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六(梵行品第二十)

 释七善法为梵行谓知法知义等 释十二部经 广辨四无量心 辨爱行人多集喜舍见行人多修慈悲 广释四无量定数 广释怨亲中人有九品义

梵行品第二十

桉。僧亮曰。以四等为体也。本是梵天道。仍本名也。亦云。梵是净义。圣行是自净。四等是净他。自净净他。故得梵名也。得具梵行者。先以七善自正。后能四等正人。称七善者。能具前四以治内。具后三以治外。皆自正义也。宝亮曰。大判此品。有四段。第一举七善为自行之体也。第二从四无量心以下竟六念。正谈外化。第三在体既显。便赞叹流通也。第四阇世证此经。能灭大恶。亦证慈悲有实益也。智秀曰。此品有五段。第一明梵行因。即七善也。第二明梵行体。即四无量也。第三明梵行果。第四叹经。第五以阇世为证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桉。僧亮曰。七善未即为梵行也。就七善中。前五自行。后二外化。能具七善。故能具四无量。成外化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如是一切名修多罗。

桉。僧亮曰。修多罗者。含五义。如经叙也。僧宗曰。知法。谓十二部经者。从如是我闻。讫欢喜奉行也。宝亮曰。谓知十二部经也。然此言即是法辩。能识法区分。名相体别。善达其旨。非法辨如何。是以今据之。以取池也。十二部经所明。理无不通。四谛十二缘等法。无一经而不明此理者。所以冠通诸部也。今明其部别者。遂所辨事义。以标其异耳。然十二部名。皆外国音。修多罗者。此称法本。亦言经本。能生观境之智。故称法本。若从如是我闻。下讫欢喜奉行。总于文理。通为十一部作本。正以此义。名修多罗。

何等名为祇夜经(至)更不受诸有是名祇夜经。

桉。僧亮曰。此言重颂偈也。长行已明。更重颂令显取此义。故表殊于余部。

何等名为受记经(至)号曰弥勒是名受记经。

桉。宝亮曰。天竺云和伽罗那也。昔未说四谛以前受记。但记云。十善生天。五戒生人。从通教后。明受记其当来成佛国土名号。谓之受记经。亦以取此受记义为别也。

何等名为伽陀经(至)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

桉。僧宗曰。除修多罗及诸戒律者。谓除重颂修多罗及重颂戒律也。宝亮曰。此除十一部云直说偈。谓不颂长行。亦以颂他为异也。

何等名为优陀那经(至)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

桉。僧亮曰。无问自说经也。比丘嫌佛定久。决疑无处。生此念也。寿命极长者。于人是久。于天则不久也。善哉为他不求己利。乃至少欲知足者断疑。欲度众生。致此释也。

何等名为尼陀那经(至)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

桉。僧亮曰。所因根本者。先说因缘。后说偈者。是也。僧宗曰。为因缘故说偈。不以偈为因缘也。宝亮曰。随有人犯罪。则因事制戒。故名因缘。以此制戒之因缘。得异于余部也。

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至)是名阿波陀那经。

桉。宝亮曰。此云譬喻经。理致虚玄。不可以真言取悟。若不假借外事。无以况所诠也。

何等名为伊帝曰多伽经(至)是名伊帝曰多伽。

桉。僧亮曰。名曰界经者。释迦出世。多辨法性。此经作如是名。过去诸佛作佛。作如是名。名如是语经。僧宗曰。此云如是语经也。过去世佛说经。作如是名字也。释迦名界。以其分别法相界别之义也。鸠留秦佛名甘露鼓。言以毒涂鼓。闻之病除。以理书上竹帛。闻见除病也。宝亮曰。通释迦一化之中所说。名曰界经。乃至迦叶佛名分别空。以过去事证今事也。

何等名为阇陀伽经(至)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桉。僧宗曰。此云本生经也。宝亮曰。如法华中分本生本事为二。今此中但取过去行菩萨时作粟散王等事义。以为一部也。若举其本生。则生中之事亦随。故据通而迹别也。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至)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桉。僧宗曰。此云方广经也。宝亮曰。昔十二年中。唯取其文辞句旷。故以为广经。不得称方也。自通教已后。至今涅槃。如雪山菩萨一四句偈。收有为无为二轮理尽。则无所不苞。故谓为方广也。

何等名为未曾有经(至)如是等经名未曾有。

桉。宝亮曰。天竺云阿浮多达磨也。夫希有之事。名未曾有。如大青牛。行瓦钵间。令诸瓦钵。互相棠触。无所伤损。如此等事。悉名未曾有经。

何等名为优婆提舍经(至)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桉。宝亮曰。此云论义经。夫理相幽微。若不假以往复。则于义不彰。故取论议之事。别为一部也。然此十二。尽有文理。如火宅一偈。若修多罗往取。则举体是法本也。若以偈颂往拟。便是祇夜语之。是譬即譬喻经。如此三义。即是三家文。是为无有。有理而无文。但文而无理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至)广知其义是名知义。

桉。法瑶曰。若不知义者。则己道未成就。能以解利物耶。是以急须知法及义者也。宝亮曰。第二更无别旨。正以深得此十二名下所以。故名知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

桉。法瑶曰。夫化物要须知时。不尔则失其机。岂成化耶。宝亮曰。第三善知修道之时。则于胜理无阙。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至)睡寤语默。是名知足。

桉。法瑶曰。苟不知足。则唯利是贪。悋而不舍。安能以慈悲救物乎。故宜知足也。宝亮曰。第四于四威仪中。必动静得所。不乖三业而妨道。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如是答是名自知。

桉。法瑶曰。自知兼物之道具。然后可以施化物也。可谓自知矣。宝亮曰。第五若不觉知自己有德。亦于应深进之义失。故能自知有解之少多。更庄严心业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至)如是问答是名知众。

桉。法瑶曰。众有群方众类。不可以一方之言。适彼众也。是以知众有群俗之异。类言以应之也。宝亮曰。第六应识国土仪轨之风。若不善知此者。于化道有隔。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桉。法瑶曰。知道尊于我上者。则以尊敬之。卑于我下者。则以慈救之。是为七善。成遂四等之要行。故须明也。宝亮曰。第七据行善者。有优劣胜负。如经所列行善。劣者则卑。优者则尊。既具此七法。便能自在适意应物。若如意之宝珠也。

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桉。僧亮曰。初说四无量相。四皆是慈。浅深为四。论有明文。不辞费也。僧宗曰。慈悲喜舍者。乃是慧性。以其用有优劣。一方制名。所以四也。言无量者。所缘为称。如悲拔苦。则有识蒙救。情无偏益。缘于无量。故称无量也。宝亮曰。第二大段明外化之行也。分为七重。第一辩四无量名数。第二明四心浅深。第三显此四行是实。第四且略结三无量。果在初地。就有中位也。第五别结舍果亦在初地。就空为位。第六明四心成后。登初地去。更进修十一空。得胜上无漏。至于十地。既明十一空满。齐金刚心。便频设三譬赞叹故。第七从八种知见。以次第上三譬也。此下讫一子地。第二段明梵行体。即四无量也。有三翻。第一讫名为无量定。无量名得立为四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推义而言则应有三。

桉。僧宗曰。此下凡设五重难。此第一举所治之悳。既同能治之慈悲。不应有异。所以唯三。不得四也。

世尊慈有三缘一缘众生(至)缘如来者名曰无缘。

桉。僧宗曰。第二难。四心虽殊。而有三缘。谓缘众生。缘法。及无缘也。既所缘是同。唯应一也。

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至)是故应三不应有四。

桉。僧宗曰。第三难。谓见有父母等者。名众生缘。不见父母。但缘五阴。众生之本。离前二心。即空。为缘境既有。就心从境。唯应有三也。

世尊人有二种一者见行(至)是故应二不应有四。

桉。僧宗曰。第四难。以见爱二人。应为二也。若是见行。必见利根。以强救为能。故唯修慈悲。若爱行之人。志气浮弱。必是钝根。见人胜事。唯有随喜而已。故但有喜舍。所以但应二也。

世尊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至)是故应一不应四也。

桉。僧宗曰。第五就名字为难。若依正义。释无量者。正以缘无量众生为境。假为不达之辞。乃谬取佛意。谓心体无边际。若称无量。则不翅有四。若存其少。近应一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至)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桉。僧亮曰。此下将欲答难。先显秘密。凡所说法。皆为度人。非浅识所量。不应图度应尔不应尔也。先举因缘是一。而为众生故。凡有所说。多少不同。唯佛能知。是意密也。除生一法者。萨遮尼揵子。父是梵志。母是尼揵。以其不如法生故。为此护其意。不说生也。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至)为调众生岂虚妄耶。

桉。僧亮曰。次显口密。

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至)无所染污犹如莲华。

桉。僧亮曰。次显身密。

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至)若有修行生大梵处。

桉。僧亮曰。总答上难也。生梵天者。有浅有深。上二界皆名大梵。初禅初得其名。明四无量行有浅深。经云。修慈极远。生第三禅。修悲生空处。修喜生识处。修舍生不用处。性有深浅。不应离也。

善男子如是无量伴类有四(至)得名为四非一二三。

桉。僧亮曰。不乐者。嫉妬也。四种烦恼。不可一行顿除。须众行相助。是伴义也。僧宗曰。且以三句。总詶非一二三之难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瞋(至)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桉。僧亮曰。说性有深浅。治结须伴。有四义也。上云。瞋爱两异。今说瞋有下上。治有深浅。亦待伴也。僧宗曰。汝言慈能断瞋者。此举初难。虽可同治于瞋。然瞋有麁细。慈心断麁。悲心断细。今所断既殊。能断何得独不异耶。自六句释麁细义也。言伴类相对者。慈悲虽为伴类。而相对麁细。故为四耳。

复以器故应名为四(至)以是义故应四无减。

桉。僧亮曰。答见爱二行。俱以因治为难。先答人是法器。而力能行慈。未能及悲。是器有异也。僧宗曰。此答第二。通答第三也。言世间器有大小。四心深浅不同。何得以境使盈缩耶。器以容物为用。境有容心之义。境既有四心。何得不耶。宝亮曰。先答第四难利钝器别。自有能行慈悲。而未能行喜舍。反覆皆然。行于慈悲。自有高下。喜舍亦有浅深。若尔那得难言应二而非四乎。

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至)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桉。僧亮曰。兼答因缘二难。虽是因缘。而缘中有异。非一非三也。僧宗曰。答第四难也。若行于慈心。未有悲喜。以四行不同始终一人。行此四德。岂得以利钝为难耶。宝亮曰。答第二第三难也。第二难。言一缘众生。二缘所须之法。佛不须缘。若尔。唯是一众生也。境既是一。但应一也。第三难云。一缘众生。二缘假名空。三缘实法空。是则境三。故应三也。此答意言。虽曰境同。然行人之行。有深有浅。自有能行初一。不能行后三。自有能行第二。不能行第四。云何难言境是同故。应一应三耶。

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至)乃得名为无量无边。

桉。僧亮曰。答第五难。虽无量名同。内外行异。深浅大殊。不应一也。不能得自在三昧。始行菩萨。非无量缘者。与父母无量乐。不以无量众生为缘也。僧宗曰。答第五难。言缘无量众生为境。有四心之别。不言心体通同无际。不可承声为难也。宝亮曰。答第五难。名字虽同。然义有四阶。尽称无量。不得为一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桉。僧亮曰。第二说四等成与不成也。始行习慈。要从亲近。从亲起者。烦恼难去。烦恼虽轻。不等怨亲。未成大悲也。僧宗曰。前第一定四无量名教。今第二明慈有浅深也。住下为浅。住上为深。于怨亲中人。非不平等。犹故名浅者。以慈心难成。极有退没。若上住者。不复退也。宝亮曰。第二段辨浅深。谓有漏相。想心名浅。得真无漏。一心具四。故名甚深大无量也。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至)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桉。僧亮曰。不能一日调伏心者。久修慈者。慈已成就。虽复经生。暂忘修习。一日成就。不从亲起也下诸譬。说瞋难除。明慈难成耳。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六

 

上篇:大般涅槃经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经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入楞伽心玄义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 西明寺沙门法藏撰 将释此经十门分别...

楞伽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 北京李通玄造 第一卷...

弊魔试目连经

弊魔试目连经(一名魔娆乱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

【注音版】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唐南天竺三藏金刚智依梵本于中...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

【注音版】佛说弥勒成佛经

佛说弥勒成佛经...

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传 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譬喻王经

大集譬喻王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复次说此法时...

东林寺是怎样持戒念佛的

问: 东林寺是净土祖庭,很想了解东林寺是怎样持戒念佛...

《印公画传》纪念印光大师往生八十周年

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大师生...

净业三福做不好,往生就有困难

往生就是靠信愿感通弥陀愿力往生,这是净土宗往生的一...

略述传印长老的净土因缘

一、故乡僧俗眷属的净土启蒙之缘 一九五四年,长老在故...

【推荐】一昼夜念佛是什么标准

问: 汉、吴两译原译本下辈往生只要曾发心念佛一昼夜...

活着的水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水太热了,就呼唤一位年轻的弟子...

毁击神像与塑造神像的两种过失

【原文】 僧有毁击天神,自谓崇正辟邪,此讹也。如来说...

从点状的佛号提升到片状的佛号

我们怎么把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让你...

六大根本烦恼牵引着我们轮回

我们讲业障通常包括了三大类,哪三大类?就是烦恼障、...

人生的选择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

由于这个善因,感得九十一劫没有病苦

舍药材以拯疾苦, 就是修善的一个科目,要布施药材来帮...

卖酒犯重罪

六根的功能没有错,错在你内心的攀缘心什么叫酒呢?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