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盖正行所集经卷第十一
龙树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此中复说。破戒之人。于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善法。不能成就。譬如王女出降贫士。至彼家已。谓其夫曰。我是王女。所欲如意。当须上妙烧香花鬘。众宝璎珞。严身之具。库藏诸物。皆悉周备。若如是者。我则住此。贫士答曰。如上诸物。家中所无。王女闻已。乃呵责之。如是贫乏。我当去矣。佛言。彼破戒者。亦复如是。不能成就最上清净解脱之女。亦不能得煖顶忍等所烧之香。亦不能得别解脱戒所成之花。亦不能得禅定解脱所成之鬘。亦不能得菩提分等种种库藏。亦不能得闻思修等所成智王。亦不能得最上最胜正等菩提。亦不能得缘觉声闻为其眷属。是破戒者。由无善业。于现生中。则无福德。一切善人。不乐同住。有所言说。人不信用。于出世间所有如来功德法财。则为永失。
是时会中。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云何世尊。于弟子中毁犯戒者。不为宣说甚深法要。不复摄受。而见摈斥。咸谓如来非大悲者。佛告阿难。我于世间一切众生。平等怜慜。于所说法。心无悋惜。由彼非器。不能堪任。故不为说。非如世间智者说法。于诸众生。有违顺相。若相违者。不为宣说。如拳握物。秘之不与。如有国王。作大施会。召诸沙门。婆罗门等。所须之物。皆给与之。有婆罗门。从余方来。住立王前。多乞诸物。王闻语已。悉不与之。时有近臣。劝王随意施婆罗门。王乃答曰。非有所悋。此人无德。故不与也。佛言。阿难。我亦如是。由彼破戒。非是法器。故不为说。设为彼说。不能领受。如器有窍。不堪贮水。纵使昼夜勤力添汲。寻复漏失。是破戒者。不能容受功德法水。亦复如是。设使少分违犯禁戒。是人亦于菩提分等。种种法宝。不能成办。当知是人。所持净戒。不名圆满。不复增长。如是戒行。不增长故。于解脱法。亦不增长。于解脱法。不增长故。彼所获得。非寂静道。但得名为相似解脱。若于戒法。坚持不犯。是人则于菩提分等。种种法财。各各入解。如理思惟。得安隐住。汝等比丘。于此经典。常乐受持。为人演说施戒功德。得成福盖。
若诸比丘。住正思惟。亲近善友。乐闻正法。能除世间忧畏热恼。遮遣恶法。不令生起。如灭炽火。使无遗余。若诸比丘。住邪思惟。引生放逸。令心散乱。则唯摄取五欲因缘。是诸有情生烦恼处。决定失坏诸功德法。如非时雹。伤其苗稼。能招世间种种灾难。常怀谄曲。无有惭耻。为彼白衣。讥毁轻慢。此非法人。志意下劣。于彼沙门清净善果。心不希乐。于诸如来甘露法水。则不能饮。乐作诸恶。求趣险道。摄取地狱。饿鬼傍生。极恶苦处。而为依止。若于佛言。心不信受。虽少犯戒。则受剧报。何况广多造作恶业。所感之果。其苦难量。如伊罗叶龙王因缘经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嚩啰拏城。施鹿林中。仙人堕处。为诸大众。宣说法要。时伊罗叶龙王。知佛世尊在彼说法。发清净心。欲诣佛所。亲近供养。即作是念。我身龙属。多诸冤雠。傥相会遇。必为损害。乃变己身。作转轮王。相貌端严。威德自在。众宝璎珞。庄严其身。持妙繖盖。乘宝辇舆。七宝千子。内外营从。复以九十俱胝军众。前后围绕。复有百千外道梵志。婆罗门等。诸乞丐者。皆悉随从。威神翊卫。如天帝释。即时奔趋如来法会。
尔时世尊。有诸四众。天龙药叉乾闼婆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时彼众会。见是事已。咸生惊疑。前白世尊。此为何王。威德乃尔。佛语大众。此非人王。且待须臾。自当知之。时彼龙王。到佛所已。头面礼足。退坐一面。佛言。龙王。汝昔愚痴。今受此报。复有何缘。而至于此。宜应速疾起离此处。舍其变现。而作本形。可复来此。显示众会。时彼龙王白言。世尊。我辈龙身。然多冤对。忽此相逢。定兴灾难。由是之故。为变化也。时佛世尊闻是说已。勅金刚手大药叉神。为彼龙王。随逐守护。令至余处。乃复本形。其身长大。麁澁乾裂。种种恶相。积集成躯。由先业故。而有七头。一一头上。有伊罗树。由彼树故。动摇苦楚。脓血交流。极甚臭秽。无数蛆虫之所[口*(赞-贝+日)]食。复本形已。还至佛所。彼龙之首。在嚩啰拏城。其尾所至。怚叉尸罗国。时诸大众。久离贪者。覩是恶状。犹生惊怖。咸作是念。此何有情。感报如是。而来此耶。佛语大众。此乃适变作转轮王。来至我所。遣令起去现本相。尔时诸沙门。闻佛说已。咎嗟懊恼。默然而住。时伊罗叶龙王。既作龙身。悲啼白佛。唯愿世尊。大慈怜愍。记我何时。脱此恶趣。佛言。龙王。今为汝说。当生谛信。却后当来。众生寿命八万岁时。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彼佛记汝所经时分。脱此龙身。是时龙王。闻佛说已。举声号哭。泪若河流。佛以大慈。善言诲喻。汝当自咎。徒增悲苦。今此会中。难可久处。时彼龙王。深自剋责。我此恶业。无相似者。愿承佛力。早离此苦。乃作誓曰。从是已后。尽未来世。心不邪思。不生放逸。乃至蝼蚁。不生杀害。作是说已。顶礼佛足。即于会中。忽然不现。
时彼阿难即从座起。一心合掌。乃问如来。而此龙王。先作何罪。堕龙趣中。复由何业。而有七头。一一头上。有伊罗树。动摇痛苦。脓血交流。唯愿如来。为我等辈。说其因缘。令知罪犯。
尔时世尊谓阿难曰。乃往过去贤劫之中。众生寿命二万岁时。有佛出世。名迦摄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彼龙王。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作三藏比丘。厌怖烦恼。修远离行。于空闲处。习奢摩他。从定出已。日已过中。入彼聚落。而行乞食。或有所得。或无所得。为人所呵。生诸烦恼。出其聚落。至阿兰若。伊罗树下。往返游行。因以两手。而取其叶。如是数四。摘已复摘。碎以弃之。时佛知已。呵彼比丘。为说戒相。俾令悔谢。彼不信受。而作是言。此无情物。何咎之有。由二因缘。受斯苦报。过时乞食。生于龙中。由不信故。生伊罗树。
佛语诸比丘。彼伊罗叶龙王。作少恶因。今受多苦。自作其因。自受其果。非外地界水火风界。而能招集。皆由内心之所造作。
若诸有情。毕竟乐作非法黑业。于恶趣中。定受苦报。若诸有情。毕竟乐作清净白业。于人天中。定受乐报。若诸有情。所作之业。善恶相参。杂受其报。是故比丘。于彼黑业。毕竟莫造。于彼白业。决定修作。果报卒至。犹如瀑流。善恶之业。影响无差。如有颂云。
设经无量劫 彼业不能坏
果报成熟时 众生决定受
佛言。汝等比丘。当依佛语。如理思惟。于诸禁戒。不应少犯。是故我今委细分别毁戒过患。为令有情。深生怖畏。永断诸恶。勤行众善。汝等比丘。于此经典。为人演说。成就福盖。
是时会中尊者阿难陀白言。世尊。是持戒相。云何了知。佛告阿难。欲入佛法。先持五戒。谓不杀生。离不与取。远欲邪行。断虚妄语。饮酒放逸。如是行相。各各了知。阿难。在在处处。城邑聚落。有诸善人清信士女。依止善法。乐持净戒。发生净心。于此五戒。尽其形寿。而能奉持。
如造作福业经说。云何持戒得成福事。若人能于一切有情。不行杀戮。是人得名持不杀戒。杀生者。从初起心。决定当杀何等物命。或令他杀。起加行心。正断彼命。剸割受用。是人名为得杀生罪。
若人于他所有财物。离不与取。是人得名持不盗戒。偷盗者。谓于他物。不与而取。或行劫掠。或他遗忘。隐而不与。乃至从初。起加行心。盗其物已。是人名为得偷盗罪。
若人能离一切染欲。或于他色。不生侵犯。是人得名持不淫戒。欲邪行者。非亲族家。衒卖里巷。生染欲处。皆不应往。或他亲眷。常所守护。巧设方便。遗其珠璎。或他遭难而生强逼。如是起心。乃至所作。是人名为得邪欲罪。若人能离虚妄所说。发言诚谛。心口不违。是人名持不妄语戒。妄语者。谓见言不见。不实言实。如律中说。如有比丘。自远方来。或有问言。见某人不。彼实见已。答言不见。如是等类。得妄语罪。
若人于酒。诫已不饮。或风飘香。亦不欲嗅。是人名持不饮酒戒。酒有三种。一曰苏啰谓以米糪。和合造作。二曰梅哩。唯用根果。或花叶等。取汁而成。此二种酒。具色香味。因风飘香。闻皆欲饮。饮已迷醉。则生放逸。三曰摩[宁*也](切身下同)。此略不说。是三种酒。若乐饮者。是人名为得饮酒罪。又如难祢迦经说。摩[宁*也]酒者。不应造作。比丘饮已。引生放逸。损费财物。受用不充。增益瞋恚。或相敺击。恶言相加。多诸诤讼。已至失衣。裸形无愧。恶名流布。善人远离。废忘诵习大乘经典。减损智慧。增长无明。不敬三宝。父母宗亲。于族姓中。不为崇重。如是破戒。由饮如上三种酒故。生诸过失。是故应知。于杀生等。不复造作。常当远离。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第十一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第十二
龙树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今此略明持戒之相。始自诸根。任持密护。饮食知量。减除睡眠。常乐尊重。修诸梵行。闻昔受乐。不喜思念。复能显示沙门功德。出离轮回恶趣过患。近善知识。如理作意。乐闻正法。入解其义。除贪恚痴。断诸烦恼。袪虚妄想。增长明慧。专求解脱。不生疲劳。设有毁犯微细罪垢。悉能发露。而不覆藏。一切财物。心无悋惜。常乐惠施贫苦众生了知五欲多诸过患。于己眷属恩爱缠缚。生远离想。譬之深冤。独处林野。舍诸愦閙。不畜长物。异诸贪夫。有来求法。不生悭嫉。即为宣说。令其信解。能以慧剑。除烦恼贼。得诸善人尊重赞叹。堪受世间上妙衣服。卧具饮食之所供养于诸肉味。弃绝亡想。及世名利。心无希取。于善不善。二种业道。若作若止。决定信解。自入解已。除去我慢。以饶益心。为他演说。化诸外道尼乾子等。亦生信解。安住佛法。自三衣外余所有物。以清净心。而施与之。是人则为住圣种族。身心清凉。离诸热恼。了知六处。无有真实。犹如痈疽。为物所覆。常为烦恼蚊虻咂食。诸有智者。勤求方便。依正念处。及八圣道。善法香烟。而薰屏之。了知五蕴。犹如芭蕉。若生贪心。作不坚想。由彼贪故。失坏正道。先制诸根。令不散乱。渐令修习住三摩地。了知境界。本性唯苦。犹如棘林。稠密难越。亦如尘垢。坌污有情。以正法水。而澣濯之。如是观察。彼蕴处界。生长诸惑。不可爱乐。此明持戒。而有二种。一者不清净持戒。二者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二比丘。精进持戒。各处一方。善名远布。时诸人民。咸仰其德。共诣彼所。亲近供养。是时有王。名迦尼瑟姹。闻二比丘护持净戒。与诸臣从。往至其所。见彼耆年。威仪整肃。修习禅定。乃生敬心。先意问讯。王曰。大德。如此持戒。欲何所求。比丘白言。我意来世愿作国王。王闻语已。不生忻乐。云何持戒。无慧拣择。返趣轮回生死缠缚。汝为诳惑诸天人民。我今于此。不应供养。如是持戒。名不清净。复诣新学比丘之处。王乃问曰。汝今持戒。欲何所愿。比丘白言。承王顾问。我所求者。愿成菩提。利乐群品。王闻是说。心大欢喜。如是持戒。则非错谬。离诸垢染。名为清净。我今应作最上供养。如是沙门。发广大心。帝释诸天。皆应供养。时诸人民。闻王称赞。皆共合掌。礼比丘足。王乃顾彼诸侍臣曰。各持所珍。而以奉施。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如世尊说。有十种缘。名不清净持戒。一者摄取损害。二者深着染欲三者不求出离。四者常生懒堕。五者遍计希求。六者退失正行。七者邪命自活。八者失安隐乐。九者寡闻不学。十者废忘诵习。
云何名为摄取损害。谓于国王王子大臣。惧其威势。常当远离乃至种种诸恶律仪。比丘设为渴乏所逼。不应于彼。求水而饮。未断烦恼。未得神足。不能自调。多生惊怖。
云何名为深着染欲。于五尘境。邪思相续。自性纵逸。废善修作。
云何名为不求出离。舍于胜处。而趣非处。复毁胜处。赞五欲乐。
云何名为常生懒堕。数数思念过去所作非义利事。互相执诤。恃己所有资生之具。受用随意。而生憍慢。多于耆年有德之人。不能致敬。託事不起。云何名为遍计希望。谓于知识同梵行者。互相谄赞。苟求利养。
云何名为退失正行。乐造诸恶。违越戒法。无善方便。起对治道。
云何名为以邪活命。畏己难养。心无止足。如律中说。邪命比丘。作非律仪。矫现异相。于大众中。自矜己德。多言无耻。犹如狂犬。或恃种族。多闻论议。或于非时。为他说法。虽有少德。为贪利故。彼闻法者。多不信受。闻有人言。于某方所。有婆罗门大族长者。施诸衣服种种资具。即至彼所。谓长者言。我为耆德。当以最上奇妙之物。愿先见施。是时长者恐生諠竞。不违其意。而给与之。僕吏见已。咸生轻毁。所施不与。摈遣令去。时彼比丘。心生忧恼。于长者前。而作是言。我先不欲诣劣种姓。求诸所须。今既无得。住亦无愧。彼虽下族。亦能喜舍。如是比丘。巧言诡诈。以多求故。心常热恼。
云何名为失安隐乐。彼持戒者。当应安住不苦不乐处中之行。非如外道尼乾子等。坐卧棘刺。五热炙身。虚受勤苦。一无果利。若着于乐。亦无所证。但增放逸。后招苦报。
云何名为寡闻不学。外虽防恶。内无明慧。一向颛愚。不能谘问。
云何名为废忘习诵。但思饱食。不能进修。充饫肠胃。不净流溢。实非沙门。自称梵行。犹如鸣螺。但驰虚声。如是十缘。随具一种。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诸修行者。应当了知。
若人深心决定信解。乃至小罪。生大怖畏。当知是人。善住净戒。如律中说。有一长者。市得一僕。既幼且贫。卖身自济。然彼内心受持佛戒。忽尔长者使令杀生僕即白言。长者正人。云何遣人而为杀业。于善不善。要当分别。为持佛戒。弗敢从命。长者感悟。乃止其杀。
复有国王。名计罗迦。常以严刑。而治于世。若彼民庶。有诸过咎。摄属官者。悉当诛戮。时有一人。临当被害。彼旃陀罗稽首王前。我今发心。始受佛戒。于诸罪人。誓不行杀。乃至蝼蚁。亦不损害。王曰汝遵佛戒。违拒国令。既无所用。养汝何益。时旃陀罗复白王言。我今决定。不毁净戒。愿王试观。帝释诸天。尚于佛制。无敢违越。况我辈乎。王曰。实尔。当以严刑。先断汝首。旃陀罗曰。我今此身。摄属于王。然于后世。更有余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当得世间上妙快乐。乃至诸天。随意愿往。于未来世。乐求善法。增长信进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涤贪等三毒垢染。净尽无余。决定当得预流等果。乃至如来净妙法身。作是愿已。于大众前。高声唱言。我今此身。从因缘生。于刹那顷。必当就尽。为护佛戒。心无忧怖。王闻是说。益增忿怒。即勅使者。驱旃陀罗。于尸陀林。而断其命。时诸人民。咸生惊叹。乃相谓曰。此大丈夫。甚为希有。为护佛戒。捐其躯命。
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匪拘小大种姓高下。但能深心。具诸惭愧。决定信解。而不毁犯。则得名为清净持戒。
此中复明不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一比丘。修远离行。栖止岩谷。忽于夜中。自取麨食。由怱遽故。而破其器。时众闻已。诃彼比丘。虽处山间。而非时食。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本婆罗门。后依佛法。出家修道。乐于旷野。单己而居。由惯习故。常于夜分。摺去袈裟。蹲踞而坐。有先徒属。忽来省问。乃语彼曰。此若无人。汝可入彼菴罗林中。採果持来。弟子受教。即住彼所。乃为主者之所执缚。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住阿兰若。修寂静行。入里乞食。悞过淫舍。彼女问曰。持戒比丘。何故来此非解脱处。若乐和合。当入火坑。如是比丘。难居空闲。不善观察。为彼讥诃。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住阿兰若。然实无德。自谓有德。随诸商人。入于大海。暴恶黑风。非时而起。波涛汹涌。咸生惊怖。水族诸兽。摩竭鱼等。交横往返。触坏船舫。彼诸人众。纷扰悲号。或得浮济。或为沉溺。时老比丘。坠水中已。顾己衰朽。命不能脱。即解浮囊。与其同伴。彼既得已。多取珍宝摩尼珠等。遂丧其命。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次复明彼清净持戒。有一比丘。涉于远道。乃为贼辈。悉夺其衣。中有一人。先作沙门。知其护戒。语彼徒曰。以草系缚。舍之而去。比丘专念佛所制戒。一切草叶。不得挽绝。伏于道侧。不敢少动。遇王畋猎。遥见疑是裸形外道。我慢不起。即往诘之。知是比丘。为护净戒。不伤草叶。王叹希有。乃令释之。为设饮食。复施其衣。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自远方来。欲往供养如来舍利。途涉辛勤。欲求水饮。第一比丘。为渴所逼。不暇观视。即饮其水。第二比丘。虽亦渴乏。验水有虫。谓其侣曰。宁自渴绝。无伤他命。不应违犯世尊戒律。端坐林下。忍渴而终。以是缘故。生忉利天。见佛闻法。证预流果。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优婆塞。久修梵行。忽尔其舍为火所焚诫诸子曰。汝慎勿以有虫之水。而沃其火。所以者何。我护水中微细诸虫。不顾财货。岂为少利。而堕恶道。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是故智者。应当安住清净持戒。毕竟远离不清净持戒。当知如来出现于世。常乐利益一切有情。闭恶趣门。示生天路。烧烦恼薪。拔贪欲本。化诸众生。舍家离缚。皆令获得吉祥安乐。究竟超越生死瀑流。乘智慧舟。到于彼岸。渐次圆证菩提涅盘。建大法幢。摧诸外道。我慢高举。诸不善行。皆使发心。勇勐精进。以正法水。洗其渴乏。彼闻法已。依教修学。积集法财。功德宝藏。安住神通。出离三有。了胜义谛。住解脱处。如是持戒。诸佛所赞。当知是人。为世间眼。能导众生。至安隐处。亦如明灯。能破痴暗。如清净水。能涤罪垢。如妙良药。疗烦恼病。如大医王。善拔欲箭。如世良田。生功德苗。善能教示懈怠众生。令生喜心。乐持净戒。
若人乐作不善业道。如冤同居。必遭损害。如依外道婆罗门法。而求出离。返招殃咎。当依往古诸佛教法。袈裟幖相。以求解脱。则能销灭诸不善根。令诸魔军。生大忧怖。以智慧力。断除烦恼。得大名称。离诸衰患。究竟成就妙菩提道。如说马鸣智者坚持净戒。善说法要。现生获得名闻义利。复生天中。受胜福报。增长明慧种种功德。当知善能持净戒者。犹如贫士。获其贤瓶。随所求者。皆得如意。常当精进。恭敬守护。如事师尊。无疲劳想。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如世尊说。清净持戒。则能获得十种功能。一者由持戒故。凡所施为。无有错谬。不生烦恼。心常喜悦。由喜悦故。深心乐法。由乐法故。身得轻安。由轻安故。受胜妙乐。由妙乐故。引生禅定。由得定故。了知实际。了实际故。安住菩提。弃背障染。住无我智。则能永断微细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向涅盘界。二者由持戒故。所有三业。不造众罪。远离恶趣。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所作福业。众善现前。随意往生。胜处受乐。三者由持戒故。美名流布。闻者称赞。四者由持戒故。睡安觉安。身心无恼。五者由持戒故。常得诸天爱念守护。六者由持戒故。处大众中。心无怯弱。七者由持戒故。不为非人。伺求其短。八者由持戒故。得诸恶人。视如亲族。九者由持戒故。所须无乏。不假希求。常得善人恭敬供养。十者由持戒故。所愿随心。皆得成就。若欲求生最上种姓。大富长者。婆罗门家。或复求生六欲诸天。乃至色界无色界天。或求离欲阿罗汉果。寂静解脱。咸得如意。如是持戒。所获功德。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若我具足次第宣说。穷未来际。亦不能尽。如向所明。持戒功能。何人曾获如是胜报。如佛大僊。皆悉成就。从初发心。修持净戒。乃至获得三明六通。力无畏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美妙分明。圆满无减。绀发右旋。如蜂黑润。项[佩-一]圆光。犹如满月。面貌端严。如莲华敷。形仪挺特。如融金山。双足平正。妙善安住。身肢圆满。如尼俱律陀树。常以爱眼。视诸众生。凡见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济。出离恶道。于诸世间。而无与等。故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诸众生。受持净戒。则能获得如上功德。与诸如来。等无有异。善能利乐一切有情。故布施后。明彼持戒。次第行相。如前已说。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乐行施戒。为人显示。则为具足成就福盖。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第十二
上篇:那先比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