具四。若喜即喜受成一定成三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初欲引起四无量时。先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雠。三各分三。谓上中下。上亲友者。谓生法身赖彼重恩舍便难住。中亲友者。谓财法交极相亲爱。下亲友者。谓唯财交亦相亲爱。上处中者。谓于自昔曾不见闻。中处中者。谓虽见闻而不交往。下处中者。谓虽交往而离恩怨。上怨雠者。谓夺名誉命及至亲。中怨雠者。谓夺己身命缘资具。下怨雠者。谓夺亲友命缘资具。于诸有情分品别已。初修慈者。先于上亲发起清净与乐胜解。若由无始数习所成恶阿世耶令心刚强。少遭逼恼便怀深恨。缘此还息与乐胜解。复应策励思其重恩。于彼复生与乐意乐。数习力故恨意永亡。与乐胜解相续无替。此既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既得等心。次总于处中下中上怨所。渐次修习与乐意乐。乃至最后于上怨亲得平等心都无昇降。齐此名曰修慈成满。修悲及喜。例此应说。谓观三苦遍逼有情。不应于中复加以苦。但应如己勤加济拔。渐次修习欲济拔心。乃至怨亲等无昇降。齐此名曰修悲成满。想诸有情得乐离苦。深生欣慰如己无差。齐此名曰修喜成满。初修舍者先舍处中。非先舍怨亲。恚爱难舍故。又处中品顺舍力增。于中如前。先舍上品。次舍中下。及与怨亲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先舍怨者。以亲难舍故。如契经说。贪难断非瞋。如是渐次修习于舍。至上亲友等上处中。普于有情舍差别相。齐此名曰修舍成满。若于有情乐求功德。彼于慈等能速修成。非于有情乐求过者。以断善者有德可录。麟喻独觉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现可见故。已辩无量。次辩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论曰。解脱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八中前三无贪为性。近治贪故。然契经中。说想观者想观增故。如宿住念除去色想。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三并助伴皆五蕴性。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静虑能治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初二通摄近分中间。五地皆能起初二故。欲及初定有显色贪。由现识身所引起故。为解脱彼初二定中建立初二不净解脱。二三定中眼识无故。亦无所引缘显色贪。故三四定中无不净解脱。初二解脱相似善根。虽欲界中亦容得有而为欲界贪所[夌*欠]杂。故不建立二解脱名。三四定中虽亦得有。去所治远势力微劣。又乐净伏。故不得名。第三解脱依后静虑。离八灾患心澄净故。第四并近分立后静虑名。相似善根下地虽有非增上故。不名解脱。欲界欲贪所[夌*欠]杂故。初二定中不净伏故。第三定中乐所迷故。又并八灾所扰乱故。次四解脱如其次第。以四无色定善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羸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终心。有说。余时亦有散善。唯生得善无闻思故。诸近分地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亦非解脱。不背下地故。缘下道杂故。又未全脱下地染故。契经说。彼超过下故有说。近分诸解脱道。亦名解脱。背下地故。然于余处唯说根本者。以近分中非全解脱故。第八解脱即灭尽定。厌背受想而起此故。或总厌背有所缘故。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灭尽定。谓有顶地心有三品。即想微细及微微心。由上中下品类别故。要下品后灭定现前。故次微微入灭尽定。从灭定出。或起有顶净定心。或即能起无所有处无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处为境。有差别者。二取不净。一取净相。违欲贪故。虽倒而善或少称境。非颠倒摄。缘少思多名假胜解。引圣道故亦名真实。次四解脱。各以自上苦集灭谛。及一切地类智品道。彼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无色解脱弃背下地。故并不缘下地苦集。行相别者。初二不净。第三唯净。俱非十六。无色解脱摄本定故。所作行相十六或非念住。俱者初三解脱身念住俱。次四解脱通四念住。智相应者。初三第七唯世俗智。第四五六八智相应。根相应者。初三解脱喜舍相应。次五解脱唯舍相应。世差别者。皆通三世。缘世别者。初三解脱已生可生。各缘自世。不生缘三。次四解脱缘三非世。三性别者。皆唯善性。缘性别者。初三解脱通缘三性。次四解脱缘善无记。学等别者。初三后二唯是俱非。中三解脱皆通三种。缘学等者。初三解脱但缘俱非。四缘三种。见断等者。初三后二唯修所断。中三有漏修断余非。缘见断等者。初三缘修断。次四解脱各通缘三缘。自身等者。初缘自他身。次二缘他四缘三种。得差别者。第八第三唯未曾得。余六通二。通二谓圣内法异生外法异生唯是曾得。多因缘故得解脱名。谓已解脱此方生故。或此力能引解脱故。或是种种解脱性故。或与解脱胜解俱故。此诸解脱依男女身。圣者异生皆能修起。唯灭尽定但依圣身。于圣身中通学无学。此八解脱何有情起。若于所缘恒求对治。是贪爱行乐修多道。如是有情能起解脱。行者何为修解脱等。为令烦恼转更远故。为于等至得自在故。既得自在。便能引发无诤等德及圣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境起留舍等种种事业。已辩解脱。次辩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论曰。胜处有八。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此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名为初。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广说乃至。是名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广说乃至。是名第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广说乃至。是名第四。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青显青现青光。譬如乌莫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青衣。于此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名第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黄。黄显黄现黄光。譬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黄衣。广说乃至。是名第六。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显赤现赤光。譬如槃豆时缚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赤衣。广说乃至。是名第七。内无色想。观外色白。白显白现白光。譬如乌沙斯星。或如婆罗痆斯极鲜白衣。广说乃至。是名第八。能制伏境故名胜处。谓虽一切所缘色境。清净光华美妙具足。而善根力悉能映蔽。譬如僕隶虽服珍奇。而为其主之所映蔽。或于是处转变自在。不随起惑故名胜处。胜于处故立胜处名。或此善根即名为处。处能胜故立胜处名。前四胜处自性地等。如次同前初二解脱。谓初二胜处是初解脱果。次二胜处是第二果。彼为资粮能入此故。后四胜处自性地等。应知如前第三解脱。以净解脱为此四因。彼为资粮能入此故。前三解脱于诸色中。但能总取不净净相。今八胜处于诸色中。分别少多青等异相。故前解脱但于色中。弃背欲贪及不净想。今八胜处能于所缘分折制伏令随心转。由此证知第三解脱。总取净相故立一名。八胜处中后四胜处。差别取故分为四种。若净解脱亦差别缘。取净性同立为一者。后四胜处应亦立一。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已辩胜处。次辩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论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经于此处皆言一想。上下及傍无二无量。于一切处无间无隙。周遍思惟故名遍处。遍于处故立遍处名。或此善根即名为处。行相遍故立遍处名。此中地等显示所缘。所说遍言显示行相。行相虽等而所缘别。是故遍处分为十种。经言一者。显此等至思惟一类境相现前。想言显是胜解作意。若异此者应言一知。上下傍言显意流转。言无二者。显无间隙。无量言显胜解无边。由胜等持磨莹力故。令观行者心自在生。能于所缘周遍观察。何故唯十得遍处名。此上更无遍行相故。唯第四定空识无边。可得说有无边行相前八遍处如净解脱。自性皆是无贪善根。若并助伴皆五蕴性。后四胜处加行引生。故与彼同。如净解脱。又如净解脱。依第四静虑。及缘欲界色处为境。如何地等亦名色处。地地界等有差别故。显形名地等。如先已说故。说地等遍处不言地界等。故前八种但缘色处。风与风界既无差别。如何可言亦缘色处。此难非理。以诸世间亦说黑风团风等故。由此前八缘色理成。后二遍处如次。空识二净无色为其自性。各缘自地四蕴为境。此解脱等三门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颂曰。

 灭定如先辩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论曰。第八解脱如先已辩。以即是前灭尽定故。余解脱等通由二得。谓由离染及加行得。以有曾习未曾习故。前八遍处初修习时。皆以眼识为其加行。空处遍处初修亦尔。以初必缘空界色故。由胜解力后成满时。通缘自地四蕴为境识处遍处初修习时。但以意识为其加行。以初必缘识为境故。由胜解力后成满时。亦缘自地四蕴为境。四无色解脱。二无色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然其初起多依下地。依自下地皆容后起。唯无所有亦依上地。所余一切依欲界身。唯在人中三洲除北。余慧力劣无圣教故。治欲贪故。上二界无。有说。初起唯依人趣。要由教力所引起故。人中有教天趣中无。设有着乐不能初起。故人初起退生欲天。由宿习力有后起义。复以何缘第三静虑有通无量等无解脱等耶。无解脱缘前已具辩。解脱无故胜处亦无。解脱为门入胜处故。胜处无故遍处亦无。胜处为门入遍处故。又第三定耽着妙乐。于生死中此乐胜故。不能发起解脱等三。此三皆欲背生死故。通无量等随顺于乐。故依此定亦能修起。此解脱等三门功德。若随得一得一切不。此不皆尔。其义云何。得后必前。前非必后。谓得遍处必具得三。得胜处者。必得解脱。遍处不定。或得或无。若得解脱。余二不定。以入遍处胜处为门。解脱为门入胜处故。此解脱等差别云何。唯能弃背名为解脱。兼析所缘名为胜处。加无边解得遍处名。此三善根渐次修故。有余师说。此三善根由下中上。故有差别。谓能弃舍胜伏所缘。行相无边有劣胜故。有余师说。解脱唯因。遍处唯果。胜处通二。今应思择。上二界中说者既无。何缘起定。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论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修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以若未离下地烦恼。必定无容生上地故。三法尔力。谓器世界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以于此位所有善法。由法尔力皆增盛故。诸有生在上二界中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云等天不为三灾之所坏故。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一一应知加由教力。由教力者。谓人三洲。天亦闻教。微故不说。前来分别诸胜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正法。何谓正法。当住几时。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胜法。证谓三乘。诸无漏道。若证正法住在世间。此所弘持教法亦住。理必应尔。现见东方证法衰微教多隐没。北方证法犹增盛故。世尊正教流布尚多。由此如来无上智境。众圣栖宅。阿毗达磨无倒实义。此国盛行。非东方等。所能传习此二正法。依持者。住持者。谓何谓说行者。若教正法依说者住。证正法住。唯依行者。然非行者。唯证法依。教法亦应依行者故。谓有无倒修行法者。能令证法。久住世间。证法住时教法亦住。故教法住由说行者。但由行者令证法住。故佛正法随说行人。住尔所时便住于世。阿毗达磨此论所依。此摄彼中真实要义。彼论中义释有多途。今此论中依何理释。颂曰。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唯依彼释对法
 或有差违是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论曰。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唯依彼释对法宗。故于颂中自述本意。谓依此国诸善逝子议对法理大毗婆沙。发起正勤如理观察。为令正法久住世间。饶益有情故造斯论。唯言为显更无异途。一切皆依毗婆沙故。然诸法性广大甚深。如实说者甚为难遇。自惟觉慧极为微劣。又惰遍求如实说者。故于广论所立理中。或有差违。是我过失。诸法正理广大甚深。要昔曾于无量佛所亲近修习真智资粮。方于智境一切无惑。麟喻独觉尚于法相不能决判。况诸声闻。彼所证法随他教故。由此决判诸法正理。唯在真实大牟尼尊。是故定知阿毗达磨真是佛说。应随信受。无倒修行。勤求解脱。

 大觉所行真妙义  唯随对法正理钩
 诸善逝子能证知  定非自执所迷者
 诸欲证知真妙义  要依正理了义经
 非唯执教所堪能  应亦摽心于正理
 故顺佛言正理论  及顺正理阿笈摩
 足能为证妙义依  何用固求邪难论
 智者但能依此教  可无损坠不由余
 故判法义真不真  唯大觉尊为定量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四十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佛说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佛说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西天中印度摩伽...

【注音版】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佛说护国经

佛说护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如《相续解脱经》说:...

【注音版】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元帝师苾刍拔合思巴集 敬...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思惟...

众苦煎迫的「娑婆世界」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娑婆意为堪忍,...

八岁论师的舍利弗尊者

八岁走上论师宝座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

【推荐】一生念了无量数的佛号,为何却没往生

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是觉,你要生极乐世界有生极乐世界...

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

分分秒秒观照当下一念心

过去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里的道场打坐用功。他...

佛陀姨母涅槃记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种小因得大果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个妇人...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才能专心

这是正常情况,不能说你一念佛就能做到一心不乱,这是...

人生的三条主线和一个目标

末学障重福薄,无缘出家,烦恼深重,无有智慧。不过靠...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

攀缘妄境,造业轮回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