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集解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一(序经题)

皇帝为灵味寺释宝亮法师製义疏序。

 道生法师 僧亮法师 法瑶法师 昙济法师 僧宗法师 宝亮法师 智秀法师 法智法师 法安法师 昙准法师

此十法师经题序。今具载略标。序中要义。八科如左。

 释名第一 辨体第二 叙本有第三 谈绝名第四 释大字第五 解经字第六 覈教意第七 判科段第八

大般涅槃经义疏序(明骏桉谨写 皇帝为灵味释宝亮法师製)

非言无以寄言。言即无言之累。累言则可以息言。言息则诸见竞起。所以如来乘本愿以託生。现慈力以应化。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反八邪而归一味。析世智之角。杜异人之口。导求珠之心。开观豢之日。救烧灼于火宅。拯沉溺于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二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卅四问。参差异辨。方便劝引。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有本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牆玉室。岂易入哉。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负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流通先觉。孳孳如也。后生晚进。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勅亮撰大涅槃义疏。以九月廿日讫。光表微言。赞扬正道。连环既解。疑网云除。条流明悉。可得略言。朕纵名暇日。将欲览焉。聊书数行。以为记莂云。

桉。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反迷归极。归极得本。而似始起。始则必终。常以之昧。若寻其趣。乃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有不在今。则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所以为常。常必灭累。复曰般泥洹也。般泥洹者。正名云灭。取其义训。自复多方。今此经明常。使伏其迷。其迷永伏。然后得悟。悟则众迷斯灭。以之归名其唯常说乎。又菩萨住斯经者。则已伏灭诸累。虽未造极。便能示般泥洹。众示无妙泥洹。复以无不示为大也。更用兹称经。盖是重美尽善矣。

桉。僧亮曰。此是如来神道之极号。常乐八味之都名。涅槃是异俗之音。音有楚夏。前后互出。乃有三名。谓泥洹。涅槃。泥曰。言涅槃者。中正天竺之音也。名含众义。此方无一名译之。存其胡本焉。般涅言不。亦名为无。槃者名生。名灭。名因。名相也。生是八苦之本。佛既无之。不生也。寿与太虚等量。不灭也。不从作因得。故无因也。体无十相。无相也。无学地法。皆是其体。略说三相。以标神道。一般若。二法身。三解脱谈般若。则三达之功显。论法身。则应化之理同。言解脱。则众德所以备也。语此三法。足明神道之极矣。大者明其常故。亦以大我大乐大净故。后有释也。如来始自道场。终于双树。凡三说涅槃。二是方便。一真实也。初开三究竟。是一方便。但说解脱。是涅槃。而身智是有为也。二方便中。说法华破三究竟。而身智故。是有为耳。今双树之说。身智即涅槃。谓究竟无余之说也。经者。胡音修多罗。修多罗名含五义也。

桉。法瑶。夫涅槃者。盖穷原之宗会。数尽之大归。其为体也。妙绝于有无之域。玄越于名数之分。言之不能尽称之不能讫。然非称无以拟极。故寄称以拟之非言无以显实。故因言以显之。其为目也。总莫之大。故称苞众理。名冠众义。故曰一名之中。有无量名也。是则宗音。无以译其称。晋言无以代其号。故欲以此音而当者。失其旨。此名而对者。乖其致。是为有称之极言。犹不能究。况无称之极乎。是以涅槃至号。其义赡博。折而辨之。则弥论无穷。岂唯般若等三。以极其致。但略而举其要者。是以径此三名。入于涅槃。伊字之譬。不亦宜手。然则此三。名殊而实同。非体异者也。如其体别。则涅槃同于因成假名法也。虚而非实。岂得称曰常乐者哉。

桉。昙济。夫大涅槃者。盖是大圣神道之极号。八味之都名。此是垂终之道教。放言异唱。故制名不同。成天竺之音。义有苞含。此方无一言以当之。故推义不一。亦言无生。复云无灭。亦言无为。亦言无相。所以言无生者。永绝于四生。所以言无灭者。量齐太虚。故称无灭。所以言无为者。不为生灭之所为。故言无为所以言无相者。体绝十相。故言无相也。涅槃者。敢无学地诸功德。尽为涅槃体也。略举三事。以称遂焉。三事者。般若法身解脱。语般若。明智周万境。辨法身。明备应万形。称解脱。明众累不生。智周万境。故三达之功显。备应万形。故能殊方并应。众累不生。明神道苞含。所以成也。所言大者。有大我故。下有文言。譬如有一秘方。摄一切方。此经亦尔。多有苞含。所以尔者。从于鹿野。终于双树。凡三说涅槃。一明初鹿野说。三乘各有别涅槃。二明三乘同一涅槃。三明真教。破二方便。说身智即涅槃。以是故。多有所含。故称为大。经者。胡言修多罗。含有五义。一能生。二微发。三涌泉。四绳墨。五华鬘。或以文为经。或以理为经。或四十卷文字。尽为经体。所以言能生者。此文行者寻求。能生善根也。所以言微发者。善根渐增。如初以三归。次以五戒。如是乃至得道。故有微发之义也。所以言涌泉者。譬文表理。不可穷尽。故如泉也。所以言绳墨者。绳本辨木曲直。明此经辨耶正之理。依文可知。故知绳墨也。所以言结鬘者。华散在地。不为人用。以綖贯穿。以成人首饰。若不以綖贯。不为人用。明若不以文辨理。于人无用。以文辨理。于人有用。故如綖也。虽有此义。今言经。五义之中一也。得结鬘义也。

桉。僧宗曰。此累尽之都名。万善之极称也。大者一谓教大。二谓理大。何者。始于鹿园。讫至法华。辨因果未满。明境行不周。所以为小。此教圆备。所以称大也。昔三乘涅槃。非实究竟。是道理中小。今明法身般若。在乎众累之外。是道理中大。所以言大也。涅槃者。天竺正音。此言解脱。谓脱于万累者也。累患既息。体备众德。今略举有三。可以贯众。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也。妙有清净。体无非法。故言法也。妙体介然。异于太虚。故曰身也。澄神虚照。鉴无不周。故曰般若。道高万惑之表。体无垢累。故称解脱也。此三德者。体一而义异。一体之上。义目有三。而今所以唯录取解脱。以标经者。有三义。一明理在万惑之外。二者斥昔解脱。何者。以昔日小乘。患身智起动。求灭此患。情凭解脱。以身智俱尽。是孤解脱。故知小也。今日所明。体备众德。带法身般若。以常存故。以称大也。经者。谓三世诸佛。从凡至圣。莫不经由于此也。

桉。宝亮。夫至灵幽寂。体踰有无。凝照虚湛。妙过数表。其旨绝于生死。超有为于言境。故大觉垂悲。以被苦为本。但群品根异。则教成五别。犹物迷障重。未能安深。所以先开方便之说。资今圆常之旨也。众生既蒙昔教以习心。便稍涉虚以入道。体常无常。二轮双彻。鉴生死为不有之有。涅槃为不无之无。既安真而悟理。识苦空而断迷。自非修行入道发理缘之知。则烦惑不遣。生死难除。故今教之兴。开神明之妙体也。辨生死。以二苦为本。明涅槃。以常乐为源。妙质恒而不动。用常改而不毁。无名无相。百非不辨。今涅槃之音。就用而得称。是出世法之总名。贯众德之通号。代生死之要目。美无余之极说。障累既尽。万行归真。无德不满。众用皆足。转因字果。名大涅槃。故下文言。若一德不修。则不得称大涅槃也。然斯之语。乃是方土之音。圣既出于彼国。此亦无名以正翻。但文中训况指义释而已也。然其德渊旷。难可备举。今略陈其枢要。理可有三。故哀叹品明。谓正法宝城。及秘密藏也。二标别德。三寄功用。其义云何。夫涅槃无体。为众德所成。故取况宝城。喻于斯旨。非二乘所守。瓦砾而非宝也。既体备万工。亦何宝不满。但昔教未明。今说始彰。隐实显权。非秘密如何。二举别德者。功德品云。谓大常大我大乐净等。此是成涅槃之胜因。故据别而标美也。体无生灭。故称曰常。八用自在。谓之为我。寂然无苦。目之为乐。尘秽永尽。名之为净。体相无边。便名为大。此乃是赞叹之辞。裒美之称也。三叹其工用者。故师子吼品称谓。归依洲渚也。能使物免苦而永安。离河而登洲。越四流之渊海到无为之彼岸也。若寻其名用理数忘言。故圣化奖被谈德万端。是以就开宗之始。借喻于伊字云。三点不纵不横。异昔有余无德之说。明具法身般若解脱也。然此三乃化道边要。复贯通于诸德。亦表异因中之色心。显佛果之胜用。无感不应。称曰法身。嘱境皆明。谓之般若。即体无累。便名解脱。明一一之德。皆非涅槃。要总为其体。故下名字功德品中。借八味甜苏为叹也。谈真俗。两体本同。用不相乖。而闇去俗尽。伪谢真彰。朗然洞照故称为佛。此经既于出世法之中。开出世之教。引外凡之近资。接下愚之要道。斯理圆而益人。体无为而进德。但文博而旨幽。乃寄述于后释也。经者以经由为义。凡学者若不由此理教。则无容得解。故以经之一字。贯斯一部之文理也。

桉。智秀曰。斯盖圆极至德之总名也。若备称旧本。应云摩诃般涅槃那。夫道绝百非。而理归一致。归一致故。则有识斯成。绝百非故。则无言可极。然既因迹见名。亦寻名知本。但名迹之兴。乃肇自天竺。在我大梁。亦理应有称。而弘道之近。既发彰西域。未测此方。何以译翻。是以先贤后哲。皆修旧本。述而无作。故题之经首。体德名也。夫名以名体。体故有德。体者圆极妙有之本也。德者波若解脱之流也。谈德乃众。论体唯一。名虽有殊。实则无异。何者。即圆极之体有可轨之义。名为法身。有静照之功号为般若。有无累之德。称之解脱。是则解脱之体能照。亦能照之体解脱。更无别体。而有众德也。故以涅槃。总名冠目。圆体名总。体圆故。备含众义矣。下经文名字功德品。以众义释于名云。八味具足。名大涅槃。八味者。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也寻此经致教之意。如来化始鹿园。旨穷鹫岳。唯明道极灰尽。善必菩提。未辨含情抱气。悉成无等。但说寿量长远。复倍上数。未明正觉虚凝。湛焉不灭。今此经者。以至极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明阐提。则正因无改。辨法身。则圆果嶷然。所谓无余之至教。究竟之极说也。经者经由义也。天竺以诠理文。总曰修多罗。修多罗者。备含众义。何者。如出生微发涌泉绳墨之流也。至于经由之义。亦其一耳。但梁之坟籍。皆以经为目。是以通方之士。简繁从略。举要而称焉。进不乖含总之一义。退且循俗而得简也。

桉。法智曰。夫言象生。自数内形名。起于累中。至人神道。既无象无言。岂复有其形名者哉。圆道不可以遍称。故以该德总名。强谓之涅槃。此天竺之音也。具存胡名。应言般涅槃那。外国此名有多义。兹土无音以反之。故存胡而名焉。既寄名为其名。寄有言乎而以言。言理者。亦是寄言也。若可寄言。请试言之。源涅槃为理。超注数之表。绝冥朕之外。语其幽彻。斯在于本有者也。所言本有。乃是玄指未来隔世为有耳。不言现在同世有也。若以未来为有。则禀识之类。源本未造因时。已自有之。故言本有也。若未造因时。本自有之。则不待业缘为其始。故非始造矣。既非始造。故说此未来。不同三世。要待造业。方得为有也。虽本自有之。然未来未起。已来用故。故须了因。然方应欲显其果体圆满具足。故为之置名。是则万德之义。无非涅槃义也。故始开伊字。便寄三德。以明涅槃。表异昔说也。何者。昔教以身智是有为。未脱果缚。须灭身智。始是无为说此灭法。为无为解脱也。若此灭法。可得说为解脱灭度无为乐净诸义。故对生死即说之。为无余涅槃也。是为昔说涅槃。亦有多义。但不得说身智耳。所以三事俱无也。今既无余极教。有异于昔。必须存三德。即身智而为解脱矣。存三德者。显三德一体。为涅槃法。法皆有德。为涅槃义也。三德体为涅槃法者。经言法名自体故。以体为法也。三德为涅槃义者。以三德在法。则法有三义。故三德义。皆为涅槃义也。言法身为涅槃义者。法以法则为用。身是体之异名。良以。其体可法。故名为法身。今常住涅槃。既有体可法。故以法身义。为涅槃义也。般若义为涅槃义者。般若以鉴解为功。常住涅槃。既言有体。则无知而无不知。即是般若。故以般若义。为涅槃义也。解脱义为涅槃义者。解脱以脱缚为义。常住涅槃。其体虽在。然因缚果缚。二俱解脱。故以解脱义。为涅槃义也。昔说涅槃。既言身智二俱尽灭。所以二俱明之。其余诸义。二教通有。事同解脱。略而不辨也。唯我义功在觉者。涅槃是法宝。人法既殊。无俟有释也。若凡是万德义。皆为涅槃义。则法是圆法。名亦圆名。名法两圆。始尽至人神道之极致。故名涅槃也。复以大大之者。显其名理俱极也。昔二事尽灭。未是所以大。今明涅槃。其体圆满。理既应名。名不失理。名理俱极。始是所以大也。经者。唯金口所吐言理。乃得称经。弟子製作。非佛印可。不得称也。何者。经之字训。略有二义。一训言常。其二言由。常者。夫至人智极而后言。言必称理矣。众圣莫能改言。故言常也。出凡入圣。靡不由之。佛之所说。既穷兹二。故得称为经也。弟子所说。理有所未鉴。言有所未真。既于常由二义。有所未极。故不得称为经。是以维摩胜鬘。虽有所说。要须佛印可。方得称经。

桉。法安曰。涅槃之为名言乎。至极果也。此极果者。微过形声。妙绝筌寄。有累斯遣。是德必备。故能超踰生灭。凝然常存。何以言之。夫照法未穷。新知移其神。惑累为因。故其起必谢。今此极果。体无尘翳。为明因所生。嶷尔而常。不其宜乎。将以汲物。乃寄言三德。以其唯法为体。号曰法身。惑累斯亡。称为解脱。所照靡遗。谓之般若。法身一名。标其妙体。智断两称。举其胜德。略言此三。则已总摄众美矣。天竺一名。合此三训。此出一称。不穷其致。故仍彼胡音。用标经首也。大者。夫涅槃之名。名总众义。从因地未满。预有斯称。故加一大字。使宗致晓然也。

桉。昙准曰。盖是吉祥之灵府。生白之虚室也。捡因则行逾十地。覈果则妙极抠始。冥造弗能移。玄运莫之动。一寂孔神。此以常为宗也。然群美不可尽言。故偏寄三德。取其洞照虚明。目之般若。应不摇寂。字曰法身。结惑都亡。谓之解脱。三义既彰。涅槃称在。大是梁方之言。涅槃是西域通语。彼训多含。此方无以偏译。故直存胡本。以为题目。

标出叙中要义。

释名第一 辨体第二 叙本有第三 谈绝名第四 释大字第五 解经字第六 覈教意第七 判科段第八

  右八例

释名第一

桉。僧亮叙曰。如来神道之极号。常乐八味之都名。而此异俗之音。有楚夏之别。所谓涅槃泥洹泥曰也。涅槃乃中正天竺音也。名含众义。此方无以为译。法瑶。昙济。宝亮。昙爱。智秀。法智。法安。昙准悉同。而法瑶所叙。如有不同云。故曰一名之中。有无量名也。桉寻此而言是。则涅槃之名。非直止含众义。亦含众名也。又宝亮云。虽复同无翻译。不云名含众义。乃云训况指释义也。叙曰。圣既出彼。此方无以正翻。但文中训况指义释而已也。法安亦曰。训出众义也。道生曰。正名云灭。取其义训。自复多方。今此经明常。使伏其迷。其迷永伏。然后得悟。悟则众迷斯灭。以之归名。其唯常说乎。又菩萨住斯经者。则已伏灭诸累。虽未造极。便能示般涅槃。众示无妙涅槃。复以无不示为大也。更用兹称经。盖是重美尽善矣。慧朗述法瑶曰。此言寂灭。谓即心识不可得之名也。又述昙纤曰。此言无累。僧宗曰。此言解脱。寻无累之与解脱。名殊而义一。故是离缚之谓耳。然而解之与脱。俱是德名。无累之称。兼所去也。桉僧肇论曰。此言灭度。亦曰无为。盖是灭生死度彼岸。寂怕之谓也。会稽慧基。同彼云此言无为。智藏法云。同彼云此言灭度。明骏桉。虽无正翻译。而非众德之都名。乃是无累之总称也。何者。下文曰。般涅言不。亦言无。槃那言生。亦言灭。于是。具列无累之名。以为训释也。

辨体第二

桉。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反迷归极。僧亮叙曰。无学地法。皆是其体。佛略说三。以标神道。一曰般若。二曰法身。三曰解脱也。法瑶叙曰。涅槃至号。其义赡博。岂唯般若等三。以极其致。但略举其要。然则此三。名殊而实同。非体异者也。如其体别。则同因成假名之法。虚而不实。岂得称常。僧宗叙曰。累患既息。体备众德。略举其三。可以贯众。然此三德。体一而义异。就一体之上。义目有三也。宝亮叙曰。障累既尽。万行归真。无德不满。众用皆足。转因字果。名大涅槃。然其德渊旷。难可备举。略陈其要。理可有三。一谓正法宝城。二标别德。三寄工用。何者。夫涅槃无体。为众德所成。取况宝城。以喻斯旨也。别德者。谓大常大我等。此是成涅槃之胜因也。工用者。谓归依洲渚。能使物免苦。而获安也。智秀叙曰。体者。圆极妙有之本也。德者。般若法身解脱之流也。谈德虽众。论体唯一。何者。即圆极有可轨之义。曰法身。有静照之功。曰般若。有无累之德。曰解脱。是则即解脱之体可轨。亦可轨之体能照。更无别体。而有德也。桉旧所详习。有二种解释。一谓。圆极果体。真实妙有。非如假名。但以有用而无体也。一谓。涅槃无体。假众德以成。岂得不空耶。慧朗述法瑶曰。生死涅槃。义分为二谓十二因缘颠倒故有。即因缘无性。是名涅槃。岂待离烦恼已。有妙有可得而不空乎。故般若经云。设有法。过于涅槃。亦说如幻如梦矣。又述纤爱宗等旧释云。万行得圆极之果。果体是实。而随德立义。非假众义共成一体也。法安曰。涅槃虽假众德为体。而异五阴成人也。何者。人及五阴。假实斯空。今涅槃虽空。而众德是实也。

叙本有第三

桉。道生叙曰。归极得本。而似始起。始则必终。常以之昧。若寻其趣。乃是我始会之。非照今有。僧亮叙曰。般涅言不。亦名为无。槃者名生。亦名为因。不从作因所得。故无因也。宝亮叙曰。辨生死。以八苦为本。明涅槃以常乐为源。妙质恒而不动。用常改而不毁。无名无相。百非不辨。今涅槃之旨。就用而得称也。若谈真俗。两体本同。用不相乖。而闇去俗尽。伪谢真彰。朗然为佛也。法智叙曰。幽微难解。在乎本有也。所言本有者。乃是玄指未来隔世为有耳。不言现在世有也。禀识之类。源本未造因时。已自有之。故言本有。是则不待业缘为其始。故非始造矣。故说此未来。不同三世。要待造业。方得为有也。虽然未来未起。未为已用。故须了因。然后方应也。慧朗述法瑶曰。生死不断。由十二因缘。因缘无性。即是涅槃。岂是始有也。

谈绝名第四

桉。众议曰。旧所详习。有五种解释。第一妙极法身。寂怕无为。与真如等际。一相无相。岂言德所能及。虽复寄言以往辨。虽辨而绝言。犹因指以得月。月非指也。第二夫言方而理圆。难以辨述。神道冥漠。可会而不可言也。譬轮扁之斲轮。不能传妙于所授。世谛麁浅。尚难可言。况真谛深妙。而可名乎。第三所谓绝言者。法身之地。绝凡累之名耳。体是妙有尊胜。云何以尊胜之名。而不得耶。第四夫名字是相累之法。若召相累之地。则与所召相称。若无相之地。虽因召而得。终绝于召也。第五一切诸法。本绝名字。以此而谈。岂直法身。亦可目生死为涅槃。目涅槃为生死。今名字已定。谓涅槃绝于生死之名。为可贵耳。

释大字第五

桉。道生叙曰。有不在今。则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所以为常。常必灭累。僧亮曰。大者。明其常故。亦谓大我大乐。后文自有释也。僧宗曰。谓教大理大也。教大者。此说之前辨因果境行。并未周圆。今日所明究竟了义。故言大也。理大者。昔日三乘涅槃。非实究竟。理中为小。今日身智解脱。在乎累外。理中为大。故言大也。宝亮曰。体相无边。名之为大也。法智曰。理既应名。名不失理。名理俱极。故言大也。法安曰。昔日虽有涅槃。体德未圆。不得称大。今日体圆德备。故称大也。

释经字第六

桉。僧亮叙曰。经者。胡音修多罗。名含五义也。僧宗叙曰。从凡至圣。经由此理也。宝亮曰。学者所由得解也。以此一字。贯一部之文理也。智秀曰。天竺以诠理之文。总曰修多罗。备含众义。如出生微发涌泉绳墨华鬘之流也。至于经由之义。盖其一也。法智曰。有二训。一曰常。谓称理之言。众圣莫能改也。二曰由。谓出凡入圣之所由也。法安曰。经者。训释有二种。一曰常。二曰法也。外国修多罗。有众多义。亦曰涌泉。亦曰绳墨。今以常义。代彼涌泉。明流注而不竭也。以法义。化彼绳墨。明规矩暮则轨靶不没也。

覈教意第七

桉。僧亮叙曰。如来始自道场。终于双树。三说涅槃。而二是方便。一是真实。何者。初开三究竟。谓一方便也。但说解脱。是涅槃身智。是有为也。二方便中。虽说法华破三究竟。而身智故。是有为也。今双树之说。身智即涅槃故。谓究竟无余之说也。宝亮叙曰。群品根异则教成五别。犹物迷障重。未能安深。所以先开方便之说。资今圆常之旨。蒙昔教以习心。稍涉虚以入道。体常无常。二轮双彻。鉴生死为不有之有。涅槃为不无之无。既安真而悟理。识苦空而断迷。自非修行八道发理缘之知。则烦惑不遣。生死难除。故今教之兴。开神明之妙体也。故开宗之始。借喻伊字。不纵不横。异昔有余无余也。僧宗叙曰。今所以唯录取解脱以标经者。有二义。一明理在万惑之外。二者斥昔解脱之执。昔日小乘。患身智起动求灭此患。而凭解脱。是故用今之胜。以代昔也。智秀叙曰。如来化始鹿园。旨穷鹫岳。唯明道极灰尽。善必菩提。未辨含情抱气。悉成无等。但说寿量长远。复倍上数。未明正觉虚凝。湛焉不灭。今此经者。以至极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明阐提。则正因无改。辨法身。则圆果嶷然。所谓无余之至教。究竟之极说也。

判科段第八

桉。僧亮曰。经出未尽。现分可为四别。第一劝问。第二问。第三答问。第四法轮证也。桉昙爱曰。大分有十别。第一序说。即序品也。第二正说。从纯陀品。讫金刚身品也。第三流通说。从名字功德品。讫四倒品也。第四佛性说。从如来性品。讫月喻品也。第五叹经功能。从菩萨品。讫现病品也。第六明依经修行。即五行也。第七出行体。有功德之义。以向佛果为行义。由功而德为功德义也。第八料简。上所明佛性。即师子吼品也。第九犹是料简佛性。广辨树王下以来。及今日所明之旨。举彼善星断根之事。即迦叶品也。第十明流通。命憍陈如。度十外道。从憍陈如品讫经也。桉昙纤曰。大分此经为两别。前略后广。就略门中。分为五段。第一序品也。第二开宗。明常住因果。从陀品。讫哀叹品。第三问。从长寿品讫问也。第四答。从赞迦叶。入大众问品后也。第五付嘱。从尔时大众白佛讫品也。就广门中。分为五段。第一广果。即现病品也。第二广因。即五行也。第三广流通。即十功德品也。所以流离光远来。正为明弘通故也。第四广佛性即师子吼迦叶两品也。第五广付嘱。从憍陈如品。讫经文也。桉昙济曰。大判凡有三段。第一劝分。第二问分。第三答分。从如是我闻。至迦叶发问。劝分也。从答问。讫憍陈如。答分也。桉僧宗曰。经之始末。凡有五别。第一由序。即序品也。第二略开常宗。从纯陀品。讫新旧医也。第三广明常住。从长寿品。讫迦叶品也。所明因果境行。粗已周矣。将欲付嘱。第四先破外道。从憍陈如品。至阿难何在也。文旨既毕。应须付嘱。是以。第五顾命受持之人。从阿难比丘今何在。讫经也。

桉。宝亮曰。此经大致有四别。有一从此讫老少二人譬。劝问也。第二从多罗聚落迦叶。以下。发问也。第三从佛赞迦叶以下。竟迦叶。答问也。第四从憍陈如讫经。付嘱流通也所以第一通为劝问者。此经正以问答为宗。自双树以前所说半字。皆不了义。欲令众生有疑应问也。

桉。道慧记曰。大判此经有十别。第一序说。即序品也。第二正说。从纯陀。讫金刚身也。第三流通说。从名字功德。讫四倒也。第四佛性说。从如来性。讫月喻也。明所以得常者。以本有佛性故也。第五叹经。即菩萨一品也。第六证成常住。明不食而现食。不病而现病。不灭而现灭。即现病品也。第七明所得。无病者由行故也。即五行十功德也。第八境界明义为成于行。即师子吼迦叶也。第九破外道说。即憍陈如品也。第十嘱累说。从阿难何在。竟经文也。

桉。道慧又撰曰。此经有十别。第一序品也。第二开宗。即纯陀品也。第三会通。即哀叹品也。第四流通。从长寿品。讫现病品也。第五明因。即五行也。第六明果。即十功德也。第七明佛性。即师子吼品也。第八辨始终。即迦叶品也。第九破外道。即憍陈如品也。第十嘱累。即顾问阿难也。桉。法安曰。此经分为二别。初讫大众问品。为前说也。末从现病品讫经。为后说也。就前说中有五段。第一经之由序。从序品。讫卅五问。第二正明经体。从答问始。讫名字功德也第三明流通人法。从四相品。讫四倒品也。第四明佛性。从佛性品。讫月喻品也。第五叹经嘱累。从菩萨品。讫大众问品也。就后说中分为五分。第一由序。即现病品也。第二重明涅槃因果。即五行也。第三明流通功德。即十功德也。第四重明佛性。即师子吼迦叶也。第五重更嘱累。憍陈如品竟经也。

桉。智秀曰。此经广略有二别。第一略门。从序品。讫大众问品也。第二广门。从现病品。讫憍陈如品。就略门中有三段。第一由序。即序品也。第二正说。从纯陀入大众问品也。第三付嘱。从大众问品中。尔时大众白佛。讫品也。就广门中有两段。第一广前正说。从现病品。讫迦叶品也。第二广前付嘱。从憍陈如品。讫经也。

桉。法智曰。此经大判有两别。第一经家序说。即序品也。第二正说。从纯陀品。讫经也。所以无付嘱者。传译未尽。就正说中。分为六段。第一纯陀哀叹两品。为开宗。第二从长寿品。讫现病品。可为随问说也。第三说五行。示闻经人修行之法也。第四说十功德。明行人所得之功德也。第五师子吼迦叶。明因果佛性也。第六憍陈如。化外道说也。

桉。昙准曰。此经不出三别。第一序。即序品也。第二正说。从纯陀品。至阿难何在也。第三流通。从顾命阿难。讫经也。又撰曰。此经有八别。第一序。即序品也。第二开宗。即纯陀哀叹二品也。第三明缘因境及经功德。从长寿品。讫四倒品也。第四明正因佛性。从如来性品。讫现病品也。第五广缘因行。从五行讫十功德也。第六广正因性。从师子吼。讫迦叶品也。第七广明果相。即憍陈如品也。故云因灭无常色。获得常住解脱色也。第八付嘱。从阿难何在。竟经也。

明骏桉。大分此经。可为三别。第一叙述。即序品也。第二略说。从纯陀。讫大众问品也。第三广说。从现病品。讫经文也。就略说中有三段。第一开宗劝问。从纯陀。讫老少二人譬。第二问答。从多罗聚落迦叶发问。入大众问品也。第三略付嘱。从大众问品中。尔时大众白佛。讫品也。就广说中有三段。第一广前开宗。即现病品也。夫食为生本。病为灭因。前纯陀品。因食以明现生。此品因病以明示灭。第二广前问答之旨。从五行。讫憍陈如品也。此经所明。常住因果。境之与行。今以五行十功德。广行广因也。师子吼迦叶。广境也。憍陈如以广常果。故云因灭无常色。获得解脱常乐之色也。广略所明因果境行。粗已周悉。将欲教洽未来。化传永劫。若不摧彼异学。挫伏迷元。千载之下。终为流通之病。是以第三度诸外道以灭邪群。使弘通大士身心无碍。故曰广前付嘱从尔时诸外道以下。讫经文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一

 

上篇:阿弥陀经要解

下篇:大般涅槃经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品经游意

大品游意 斯道幽微。深远难测。无知无照。无名无相。...

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归依大智海...

金光明经疏

金光明经疏 沙门吉藏撰 法身幽寂寿无长短。至人绝虑有...

阿弥陀经义疏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一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稻秆经

佛说稻秆经...

佛说佛十力经

佛说佛十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注音版】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不退转法...

【注音版】佛说戒香经

佛说戒香经...

四明十义书

重刻四明十义书序 圆宗观道旷远深绝。必须禀宗匠之开...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

【注音版】佛教念诵集--朝时课诵

根据上海佛学书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诵集》(朝...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50句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人是自己观念的奴隶

心能做福,心能做恶,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狱,心是一...

【母爱深似海】一次打猎的经历

有一位老和尚给我讲述了年轻时一次打猎的经历: 一九七...

四姓平等,无胜劣差别之分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摩诃迦旃延...

【推荐】九十岁老母亲往生纪实

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母亲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卜...

【佛学漫画】文殊菩萨的化现故事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明旸法师、圆瑛法师念观音圣号救火记

1932年12月,天童寺里正在为修复庙院工作的两位油漆工...

他去养老院之前,留下了这一封信

我要去养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但是...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

小老虎修成阿罗汉

优波笈多修得阿罗汉果后,仍然继续在摩陀罗国的那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