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本事品第二之二

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色蕴者何。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此中色言显色蕴义。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境谓色声香味触。眼等所摄所行名境。及无表者。谓法处色。唯者唯此所显十处。一处少分名为色蕴。如是诸色其相云何。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彼谓前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依者眼等五识所依。如是所依净色为体。如是即显眼等五识。所依净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于契经中说眼等根净色为相。本论亦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诸圣教中。以根别识不以境界。故知彼言显根非境。有说。彼者是境非根。而无意识。缘色等故。名色等识。彼识所依。名眼等过。由净色言所简别故。已辩根相。当辩境相。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二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论曰。言色二者。是二种义。谓显与形。此中显色有十二种。形色有八。故或二十。显十二者。谓青黄赤白烟云尘雾影光明闇。于十二中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其义隐者。今当略释。地水气腾说之为雾。障光明起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闇。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形色八者。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余色易了。故今不释。已说色处。当说声处。能有呼召。故名为声。或唯音响。说之为声。善逝圣教咸作是说。声是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种所造色性。此声二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执受大种。谓现有情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由此所发为二种声。色等亦应作如是说。然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无一声性以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二四大种各别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二大种有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据自依故不成三体。虽有手鼓相击为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相别难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已说声处。当说味处。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无定故味谓所噉。是可尝义。此有六种。甘酢醎辛苦澹别故。已说味处当说香处。香谓所嗅。此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等不等者。增益损减依身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胜福业增上所生。名为好香。若胜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若四大种。增上所起。名平等香已说香处。当说触处。触谓所触十一为性。即十一实以为体义。谓四大种及七造触。滑性澁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有差别故。此中能触所触者谁。应知都无能触所触。相触则失。刹那性故。但于身识所依所缘无间生时。立触名想。依此根识得彼境时。假说此根能触彼境。触非身识所依止故。不说彼触能触身根。触与身根极相隣近。故说所触能触非余。色等虽非所触法性。所依坏故而亦有损。已说境相。唯余无表此今当辩。颂曰。

 作等余心等  及无心有记
 无对所造性  是名无表色

论曰。言作等者。等取离作无对造色。略有二种。一者依表。二者依心。依表起者复有二种。谓与作俱转。及作息随转。为摄如是无表差别体相无遗。故说作等。言余心等者。等取同类心。谓善心作近因等起或俱有因。彼所发善无对造色不善无记名余心。善心名同类。不善心作近因等起。所发不善无对造色善及无记名余心。不善名同类。及无心者即心灭位。谓定非生。生位无故。及言乘上及此非余。于三位中此容随转。谓定唯等不善兼余散善通于三位转故。言有记者。谓善不善可记为爱非爱品故。言无对者。非极微故。所造性者。不简大种。以大种性非无对故。但简非色。显是色性即五蕴中色蕴摄故。是者是前所说诸相。具前诸相名无表色。如是已辩无表色相。于中所说大种所造。大种云何。颂曰。

 大种谓四界  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  坚湿煖动性

论曰。此诸大种何缘名界。一切色法出生本故。亦从大种大种出生。诸出生本世间名界。如金等矿名金等界。或种种苦出生本故。说名为界。喻如前说。有说。能持大种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如是诸界亦名大种。何故言种。云何名大。种种造色差别生时。彼彼品类差别能起。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有差别故。造色差别。有说。有情业增上故。无始时来未甞非有。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总相种类无间绝故。或法出现即名为有。生长有性。是故言种。即是生长诸法有性。或是生长有情身义。或能显了十种造色是故言种。由此势力彼显了故。所言大者。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谓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种有胜作用。依此建立识之与空。乃得说为有情根本。又于诳惑愚夫事中。此四最胜。故名为大。如桥贼中事业胜者。别余故名大桥大贼。又此四种。普为一切余色所依。广故名大。有说。一切色等聚中坚等具有。故名为大。风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昧等。色界诸聚香味俱无。青等聚中阙于黄等。滑等聚中阙于澁等。声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种名大。此四大种虽常和合恒不相离。而非处同。云何得知恒不相离。入胎大造经等说故。又理应然。何等为理。谓石等中现有能摄生火增坠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水火风恒不相离。于水聚中现有持船煖性流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火风恒不相离。于火焰中现有任持摄聚击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于风聚中现有能持起冷煖触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复云何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缘恒相随逐。由此能成持等业故。谓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摄熟长四种事业。由此因缘于诸色聚。若有持等四业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离。应知此中言能长者。谓能安布。云何安布。谓令增盛或复流漫。为能持等四业即是界自相耶。不尔云何。如是四界随其次第坚湿煖动以为自相。应知此中说性显体。为明体性不相离故。动谓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何故虚空不名大种。彼大种相不成立故。能损益故。立大种名。虚空不然。故非大种。或于诸法生灭位中性无差别故。非大种现见大种。种等位中其相转变成芽等缘。方令芽等诸位得起。虚空无为则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无。既不能生。故非大种。又诸大种非一非常。自相众多果别无量。虚空自性是一是常。相无差别。全无有果。非无别因。生有别果。是故虚空不名大种。若谓余因有差别故能助虚空生别果者。即此别因能生别果。何用执此虚空为因。为地等界即地等耶。不尔云何。颂曰。

 地谓显形色  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  风即界亦尔

论曰。地言唯表显形色处。岂不总地四处合成。何故但言显形为地。此中虽有香味触三。而随世想故作是说。由诸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虽诸世间亦于香等起地言说谓作是言。我今嗅地甞地触地。而显形色。于地水火能通表示。是故偏说。世不多言我嗅于水。亦不多说嗅甞于火。虽言触地等而即地等界。是故地中虽有香等。而形与显胜故偏说。又显形色表示二界地等无异。是故偏说。若尔显形表示衣等胜香等故。亦应偏说。世起名想无有决定。故随世间差别而说。此随多分世想立名。生等非显声非相续。故不说为地等衣等。如地但用显形为体水火亦然。随世想故。由世现见水青长等。故说显形为水自性。世亦现见火赤长等。故说显形为火自性。然即色触转变生时。名火焰炭。是假非实。无一实物。身眼得故。如是地等与界差别。风即界者。世间于动立风名故。风界无别。岂不世间于显形色亦生风想。世间现以黑风团风而相示故。有通此难。故说言示是如地等与界别义。古昔诸师咸作是说。地于中杂故见如此。为显其风即是风界。故复言尔。尔者定义。此二说中前说为胜。遍处不净无差别故。不净唯缘色处境故。颂曰。

 此中根与境  即说十处界

论曰。已说实物根境无表为色蕴性。此中根境亦即说为十处十界。于处门中立为十处。谓眼处等。于界门中立为十界。谓眼界等。已说色蕴并立处界。当说受等三蕴处界。颂曰。

 受领纳随触  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  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  名法处法界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云何此受领纳随触。谓受是触隣近果故。此随触声为显因义。能顺受故如随相言。相谓表彰。即能显示。因能显果。故立相名。此随相言。是顺因义。受能领纳。能顺触因。是故说受领纳随触。如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即是顺生乐受等义。领纳随触名自性受。领纳所缘亦是受相。与一境法别相难知。一切皆同领纳境故。以心心所执受境时。一切皆名领纳自境。是故唯说领纳随触。名自性受别相定故。领纳所缘名执取受。非此所辩相不定故。二受差别如顺正理及五事论广辩应知。此总说三。别说为六。世及所依有差别故。第三想蕴其体是何。此于所缘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澁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此想就世总说为三。若就所依别说为六。第四行蕴其体是何。此用四余诸行为体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不可唯说思为行蕴。立总名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名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名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并三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其相云何。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识唯能总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别。如世尊言。了者名识。有余师说。唯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能行动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作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灭名现识依。是现识生隣近缘故。如虽有色而要依眼眼识得生。如是虽有所缘境界。而后识生要依前念无间灭意。是故前言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或现在识正成依用。过去已成等无间缘。亦于现在能取果故。虽依彼生而非随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类必随心故。已释诸蕴取蕴处界。当于此中思择摄义。诸蕴总摄一切有为。取蕴唯摄一切有漏。处界总摄一切法尽。五蕴无为名一切法。别摄如是。应辩总摄。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论曰。一蕴谓色。一处谓意。一界谓法。此三总摄五蕴无为。总是集义。置总言者。令知总三勿谓各一。有余部执。摄谓摄他。处处说言余摄余故。此执非理。无定因故。若有定因非摄他故。我部诸师说自性摄。如是所立摄自性言。是究竟说。不待他故。摄不待因是真实摄。诸法恒时摄自性故。复云何知不摄他性。以一切法离他性故。谓眼根性离耳等性。彼离于此而言此摄。理必不然。故知诸法唯摄自性。如是眼根唯摄色蕴。眼处眼界苦集谛等。是彼性故。不摄余蕴。余处界等离彼性故。如是余法随应当思眼耳鼻根各依二处。何缘界体数不成多。合二为一。故唯十八。何缘合二为一界耶。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论曰。眼耳鼻根虽各二处。类等同故合为一界。言类同者。同眼类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识同者。眼识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体既一。处何缘二。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论曰。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驼猫鵄等。如是丑陋何有端严。是故诸根各别种类。如是安布差别而生。此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不二生。言为端严各生二者。此有别义。非为严身。此端严声显增上义。作用增上。故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三根各生二处。为严胜用。非为严身。何故世尊于所知境以蕴处界三门说耶。由此三门义各别故。此蕴处界别义者何。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何缘故知聚义是蕴。由契经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然。由此故知聚义是蕴。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应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名之差别。聚非实故。聚义者何。谓聚之义。聚之义者。谓聚所依。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谓如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蕴若实有经显何义。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时品类无量差别各是蕴故。蕴则无边便生怯退。谓我何能遍知永断此无边蕴。为策励彼。蕴虽无边而相同故总说为一。又诸愚夫于多蕴上生一合想现起我执。为令彼除一合想故。说一蕴中有众多分。不为显示色等五蕴多法合成是假非实。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析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实义成。余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说蕴故。蕴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余说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何缘故知门义是处。由训词故。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经唯证门义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门。故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乃至广说何缘故知族义是界。与世种族义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诸雄黄雌黄赤土安膳那等众多种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由义相似得为同喻若尔意界望六识身无别体类。不应别立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无斯过失。何故世尊说蕴处界三门差别虽佛世尊意趣难解而审思忖。颂曰。

 愚根等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所化有情愚根等三故佛随宜为说蕴处界三。等言为明乐位过病等。三言为显一一各有三。所化有情愚有三种。有愚心所总执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谓胜解。此亦三种。谓乐略中。及广文故位谓弟子。已过作意。已熟习行。初修事业。三位别故过谓有情。怀我慢行。执我所随。迷识依缘。三过别故。病谓所化恃命财族而生憍逸。三病异故。由此等缘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三。何故世尊诸心所内别立受想为二蕴耶。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论曰。世间诤根略有二种谓贪着欲及贪着见。初因受起。后由想生。味受力故贪着诸欲。倒想力故贪着诸见。又生死法以受及想为最胜因耽乐受故。执倒想故。爱见行者生死轮回。由此二因及后当说次第因故。应知别立受想为蕴。其次第因次后当辩。及声兼显诸心所中。唯此受想能为爱见。二杂染法生根本故。各别显一。识住名故。依灭此二。立灭定故。诸如是等多品类因。何故说无为在处界非蕴。颂曰。

 蕴不说无为  义不相应故

论曰。诸无为法若说为蕴。立在五中或为第六。皆不应理。义相违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识。故非在五。聚义是蕴。非无为法。如彼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可略一聚。名无为蕴。故非第六。又无为法与颠倒依及断方便义相违故说有漏蕴显颠倒依。说无漏蕴显断方便。无为于此两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已辩诸蕴废立因缘。当辩次第。颂曰。

 随麁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论曰。五蕴随麁随染器等及界别故次第而立。随麁立者。五中最麁。所谓色蕴有对碍故。五识依故。六识境故。五中初说四中最麁。所谓受蕴虽无形质。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说三中最麁。所谓想蕴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说二中麁者。所谓行蕴贪等现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说识蕴最细故最后说随染立者。谓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身更相染爱由显形等。故初说色。如是色爱由耽受味。故次说受此耽受味由想颠倒。故次说想。此想颠倒由烦恼力。故次说行。此烦恼力依能引发后有识生。故后说识。随器等者。谓色如器。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厨人。由思贪等业烦恼力。爱非爱等异熟生故。识喻食者。有情本中为主胜故识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于受想等随福行中。但说识为随福行者。又由此理说行缘识。由此复告阿难陀曰。识若无者不入母胎。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于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经但标主识。随界别者。谓欲界中色最为胜。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胜。于生死中诸胜妙受具可得故。三无色中想最为胜。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为胜。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似世间田种次第。是故诸蕴次第如是。由此五蕴无增减过。即由如是诸次第因。于心所中别立受想。谓受与想于心所中相麁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已随本颂。且就转门说次第因。四种如是当就还门复说一种。谓入佛法有二要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净观门观于造色。持息念门念于大种。要门所缘。故先说色。由此观力分析色相。刹那极微展转差别。如是观时。身轻安故心便觉乐。故次说受。受与身合定为损益。损益于我理必不成。由斯观解我想即灭法想便生。故次说想。由此想故达唯有法烦恼不行。故次说行。烦恼既息心住调柔有所堪能。故次说识。已说顺次。逆次应说。恐厌繁文。故应且止。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二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 ...

佛说箭喻经

佛说箭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

【注音版】增慧陀罗尼经

增慧陀罗尼经...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一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

佛说决定义经

佛说决定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

【推荐】做好这四大步骤,为往生做准备

一、提起佛号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我佛慈悲大愿王。劝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内轮回苦。极...

无尽的财富来自哪里

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不足以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 福...

少说与多说

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

摄耳谛听 佛号不断

今天和大家总说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主要在一心不乱,...

六祖惠能的19段偈语 句句直指人心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菩萨戒的四种广大殊胜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他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一生三次见佛

刘遗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

施戒得名利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

初学佛的误区

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