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楞伽经义疏

蕅益大师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经

支那蕅益沙门释智旭 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魏云。佛心品第四。○唐云。无常品第三)。

○第十八意生身门二。初许宣。二正说。

△今初。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魏云。意生身修行差别。○唐云。意成身差别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二正说三。初列名。二释相。三结颂。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魏云。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唐云。入三昧乐意成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魏云。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二译俱云无作行)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魏云。菩萨从于初地。如实修行。得上上地证智之相。○唐云。诸修行者入初地已。渐次证得)。

疏曰。三种意生身者。相似三观之所成也。三昧。此翻等持。亦翻正定。以五别境中之定心所为体。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故大涅槃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若专注佛性。则名上定。若专注四禅。则名中定。若专注世间诸事。则名下定也。乐者。出世寂灭乐也。正受者。不受世间诸受。即魏译三摩跋提。此翻为等至也。问。三摩跋提。即圆觉所谓三摩钵提。以起幻为行。宜属假观。胡得以正受释之。答。唯其不受诸受。故能起种种幻如明镜不受诸像。故能现像。空谷不受诸响。故能答响。不受言其当体。起幻言其功用也。此入三昧乐意生身。藏四果。通见地以上。别十住。圆初信。皆能得之。若在藏通。已是真空观成。今约圆道言之。故云相似空观所成耳。觉法自性性者。知其种种差别性相。通出假。别十行。圆八信。皆能得之。若在通别。已是幻假观成。今约圆道。故云相似假观耳。种类俱生无行作者。一时普现一切身相。而无作行。别十回向。圆十信。皆能得之。未证法身。犹名为意生身。故云相似中观耳。从初干慧如实修行。上上增进。乃能得之。所谓通入圆也。

△二释相。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唐云。谓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疏曰。三八人地。入无间三昧。四见地。证出世智。五薄地重虑缘真。断俱生惑。令其渐薄。皆能体法即空。故转识波浪不起。安住出世正受乐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二云。神通)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魏云。非四大生。似四大相)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唐云。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疏曰。八辟支地。正使断尽。兼断习气。故能从空入假。以如幻等诸三昧门。现无量化。普入佛刹也。此约钝根八地被接言之。若利根者。五六七地。亦当可得。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唐云。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疏曰。不言在何地者。意指从八地后。接入别向圆信。修习中观。虽未亲证自觉圣智。已能觉诸佛法。缘其所证自得乐相也。二释相竟。

△三结颂。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魏云。我乘非大乘。○唐云。我大乘非乘)非说(唐作声)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唐云。亦非无相境)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疏曰。此颂意显如来法身。本非三种意生身。而三种意生身。皆是法身所流布也。初句应依二译。具足则云。我大乘即非大乘。亦非声说。亦非文字。亦非四谛三谛二谛一谛。亦非解脱。亦非无相无所有境。故不可唤作三种意生身也。然行人若能乘于大乘。入三摩提而得自在。则三种意生身。任运先得成就。然后证大菩提。譬如树之生果。先有华庄严也。第十八意生身门竟。

○第十九五无间业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魏云。入于无间。唐云。堕阿鼻狱)。

疏曰。约世事论五逆。定随无间。故名五无间业。约观心论五逆。定能无间证入佛法。故亦名五无间业。一则堕狱。一不堕狱。故大慧意欲双问之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三。初泛标五名。二约观心释。三约世事释。

△今初。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音弑)父(弑)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二云。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二约观心释。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唐云。谓引身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唐云。何者为父。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疏曰。十二缘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之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之为父。断此发业润生二惑。名害父母。则得无间证三乘果也。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魏云。谓诸使如鼠毒发。○唐云。谓随眠为怨。如鼠毒发)究竟断彼。(魏云。拔诸怨使根本不生)名害罗汉。

疏曰。下文既以心王谛佛。故今直以随眠心所譬罗汉也。不现。即随眠也。无漏种子。不名粗重。不名随眠。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种子。但名粗重。不名随眠。有覆无记及不善种子。亦名粗重。亦名随眠。今云诸使随眠。即指不善有覆心所之种子也。鼠毒发者。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众生诸使种子亦尔。未遇缘时。不可得见。遇缘即发。故断彼时。名为观心害阿罗汉。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魏云。五阴异相。○唐云。诸蕴异相)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疏曰。僧伽名和合众。以其异姓同居。而无乖诤故也。观心五阴异相和合。成假名我。破此我执。故名破和合僧。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魏云。谓自相同相见外自心相八种识身。○唐云。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想。(唐云。恶心)究竟断彼七种识佛。(魏云。八种识佛。○唐云。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疏曰。佛者。觉也。识者。了别也。八识皆以了别而为行相。故名为佛。前七为能熏。第八为所熏。前七为所持。第八为能持。前七为能依。第八为所依。前七现行为所生。八中种子为能生。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本唯心现。心外无法。前七不觉。妄起我法二执。二执所熏种子。藏在第八识中。复起二执现行。染污不净。故名为血。前七血出。则第八之血亦出矣。三解脱者。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一无相一切无相。十界皆无相。一无作一切无作。十界皆无作。性绝二边。故名无漏。无所不破。故名恶想。此是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能令第七前五永断现行。能令第八永断种子。故云断彼七种识佛也。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魏云。是名内身五种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无间。得名无间者。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唐云。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疏曰。约观心释。故名为内。非谓在身内也。入无间三昧。不出观而证真如。无有能为之间隔者。能证所证平等平等。故亦名无间等也。二约观心释竟。

△三约世事释。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魏云。谓杀父母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唐云。谓余教中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唐云。若有作者。于三解脱。不能现证)。

疏曰。约世事释。故名为外。非谓在心外也。此五逆罪诸罪中最。纵令取相无生忏悔。但可转重令轻。然于现世。决不能入无间三昧。证三解脱也。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唐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

疏曰。此释疑也。谓如佛在世时。文殊仗剑害佛。央掘指作华冠。岂非亦是无间重罪。何以现证解脱。故今释云。此为劝发实造罪者。令其除疑悔过。化现为之。非是实造逆罪。而得现身证解脱也。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魏云。若犯五重无间罪者。毕竟不得证入道分。○唐云。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唐云。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身资所住。离我我所分别执见)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魏云。于无量无边劫中。遇善知识。于异道身。离于自心虚妄见过。○唐云。或于来世余处受生。遇善知识。离分别过。方证解脱)。

疏曰。此明凡愚实造世间五逆。必当堕无间狱。终不现身证无间三昧也。或其人。宿种大乘善根。今虽迷惑。造五逆罪。寻即觉了依正皆唯心现。离我我所执见。又得遇善知识。如阿阇世王见佛忏悔。得无根信。乃能转身即悟无生法忍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疏曰。此但重颂观心释也。第十九五无间业门竟。

○第二十佛知觉门二。初正明佛知觉。二兼释密意语。初中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之知觉。(魏云。如来知觉之相。○唐云。诸佛体性)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二答。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疏曰。人我执。障大涅槃。法我执。障大菩提。故觉二无我。则了知二障也。四住烦恼。感分段生死。无明烦恼。感变易生死。故离二死。由断二烦恼也。钝根之人。先观人无我。了涅槃障。断四住烦恼。离分段生死。故名声闻缘觉。若至三昧酒消。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则亦名为佛矣。重颂可知。初正明佛知觉竟。

○二兼释密意语二。初释一佛义。二释不说义。初中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二皆云。顶生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唐云。帝释)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疏曰。此疑既是过去诸佛。不应复有种种受生。既本生经所说受生百千差别。不应即是过去诸佛。故问之也。

○二答释三。初标四平等。二释四平等。三结颂。

△今初。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魏云。依四种平等。○唐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依二译及下释。皆应先身后法)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疏曰。此但释我是过去诸佛。乃密意语。则知百千本生。皆由愿力化现。非密意语也。拘留孙。此翻所应断。亦翻作用。贤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翻金寂。亦翻金仙。贤劫第二佛也。迦叶。此翻饮光。贤劫第三佛也。

△二释四平等。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唐云。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佛名无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唐云。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

疏曰。六十四种梵音声者。西域声有八转。一体。二业。三俱。四为。五从。六属。七于。八呼。佛于此八转声。各具八德。一调和。二柔软。三谛了。四易解。五无错谬。六无雌小。七广大。八深远。故有八八六十四相也。迦陵频伽。此翻妙声鸟。人天等声无能及者。故以譬佛音声。余可知。

△三结颂。

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初释一佛义竟。

○二释不说义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魏云。依何义说如是语。佛语非语。○唐云。依何密意。作如是语)。

○二答释三。初标二法。二释二法。三结颂。

△今初。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唐云。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唐云。自证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二释二法。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唐云。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

疏曰。此明能证之智不可说也。字二趣者。能诠及所诠。如前所明言说及所说。皆非第一义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唐云。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唐云。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唐云。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其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疏曰。此明所证之理不可说也。然有四悉檀因缘故。能证所证。亦皆可说。而说即无说。非以杜口结舌为无说也。乘言滞句者。曷深思之。二释二法竟。

△三结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唐云。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第二十佛知觉门竟。

○第二十一离有无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正明二见。二更斥无见。

△今初。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唐云。世间众生多堕二见。谓有见无见)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魏云。以见有诸法见无诸法故。非究竟法。生究竟想)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唐云。谓实有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诸法从因缘生。非无法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疏曰。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非有无。离于邪见。世间众生。不达唯心。所以或堕有见。则计诸法有性。或堕无见。则计诸法非性也。先释堕有见者。谓实有胜性自在四大极微时方神我等因。能生诸法。非不有因。实有诸法。从彼因生。非不有法。夫胜性等。本非诸法之因。而妄计为因。则昧唯心正因。世间诸法。本非胜性等所生之果。而妄计从彼因生。则昧唯心幻果。故总断云。是说世间无因也。岂知世间苦乐诸法。皆以自心善恶为因哉。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唐云。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言无)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魏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无有诸法。以不见诸物相故。○唐云。及彼分别有相。而不受诸法有)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魏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声闻辟支佛无贪无瞋无痴。复言先有。○唐云。复有知诸如来声闻缘觉无贪瞋痴性而计为非有)。

疏曰。堕无见者。不能永断贪瞋痴等诸惑业根。但以贪等现行无间即灭。妄计性即无性。又妄计虽行贪等。若不取著有性。则性相便自寂静。又妄谓诸佛二乘。亦但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而已。有何贪恚痴可断哉。此正末世邪禅。错解觅罪了不可得之旨。故堕恶取空见。妄谓坐断有无两头。不知口便说空行在有中。必与善星同堕落也。初正明二见竟。

△二更斥无见。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唐云。谓有贪瞋痴性。后取于无。名为坏者)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唐云。亦坏如来声闻缘觉)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唐云。何以故。烦恼内外不可得故。体性非异非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唐云。无体性故。无可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唐云。声闻缘觉及以如来。本性解脱。无有能缚及缚因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唐云。若有能缚及以缚因。则有所缚)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唐云。作如是说。名为坏者。是为无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唐云。我依此义。密意而说)宁取人见。(唐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唐云。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唐云。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知自心现量。(唐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唐云。以不了故。见有外法刹那无常展转差别)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唐云。蕴界处相。相续流转。起已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唐云。虚妄分别离文字相。亦成坏者)。

疏曰。前已具列有无二见。故问二见之中。何见能坏一切善根。大慧深知无见过患。故决定答。佛亦决定印成之也。谓彼现有贪恚痴过。妄云性即非性。则非但谤贪恚痴无有作用。亦且谤佛声闻缘觉非自法解脱矣。所以者何。谓烦恼性。本不在内。亦不在外。觅之原不可得故。且其体性如幻。非异非不异故。若果了达内外皆不可得。无有体性。无有可取。则证自性解脱。无有能缚。亦无缚因。乃名佛声闻缘觉。故非坏者。若彼现行起贪恚痴。则分明有受缚者。若有受缚之人。则有能缚及缚因矣。而又妄说为无。譬如掩耳盗铃。亦如灵龟曳尾。岂非坏者。是名世间所堕无有之相。反不如起我见者。未至于拨因果断善根也。初增上慢恶取空见。仍堕自共相见希望之中。岂了诸法皆唯心现。以不了故。妄见外性刹那无常。计以为空。计以为离文字相。不知此所谓空。所谓离文字相。皆是妄想分别而已。是故有无二见。虽皆是邪。而无所有空见。其毒尤甚。是名为坏者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唐云。所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唐云。不取于境界。非灭非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唐云。有真如妙物。如诸圣所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唐云。能以缘成有)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唐云。谁以缘成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唐作世)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疏曰。初二句。明有无二边。皆心所行境界。心外无境也。次二句。明不取境界。则本自寂灭也。次四句。明若不取。则既非是灭。亦非所有。一切事物。当体即是真如。如诸贤圣所证也。次四句。谓若妄计从无而有。从有复灭。计有计无。皆非佛法也。次六句。明缘起之法。皆是自心现量。法界常住。既非佛及外道余众之所能作。云何而得妄拨为无。况谛观缘起无性。谁为集者。既无集者。云何复说为无。次二句。总明若说有生。便是邪见。若计有无。便是妄想。次四句。结明既知无生。则亦无灭。无生无灭。当体空寂。以无生故离有。以无灭故离无也。第二十一离有无门竟。

○第二十二宗通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魏云。建立修行正法之相。○唐云。宗趣之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魏云。不堕一切虚妄觉观魔事故。○唐云。不堕一切众邪妄想)。

疏曰。宗者。修行之纲要也。通者。从因趣果之正辙也。宗通约自行。说通约化他。故下文双答之。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魏云。一者建立正法相。二者说建立正法相。○唐云。宗趣法相。言说法相)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唐云。谓自所证殊胜之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唐云。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明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疏曰。自行为宗。故离言说文字及虚妄觉。降魔伏外。发自觉光也。化他为说。故有大小九部教法。离诸四句。巧便随机。应病与药。令得度脱也。二者缺一不可。故诫令应当修学。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非是真实相)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唐云。彼岂不求度无法而可得)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唐云。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唐作无)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疏曰。初一偈。正颂宗说二通。后四偈。皆明二通之意也。盖宗通者。秪是通达自心现量。说通者。秪是开示令达自心现量。若夫愚夫妄想分别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并无实义。纵求解脱。终非解脱法也。苟不达唯心。但观察有为生灭相续。则见生处。徒增有见。逮见灭处。徒增无见。是以颠倒。终无所知。而不知一是乃为真谛。无罪即为涅槃。是故一切世法。悉属妄想。似有贪恚痴及人。实无贪恚痴及人。虽云从爱生阴。但如幻梦而已。悟此之谓宗通。示此之谓说通也。第二十二宗通门竟。

○第二十三不实妄想相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唐云。愿为我说虚妄分别相。此虚妄分别。云何而生。是何而生。因何而生。谁之所生。何故名为虚妄分别)。

疏曰。不实妄想相。即虚妄分别相。此总问也。一问云何而生。二问说何等法以为其体。即唐是何而生句也。三问于何法中而生。即唐因何而生谁之所生二句也。唐更加总结一句。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正答所问。二更释所疑。

△今初。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魏云。一切众生。执着不实虚妄想者。从见种种虚妄法生。○唐云。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

疏曰。此答云何而生。谓由不了唯心故生也。

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魏云。以着虚妄能取可取诸境界故。入自心见。生虚妄想故。堕于有无二见朋党非法聚中。增长成就外道虚妄异见熏习故。○唐云。计着能所虚妄执着。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

疏曰。此答以何为体。谓以计着能所有无。增长外道习气为其体也。

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魏云。以取外诸戏论义故。起于虚妄心心数法。犹如草束。分别我我所法。以是义故。生不实妄想。○唐云。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疏曰。此答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谓因执着外种种义而生。即心心数之所生也。据唐译。则以我我所句。结答何故名为虚妄分别。初正答所问竟。

○二更释所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

疏曰。此牒佛答以启难端也。唐译略而不存。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唐云。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唐云。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唐云。世尊。何故于种种义言起分别。第一义中不言起耶)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唐云。将无世尊所言乖理。一处言起。一不言故。又云。世尊又言虚妄分别。堕有无见。譬如幻事。种种非实。分别亦尔。有无相离。云何而说堕二见耶。此说岂不堕于世见。○魏译亦有此一段)。

疏曰。此以世谛例第一义。同皆离有无相。何故但说于世谛中而生妄想。不说于第一义生妄想耶。又世谛既如幻事。非有非无。则妄想分别。亦如幻事。亦非有无。何言妄想堕有无见耶。初疑问竟。

△二答释。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唐云。分别不生不灭)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唐云。何以故。不起有无分别相故。所见外法皆无有故。了惟自心之所现故)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唐云。但以愚夫分别自心种种诸法。着种种相而作是说)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唐云。令知所见皆是自心。断我我所一切见着。离作所作诸恶因缘)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唐云。觉唯心故。转其意乐)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唐云。善明诸地。入佛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唐云。舍五法自性诸分别见)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疏曰。此明若达唯心。则有无妄想不生。世谛本即第一义谛。但由愚夫不了唯心。故于自心所现境界妄计有无。则第一义便成世谛。非谓二谛各有自体。而云一生妄想。一不生妄想也。是故为说种种诸义皆唯心现。非有非无。莫堕有无见中。令其得断我我所见。离作所作诸恶因缘。乃至入如来境也。由此言之。则虚妄分别。秪由执着自心所现诸境界生。若能如实了知。即得解脱矣。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唐云。世非有无生。亦非俱不俱)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唐云。云何诸愚夫。分别因缘起)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唐云。诸缘之所作。所作法非生)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唐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唐云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唐作。能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唐云。决定是唯心。故我说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唐云。量之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唐云。施设假名我。而实不可得)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唐云。诸蕴蕴假名。亦皆无实事)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唐云。相因及所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唐云。无我为第四。修行者观察。○魏云。有四种平等。相因生无我。如是四平等。是修行者法)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此二句。魏唐俱在最后)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唐云。及能所分别)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唐云。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如是心亦离)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二云。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魏云。意身身心等)我说为心量(魏皆云。故我说唯心)。

疏曰。初四句。直明世间因缘生法。本离四句。即是如来所通达之第一义谛。但以妄想着四句故。不知我所通也。次六句。重明世间非四句生。而愚夫妄想分别诸因缘起。皆非理也。非有生者。非胜性等邪因生也。非无生者。非自生也。不从有无生者。不共生也。亦非非有无者。不无因生也。既非有无四句所生。则凡世间所谓诸因与缘但是愚夫妄想分别而已。次非有等四句。明离四句观察。则可悟二无我也。次一切性等四句。明从缘生法。即是不生。以诸缘所作。非自有生故也。次四句。明因缘既不生果。则果亦不自生果。果若生果。则有二果。既无二果。则非有性明矣。次四句。明有为诸法。离能所缘。故是唯心。次四句。明离缘离法。究竟妙净。亦是唯心。次四句。明假名我法。并无实事。次四句。明相平等。因平等。生平等。无我平等。应修观察。(此依魏唐二译消释)次妄想习气四句。明分别性惟心。次外现等四句。明缘起性唯心。后三偈。皆明成自性唯心也。于中离一切诸见四句。是明见道正智唯心。非性非非性四句。是明修道正智唯心。如如与空际四句。是明究竟所证真如亦唯心也。第二十三不实妄想相门竟。

○第二十四善语义门三。初正明语义。二兼辨智识。三破外道转变论。初中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正明语义。二破言说妄想。

△今初。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唐云。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其因。依于喉舌唇腭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唐云。云何为义。菩萨住独一静处。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行于诸地种种行相。是名为义)。

疏曰。语者。言语音声。是能诠相。义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言音之可及也。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唐更云。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疏曰。语如灯。义如色。譬如因灯照色。灯之与色非异不异。故因语辨义。亦非异非不异也。前已分释语义。显非不异。今意欲显非异耳。初正明语义竟。

○二破言说妄想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唐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唐云。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贤圣也)。

疏曰。前门已明如如空际。皆唯心量。今恐如言取义之人。还于此等语言。计有计无。堕建立诽谤见中。故譬以幻事。不应计其实有实无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唐云。若随言取义)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唐云。不如彼分别。亦复非无有)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唐云。一切染净法。悉皆无体性)不实如彼见。(唐云。不如彼所见)亦非无所有。

疏曰。此重明随言取义之过也。夫一切法性。本不可说。以四悉檀因缘。作种种说。贵在因语辨义。若随言取义。妄计实有不生不灭等法。执性废修。或妄拨总无不生不灭等性。诽谤正法。此则于无可建立中。建立有无二种邪见。安得不堕泥犁中耶。然外道妄想分别。不出四句。或计阴中有我。或计我中有阴。或计阴即是我。或计阴不即我。但是我所。今以正观推之。故云。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乃略破二句。例余二句也。不如彼妄想者。结其四句皆非也。亦复非无我者。破其转计断灭。拨无假名我法也。次一偈纵破。谓若使一切悉有性如凡愚所妄想者。则实有而见有。皆应名为见谛。不复名颠倒矣。次一偈。正明无性。殊不知一切染净诸法。悉无所有。不同彼外道之见。而亦非断灭无所有也。初正明语义竟。

○二兼辨智识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曰。智者。别境五心所之一。亦名为慧。或云。因中名慧。果上名智。一往语耳。因亦可名智。果亦可名慧也。识者。八心王之总称。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夫智有邪正。识有染净。非必智胜而识劣也。特以施化门中。每作转识成智等说。欲人因语辩义。故今更分别之。虽分别而不随言取义。故名为善也。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唐云。堕自共相)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唐云。观一切法皆无有相。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证法无我。入如来地)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无有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疏曰。先明智有三种。智是心所。必与心王相应。此显智识皆通上中下也。次明生灭者是识等。此显施化门中。别以世智出世智皆名为识。出世上上智乃名为智。令人转识成智也。长养相。唐作有积集相。非长养相。唐作无积集相。盖有漏现种互为因果。故有积集长养。无漏损生。故无积集长养相也。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二译皆列在第二)知自共相。(二译皆列在第一)知不生不灭。

疏曰。此明诸佛菩萨。具此三种智也。知生灭者。凡外妄计生灭有无。不知生灭之义。诸佛菩萨亦有世智。能知彼生灭法。而不妄计为有无也。知自共相者。二乘着自共相。不知自共相义。诸佛菩萨亦有出世之智。能知自共相法。而无希望计着也。或依二译。则凡外执自共相为实为常。诸佛菩萨能知自共相非实非常。二乘执自共相实有生灭。诸佛菩萨能知生灭法。并皆无性也。此二皆是权智。第三知不生不灭。即是实智。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疏曰。此重约施化门中。以辨智识差别相也。谓不论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但令了达心外无法。则无碍相。故名为智。若妄见有种种境界碍相。所谓若生灭碍相。若自共相碍相。若不生不灭碍相。即皆是识也。又若必藉根境作意三事方便和合。方得生起。则名为识。若无事方便。性自神解。乃名为智。又若不达唯心。妄见有相可得。则名为识。了达唯心。能知相不可得。则名为智。以证自觉圣智境界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不出不入。譬如水中月故。如此分别。令人转识成智。皆须因语辨义。不可随言取义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唐云。无相及增胜。智慧于中起)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唐云。离诸分别相。得无分别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唐云。远离诸所行)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唐云。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唐云。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唐云。以诸声闻等。执着诸法有)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唐云。如来智无垢。了达唯心故)。

疏曰。初十句。重颂智识之相。亦于施化门中。以心识为所转舍。智慧为所转得也。次四句。明心意识本离分别。但佛子知其平等无相。声闻不能知也。次四句。明佛子之能证所证。同于如来。能即非能。所即非所。故云所行悉远离也。次四句。重颂佛有三智。既能照真。又能了俗也。次二句。明三智双照真俗。皆非二乘所能相应。后四句。结明声闻智不同如来智也。二兼辨智识竟。

○三破外道转变论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三。初总叙九种。二就一种别破。三结破。

△今初。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二云。相应)见转变。性转变。(二云生)缘分明转变。(魏云。缘了别。○唐云。缘明了)所作分明转变。(魏云。作法了别。○唐云。所作明了)事转变。(二云物)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魏云。依九种转变见故。一切外道。说于转变从有无生)。

疏曰。此明外道不达唯心。故于九种虚妄转变而起见执。遂生九种转变论也。形者。长短方圆大小等形量也。相者。状貌也。因者。种子也。成者。现行相应法也。见者。能见也。性者。所见暂有名生之法也。缘分明者。能作之众缘也。所作分明者。众缘之所作也。事者。物之当体也。皆如幻梦。非有非无。外道见其转变。不达唯心。故或计转变从有生。或计转变从无生也。

△二就一种别破。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疏曰。心外无金。心外无器。以自心所现之金。作自心所现之器。如梦中金。作梦中器。不可谓定无。不可谓实有。不可谓定不转变。不可谓定有转变。又金可譬藏性。器可譬十法界。藏性不变随缘。譬如金之举体作器。藏性随缘不变。譬如器形不同。金金性如故也。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唐云。诸余外道种种计着。皆非如是。亦非别异。但分别故。一切转变。如是应知)。

疏曰。此正显外道不知心外无法。故作形处转变妄想分别。乃至作事转变妄想分别也。心外无实转变。故非如是。有此唯心转变。故非别异。形处转变既尔。余一切转变。皆可例知也。

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唐云。外道言。此皆有转变。而实无有若有若无。自心所见。无外物故)。

疏曰。乳变为酪。酪变为生熟酥等。酒之与果。亦皆从生至熟。当知并是自心所现相分。心外无法。不可说定有转变。不可说定无转变也。而外道乃作转变妄想。何哉。二就一种别破竟。

△三结破。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唐云。如此皆是愚迷凡夫。从自分别习气而起。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

疏曰。幻梦所见诸色。有而非有。故无生灭。一切诸法。皆唯心现。亦无生灭。但由妄想分别习气。妄计有生灭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唐云。诸佛不分别。缘起及世间)然世间缘起。如乾闼婆城。

疏曰。世间妄计转变之相。莫甚于托胎受生一事。故颂特明其为妄想分别。非明智也。佛于缘起。不说实有。亦不说断无。但如乾闼婆城。有即非有。非有似有而已。第二十四善语义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魏云。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唐云。一切法深密义。及解脱相)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着)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云。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唐云。无功用)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唐云。住于诸地。离分别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唐云。入如来位)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唐云。断生灭执。不着言说)其身转胜(唐云。令转所依)。

疏曰。此承上文善语义而起问也。随言取义。则执着转深。名相续义。因语辨义。则如灯照色。名解脱义。知此二义。则知病识药。应病与药。故能自利利他。乃至证得转依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正答所问。二更释疑妨。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着深密。其数无量)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唐云。有非有执着)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云。自分别现证执着)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唐云。外道宗有无品执着)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唐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着。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

疏曰。此先明相续义也。随所说义而起计着。坚密难断。故名相续。其所执着。总不出有无二句也。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唐云。此中实无密非密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唐云。以菩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唐云。若了诸法唯心所见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唐云。此中无缚。亦无有解。不了实者。见缚解耳)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唐云。何以故。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疏曰。此正明解脱义也。不相续。非对相续言也。解。非对缚言也。了知本无相续及不相续。本无缚解。乃名真解脱义耳。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唐云。以此密缚。令诸众生续生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唐云。密缚若断。是则无有密非密相)。

疏曰。初番意明分别惑相续义。解脱义。此番意明俱生惑相续义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唐云。若有执着三和合缘。诸识密缚次第而起。有执着故。则有密缚)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唐云。若见三解脱。离三和合识。一切诸密皆悉不生)。

疏曰。前二番。既明见思集谛相续及解脱义。此一番。乃明诸识苦谛相续及解脱义也。初长文竟。

△二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唐云。不实妄分别。是名为密相。若能如实知。诸密纲皆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唐云。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

初正答所问竟。

○二更释疑妨二。初释疑。二释妨。初中四。初疑问。二答释。三重难。四重答。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唐云。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唐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疏曰。此牒世尊常所说义而疑难也。唐译简明。

△二答释。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唐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唐云。然诸圣者。以圣慧眼。如实知见有诸法自性)。

疏曰。凡愚妄想分别。譬如见绳为蛇。蛇非有也。圣者慧眼知见譬如了绳即麻。麻非无也。

△三重难。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唐云。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唐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疏曰。此且以凡夫不能觉了圣法为难端也。谓凡愚无圣慧眼。不见法性。云何能离妄分别耶。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唐云。不见圣人所见法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疏曰。此正兴难辞也。如圣人不见凡愚所见诸法。名非颠倒。今凡愚不见圣人所见法性。亦应名非颠倒。不见离有无相。故云非不颠倒。此易可知。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唐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唐云。非自所行境界相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唐云。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因无因故。(唐云。不说有因及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唐云。堕于诸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唐云。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唐云。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疏曰。此更难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滥同凡愚妄分别事也。故曰。圣亦不应如是见诸法性。犹如凡愚之事妄想。既有诸法自性可得。则非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见有诸法性自性相。还如妄想自性而显现故。夫妄想所见诸法。实非有因无因。今圣眼所见法性。亦不说有因无因故。亦堕诸法性相见故。其余凡夫所见境界。既不同此。安知余皆颠倒。此不颠倒。傥更有人不如是见。则又以此为颠倒矣。岂不成无穷之过失耶。然则圣不见有凡境。则以凡为颠倒。凡不见有圣境。亦可以圣为颠倒。譬如鱼龙见水为窟宅。则以饿鬼为颠倒。饿鬼见水为脓血猛焰等。亦可以鱼龙为颠倒也。究竟孰能了知诸法之性相耶。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唐云。诸法性相。不因分别)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唐云。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唐云。分别相异。诸法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唐云。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唐云。复以何故。凡愚分别不如是有)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唐云。而作是言。为令众生舍分别故。说如分别所见法相。无如是法)。

疏曰。此更以凡圣所见不同。而展转互难也。谓世尊平日说诸法无性。皆因妄分别有。今说圣眼所见诸法自性。则不因妄分别有。则平日所谓以分别故而有诸法。其义堕矣。彼云何在凡则名妄想分别。在圣则非妄想分别。而又能如实知妄想分别耶。且夫妄想分别。与诸法自性。其相各异。其因亦不相似。云何独言凡夫之妄想分别。为诸法自性相之因由耶。又若圣眼所见诸法自性。既非妄想分别。则凡愚所见诸法性相。亦应非妄想分别矣。彼云何各各不是妄想分别。而独谓愚夫不如实知耶。又何须作如是言。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分别所见法相。为不如实有耶。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唐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着法。而复执着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疏曰。此结难也。三重难竟。

△四重答。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唐云。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唐云。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令其闻已。不生恐怖)。

疏曰。此明圣智自性事。非空非有。能破空有二执也。众生著有。为说寂静空法。非断空也。众生怖空。为说圣智性事。岂执有哉。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唐云。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着)。

疏曰。此明说圣智自性事之利益也。果能依此远离有无之说。唯心直进。不堕凡愚妄想分别。则能如实证得寂静空法。离惑乱相。乃至永离有无诸着。岂同凡愚之所见哉。初释疑竟。

○二释妨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唐云。菩萨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唐云。何以故。一切法本无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

疏曰。上明离有无事见相。则知一切诸法。本无有生。亦无可灭矣。夫无生无灭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既无有生。岂有不生。若复于此立不生宗。则犯多过。谓若立一切法以为前陈有法。则一切性本非性故。不可立为有法。此一过也。若立不生为后陈宗。则必立因以成此宗。既宗必藉立因以生其相。如何可名为不生耶。此二过也。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唐云。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唐云。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破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唐云。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又彼宗诸分而成故)。

疏曰。既立不生宗。则必与生相待。待生说不生。则不生二字待生而生。何名不生。又既云一切法不生。则不生宗入于一切法中。而欲立此宗。仍藉因喻等多分共成。不得废坏其相。若不坏因喻等多分之相总不生者。如何能成不生之宗。是故若欲立不生宗。便为自坏也。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唐云。又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异因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唐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坏。不应如是立。诸分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

疏曰。若彼避有待过。更立宗云。有亦不生。无亦不生者。是不生宗。遍入有无法矣。有既不生。则有相不可得。无既不生。则无相不可得。有无性相既不可得。何必立宗。设欲立宗。以何为因。以何为喻。以何为同品。以何为异品。以何而合。以何而离。设仍有因喻同异合离展转相作。又何名有无一切法皆不生耶。故多过而自坏也。

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唐云。如不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亦如是)。

疏曰。说无生者。为破执有生也。非立不生宗也。说法空者。为破执实有也。非立空宗也。说无自性者。为破执有定性也。非立无自性宗也。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唐云。见不见故。一切皆是惑乱相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疏曰。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非生非不生。有时现见。则非生似生。有时不现。则非不生而似不生。生与不生。皆是见觉惑乱过故。若知幻梦之性。则知一切法性。不变随缘。有生不生。随缘不变。非生不生。是故但云因缘所生即空假中。终不妄立不生宗也。

除为愚夫离恐怖处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魏云。以凡夫闻如幻如梦。生惊怖故。远离大乘)。

疏曰。菩萨亦有时不说诸法皆如幻梦。别说善恶因果皆不忒者。乃为愚夫离恐怖句。应病与药。未尝执定一说也。若必为说如幻如梦。则彼便惊怖。远离大乘矣。说法不当机。于彼为非说。为实施权。循循善诱。行菩萨道者。不可不知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唐云。无依处)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唐云。凡愚妄分别。恶觉如死尸)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魏云。余见悉不成。唐云。外道所成立)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魏云。诸法毕不生。因缘不能成。○唐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魏云。莫建如是法。唐云。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魏云。因不同不成。是故建立坏。○唐云。彼宗因生故。此觉则便坏)。

疏曰。初一偈。总明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亦无言说。亦无事体。亦无相续。而愚夫于中妄想分别。计有自性言说事体相续。此其恶觉如死尸也。次一偈。明一切法本自不生。不待成立。若更欲成立之。则反成外道宗。以诸法毕竟无所生者。因缘所生即无生故。若彼外道既不达正因缘生法。如何能成不生宗耶。次一偈。明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不应分别。盖若立宗。必待因生。若待因生。则不生宗便坏。是故觉者自除灭此戏论也。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唐云。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唐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唐云。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意)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唐云。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非水水想受。(唐云。无水取水相)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唐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唐云。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唐云。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唐云。云何法有无。云何成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唐云。若心不了法。内外斯动乱。了已则平等。乱相尔时灭)。

疏曰。初二句。举譬。次八句。法合。皆明迷之失也。佛子二句。明悟之得也。次三句。重譬迷者之失。次圣见等九句。重明悟者之得。悟平等故而生圣果。圣果不堕有无。明矣。次二句。重双征迷悟。后四句。乃双释迷悟也。第二十五相续解脱义门竟。

○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二。初正明智体。二兼明二通。初中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唐云。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摄受亦非性。(唐云。无所取故。亦无能取)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云。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疏曰。此述世尊常所说法。以起难端也。盖一切境界本唯心现。心外无法。凡愚不了。起我法执。似有我法种种相现。此所现相。皆假施设。都不可得。若能唯心直进了知境界但是假名不可得者。则无所取。既无所取。则能取亦无。能所既无。不起分别亲证真如。说名为根本正智。此根本正智。体是无漏乃转识所成。譬如转冰成水。但转其名。而无实性。非别有智相生也。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魏云。若言智慧不能取者。为见诸法自相同相。异异法相。种种异法。体不同故。智不能知云云。○唐云。世尊。何故彼智不得于境。为不能了一切诸法自相共相一异义故。言不得耶云云)。

疏曰。六祖有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盖由洞了诸法性相。无非即心自性。所以真俗并照。空有俱明。如明净眼。见空见色。非以拍盲无所分别。名为根本智也。末世义学。才欲通一切法。备一切法。则必心外取法。不知本无一法可得。固为大惑。而末世邪禅。但高谈无法可得。实未尝法法皆通。法法皆备。岂非不了自相共相异不异故。而言不得。何异山岩等所覆障。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而言不得耶。大慧悬知末世禅病。故特发此难端也。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唐云。以有境界而不知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唐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云。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疏曰。此正成难意也。尔焰。谓所知境界。余并可知。初难问竟。

○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魏云。如汝所说言无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实智故。大慧。我不依汝如是之说。○唐云。此实是智。非如汝说。我之所说。非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唐云。我言境界惟是假名不可得者)觉自心现量。(唐云。以了但是自心所现)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唐云。外法有无。智慧于中毕竟无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唐云。以无得故。尔焰不起)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唐云。入三脱门。智体亦忘)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唐云。非如一切觉想凡夫。无始以来计着外法若有若无种种形相)是知彼不知。(唐云。如是而知。名为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唐云。不了诸法唯心所现。着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令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

疏曰。此明了境唯心。故无境可得。智体亦忘。乃是真智。非同大慧所问实有外境而不能知之无智也。若不了唯心。计着外法有性无性。如是之知。即是不知。若不了外法体非有无。则智及境界。分别宛然。而又柏盲言不可得。是即依于断见。其实何能断哉。欲离有无断常妄想分别。必须了境唯心。所以唯心直进。为此经之宗要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觉察。(唐云。若有于所缘。智慧不观见)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唐云。无边相互隐。障碍及远近。智慧不能见。是名为邪智)老小诸盲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唐云。而实有境界。不能生智慧)是亦说邪智。

疏曰。此颂但斥所问之非。所以深警末世邪禅也。初正明智体竟。

○二兼明二通三。初承前诃责不了自宗。二因问许宣。三正明二种法通。

△今初。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唐云。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着外相。着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疏曰。前明宗通说通二相。总约三乘自行化他言之。今明自宗通及说通。惟约圆顿自行化他言之。故自宗通。唐译名如实也。自宗四句清净通相者。如实圆理。本离四句。故名清净。如实修习。名自宗通。以四悉檀因缘。方便为人分别演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名为说通也。

△二因问许宣。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唯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明二种法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唐云。谓如实法。及言说法)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唐云。诸方便教)是名说通。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唐云。于心所现。离诸分别)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唐云。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宗通而说不通。何以化他。说通而宗不通。何以自行。又宗既不通。则说何能通。如未饮食。何能辨味。说苟不通。则何名宗通。如不见色。岂名见空。是知宗说本自不二。特约自行化他。说有二耳。菩萨应当修学此权实不二法门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唐云。我说二种法)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疏曰。既授童蒙。理须权实并用。四悉随机。既为修行。则唯有自觉圣智境界而已。第二十六智不得境门竟。

○第二十七勿习近世论门。(魏云。卢伽耶陀品第五)文分为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二。初正斥世论。二转释疑问。初中二。初请问。二示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疏曰。卢伽耶陀。亦云路伽耶陀。此翻世间论也。

△二示答。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心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疏曰。此总斥世论无益有损也。文并易知。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唐云。现作龙身)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唐云。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论。汝若不如。我当破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唐云。论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唐云。乃至能现畜生之形。以妙文词。迷惑诸天及阿修罗。令其执着生灭等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唐云以彼能作生苦因故)慎勿习近。

疏曰。此引事以显世论之过也。由帝释自习世论。故彼世论弟子。还以世论摧之。夫龙形尚可诳惑诸天。况人形乎。天阿修罗尚受其惑。又况人乎。从招现在未来苦因。是故诫勿习近也。

大慧。世论者。惟说身觉境界而已。(魏云。但见现前身智境界。依世名字。说诸邪法)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十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魏云。卢伽耶陀婆罗门所造之论。有百千偈。后世末世。分为多部。各各异名。依自心见因所造故)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魏云卢伽耶陀婆罗门。无有弟子能受其论。是故后世。分为多部种种异名)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魏云。诸外道等。内心无有如实解故。依种种因。种种异解。随自心造而为人说。执着自在因等故)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疏曰。此结斥世论唯依爱见。无一可取也。身觉身智。即是五阴。身。即色阴。觉智。即余四阴也。初正斥世论竟。

○二转释疑问二。初释佛说滥同世论疑。二答摄受贪欲及法义。初中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唐云。世间之事)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魏云。如来亦以世间种种名字章句譬喻说法。不说自身内智证法。若尔。亦同一切外道所说不异)。

疏曰。此因十二分教之中。亦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等说。故疑其滥同世论。以不纯说自觉法故。

○二答释二。初正明不说世论。二重述广破世论。

△今初。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唐云。不同外道堕分别中)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唐云。外法有无无所著故)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唐云。了唯自心。不见二取)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别自心现妄想不生。(唐云。不行根境。不生分别)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唐云。入空无相无愿之门而解脱故)。

疏曰。若计心外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名为世论。佛虽有时假说趣会集生。名之为来。缘散坏灭。名之为去。而生实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去。则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唯说不来不去。若知不来不去。即是不生不灭。以其不计外性为有为无。了知皆是唯心所现。而能取所取二边妄想所不能转故也。是故觉自心现。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入三解脱门矣。安得名之为世论耶。

○二重述广破世论二。初正述答外道问。二结斥习近之失。

△今初。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唐云。遽问我言)。

疏曰。西土礼节。凡欲问时。先须白言。欲有所问。愿垂听许。名请空闲。今粗率遽问。故云。不请空闲也。

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唐云。一切皆由种种因缘而受生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唐云。一切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唐云。是刹那耶非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唐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疏曰。不了诸法唯心所现。乃有此等戏论。故皆以世论斥之。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唐云。婆罗门。我说因于无始戏论诸恶习气。而生三有)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唐云。不了唯是自心所见。而取外法。实无可得)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魏云。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能生于智。○唐云。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唐云。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唐云。非汝及余取着我者之所能测)。

疏曰。此正为说非世论也。三界唯心。和盘托出。外道不知。所以下文复问耳。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唐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疏曰。小乘法数。明三无为。愚法声闻。计有实法。不知皆非心外实有也。是故若三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唐云。无明爱业为因缘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唐云。一切诸法。皆入自相及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唐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疏曰。此外道依附佛法而问。然既不达唯心。是故亦为世论。以妄计有外境故。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唐云。一切外道所有词论种种文句因缘庄严。莫不皆从我法中出)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魏云。有法。非汝法。非不建立。○唐云。有。非汝所许。非世不许)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魏云。亦非不说种种名字章句。亦非不依义。依义说。○唐云。非不说种种文句。义理相应。非不相应)。

疏曰。非为非宗非说。即魏所云非不建立。唐所云非世不许也。余可知。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唐云。彼复问言。岂有世许。非世论耶)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着故。(唐云。以于外法虚妄分别。生执着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唐云。若能了达有无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别。不取外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何。不起分别)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唐云。略而言之。随何处中。心识往来。死生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于爱于因而生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疏曰。先为说非世论。次为略举一切世论。一则妄想永息。一则种种计着。可谓皎然明白矣。而外道犹然未悟。可奈何哉。初正述答外道问竟。

△二结斥习近之失。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唐云。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魏云。此沙门释子。外于我法。是可怜愍。○唐云。沙门瞿昙。无可尊重)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唐云。说一切法无生无相。无因无缘。唯是自心分别所见。若能了此。分别不生)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疏曰。世论婆罗门如是问佛。佛如是答。而彼执着自见。反谓瞿昙外于我法。岂非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之明证耶。初释佛说滥同世论疑竟。

○二答摄受贪欲及法义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魏云。何者名食句义。何者名法句义。○唐云。所言财法。是何等义)。

疏曰。食之与财。皆人情所贪欲也。如何摄贪而不摄法。如何摄法而不摄贪。此所谓危微之辨。舜跖之关。故不可不审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三。初释贪句义。二释法句义。三结劝修学。

△今初。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唐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味。令着外境。堕在二边)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疏曰。习近世论及世论者。唯与爱见相应。心外取法。安得不增长生死。违远涅槃耶。

△二释法句义。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唐云。云何法利。谓了法是心。见二无我。不取于相。无有分别)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唐云。具足受行十无尽愿)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唐云。以是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常断二边)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断若常。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魏云。见因灭故。唐云以因坏灭)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唐云。我说不见生住灭者。名得法利)。

疏曰。既了唯心。则我法本空。依于所显真如。方便建立上上诸地。转八识成四智。诸佛灌顶。行无尽愿。由其不堕断常二边故也。若无黠慧。不达心外无法。受无因论。则以法皆本有为常。见外因灭。则以不可复得为断。岂知生住灭相。皆由自心妄想分别所现。心外何有生住灭可见哉。

△三结劝修学。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初长文竟。

△二偈颂(唐云。调伏摄众生。以戒降诸恶。智慧灭诸见。解脱得增长。○魏亦先有此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唐云。外道虚妄说。皆是世俗论。横计作所作。不能自成立)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唐云。不著于能所)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唐云。能取所取法。唯心无所有)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唐云。二种皆心现。断常不可得)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世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疏曰。应用魏唐初一偈义。以显佛说十二分教。本不与世论同也。一切世间等四句。重颂世论之失。惟我等八句。重颂非世论之得。次乃至一偈。总显世论与非世论不同之由。来者二句。重颂来去义。明了二句。重颂不来不去义。后四句。总结斥一切世论也。第二十七勿习近世论门竟。

○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魏云。涅槃品第六)文分为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唐云。而诸外道种种分别)。

疏曰。第二卷中。已明般涅槃义。今因一切世论。亦各妄计涅槃。故问之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唐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初中四。初广叙外计。二总申破斥。三明涅槃义。四结成劝诫。

△今初。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唐云。或有外道言。见法无常。不贪境界。蕴界处灭。心心所法不现在前。不念过现未来境界。如灯尽。如种败。如火灭。诸取不起。分别不生。起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魏云。而彼外道见如是法。生涅槃心。非见灭故。名为涅槃)。

疏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譬如晴空。本无狂华于中起灭。由翳目故。妄见空华。但除其翳。无华可除。而彼妄于如灯尽种败火灭境界。起涅槃想。则仍有法当情。翳见未坏灭也。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魏云。或有外道。从方至方。名为涅槃)境界想灭。犹如风止(魏云。复有外道。分别诸境如风。是故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谓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离。犹如风止)。

疏曰。若依魏译。则是二义。一计涅槃有所至方。一计分别触境便起。此分别性有常性故。名涅槃也。若依宋唐二译。则是一义。谓此方有境界故。生分别风。名为生死。彼方离境界故。分别风止。名为涅槃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魏云。不见能见所见境界生灭。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本无能所。但以不见名为涅槃。此所谓拍盲邪禅。大乘止观喻以闭眼入闇者也。

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唐云。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名得涅槃)。

疏曰。不知诸法非常无常。但以见常无常不起分别。名为涅槃。亦是拍盲禅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唐云。或有说言。分别诸相。发生于苦)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唐云。而不能知自心所现。以不知故。畏怖于相。以求无相。深生爱乐。执为涅槃)。

疏曰。相即无相。故名无相解脱。若怖相而求无相。则无相反成所爱乐相矣。岂真得涅槃耶。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魏云。见一切法自相同相不生灭想。分别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是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唯心。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则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涅槃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魏云。见我人众生寿命寿者诸法不灭。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我人众生寿命及一切法无有坏灭。作涅槃想)。

疏曰。若据宋译。则以形死神灭名为涅槃。乃断见也。据魏唐译。则以若我若法终不坏灭名为涅槃。乃常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无智慧故。分别所见自性人命转变。分别转变。名为涅槃。○唐云。复有外道无有智慧。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作一切物。以为涅槃)。

疏曰。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冥初生觉。觉生我慢。慢生五微。微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共有二十三法。略如唯识心要所明)。

或谓福非福尽。(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魏云。烦恼尽依智故。名为涅槃。唐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

疏曰。非福。即罪也。罪福性空。非果有尽不尽也。彼计罪尽则福亦尽。不复受生。名为涅槃。岂知虚妄受生。不唯在于罪福。而在于痴爱耶。且痴爱亦是自心妄起。非心外有痴爱也。烦恼智慧。如冰与水。若妄计以为二法。则或计尽烦恼以依智慧。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皆非随顺涅槃者矣。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魏云。见自在天造作众生。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自在是实作者。以为涅槃)。

疏曰。妄计天生万物。皆此见之流类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魏云。诸众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执著于因。不知不觉。愚痴闇钝。虚妄分别。名为如槃。○唐云。或谓众生展转相生。以此为因。更无异因。彼无智故。不能了知。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疏曰。若约权说。则中阴与父母有缘。方乃受生。若约实义。则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而彼直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即名涅槃。尚未知权说之义。况实义耶。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说证谛道。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疏曰。此指外道所立邪谛。自以为真。非出世四圣谛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魏云。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疏曰。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也。计此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疏曰。此与大佛顶经行阴魔中二无因论相同。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唐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疏曰。前以冥谛为涅槃。此以觉二十五谛乃得涅槃。故不同也。六德六分。如优婆塞戒经。善生所述外道礼六方者是(魏译缺此二种)。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或谓性。(唐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谓非性。(唐云。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谓知性非性。(唐云。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

初广叙外计竟。

△二总申破斥。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魏云。如是虚妄分别涅槃。无人住世间。无人入涅槃。○唐云。于此无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魏云。依自心论虚妄分别。唐云。皆依自宗而生妄觉)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唐云。违背于理。无所成就)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唐云。唯令心意驰散往来)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疏曰。外道遍计若我若法以为涅槃。唯属妄想。从来无性。故无若生若灭。所谓遍计本空。无可生灭也。余可知。

△三明涅槃义。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唐云。不取外境)离于四句。见如实处。(唐云。住如实见)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唐云。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一切度量不见所成。(唐云。不入诸量)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唐云。不着真实)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唐云。住于圣智所现证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唐云。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疏曰。转八识成四智。故云离心意识也。余可知。

△四结成劝诫。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魏云。不离缚所缚。○唐云。不至无缚处)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唐云。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众智各异趣。(二作取)外道所见通。(魏云。外道建立法。○唐云。外道所成立)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唐云。悉著有无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唐云。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唐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唐云。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魏云。种种异名字。○唐云。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唐云。其义不可得)。

疏曰。末偈申明妄想分别。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也。余并可知。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上篇:蕅益大师:见闻录

下篇: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见闻录

见闻录 古吴沙门 智旭 随笔 楚中有一生员。心迹正直...

八大人觉经略解

明 蕅益释智旭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净土十要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评点)...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观音玄义记

观音玄义记卷第一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知礼俯伏惟念。早...

法华文句记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释序品初 言...

维摩经玄疏

维摩经玄疏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此经理致深...

注四十二章经

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 宋正议大夫安国军节度使开国侯...

十住经

十住经卷第一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欢喜地第一...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博山警语序 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并序)(清省庵)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

观察诸法行经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无边善方便...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注音版】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四教义

四教义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夫众生机缘不一...

持世经

持世经卷第一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初品第一...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心怀嫉妒,必定也反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他各方面因缘...

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

每一个佛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样的...

佛教的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

天台八教丨不定、秘密教

顿、渐、不定三种教法,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根机而提出...

《华严经》讲了什么内容

整个华严经(八十华严)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华严...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

很多营养学家都说过一句饮食金句,少吃人造的,多吃天...

你就是佛啊!

《六祖坛经行由品》中,讲述了六祖大师得法的过程,靠...

土豆的营养和药用功效

说到土豆的功效,很多女性会说土豆美容,用土豆片敷眼...

常常做同样的梦,是怎么回事

问: 我学佛有多少年,修净土法门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

《法华经》讲,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佛可以长久住世,...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