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云何名为多随烦恼。谓有谄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

云何有诳。谓不真实显己功德。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矫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或于轨范毁犯轨范。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託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谓由谄诳增上力故。云何有诈。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悕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敬耎善身语二业。

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调违诤。

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云何恶慧。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

云何慢缓。谓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起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云何猥杂。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

云何趣向前行。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边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

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

云何不顾沙门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悕求沙门果。证八支圣道。

云何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当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依增上心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念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忘念乱心及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云何三处引随烦恼。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此复二种。谓或依内妄显己德。为衣服等利养恭敬。自说己得胜过人法。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迫加害损恼毁辱。

当知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彼由耽着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

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云何随逐远离起随烦恼。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或住于苦领受身心诸苦恼故。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等五种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云何随逐愦闹起随烦恼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云何随逐学处起随烦恼。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增上慧学诸随烦恼。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

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何等为五。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又即由此识无边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

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

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若生下地于上起爱。未得离欲不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当知此爱是染污爱。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

复有三种诸法断灭。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诸行生灭之所显现。是第二断灭。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

复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

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

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

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非不如意法性故尔。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

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彼后无间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此中因缘云何应知。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尔时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第二定者。即于此事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

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若住余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谓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

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菩萨。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复次当释随身念。经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着内身。四保着外境。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乱寻思者由三种门。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依掉举流散恶见恶闻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保着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保着外境者。于未来境由欣乐门。

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谓称顺彼所缘作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为欲对治第四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又初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忘念。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着内身外境二种贪欲。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所有散乱。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云何了知有情无常性。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故。此随身念依于三处。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无有爱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谓处聚落世法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奢摩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为依止故。九果清净。谓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随身念当知五种清净所摄。谓不定地清净故。定地清净故。摄清净故。不共清净故。不共果清净故。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

复次当释摩诃俱瑟祉罗经有二解脱。一慧解脱。二心解脱。

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彼体性者。当知即是恶行善行。并彼因缘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彼世间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于彼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故。即慧解脱增上力故。出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由世间慧及心解脱增上力故。如实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一切种类杂染出故。此中若世间慧若出世慧。总略为一说名正见。正见因缘。当知即是有佛出世听闻正法无倒思惟。又出世间正见果相。当知即是前后常故无所对故。若法所治若有生已无灭所治。若无灭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对。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对。又即此果由心解脱增上力故。于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净者。当知即是由清净心增上力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杂染。及令诸根顺清净故。又解脱心住者。当知即是寿之与煖。展转相依相属而住。又此世间及出世间二种解脱果差别者。当知即是于诸受中及因缘中。有痴爱者后有当生。无痴爱者后有不生。又彼相杂而相应故。彼能依止心法清净。当知即是非现在缘之所染污领受彼故。即二解脱住差别者。当知即是六寂静故。由清净识没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于入定时不由加行入寂静故。于出定时不由加行出寂静故。次第出故。于在定时三行不行得寂静故。于远离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阿练若与同梵行共相杂住。二于聚落中与诸在家共相杂住。三于二处行相现行。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有色世间胜定出故。二于无色世间胜定出故。三于出世间有心定出故。又此诸定非唯灭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现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后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达无相界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无相定由无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当知出定。

复次当释法因缘经。谓于阿毗达摩阿毗毗奈耶中。善巧苾刍或邬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请问者。当依八相而兴请问。何等八相。谓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别。解了所依。解了功德。解了证得。

解了事者。谓能解了五取蕴故。解了所治者。谓爱杂染及见杂染。由爱杂染故于后有灭不生欣乐。由见杂染故虽生欣乐而不能证。解了果者。谓此三种杂染永断。解了自性者。谓八圣支道。此复种种差别。宣说对治外道诸邪道故。名八圣支道。对治三种杂染故建立三蕴。谓对治恶行杂染故。对治诸欲杂染故。对治诸见杂染故。是出世间有为所摄。解了果差别者。谓诸断灭。是出世间无为所摄。解了所依者。谓三摩地。此复四种应知。一由种姓故。谓所有定一切皆由静虑种姓。随所宣说诸静虑支皆能解了。二由相故。三由生所缘相故。四由成办因缘相故。解了功德者。谓灭尽定最第一住。说名解了功德。当知此相复有五种。谓灭事故。寂静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缘故。出定因缘故。出定功德故。解了证得者。谓于五取蕴以八种相观察诸受。谓观察自性。观察现法转因缘。观察现法转灭因缘。观察当来转因缘。观察彼二转灭因缘。观察转因缘因缘。观察还因缘因缘。及观察还。此中乐俱行对治。谓于最胜根本静虑。苦俱行对治。谓得近分出离欲俱行。不苦不乐俱行对治。谓即于根本静虑。为欲显示转因缘灭故。即依诸受说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约第一义皆是苦故。言相对者。谓有此故施设于彼。是名相对。此中诸受展转相对。由彼一切苦所摄故。又由有此第一义苦。施设无智。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是故彼彼诸法。说与彼彼诸法相对。

复次当释眠缠。谓勤修习内心寂静奢摩他行诸苾刍等。为欲断除诸随烦恼。应知五种对治之相。谓远离闇相。于能随顺举欢喜法。发生正举加行道理。损害诸见诸见功用诸见所依功用。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何等为五。谓诸远离远离处所。顺定言说。顺无染心资生众具。从有智者同梵行所。获得随顺教授教诫美妙言说。于诸世间等持等至。远离爱味及无漏行如理作意。

复次彼勤修习增上心学诸苾刍等。由三因缘当遣现行染污寻思。谓远离所缘故。厌患自性故。远离自性故。由三因缘远离自性。谓有对治力根勐利者。能顿远离。无对治力根处中者如其麁相能渐远离。无对治力根下劣者。于诸寻思因缘财食深见过患。

复次诸苾刍有六顺出离界三摩地修习支者。谓诸苾刍于闲静室勤修观行。当知三种补特伽罗有三三摩地。谓勤修习增上心者。于四有情怨行恶行净行恩行有众生缘定。又勤修习趣究竟者。有法缘定。又勤修习谛现观者。有法缘定。

复次由三种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达真如。既通达已能尽诸漏。谓由所缘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摄作意大性故。又有二远离。能令速疾通达真如。谓于行处远离愦閙。及于住处离恶寻思。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上篇:瑜伽师地论(100卷)

下篇:瑜伽师地论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转识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

大乘成业论

大乘成业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说坚意经

佛说坚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乐邦遗稿

乐邦遗稿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愚挺志于净业。誓欲...

佛说耶祇经

佛说耶祇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迦...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太子和休经

佛说太子和休经一卷 僧祐录云失译今附西晋录 佛在罗阅...

佛说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上(一名普贤菩萨定意) 西晋月氏...

【注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罗尼念诵法(龙藏本)

(龙藏本)...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天童遗落录序 夫佛祖道实际理地。本离言语相。然佛事...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如何面对中年失业

最近几年来,失业率逐年上升,很多人都说与经济不景气...

应如何扩大自己的心量

问: 如果觉得自己心量狭小,没办法生起大悲心,应该...

修净土的人如何静坐

问: 专修净土的人静坐时,吸阿弥,呼陀佛,还是不管...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

以功德酥酪去换颠倒臭秽之水

。但由于先前所食用的庵摩勒果效力已过,老妇人所喝到...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

遗忘别人的「不好」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牢记于心头,而又有另外...

莲池大师不食肉的论点解析

(一)人不宜食众生肉 (人者,仁也。五谷为养,五菜为...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此话该不该说

问: 常听说某某师是佛菩萨再来,不知有何根据?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