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义章卷第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义章卷第四

远法师撰

义法聚中此卷五门(十七因义 十一空义 十二因缘义 十八空义 二十二根义)。

十因义七门分别(列名解相一 十因生法二 对二因分别三 对六因分别四 对缘分别五 对果分别六 对人辨异七)

第一门中先列十名。后辨其相。十因义。出地持论。能生曰因。因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随说因。二以有因。三种殖因。四者生因。五者摄因。六者长因。七自种因。八共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名字如是。随说因者。是名不足。若具应言随名随想随说因也。其义云何。废名息想。去其言说。以求诸法。诸法体同。犹如幻化。因缘虚集。非有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赖名藉想。假于言说。设施彼法。法随名等方有种种事相差别。事相所随名相言说。是则法因。名随说因。故论说言。彼一切法名名已。想想已。说此诸法名想言说。名随说因。此因最宽。诸法差别。皆由名故。以有因者。诸法相望。迭相由藉。以有此故。得有彼法。名以有因。于中有二。一相顺以有。如论中说。以有手故。有所作等。二相违以有。如论中说。以有饥渴。求饮食等。此因宽长。所生之果。亦宽亦长。遍一切处。无不有故。种植因者。如彼世间种植之事。人功水土种子和合。名为种植。以此种植与彼芽茎乃至菓实以为因故。名种植因。此因亦宽。时分最促。所生极长。以此因中具摄种子人功水土故。名为宽。但取一运和合之时。说为种植。故摄为促。所生之果。始从芽茎乃至成就。故名为长。言生因者。直取种子。亲能生芽。故名生因。是因狭促。所生亦促。以此生因局在种子。不通水土。故名为狭。芽生已前。说为生因。不通于后。故称为促。所生之果。局在于芽。所以不长。斯乃且就外事为言。若据染法。至果长通后。当辨之。言摄因者。水土润泽。摄生于芽故名摄因。是因狭促。所生亦促。偏取水土。不收种子。故名为狭。局在芽前。不通于后。故名为促。所生之果。局在于芽。故说为短。言长因者。芽茎已后。次第增长。是名长因。是因狭长。所生亦长。以是因中不摄水土故。名为狭。从芽已后。乃至成熟。皆是长因。故名为长。若就内法。因增向果。亦有长义。所生之果。亦统始终。故名为长。自种因者。还就种子。望后芽茎乃至成熟同类相起。简别异类。故名自种。如麦生麦穀生穀芽。是因狭促。与生因同。所生是长。从芽至熟。皆是自种所生果。故共事因者。如论释言。从以有因乃至自种。名共事因。此等和合。共成世间因种事。故名为共事。前随说因。以何义故不名共事。以彼言说但可别法。不能生长故非共事。是因宽长。无不在故。果无别体。不可论之。相违因者。有为之法。有成有坏。相违之法。违害前事。令其灭坏障碍于生。名相违因。如彼论说。相违有六。此中唯取生相违法。为相违因。不相违者。相顺之法。助成前事。名不相违。何者是乎。若别论之。牙生已后。所依水土。是不相违。通以论之。种殖已后。所依水土。皆名不违。此之十因。统通诸法。今且就彼因种之事。以显其相。

第二明其十因生法。如论中说。十因具生染净无记一切诸法。先明无记。就无记中。有内有外。外谓非情。内谓众生。外中十因。释不异前。内中有四。一是报生。二是威仪。三是工巧。四是变化。报生一门。从染因起。摄属染法。余之三种。论中不说。今宜辨之。能变化心。经论之中。或说为善。或名无记。今此且就无记。以说因相。如何名想。言说辨宣威仪工巧变化。名随说因。以有所须及有所为。起此三事。名以有因。方便之心。对缘初起。能生于后。名种殖因。初心方便。能生于后。名为生因。外缘生摄因。次第渐增。名为长因。当分相起。名自种因。从以有因乃至自种。名共事因。与此相违。名相违因。顺起不乖。名不相违因。无记如是(此一门竟)。

染法因者。如论中说。十二因缘。随言分异。名随说因。以有因者。释有三义。一者通就十二因缘。相望以释。以有前支。后支得生。名以有因。二就因果相对分别。以有过因。现果得生。以有今因。来报得起。名以有因。三就受生强者。以说三有受生。皆由于爱。故论说言。唯爱能令诸有相续。以有爱故。诸有支生。名以有因。论依后释。故论言。顾念味着。诸有支生。名为以有。味犹爱也。种殖因者。释有两义。一业烦恼相对分别。业为正种。烦恼缘助。是二和合。名种殖因。二就内外相对分别。结业为种。恶友邪法六尘境界。以之为缘。因缘和合。能生于后。名为种殖。论依后释故。论说言。无明等法现法种子。生余生死。名种殖因。言摄因者。训释有二。一业烦恼相对分别。业为正种。烦恼缘助。烦恼之缘。润彼业种。摄生后果。名为摄因。二就内外相对分别。业与烦恼。合为正种。恶友邪法六尘境界。以之为缘。摄无明行。令生后果。名为摄因。论依后释故。论说言。于现在世。不近善友。不闻正法。习不正思。无明等生。名为摄因。恶友邪法。如似水土。习近听受。不正思惟。如似人功。由是力故。令无明行生后果报。是故名为无明等。生此生。皆由恶友邪法不正思惟。是故名彼以为摄因。言生因果者。训释有二。一业烦恼相对分别。业为正因。烦恼为缘。业之正因能生后果。故名生因。二者内外相对分别。烦恼与业同为正因。恶友邪法。以之为缘。因能生果。故名生因。论依后释言长因者。无明行等。渐渐增长。至未来世生死果报。是名长因。故论说言。无明至后有。增进相求。至余生死。名为长因。准前世间种殖之事。应从生后增向老死以为长因。但今论家。因增向果。亦名为长。何故如是。后据内心。心有渐习趣果之义。增长义显故说为长。彼前外种非是心法。无有渐习向果之义。增长不显。故不名长。若互相从。皆得无伤。自种因者。六道种子。当分生果名自种因。故论说言。各各种子无明等生名为自种。六道因别故云各各。彼彼因中。皆悉从于无明行等。生后果报。是故说为无明等生。共事因者。始从以有乃至自种。共成一种因缘之事。故云共事。随说因者。但能别法。不能生长故不说共。相违因者。无漏道品。能违染法。名相违因。不相违者。犹是向前以有等事相对故来。染因如是(此二门竟)。

次辨净因。如论中说。始从种性乃至涅槃。随说故别名随说因。以有生死。乐求净法。名以有因。种殖因者。种性地中所成善法。如似种子。善友正说。如似水土。解行之初。依先种子。对缘始习。能生于后。名种殖因。近善知识。听受正法。堪能摄起出世道品。名为摄因。地前所修。能生出世无漏道品。以为生因。言长因者。若类世间种殖之事。初地已上。运运增长。趣顺菩提。名为长因。若类染法。种性已去。乃至佛果渐次增长。皆名长因。三乘种子。当分生果。名自种因。从以有因乃至自种。名共事因。共成一种修道事。故染法违净名相违因。净缘顺净名不相违。故论说言。染法相违。是净法因。净法相违。是染法因。生法如是。

第三约对二因分别。言二因者。如地持说。一是生因。二方便因。亲而起体名为生因。疎而助发名方便因。二因如是。今对十因辨明其相。如论中说。种子于芽。是名生因。余名方便。然此非谓唯取十中第四生因以为生因。于十因中。但使种子能生芽。义皆属生因。余名方便。总相虽然。别犹难解。今宜辨之。就外无记。十因之中生因一种。唯是生因。随说因摄因长因相违因不相违因。此之五因。唯是方便。随说因者。以言别法不生法故。非是生因。摄据外缘故非生因。如地持说。芽茎已后。方名为长。故非生因。若就心法。不同此释。相违因者。但能灭法。与彼灭法以为方便。不能生法。故非生因。不相违者。与摄因同。故非生因。自余四因。义有两兼。以有因中。通其缘正。以有种子。令芽得生。是其生因。以有水土。令芽得生。是方便因。种殖因中。亦通缘正。种子于芽。是其正因。水土于芽。是方便因。自种因中。种子于芽。以说自种。判属生因。种子望彼茎叶等事。以为自种判属方便。非亲生故。共事因中。亦其二因。生及方便。相同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因(此一门竟)。

今次就彼内无记因。摄以为二。生因一种。唯是生因。自分生故。随说因摄因相违因不相违因。此之四种。是方便因。以有因中。具有二因。以有最初起无记心。能生于后。判属生因。以有外境。能生于心。是方便因。种殖之中。亦具二因。相同以有。长因之中。具摄二因。最初种子次第增长。生初威仪工巧变化。是其生因。余名方便。自种因中。亦具二因。以方便心。望初威仪工巧变化。以说自种。如是自种。即是生因。望后威仪工巧变化。以说自种。是方便因。非亲生故。共事因中。亦具二因。同前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此二门竟)。

次摄染因。以之为二。十因之中。生因自种。此之二因。唯是生因。问曰。向前无记法中自种因者。亦是生因。亦方便因。今此何故唯既生因。释言。有以。无记法中。种子望芽。亦是自种。望余茎等。唯是自种。而非生因。故兼两义。今此染中结业。望生乃至老死。皆是自种悉是生因。是故自种唯是生因。何故如是。染法力强。一因堪能亲生多果。故望生死俱是生因。无记力弱。一种不能亲生多果。故望唯茎等。不名生因。若使染中通望老死为生因者。何故论言种子于芽是名生因。彼乃且就无记言耳。随说摄因违不违因。此之四种。唯是方便。义同前释。余之四因。义有两兼。于四因中。正因生果。齐是生因。缘因起报。悉是方便。如以有中。以有结业。生于后果。判属生因。以有外缘。起于后报。判属方便。种植因中。云何具二。种植因者。内外和合。方名种殖。就种植中。分取结业生于后果。判属生因。外缘生果。判属方便。长因之中。云何具二。如论中说。从无明行乃至老死。渐次增长。是名长因。就此生果增长之中。因增至果。判属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长判属方便。问曰。何故因增至果得非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长说为方便。释言。有以。从因生果。因果位别。因灭果兴生相显现。故说生因。因还望因。果还望果。无如是义。故不名生。但名方便。若通说生。理亦无伤。共事因中。云何具二。若更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说彼等。为共事故。染法如是(此三门竟)。

次摄净因。以之为二。十因之中生因一种。唯是生因。随说摄因违不违因。唯是方便。随说摄因及不相违。成之方便。相违因者。退之方便。自余五因。义有两兼。以有因中。通其内外。以有最初道品种子。生后道品。判属生因。以有外缘。能生出道。判属方便。种殖亦尔。内外和合。名为种殖。于中分取道品种子能生于后。判为生因。分取外缘能生于后。说为方便。长因之中。从道向道。渐次增长。是其生因。增长向灭。是方便因。问曰。何故染法之中。从因向果名为生因。净法向果乃名方便。释言。有以。染法之果所谓生死。生死有为。可生法故。长因向彼。是其生因。净法之果。所谓涅槃。涅槃无为。非可生法。是故长因增长。向彼但名方便。问曰。向前染法之因。因因相起但名方便。何故净中道。道增长说为生因。释言。染麁从因向果。生相显现。故名生因良以对彼麁显生故。因因相起。生相不显。不名生因。净法是细道增向灭。一向非生。良以对彼非生法故。说道相起以为生因。自种因中以道望道宣说自种。是其生因。以道望灭。宣说自种。是方便因。共事因中。亦具二因。若更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六为共事故二因如是。

第四门中约对六因。具相收摄六因之义。如阿毗昙大智论中亦具分别。六名是何。一所作因。谓法起时。诸法彼不障。名所作因。大智论中。名无障因。二共有因。诸法起时。共有之法。生住灭等共相助成。名共有因。三自分因。一切诸法。同类相生。名自分因。大智论中。名自种因。四者遍因。十一遍使增长一切染污之法。名之遍因。何者十一。苦下五见疑及无明。以为七。集下二见邪见见取疑及无明。即以为四。通前十一。五相应因。诸心心法相应造境。名相应因。前共有因。相依体立。此相应因。相依有用。六者报因。诸业烦恼。得苦乐报名为报因。此义广释如六因章。今对十因。共相取摄。于中先对外无记因。摄之为六。就此十中。除相违因余九是其三因所摄。就余九中。随说摄因及不相违。此之三种是所作因。生因长因及自种因。此之三种是自分因。同类之法。自相起故。以有因中。具有三因。一所作因。以有水土。牙茎等生。名以有中所作因也。二共有因。谓外色中生等四相。与彼外色。相扶体立。名共有因。三自分因。以有前色生后色故。名自分因。种殖因中。具有二因。谓自分因及所作因。种子与彼水土。和合名为种殖。种望牙等。是自分因。水土润泽。望彼牙等名所作因。共事因者。具有三种。谓所作因自分因共有因。若更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六为共事故(此一门竟)。

次就内法无记十因。具相收摄。除相违因。自余九因。四因所摄。谓所作因共有因自分因相应因。相状如何。随说摄因不相违因。此之三种是所作因。生因一种。是自分因。以有因中。具有四因。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无记心。是所作因。以有同时诸心法等。互相助成。是共有因。以前起后。是自分因。诸心心法。相应造缘。是相应因。种殖因中。具摄二因。就种殖中分取。种子能生于后。是自分因。分取六根及外境界。是所作因。长因之中。亦具二因。同类相起。是自分因。心心相次是所作因。自种亦尔。共事因中。具有四因。同前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六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所作因。非报法故无其报因。非染法故无其遍因(此三门竟)。

次对染因明相收摄。还除相违。余九是其六因所摄。随说摄因及不相违。此之三种是所作因。生因自种。是其报因。以有因中。具有六因。以有根尘。生业烦恼。名所作因。心心法等。相扶体立。名共有因。业烦恼苦同类相起。以前生后。名自分因。以有遍使增长一切染污之法。即是遍因。有同时心心数法。相应造缘。名相应因。以业烦恼生彼当果。即是报因。种殖因中。具摄二因。所谓报因及所作因。谓业烦恼。对缘现起能生后果。名为种殖。是种殖中业与烦恼。生于当果。即是报因。外缘生果。是所作因。长因之中。具有三因。烦恼业苦当分增长。是自分因。烦恼增长。起身口业。是所作因。作业烦恼。增长生苦。是其报因。共事因者。具摄六因。若更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此三门竟)。

次对净因明相收摄。还除相违。余九是其四因所摄。随说摄因及不相违。是所作因。以有因中。具摄四因。谓所作因自分因共有因及相应因。依于善友正说法等。增长道品。是所作因。道品法中。以前生后。同类相起。是自分因。同时具有定道无作。是共有因。无漏心法相应造缘。是相应因。种殖因中。具有二因。谓所作因及自分因。种殖之中。最初道品。对缘现起。名为种殖。是种殖中。最初道品。同类生后。是自分因。异类相起。是所作因。善友等缘。能生于后。亦是所作。生因不定。小乘法中。净法种子。必是有漏。以此种子生于出世无漏之道。异类相起是所作因。大乘法中。净法种子。必是无漏。以此种子生于出道。同类相起。是自分因。就长因中。若有漏道。若无漏道。当分增长。是自分因。若从有漏增向无漏从道向灭。是所作因。自种因中。小乘种子。望于出道及望涅槃。以说自种。异类相望。是所作因。大乘种子。望于出道。以说自种。同类相望。是自分因。望于涅槃以说自种。是所作因。共事因中。备摄四因。谓所作因自分共有及相应因。若具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非染法故。无其遍因。非报法故。无其报因。

第五约对四缘分别。如地持说。何者四缘。一者因缘。二次第缘。三者缘缘。四增上缘。六因之中。相应共有自分遍因及与报因。此之五种。是其因缘。所作因中。分作三缘。就所作中。六尘生心。是其缘缘。心法次第。藉前生后。是次第缘。自余一切万法不障。是增上缘。此义广释。如四缘章。今对十因共相收摄。于中先摄外无记因。以为四缘。就十因中。除相违因。余之九因。二缘所摄。所谓因缘及增上缘。九中三因。一向是其增上缘摄。谓随说摄因不相违因。三因一向因缘所摄。所谓生因长因及自种因。以六因中自分摄故。自余三因。二缘所摄所谓以有因种植因共事因可八见以有因中。以有水土。令芽得生。是增上缘。以有种子。令芽生者。是其因缘。自分摄故。种殖因中。分取种子。望彼芽生。是其因缘。自分摄故。分取水土能生于芽。是增上缘。共事因中。亦具二缘。同前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缘(此一门竟)。

次说内法无记十因。以为四缘。就此十中。除相违因。余之九因。四缘所摄。随说因者。是增上缘。以有因中。具摄四缘。就中分取相应共有及自分因。以为因缘。六根生心。是增上缘。六尘生心。是其缘缘。心法次第。以前生后。是次第缘。种植因中。具摄四缘。分取种子能生于后。是其因缘。自分摄故。六根生心。是增上缘。外缘生心。是其缘缘。从初种殖次生后心。是次第缘。生长自种。具摄二缘。同类相起。是其因缘。次第相起。是次第缘。摄因不违。各具二缘。所谓缘缘及增上缘。六根生心。是增上缘。六尘生心。是其缘缘。共事因者。具摄四缘。同前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缘(此二门竟)。

次摄染因以为四缘。就染因中。还除相违。摄余九因。以入四缘。随说因者。是增上缘。以有因者。四缘所摄。以有结业。能生后果。是其因缘。以有前心。生于后心。是次第缘。以有六尘。生于六识。是其缘缘。以有六根。生于六识。是增上缘。以有恶友倒说法等。增长结业。生于后果。亦是增上。种殖因者。四缘所摄。结业生果。是其因缘。心心相起。是次第缘。习近恶友。是增上缘。听受邪法。是其缘缘。生因自种。二缘所摄。报因生果。是其因缘。心心相起。是次第缘。摄因及与不相违因。二缘所摄。习近恶友。是增上缘。听受邪法。是缘缘。长因之中。具有三缘。所谓因缘次第增上。从无明行。增长生果。是其因缘。报因摄故。从因生因。从果生果。亦是因缘。自分摄故。从于无明乃至生死。心心相起。是次第缘。从于烦恼生于善业。是增上缘。共事因中。具摄四缘。若更分别。不异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缘(此三门竟)。

次摄净因。以为四缘。除相违因。余之九因。四缘所摄。就此九中。随说因者。是增上缘。以有因中。具摄四缘。以有前道。生于后道。是其因缘。自分摄故。以有同时心心数法。亦是因缘。相应摄故。以前生后。是次第缘。以有道法。缘之起道。是其缘缘。以有善友正说法等。摄生从道。是增上缘。种殖因中。具摄四缘。就种殖中。分取最初无漏道品。能生于后。是其因缘。自分摄故。境界生心。是其缘缘。六根生心。是增上缘。心心相起。是次第缘。生因长因及自种因。三缘所摄。同类相生。是其因缘。自分摄故。异类起者。是增上缘。就此道中。心心相起。是次第缘。摄因不相违因。二缘所摄。谓增上缘及与缘缘。近友生道。是增上缘。缘法起道。是其缘缘。共事因者。具摄四缘。同上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缘。四缘如是。问口论中摄彼十因。以为生因及方便因。摄彼二因。以为二缘。其生因者。说为因缘。方便因者。是增上缘。今云何言十因之中具摄四缘。释言。论家就无记因生外法者故为此判。若就内法。亦具四缘。故彼论言。次第缘缘缘是心法摄。四缘如是。

第六门中。对果分别。若对十因。还有十果。云何十果。如向因中。随分所作。即是十果相显可知。又彼论中宣说五果。一者依果。二者报果。三士夫果。四增上果。五解脱果。言依果者。如论中说。习善增善。习恶增恶。如是一切同类相起。是名依果。言报果者。有漏之业。所生苦乐。是名报果。士夫果者。杂心之中。名功用果。士夫是人。士夫所作。一切诸事。各有成辨。名士夫果。二十二根。名为增上。各有果生。名增上果。斯乃且就内法为言。外法之中。增上缘起。当知。亦名增上果也。无漏道品。得解脱证。名解脱果。世俗断结。非毕竟尽。非解脱果。五果如是。今对此果。明因所得。于中先就外无记因。以明得果。就十因中。除相违因。余之九因。能得三果。所谓依果士夫果及增上果。随说摄因不相违因。此之三因。得增上果。以有种殖能得三果。分取种子能生后者。得其依果。分取水土能生后者。得增上果。分取人功。能成外事。名士夫果。生因长因及自种因。能得依果。同类之法。迭相起故。共事因者。能生三果。同彼以有乃至自种。以接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果。然此无记。非报因故。无其报果。若望业行。说为依报。如后染净二因中说。非无漏故。非解脱果(此一门竟)。

次就内法无记十因。以明得果。除相违因。余之九因。能得三果。所谓依果士夫果增上果。随说摄因不相违因。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得三果。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无记心。是增上果。以人能起。是士夫果。以前起后。是其依果。种殖因者。能得三果。相同以有。生因长因及自种因。能得依果。同类起故。共事因者。亦得三果。同前以有乃至自种。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果。然此无记非报因故。无其报。果非无漏故。无解脱果(此二门竟)。

次对染因以明五果。染因之中。亦除相违。余之九因。能得四果。除解脱果。随说因者。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生四果。无明得行等。以前起后。得其依果。以有结业。能生后果故。有报果。以有众生。造诸业行。所作成辨。名士夫果。以有六根。生六识等。名增上果。种殖因者。能生三果分取结业能生后报。故得报果。分取外缘摄生后报。名增上果。由身造因。受于来报。是士夫果。又近恶友起业烦恼。终得来报。即是恶友士夫果也。然种殖因。望于当果。以说种殖。异类相生故无依果。生因自种。能生报果。摄因之中。有其二果。以彼外缘摄生后报。是增上果。就摄因中。由近恶友。摄起结业。能生后报。即是恶友士夫果也。长因之中。有其二果。从因增长至于生果。是其报果。因因渐增。果果自长。如是长因。能生依果。共事因者。能生四果。不异以有乃至自种。相违因者。望坏彼法。为增上果。非无漏故。无解脱果(此三门竟)。

次对净因以明五果。就净因中。除相违因。余之九因。能生五果。随说因者。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生五果。以前起后。能生依果。信等诸根。各有所生。是增上果。人能修起。是士夫果。能得涅槃。是解脱果。小乘法中。暖等四心。是小乘性。性是有漏。得色界报。名为报果。大乘法中。缘照无漏。得变易报。名为报果。种植因者。亦得五果。如以有说。生因一种。能得三果。同类相起。得其依果。异类相起。得增上果。小乘种性。得分段报。大乘无漏。得变易报。是其报果。摄因得二。近友听法。如是等缘。得增上果。由人修起。得士夫果。长因得四。同类相起。能得依果。信等相起。得增上果。终得涅槃。名解脱果。起变易报。名得报果。自种因者。亦得四果。与长因同。共事因者。能得五果。同前以有乃至自种。总摄彼等。为共事故。相违因者。望彼退道。为增上果。非报因故。无其报果。

第七门中。就人辨异。人别有三。一者凡夫。二声闻缘觉。三是菩萨。人别既殊。所知亦异。凡夫于此但知其事。不达余义。二乘于此。但知假名因缘而有无有定性。不穷其实。菩萨知此非有非无。幻化缘起。无有定相。十因之义。略辨如是。

十一空义

十一空义。出涅槃经。所言空者。显理之目。理寂名空。空随诠辨广略不定。或总为一。如大品说。名为独空。废诠谈理。不分多门。故名为独。非法唯空说为独矣。或分为二。我空法空。或分为三。空无相愿。或分为四。四有两门。一如维摩说。谓空无相无作无起。法无定性。名之为空。无因缘相。名为无相。无果可作。名为无作。故彼经言。唯行无作。而现受身。因无所起。名为无起。故彼经言。虽行无起。而起善行。二如大品说。谓有法空无法空自法空他法空。已如上释。或说为五。如无量寿经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起。是其五也。空与无相。义同前释。无彼妄相愿求之心。说为无愿。无作无起。亦如上释。或分为七。如大品说。此如上释。或分为九。如杂心说。或分十一。如涅槃说。或分十四。如大品说。或说十八。如大品说。或复说为二十二空。或复说为二十五空。如涅槃说。广则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十一。所谓内空乃至大空。此十一中前十相空。精起法中破以明空。后一真空。真心体中性寂名空。此云何知。前之十空。犹六地中十法平等。地持名为妄想。境界十法平等。故知。相空。其大空者。地经名为阿梨耶识观。故知。真空。人复说言。前十境空。后一智空。此亦有以。于妄分齐。心外有法。破之显无。故曰境空。于真分齐。心外无法。一切诸法。皆即心说。就之辨空。名为智空。复前十中初之八空。将无破有。第九一空。用有破无。第十空空。以非有无双破有无。与地经中十平等同。前八空中初之七空。明无性空。破去众生及法自性。后一明其无相之空。破遣众生及法之相。前七空中初六。破遣众生之性。后一性空破遣法性。前六空中初五。约就现在观空。后一约就过去观空。就前五中。初之三门。就事观空。后二就法。言内空者。众生五阴。是其内法。是内法中。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常乐我净故。名为空。未空法体。言外空者。非情之法。说以为外。是外法中。亦无我人众生寿命常乐我净故。名外空。此二别观。内外空者。总观向前内外诸法。无我人等。名内外空。何故前别而后总乎。释有两义。一随观难易。分为三种。始时观内。未及其外。第二观外。不及其内。故先别观。第三观熟方能合观。故后总也。问曰。诸法总知则易。别知则难。故二乘人。但能总相。知于苦等不能别知。菩萨方能差别异知。方何。今此先别后总。释言。有以。法有两种。一是同相。二是别相。空无我等诸法。齐通名为同相。色受想等事相。各异名为别相。于此二中。若欲寻伺以知其别。总易别难。故先观总。后观其别。若欲寻别以知其同。别易总难。故先别观。后为总观。今依后门。先别后总。此之一义。随观难易故分三种。二对患不同故分三种。人别有三。一者着内情多。着外情少。故先观内。二着外情多。着内情少。故须观外。三内外俱着。故须总观。此前三种。就事观空。次后两门。就法明空。法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苦无常等生灭法数。是其有为。三无为等。是其无为。有为法中。无我人等。名有为空。无为法中。无我人等。名无为空。问曰。向前内外等中。离合为三。今此有为无为法中。何不如是。唯别无总。释言。准量理亦无伤。但今为明内外二法同是有故。合观则难。是故第三内外。总观有为无为。有无位别。合观则易。故无第三有无总也。此前五种。就现境界以明空义。无始空者。更无别义。但就过去观前五空。名无始空。明此诸法非今始观方无我人。无始已来常自空也。问曰。何故唯就过去说无始空。不就未来说无终空。准量应得。但今为明过去法者起患根本。无始已来所执着处故。须观之。过现既空。类当可知。故略不论。又三世法。次第相生。过为现本。现为过末。现为当本。当为现末。现法易观。故先就之。以观空理。现由过生故。后就本观无始空。以本类末。义在易知。故观过现。类知未来。不假就当观无终空。又问。若尔六通之中。亦应如是但知过现。何用天眼知未来乎。释言。不类六通知事。三世事异故须别知。空义理同。可以类知。故不别论。此前六种。是众生空。第七法空。言性空者。观法虚假无有自性。名为性空。前七破性。下一破相。破遣众生及诸法相。见因缘相亦无所有。是以经言。无所有者。如人无子。名之为空。非是子明无性空。又如贫人无物名空。亦非就物明无性空。如人无子。遣众生相。如贫无物。破遣法相。此前八空。以无遣有。第一义空。以有遣无。名前八空。为第一义。彼第一义。亦皆空寂。是故名为第一义空。是以经言。云何名为第一义空。是眼生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去无所至。推其实法。了不可得名第一义。云何名为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得作者。故名为空。良以宣说因缘业报。为第一义故。因缘外无别有彼第一义谛。性不可得故名为空。此前九空。别遣有无。第十空空。存无双遣。是以经言。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有是无。是名空空者。就诠彰理。是是非是。是名空空者。拂相显寂。言是有者。牒前第九有遣无也。言是无者。牒前第八无遣有也。是名空空。就诠彰理。谓前所牒有无法性。即是第十空空义也。虽言有无。是其空空义。犹未显故。后拂相以显理寂。非是有无二相并立。说为空空。盖乃有无二相。双舍名空空也。义意如是。言是是者。牒前经中是有无二种是也。言非是者。遣前是有是无是也。理非有故。是有非是。理非无故。是无非是。两是俱非。故号空空。相状如何。因缘之法。有无同体。以同体故。无法为有。有法为无。无为有故。有则非有。有为无故。无则非无。是以有无皆非自性。非自性故说为空空。此前十门。是其相空。破遣情相。以明空理。第十一空。就实辨空。就彼真性缘起行德。说为空也。是以经言。波若波罗蜜。名为大空。波若之体。即是真实如来藏识。如来藏中。统含法界恒沙佛法。恒沙佛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无有一法别守自性。故说为空。法界皆空。空宁不大。是以就实说为大空。地经之中。亦同此说。故彼文中。阿梨耶识。名为大空。前十相空即是。地经第六地中十法平等。虽不一一名数相对。其义大同。后一真空。即彼所显无生法体。又彼六地所得十空三昧之中。生空法空第一义空即是。此中前十相空大空已后余之七空即是。此中大空不摄。十一空义。略辨如是。

十二因缘义八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开合广略二 约时分别三 界地分别四 三性分别五 浅深分齐六 就人分别七 约智分别八)

第一释名。并辨其体性。十二因缘者。谓从无明乃至老死。是其名也。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过去世中烦恼非一。以何义故偏说故明。释有两义。一彰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斯通义故说无明。二举强摄弱故说无明。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以名。故说无明。但说无明。当知。一切余结皆随。譬如世间王来王去余众皆随主得其名。此亦如是。释名既然。体相云何。于中差别乃有四种。一迷理无明。所谓迷于二谛之理。故经说言。不知诸谛第一义故。名为无明。如是等也。二发业无明。所谓三根三道烦恼。三根烦恼能发思业。三道烦恼发身口业。三覆业无明。谓造业已。重于前境起贪瞋等。覆助前业。令其增长。四润生无明。亦名受生。谓受生时诸烦恼等。若依毗昙。九十八使一切烦恼。皆能润生。斯则润生。受生无别。若依成实。唯爱能润。余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则狭。局唯在爱。受生则宽。通于余结。地经亦然。故经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如是等也。所言行者。诸业集起。名之为行。集起有二。一就业体。缘中集起。名之为行。二就功能。集起后果。故名为行。名义如是。体相云何。于中具以七门分别。一就性分别。行虽无量。要唯善恶。善恶二业。能得报故。无记无报。是故不说。二就具分别。所谓一切身口意业。三约果分别。如地经说。所谓罪福不动业也。三涂恶业。名之为罪。欲界地中人天善业。名之为福。上二界中八种定业。说为不动。四对报分别。所谓苦乐不苦不乐。三受之业。五就处分别。谓三界系。六就时分别。所谓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业。七随相分别。相别有四。一黑二白三黑白杂四不黑不白。四中前三。是其有漏分段之因。后一无漏变易之因。业行无量。且论斯耳。此等后业聚之中具广分别。所言识者。分别之义。于中分别乃有三种。一种子心识。作行以后。受生已前所有心识。为业烦恼所熏发故。能生后果。说为识支。若复通论。无明行中所有心识。亦是识支。二求生心识。在于中阴。三受生心识。名为识支。谓受生时。最初一念染污之心。于彼父母精血等事。妄想起于华池等爱。非起淫爱。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入别不同。离分六种。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前色增长。今为五入。前名增长。今为意入。所言触者。触对尘境。目之为触。若依成实。对后受支说想为触。触假之初故名为触。若依毗昙。以心法中触数为触。此之触数。依根就尘。能令根尘共相触对。故名为触。大乘法中亦同此说。然触有五。一增语触。谓意地触能发法故。二有对触。谓五识中相应之触触对现境。故名有对。三者明触。谓无漏触。四无明触。谓诸烦恼相应之触。五处中触。所谓一切有漏之触。故杂心云。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五中前二。约根以分。后之三种。随性以别。此之五种大小不同。小乘法中所说不定。若取报触以为触支。增语有对及与处中。是其触支。余二则非。以明无明非报法故。若说一切有漏之触以为触支。除其明触余四皆是。明触无漏。是故不取。大乘法中所说不定。若说分段。与小乘同。若说变易十二缘者。五触皆是触支所摄。所言受者。领纳名受。于中分别广略不定。或总为二。或分为二。一是身受。二是心受。五识相应。名为身受。意识相应。名为心受。或说为三。所谓苦乐不苦不乐。或说五受。所谓苦乐忧喜及舍。或说六受。谓六根中所生受也。或说十八。谓六根中各分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故。或复宣说三十六受。前十八中染净分故。或说百八。如龙树说。前三十六三世分之。故有百八。所言爱者。染境名爱。现在世中烦恼非一。以何义故偏名为爱。未来生死。由爱牵起。爱力功强。故偏说之。虽但说爱。余结皆随。亦如世间王来王去余众皆随。于中分别。略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广分有五。一于顺情未得法中起欲得爱。二于顺情已得法中起不失爱。三于违情未得法中起不得爱。四于违情已得法中起求舍爱。五于非违非顺法中起处中爱。非极违情不生厌故。所言取者。前爱增上。取着境界故名为取。若具分别。取有四种。一是戒取。二是见取。三是欲取。四是我取。此之四种诸论不同。若依毗昙。一切三界戒取之心。说为戒取。一切三界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通名见取。欲界一切诸钝烦恼。通名欲取。上二界中诸钝烦恼。缘自身起。通名我取。若依成实。身见一使。名我语取。实无我体。但着我名。故云我语。依此身见起于边见。取着断常。若见断者。则着五欲。名为欲取。以无后世。贪现乐故。若见常者。有利有钝。若钝根者。则取持戒。望后世乐。名为戒取。若利根者。计神是常苦乐不变则无罪福。故起邪见。说为见取。若依毗昙。直说四取以为取支。则为具摄一切烦恼。若依成实。四取不摄诸钝烦恼。是则取支通摄四取及余一切诸钝烦恼。所言有者。现在行业。能有当果。故名为有。此既是业。何不名业。乃名有乎。当果未有。由业有之故从功能说为有耳。论其体相。与行支同。所言生者。来报始起说名为生。生之体状。与识支中受生识同。言老死者。衰变尽坏。名为老死。与前名色六入等同。此之十二。迭相因由。互相缘藉。故名因缘。如四谛中论因缘者。业能亲生。说之为因。烦恼疎助。说之为缘。今此不然。莫问一切烦恼业苦。从前生后。斯名因缘。名义体相。辨之麁尔。

第二门中开合广略。明因缘相。因缘之法。广略不定。如涅槃经梵行品说。或说为一。谓十二因缘唯一有为。或说为二。谓十二缘唯因与果。过无明行。现爱取有。是其因分。现在识等。当来生死。是其果分。或说为三。于中乃有三门不同。一三世分别。无明与行。是说过去。识支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是属过去。若取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是属现在。若说求生心识。为识。义则不定。望其过因。说为现在。望其现报。说为过去。名色六入乃至触受。一向现在。爱取有三。义则不定。论其体性。起在于今。判属现在。论其功力。能有当果。以因从果。判属未来。地经之中。据斯说也。若如是者。过去之因。何不从果判为现在。释言。有以。过因现果。起之已定。故随世别。不相从说。未来未有。由因故有。是故摄因。从果为未。生死二支。定属未来。此是第一三世分别。二三道分别。如地经说。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其业道。识与名色六入触受生死。七分说为苦道。无明爱取。并是烦恼。以何义故。过说无明。现彰爱取。是义应齐。但今为分三世别异。隐显互论。等分三世。非无所以。释有两义。一本末分别。无明是本。理在先彰。过去说之。爱取是末。理在后论。现在说之。二强弱分别。无明烦恼。迷其本际。建集生死。其力功强。过去说之。爱之与取。牵生未来。其力增上。现在说之。行有二支。同皆是业。何故过去彰其行名。现在说有。理亦应齐。为分三世差别异名。等分三世。非无所以。过去世中集起已定。当相名行。未来未有。由业有之。故就功能说为有耳。识等五果生死二报。同皆是苦。以何义故。现彰识等。未说生死。理亦应齐。为分世别。隐显异名。等分三世。亦有所以。现报起竟。故就报体说为识等。未来未起。就过以名。令物生厌。故说生死。此是第二三道分别三苦分别。如地经说。无明行识乃至六入。名为行苦。触受二支。名为苦苦。余因缘分名为坏苦。三苦相通。何故如是。理实齐通。但今为明。触受二支。现诸缘生。心性是苦。于彼苦上。加现事恼。苦上加苦。故云苦苦。无明行等起今。义显故说为行。行体是苦故名行苦。爱取有等。趣向未来。生老死等。败坏之果。故名为坏。坏体是苦。故名坏苦。此随麁细隐显论之。非尽道理。此是增数三门分别。或说为四。如涅槃说。谓无明行生及老死。爱之与取。摄入无明。有摄在行。识等五果。摄入生死。故说四也。或分为五。如涅槃说。谓受爱取有及生也。识等五果。摄入受中。无明摄入爱取之中。行入有中。死入生中。故说五也。或说为六。如涅槃说。所谓三世因之与果。或说为七。如涅槃说。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及取也。余略不论。或说为八。如涅槃说。谓识名色乃至于有。无明摄入爱取之中。行入有中。生死摄入识等支中。故但说八。或说为九。如城喻经说。除前三支宣说余九。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乾子说。除生一法说余十一。萨遮尼乾子弟共姊生。佛护其意。不说生支。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广如经辨。此之广略。随化故尔。

第三门中。就时分别。于中有六。一五世分别。二就三世分别。三就二世分别。四就一世前后分别。五就同时别体分别。六就同时同体分别。言五世者。如涅槃说。过去过去立其二支。如彼经说。烦恼因缘生于烦恼。是其一也。业生烦恼。是其二也。此明过去过去世中烦恼及业。生于其次过去世中无明支也。其次过去建立二支。如彼经说。烦恼生业。是其一也。谓过无明。生于行支。业生于苦。是其二也。谓从过行生现五果。现立四支。如彼经说。苦生烦恼。是其一也。从现五果。生于爱支烦恼。生烦恼是其二也。从爱生取。烦恼生有。是其三也。从取起有。有缘生苦。是其四也。从现有支。生未来苦。其次未来。建立三支。如彼经说。业缘生业。是其一也。谓未来世业业相生。如从意业发身口业。业生烦恼。是其二也。谓未来业。起于未来受生烦恼。烦恼生苦。是其三也。谓从未来受生烦恼。生于未来未来生支。未来未来。唯立一支。如彼经说。苦缘生苦。是其一也。从彼生支起老死等。唯彼三世十二因缘。生起老死。应是二支。但彼直就能生因缘。立十二支。不取所生。故从生支起于老死。唯名一支。五世如是(此一门竟)。

次就三世以分别者。因缘之法体通前后。今据三世隐显论之。过去世中未造业前一切烦恼。判为无明。行支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行支则短。当造业时。说为行支。造业已后。判属识支。若取求生及受生心。以为识支。行支则长。造业已后未死已前。斯属行支。识支不定。若说种子心识为识。在于过去造业已后未死已前。若说求生心识为识。在于中阴。所望不定。望过去因。说为现在。望现在果。说为过去。若说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定属现在。行识二支。时分不定。若取因中种子心识以为识支。识支则长。行之则短。当造业时。说为行支。造业已后受生已前。判属识支。若取最初受生心识。以为识支。行支则长。识支则短。造业已后受生已前。判属行支。最初一念受生心识。判属识支。故论说言。生有及死有。当知一刹那。名色支者。前后不定。若说种子及求生心。以为识支。于现在世。初生以后。悉是名色。若说初生以为识支。第二念后方是名色。向后长短。经有成判。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名色支。言五分者。毗婆沙云。胎中五时名为五分。亦人一报摄为十时。胎外有五。胎内有五。如涅槃说。胎内五中。眼耳鼻舌四根未具。判属名色。四根具已未出胎来。判属六入。所言触者经有成判。未别苦乐。是名为触。出胎以后。匍匐已前。不能思量分别违顺苦乐等事。是故名为未别苦乐。触境方觉。故名为触。所言爱者。如经中说。染习一爱。是名为爱。爱有二种。一者食爱。二是色爱。匍匐以后。未有色爱。但有食爱。名习一爱。自斯已来。判为爱支。具二爱已。未有思想追求境界。是时名爱。已有思想追求前境。未能造境身行欲事。是时名取。身行已后。乃至未来受生已前。判之为有。未来世中。最初一念受生心识。说为生支。名色已后。判为老死(此二门竟)。

次就二世分别十二。于中有二。一就过去望现说具。二就现在望后说具。何者过去望现说具。若就三世隐显以论。过去唯有无明与行。现在唯有识等五果。就实通论。过去非直有无明行。当知。亦具爱取及有。现在非直有于识等。当知。亦有生及老死。过去世中。发业烦恼。说为无明。润业烦恼。说为爱取。故地经云。先际之因。谓无明爱。过去世中所发之业。名之为行。所润之业。名之为有。现在世中当其报体。名为识等。就过以彰。即是生死。识即是生。名色已后。即是老死。何者现在望后说具。若就三世隐显论之。现因唯有爱取及有。当知。当果唯有生与老死。据实通论。现因非直有爱取有。当知。亦具无明及行。未来非但有生老死。当知。亦具识等五果。现在世中发业烦恼。说为无明。润业烦恼。说为爱取。故地经中先际之因。名无明爱。后际亦尔。现在世中所发之业。说之为行。所润之业。说之为有。未来世中所有报体。说为识等。就过去说。为生老死(此三门竟)。

次就一世前后明具。现望过去。非但有彼识等五果。当知。亦有生死二报。具有之义。备如前辨。现望未来。非直有其爱取有因。当知。亦具无明及行。具有之义。亦如前辨(此四门竟)。

次就同时别体明具。如毗婆沙具广分别。彼论名为刹那因缘。此奢摩达之所建立。相状如何。彼文且就贪心起杀。明具十二。余类可知。贪起杀时。贪相应愚。说为无明。彼相应思。即名为行。彼相应心。说之为识。起有作业。必依色心。说为名色。必依六根。说为六入。彼相应触。说为触支。彼相应受。说为受支。贪即名爱。贪相应缠。说之为取。何者是乎。与贪相应。有无惭愧睡及掉缠。通则俱是。于中分别。睡缠一种。于境睡着。不能堪忍。取执义显。说之为取。身口作业。能有当果。说名为有。无作亦是。彼文不说彼前诸法。有生住灭。生为生支。变异名老。灭坏称死。此虽同时。体性各异(此五门竟)。

次就同时同体之法明具十二。十二因缘。根本唯心故。经说言。十二因缘。唯一心作。唯心作者。谓依妄心。便有一切色境界起。如依梦心便有一切梦境界生。即彼心中闇惑之义。说为无明。集起之义。说之为行。了别之义。说以为识。心与色相。说为名色。是名色中随别不同。离为六入。心触前境。说为触支。心能领纳。即说为受。是心染境。即说为爱。心有取执。即名为取。能生后义。说之为有。相起名生。虚无名灭。灭名老死。此十二中。就余十一说为无明。余十一外。无别无明自性可得。乃至宣说前之十一。以为老死。前十一外。亦无老死自性可得。以十二缘同一体性。互相缘起。故十二缘。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悉皆空寂。时分如是。

第四约就界地分别。界谓三界。地谓九地。先约界论。毗婆沙中一论师说。欲界地中。具十二支。色界十一。除名色支。何故如是。色界六根一时顿生。生即六入。故无名色。无色有十。无名色支及六入支。何故如是。彼处无色。故无名色。彼无五根。故无六入。若就彼说。应当说言识缘于触。评者言曰。于三界中悉具十二。欲界具有义在可知。于色界中。虽复六根一时顿生。初生六根。未能勐利。判为名色。后转勐利。说为六入。故具十二。无色界中。无色有名。虽无五入。而有意入。故具十二。若就彼说。应当说言识缘于名名缘于意。一一细论。通局众多。非可具辨。约界如是(此一门竟)。

次约地论。依毗婆沙。身在欲界。未离欲结。于欲界中。起爱起取。亦起于有。于未来世。有生老死。此人则是欲界地中。一爱取有一生老死。此人后时。断离欲爱。初禅未离。于初禅地。起爱取有。未来当有初禅生死。此人现在。具欲初禅二爱取有二生老死。此人更断初禅之爱。二禅未离。于二禅地。起爱取有。未来当受二禅生死。此人现具三爱取有三生老死。如是转增。乃至断离无所有爱。非想结在于非想地。起爱取有。未来当受非想生死。此人现具九地之中九爱取有九生老死。此人命终。生非想地。用前非想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非想有。为过去行。用前未来非想生死。为现五果。此人尔时。于下八地爱取及有。非过去因。下八地中生老死报。非现在果。亦非未来。何故如是。论自释言。因果成处。则可宣说过去现在及与未来。此人于下。因果不成。故不得名过现未来三世因缘。此人后时。退生识处。用本所起识处地中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本有支。为过去行。用本所有识处地中未来生死。为现五果。望上望下。一切所有。悉非过去现在未来。义同前解。如是转下。乃至退生欲界地中。用本欲界爱取二支。为过无明。用本有支。为过去行。用本欲界未来生死。为现五果。余一切地所有因果。悉非过去现在未来。义同前释。身在欲地。起因受果。其义既然。在上亦尔。界地分别。其状如是。

第五门中。三性分别。望理以论。十二因缘。违理而生。斯是不善。随相论之。于中亦有善恶无记三性差别。无明支者。依如毗昙。有其二种。一是不善。二秽污无记。欲界地中一切烦恼。除身见边见。余悉不善。以与无惭无愧俱故。欲界地中身边二见。及上二界一切烦恼。皆是秽污。不与无惭无愧俱故。说为无记。若依成实。一切烦恼。斯是不善。大乘法中所说不定。若望果报。同毗昙说。故地持云。起身见人。不谤所知。不因此见堕于恶道。若望于理。同成实说。行支有二。一善二恶。乐因名善。苦因名恶。识支有三。一种子之识与行支同。二求生心识。三受生心识。与无明同。此二必用烦恼心故。问曰。若使受生心识必由烦恼。云何名报。然彼识支。虽是秽污。命根是报。又复所缘父母精血揽为体者。亦是报法。从此判为报无记耳。名色六入乃至触受。一向无记。于中非无善恶之义。今对往因说为报。故斯名无记。爱取二支。同无明说。有同行说。生同识说。老死同前名色等说(此五门竟)。

第六明其浅深分齐。于中增数次第辨之。要摄唯二。一真二妄。十二因缘所起。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相依故。有因缘集起之义。据妄摄真。皆妄心作。就真摄妄。皆真心作。随心麁细。分齐有三。一事相因缘。二妄想因缘。三真实因缘。一因缘法随义分三。所言事者。六识分齐所起生死烦恼业苦。当知。即是事相因缘。言妄想者。则前事相。以理求之。唯是妄想虚搆集起。如梦所见。心外毕竟。无事可得。即是妄想因缘之义。言真实者。即前妄想因缘之体。穷其本性。唯是真识缘起所集。真外毕竟无妄可得。即是真实因缘之理。故地经云。十二因缘皆一心作。皆心作者。谓真心作。又胜鬘云。自性净心不染而染。即是生死因缘集起。又如不增不减经说。即此法界。轮转五道。名曰众生。楞伽亦云。如来之藏。是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犹如伎儿变现诸趣。以斯验求。生死因缘。皆是真作。如梦所见皆报心作。如波水作。如夜见绳以之为蛇蛇是绳作。如是一切。以真作故。因缘即真。故涅槃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见十二缘。名为见佛。亦名见法。亦名见僧。胜鬘亦云。生死二法。是如来藏。随义浅深分齐有五。一事相因缘。如毗昙说。二虚假因缘。假有无性。如成实说。三妄想因缘。如阳炎水揵闼婆城。远望似有。近观本无。非但无性。相亦叵得。四妄想因缘。皆妄心作。如梦所见。心外无法。五是真实集用因缘。皆真心作。真外无法。五中初二。犹是三中事相因缘。中间两种。犹前三中妄想因缘。后之一种。犹前三中真实因缘。分齐如是。

第七门中。就人分别。人谓凡夫二乘菩萨。今就此等以辨因缘。于中有三。一明所有。二明起灭。三明所解。言所有者。因缘有二。一是分段。二是变易。若论分段。凡夫具有善道恶道二种因缘。二乘人中。恶道因缘。尽在见谛。故须陀洹。名为觝债。觝三涂债善道因缘。终至无学。无学犹有生死残果。大乘人中。恶道因缘。尽在初地。故经说言。初地菩萨。离恶道畏。问曰。经说。种性已上大力菩萨。为变易死。恶道因缘。是分段故。今云何言初地始尽。释言。恶道义别三阶。一恶业为因。四住为缘。受恶趣报。在于外凡常没位中。二恶业为因。四住正缘缘力微薄。悲愿佐助。受恶趣身。在于外凡善趣位中。三恶业为因。悲愿为缘。受恶趣生。在于种性解行位中。胜鬘以彼种性已上离前二种。名离分段。非无第三故。地持言。种性解行。或堕恶道。善道因缘。至佛乃尽。是故经中说。佛一人断有顶种。问曰。经说。初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今云何言至佛乃尽。释言。善道亦有三阶。善业为因。四住为缘。受人天报。在种性前。二善业为因。四住正缘缘力微薄。悲愿佐助。受人天身。在种性上。三善业为因。悲愿为缘。四住残气。随而佐助。受人天报。在初地上。经以初地离前二种故。说初地破二十五有。非无第三故。地持中宣说。解行转恶趣报。入欢喜地。不言转善。又大智论说。初地上犹有肉身。良在于此。彼初地上。虽复有之。但于应化人天身中。微有浅气。无纯受者。分段如是。变易因缘。凡夫但有一无明支。无明住地先成就故。二乘之人。有无明行。而未受报。彼何时受。不愚法者。此身灭已。净土中生。即便受之。愚法之人。未来无余涅槃之后心想生时。方乃受之。大乘人中。十住已上有无明行。种性已上受生死果。至佛乃尽。所有如是(此一门竟)。

次明起灭。先论分段。凡夫于彼分段因缘集起不灭。二乘求灭不能学起。大乘之人。亦灭亦起自断故。灭化他故起。故经说言。亦不毕竟灭有为法。化众生故。次论变易。凡夫于彼变易因缘。未起未灭。二乘学起而未能灭。问曰。二乘亦能灭智入般涅槃。云何不灭。释言。二乘虽暂灭智。后必还生。非是永尽。故不名灭。大乘之人。亦起亦灭。始学故起。终尽故灭(此二门竟)。

次约所解以辨因缘。凡夫于彼因缘法中。见有我人未流转起十二缘。以有我故。所起因缘便有系属。名为我所。二乘解知无我无人。但诸因缘共相集起。以无我故。因缘之法。无所系属。故非我所。大乘之人。深解因缘非有非无。离于二边。是义云何分别有三。一就法相明非有无。十二缘法。从缘集生。本无自性。是故非有。从缘集故。不得言无。见法非有。是其逆观。见法非无。是其顺观。二相实相对。明非有无。妄情所起十二缘法。名之为相。所依真谛。说以为实。故经说言。十二因缘。皆依一心。依情起相。名为非无。据实本寂。说为非有。见实非有。是真谛观解相非无。是世谛观。三就实中体用分别。真谛常寂。无缘可得。名为非有。即此真识。随妄流转。起十二缘。说为非无。又佛菩萨随世起用。亦名非无。见法非有。是实性观。知法非无。是实相观。就人如是。

第八门中。约智分别。智门非一。今且约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缘相。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先定三观。二明七方便。第三约彼七方便义。辨明四十四智差别。第四约前三种观义及七方便。辨明七十七智不同。五随人辨异。言三观者。若依毗昙。说阴界入。以为三观。此观在于念处位中。若依成实。说观无常无我及苦。明之为三。四观在于四现忍中(此一门竟)。

七方便者。先就色论。后类诸法。七名是何。一者观色。二观色集。三观色灭。四观色道。五观色味。六观过。七观色出。言观色者。观色果报。苦谛观也。观色集者观色因缘。集谛观也。观色灭者。观色尽处数灭无为。灭谛观也。观色道者。观色对治无漏之道。道谛观也。观色味者。观察前色能生爱味。观色过者。观察前色能生苦过。观色出者。观色得灭出离生死。何故不说观色生道。释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义观。为是不论。色中既然。诸法同尔。此七能与第一义观为方便故。名为方便。此之七种位。在何处。若依毗昙。前四方便。有四现忍及见道中。后三在于修道之中。依如成实。此七门在闻思地中(此二门竟)。

次辨四十四智差别。四十四智。如成实说。此犹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门观。就十二缘为此四观故。有四十四智差别。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因果相属有十一对。就此十一。从末寻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对生为四。一观老死苦。二观老死集。三观老死灭。四观老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对前无明。亦有此四。所谓观行苦行集行灭及行灭道。无明望前。更无集因。所以不说。何故逆观。据果寻因。顺谛观故(此三门竟)。

次辨七十七智差别。七十七智。如成实说。论文但言。如经中说。现在世中生缘老死。不离生缘老死。过未亦然。是法住智。灭相观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皆悉同然。不广分别。为是论家种种异释。穷其体相此智。犹是七方便中第二集观。及无常等三观所摄。以何义故。七方便中偏为集观。十二缘法。因缘为宗。集是缘义。故偏为之。集观之中有六十六。三观之中有其十一。彼此合说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观因生果。住持不灭。名法住智。后之十一。观苦无常空无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论说言。增长生死。名法住智。损减生死。名泥洹智。相状如何。现在世中。十二因缘次第相生。因果相属。有十一对。过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对因缘。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缘老死。辨其观相。余类可知。现在世中生缘老死。有二集观。一生缘老死。二者不离生缘老死。此二何别。毗婆沙云。初是正观。后是审观。何故须审。成实释言。诸外道人。多迷因缘。或说冥性为众生因。或说梵天以为因等。佛为破之。彰因作果是实不虚故。说不离现在世中生缘老死。既有此二。过未同然。即分为六。此六集观在闻思地。四现忍中。总观三世生缘老死。作三种观。谓无常苦及空无我。三观虽殊。同趣涅槃。总摄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问曰。何故集观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世为一。释言。集观观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别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灭。寂灭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缘老死。既有此七。次第逆推乃至无明缘行亦然。十一对中。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问曰。何不从无明行乃至老死。先从老死至无明行。因缘法中。有二次第。一顺二逆。从始至终。是顺次第。从终至始。是逆次第。观法多途。不可一定。复此是声闻观法。声闻钝根。从末寻本。其观易成。是故然矣。又问。因缘相生无穷。老死望后。何故不说缘生之义。老死望后。更无所生。是故不说。若尔何故地经之中宣说。老死与后作因。释言。老死转望未来。实有因义。菩萨能见故彼说之。七十七智声闻观法。老死为因。声闻不见。故此不论。又复声闻亦知老死缘生后义。今此且据一分为言。是故不说(此四门竟)。

约人辨。通而论之。四十七智七十七智。三乘同起。随别论之。四十四智七十七智。并是声闻观行之法。依如论文。声闻人中有利有钝。四十四智。钝人观行。七十七智。利人观行。何故如是。前四十四。观果由因。为观易成。钝人能作故言为钝。七十七智。观因生果。为观难熟。利人方堪故说为利菩萨于此因缘法中。观门无边。广如地经。不可具辨。因缘之义。厥趣麁尔。

十八空义三门分别(辨相一 异同二 修入次第三)

第一辨相。十八空义。出大品经。法性虚寂。故名为空。此空乃是法界门中一门之义。门别虽异。妙旨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故。无法非空。是以经中或说色空。乃至宣说一切法空。良以诸法无不空。故随诠辨异。广略难定。是以经中或说一二乃至众多。所言一者。癈诠论空。空如一味。一味之空。妙绝众相。故名为一。故大品中说为独空。独者犹是不二之谓。经中或复说空为二。所谓生空及与法空。或说为三。谓空无相及与无作。问曰。空门可名为空。无相无作。云何名空。龙树释言。此三种体一。随行分异。行者观空无相可取。是时空门。转名无相。观无相中。作起叵得。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名虽变改。其体不殊。是故此三俱皆是空。如一智慧。或名念处。或名正道。或名觉支。或名为力。或名无畏。或名无碍。此亦如是。经中或复说空为四。如大品说。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此义如前四空章中具广分别。或说为五。谓五阴空。或分为六。所谓五阴及众生空。又如大品习应品中。说空为七。所谓性空.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此七犹是十八空中后之七也。以何义故偏说此七。论自释言。广有十八。略为七空。其犹道品。广则具有三十七品。略唯七觉。此亦如是。以此七种。多利众生。故偏说之。论其体相。与十八中后七相似。又如地经说空为十。所谓信空.性空.第一义空.第一空大空.合空.起空.如实不分别空.不舍空.得离.不离空。此如地论具广分别。又六地说十平等。亦是十空。如涅槃中。说十一空。此之十一。如前章中具广解释。又如大品叹净品中。说十三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相空。然犹是十八空中初十三空。若更解释。不异于彼。问曰。何故十八空中。偏说此等。不论余五。论自释言。此十三空。破法周尽。故偏说之。余有五空。总相说空。更无别法。是故不论。又如大品六度相摄品中。说十四空。前十三空上。更加一种一切法空。即是十四。此一切空。摄十八中后之五空。通名一切。问曰。何故说此十四不说十八。论自释言。十四空中。一切法空。摄法周尽。设有余空。皆入其中。是故但说此之十四。经中或复但说十八。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名字如是。然此十八。随诠差别。非是观入浅深次第。言内空者。如论释言。眼等六入。名之为内。是内法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故名为空。言外空者。如论释言。色等六入。名之为外。是外法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故名为空。内外空者。总观向前十二入法。无我我所。及无彼法。名内外空。又内外等。如念处说。何故前别而后总矣。此义如前十一空具广分别。言空空者。如论释言。以空破空。故言空空。破何等空。依如论辨。破前三空。故说空空。不如涅槃。有无双遣为空空也。又释。破余十七空故。名为空空。有相之法。可须空破。空是理法。何须破乎。论自释言。如人服药为破诸病。是病破已药亦应出。若药不去。药复是患。行者如是。先以空义对治烦恼。若复着空空复是患。故须破之。言大空者。如论释言。声闻法中。宣说法空。以为大空。摩诃衍中。说十方空。以为大空。破十方界。广多无边。名之为大。破彼大方。故名大空。问曰。外道宣说有方。佛法不尔。今此云何。说有十方。破以为空。龙树释言。声闻法中。虽不宣说三千界外。更有十方无边世界。大乘法中。随顺世谛。三千界外。更有十方无边世界。就真谛。破以为空。何者是乎。谓因四大和合之中。分别彼此。故说有方。第一义中四大本无。依何说方。是故名空。问曰。若使第一义中无彼方故名大空者。第一义空。应名大空。论自释言。第一义谛。理实是大。初得名故。余不名大。问曰。何故宣说大空破于诸方。论言。为破大邪见故。如诸外道。计有定方实而不空。故须说空破彼定见。又为除彼有无边见故说方空。如修慈者。缘十方界。而修慈心。彼于十方。若谓有尽。堕有边见。若谓无尽。堕无边见。以是二见。即失慈心。故说方空。除彼二见。令慈不坏。问曰。何故涅槃经中。说波若空以为大空。十地经中。说真识空。以为大空。彼大品中。说十方空以为大空。释言。涅槃十一空中。相实俱论。彼前十空。是其相空。后一大空。是其真空。真智体中。备含法界。法界皆如。故名大空。地经亦尔。初说生空法空第一义空。是其相空。梨耶识空。是其真空。梨耶识中。统含法界。法界皆如。故名为大。彼大品中十八空者。并是相空。非是真空。以非真故。不得就实说为大空。但破大方名为大空。良以十八非真空。故龙树说为小智慧门。波若体寂是真空故。龙树说为大智慧门。大智门者。即是涅槃所说大空。以十八空破相之理故名为小。真照波若。契实离相。故名大矣。云何名为第一义空。如论释言。诸法实相。是第一义。实相亦空。名第一义空。何者实相诸法之实。所谓空理。空是一切诸法之实。实之体状故名实相。实相既是诸法之实。云何可空。论自释言。实不可着故说为空。以说诸法为实相故。诸法之外。无别实相自性可得。故曰空耳。又说涅槃为第一义。是涅槃空名第一义空。有为空者。阴界诸入十二缘等。因缘集起。故曰有为。所言空者。论释有二。一有为中无我我所。及离常相故名为空。二者有为因缘法相。不可得故名之为空。就初门中离我我所。生空所摄。离常相者。亦是生空。亦是法空。故论释言。若说我常。是常空者。则入生空。若说阴常是常空者。则入法空。第二门中。无因缘相。一向是其法空所收。不同涅槃就彼有为唯明生空。无为空者。得法实相。离生住灭。契证涅槃。名无为法。实相法中。亦无无为自相可得。名无为空。问曰。若说无为空者。与邪见人谤无涅槃有何差别。论自释言。彼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谤无涅槃。无为空者。但破定取涅槃之相。故名为空。不同邪见。然此空者。破法体相。不同涅槃十一空中就无为法明无我人说为空也。毕竟空者。如论释言。以有为空及无为空破。毕竟无有遗余。名毕竟空。譬如罗汉永尽诸漏名毕竟净。此空亦尔。无始空者。法起非今。名为无始。无始法空名无始空。何故不说有始空乎。论自释言。有始大惑。说有始故。最初之身则无因缘。是故菩萨。先舍是过。观法无始。观无始时。有始已舍。是故不须说有始空。但于所观无始法中。取相未舍故。今宣说无始法空。言散空者。如论释言。散名别离。如似五阴和合为人。若分五阴。离张破散。人不可得。故名为空。如是一切。言性空者。如论释言。一切诸法性。自空故名为性空。如世间水体无热性。虽假大热暂时为热者停还冷。诸法必是。虽假众缘和合似有。若离众缘性不可得。故知。诸法体性是空。问曰。前说毕竟空者。即是性空。今此何故重说性空。论自释言。今性空者。破诸法性。如彼水中无其热性不无水相。毕竟空者。破诸法相。乃至因缘法相亦无。又性空者。菩萨所行。毕竟空者。是佛所行。自相空者。诸相有二。一者同相。亦名总相。二者别相。亦名异相。苦无常等。是其同相。色香味等。是其别相。此二皆空名自相空。性相何别而分二空。论言无别。但名异耳。又性据体。相是外状。如似比丘受持禁戒是比丘性。剃发染衣是比丘相。又如梵志自受己法。以之为性。顶有周罗。执三岐杖以之为相。亦如火大。热以为性。赤色为相。如是一切性相别故。分为二空。问曰。直说相空便足。何须宣说自相空乎。为明诸法自体相空故说自耳。诸法空者。阴界入等名为诸法。是诸法中相别。种种一切皆空。名诸法空。问曰。若说诸法空者。是义不然。一切诸法。各有自相。云何言空。答曰。诸法自相不定。故说为空。不可得空者。生死涅槃一切诸法。性相寂灭。求不可得。故名为空。于中有三。一者于彼阴界入中。求我叵得。名之为空。二者于彼诸因缘中。求法自性不可得。故名之为空。如五指中求拳叵得。三求法因缘亦不可得。名之为空。问曰。为小智故求法不得。为实无故求法不得。论自释言。法实无故。求不可得。然此空者。与毕竟空及自相空。有何差别。而复说之。论言。有人闻说上空。心生怖畏。是故今说。因缘之中。求不可得故说为空。无法空者。如论释言。诸法灭已名为无法。是无自性亦不可得。故名为空。有法空者。诸法但从因缘而有。有即非有。故名为空。无法有法空者。有人执取有无二法。求不可得故。说无法有法空也。此前二空。别破有无。今此总破。又前二空。破所取法。今此破于能取之情。又如论释。有法空者。破法生住。无法空者。破法灭时。今此无法有法空者。前后通破。又如论释。观现在法及无为法。一切皆空名有法空。观于过去未来法空。名无法空。以现无故。观三世法及无为法。一切皆空。名为无法有法空也。若广分别。数别无量。

第二门中。以十八空。对波若空。辨其同异。论自问言。波若之空与十八空。为同为异。若言异者。离十八空。更复用何为波若空。若言同者。云何说言菩萨欲住十八空者当学波若。论自释言。亦同亦异。所言异者。波若之空。见法实相。灭一切法差别之相。十八种观。破诸法相。令诸法空故名为异。以此异故。欲住十八。当学波若。所言同者。论自释言。十八是空。无所有相。波若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中。离相不着。波若亦尔。故称为同。以其同故。修学波若。则为修学十八空也。

第三明其修入次第。依如论中。所修有二。一小智慧门。谓十八空。二大智慧门。谓波若空。彼十八空。破相之空。随诠局别名之为小。彼波若空。契实离相。名之为大。又缘观心缘十八空。名之为小。灭观波若。照诸法空。名之。于此二中。先学小门。后学大门。所学小门。即涅槃中前之十空。所入大门。即涅槃中后一大空。又学小门。即是世间因分行德。证入大门。即是出世果分行德。若通诠教。则有三种。一小智慧门。谓波若经。二中智慧门。谓十八空。三大智慧门。谓波若空。于此三中。先学小门。次学中门。后入大门。云何学小。依波若经。受持读诵。正念思惟。如说修行。云何学中。依前修习小慧门故。得十八空。如入大海便得宝物。云何学大。依前修习十八空观破相力故。便入甚深波若真空。得此空故。心相寂灭。犹如虚空。毕竟平等。无缘无取。十八空义。略之云尔。

二十二根义七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分相二 治断差别三 得果不同四 就人分别五 得舍成就六 因起次第七)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能生曰根。根义不同。广略难定。今据一门说二十二。名字是何。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即以为六。男根女根及以命根。通前说九。苦乐忧喜舍。通前十四。信进念定慧。通前十九。未知根知根及无知根。通前合有二十二也。初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种。能生六识。故名为根。男女根者。刚决为男。柔弱为女。身形小分。能别男女。从其所别。名男女根。根体即是身根小分。所生之识。即是身识少分。言命根者。若依成实。现在时中。色心相续。名之为命。过去之业。能生于命。与命作根。故曰命根。若依毗昙。别有非色非心命报。此之命报。能持色心。相续不断。故名为根。地持论中。亦同此说。故彼文言。生理不坏。是其命根增上果也。言苦根者。五识地中逼恼名苦。能生瞋结故名为根。言乐根者。五识地中。适悦名乐。能生贪结故名为根。言忧根者。意识地中逼恼名忧。忧能生瞋故名为根。言喜根者。意识地中庆悦名喜。能生贪结。故名为根。言舍根者。六识地中中容受心。舍前四受。故名为舍。能生痴结。目之为根。若在净中喜乐及舍。能生净法。故名为根。言信根者。于境决定。名之为信。信能生道。故名信根。精进根者。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上达。目之为进。根同前释。言念根者。守境名念。根同前释。言定根者。住缘不乱。名之为定。根同前释。言慧根者。于法观达。目之为慧。根同前释。问曰。善法差别无量。以何义故偏说此五。以之为根。释言。此五遍生诸善。其力功强。故偏说之。又是五种。大烦恼地之对治故。偏说为根。此义如后道品中释。未知根者。毗昙名也。成实名为未知欲知。此见道中无漏慧也。毗昙何故说为未知。释有三义。一义释云。在于见道十五心中。解脱之智。知谛未遍。故名未知。无道比智知上界道。故云未也。第二义者。在于见道十五心中。未曾有知重知谛理。故名未知。问曰。若言未重知故名未知者。彼见道中一一谛下。皆有忍智。忍为初知。智为后知。云何不重。论自释言。忍非智故。所以无过。何故非智。忍虽观谛与疑得。俱不能决了。是故非智。故论说言。诸忍非智。良以诸忍非是智。故不名重知。问曰。若使忍非智者。亦应非见。释言。不类见者。是其推求之义。忍心推求。故得名见。智者是其决断之义。忍不决断故不名智。第三义者。智望忍心得名重知。重知未遍。故名未知。上界道谛。未重知故。毗昙如是。彼成实中。名为未知欲知根者。见道位中。未有容豫解脱智知故名未知。为欲简去解脱道故。说为未矣。以解脱道修道摄故。言欲知者。去解脱中知之不遥。故名欲知。此言即是简前之谓。见道已前。去解脱中知之玄隔。不得名欲。今为简彼故说欲耳。此见道中无漏圣慧。能生于后。故名为根。言知根者。是修道中无漏慧也。准依毗昙。释有三义。第一义者。修道门中。用解脱智。知谛周遍。故名为知。第二义者。修道门中。于彼谛理。有智重知。故名为知。第三义者。彼见道中智。望诸忍得名为重。重知未遍。故名未知。今修道中道比智。起重知周遍。故名为知。若依成实。释有两义。一义释云。修道门中。有解脱智知于谛理。故名为知。此之一义。名当初果。第二义者。以修道智重观谛理。故名为知。此之一义。名当斯陀那含果也。此能生后。故名为根。无知根者。成实说为已知根也。若依毗昙。无学果中。观谛已穷。不求更知。故曰无知。若依成实。先已知竟。故曰已知。无学果慧。能生后善同类相起。故名为根。问曰。信进念定慧根。及三无漏所生善法。于五果中。是何果乎。地持宣说。是增上果。二十二根。望其所生。皆悉名为增上缘故。此望何善说为增上。谓望下善。若望同类及与上善。能生名为自分因。故因缘所收。所生善法。名为依果。何者是其三无漏根所生下善。谓学等见无学等见。圣人顺旧游观无漏。名等见矣。问曰。经说贪瞋痴等为不善根。无贪瞋等为三善根。二十二中。何故不说。释言。略故所以不论。更无余义。如六通中无法智通圣自在通。此亦如是。名义且尔。体状云何。初眼根者。依如毗昙。以彼四大造色为体。体异四大。若依成实揽大成眼。眼即四大。离大之外。无别造色以为眼体。耳鼻舌身。类亦同尔。意根体者。依如毗昙。心王为体。想受行等。皆非意根。法入收故。若依成实。无别心数。识想受行能生后义皆是意根。然成实中。行末之心生五识者。不名意根。以其所生非意识故。自斯以外。一切心识。悉是意根。若依毗昙。一切六识。迭互相生。皆是意根。男女二根与身根同。身根少分。为此二故。良以此二既变心识。其力功强。别人相显故。就身中分出此二。命根体者。依如毗昙现在世中。别有非色非心命法。为命根体。若依成实。过去世中善恶之业。为命根体。五受根者。依如毗昙。心数法中受数为体。若依成实。受心为体。更无别数。信等五根。论说不同。若依毗昙。善大地中信数。为信根体。精进数为精进根体。通大地中念数为念根体。定数为定根体。慧数为慧根体。若依成实。用彼信心为信根体。乃至慧心为慧心慧根体。无别数法。后之三根。若依毗昙。是智慧性。论其眷属。是五阴性。同时心王。即为识阴。同时受数。即为受阴。同时想数。即为想阴。自余教法。以为行阴。道共无作。即为色阴。若依成实。慧心为体。更无余法。体性如是。

第二门中。分别其相。于中有六。一漏无漏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聚分别。四三界分别。五据因分别。六就果分别。漏无漏者。男女二根忧根苦根。一向有漏。三无漏根。一向无漏。信等五根。及以意根通漏无漏。与三无漏相应之者。名为无漏。余名有漏。眼等五根及与命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有漏。大乘不定。法身眼等。法身之命。是其无漏。余皆有漏。喜乐及舍。诸论不同。毗昙大乘。与信等同通漏无漏。成实法中。喜唯有漏。何故如是。彼论释言。喜者从于取假名生。着我故起。故唯有漏。乐舍二受。通漏无漏。不从分别取着生故。有漏业果。名为有漏。就无漏法。义说之者。名为无漏。此义如彼八禅义中具广分别(此一门竟)。

次就三性分别诸根性者。所谓善恶无记。信等五根三无漏根。一向是善。男根女根。一向无记。意根一种。该通三性。眼等五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无记。大乘不定。法身眼等。体性是善。余皆无记。命根一种。论说不同。若依毗昙。命是报法一向无记。若依成实。说过去业以为命根。唯善与恶不通无记。人天命根。是善非恶。三途命根。是恶非善。大乘不定。法身之命。体性是善。余皆无记。五受根者。毗昙法中。忧通善恶。不通无记。论自释言。方便生故。非报无记。非习学法。非是威仪工巧变化。余通三性。成实法中。所说不定。受阴之中。一切五受悉是无记。行中义说该通三性。大乘法中。文无定判。随义以推。五受之根。并通三性。忧虑世事非损益者。是无记忧。余同毗昙(此二门竟)。

次就三聚分别诸根。言三聚者。所谓色心非色非心。眼等五根。男女二根。此七是色。意根五受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此之十四。是其心法。命根一种。诸论不同。若依毗昙。是其非色非心之法。成实法中。是色是心及非色心。彼说过业。以为命根。于中通具身口意业。就三业中。通作无作。身口作业。说之为色。意地作业。说以为心。三业无作。是非色心(此三门竟)。

次就三界分别诸根。界者所谓欲色无色。于中两门。一分三界非三界别。二就三界辨其通局。所言三界非三界者。二十二根中。男根女根忧根苦根。定三界法。三无漏根。定非三界。信等五根意乐舍根。此之八种。与三无漏相应之者。不属三界。余皆三界。眼等五根及与命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定属三界。大乘不定。法身眼等法身之命。不属三界。余皆三界。喜根不定。成实法中。定属三界。毗昙大乘有是有非。无漏相应。不属三界。余皆三界。次就一向在三界者辨其通局。男根女根。定属欲界。忧根苦根。毗昙法中。定在欲界。成实大乘麁在欲界。论其细者。苦极四禅。忧至非想。故经说言。苦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有顶也。喜根乐根。毗昙法中。在欲色界。成实大乘麁同毗昙。论其细者。乐在欲色。喜至非想。眼等五根。小乘法中。在欲色界。大乘法中麁同小乘。细通三界。故涅槃云。如非想天。亦色非色。彼有色故。亦有眼等。意命舍根信等五根。遍通三界(此四门竟)。

次就因义分别诸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是报法故。一向非因。命根一种。论说不同。若依毗昙。与眼等同。一向非因。若依成实。说过去业。为命根故。一向是因。三无漏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非因。破生死故。大乘法中。有因非因。缘照无漏。能招变易。一向是因。真证无漏。不招生死。说为非因。信等五根。是有漏者。一向是因。是无漏者。同三无漏。意根一种。与因相应。说之为因。非因相应。说为非因。五受根者。论说不同。若依成实。受阴中者。一向非因。行中义说。有因非因。若依毗昙。与诸烦恼结业俱者。一向是因。余皆非因(此五门竟)。

次就果报分别诸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一向是报。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一向非报。意根一种。通报非根。命根一种。毗昙是报。成实非报。五受根者。成实是报。如彼论说。乃至一切无漏中受。亦皆是报。若依毗昙。除却忧根。余之四种。通报非报。报心俱者。说之为报。非报俱者。名为非报。忧根一种。一向非报。何故如是。忧根从于想分别生。是故非报。又复忧根。离欲时断。报法不尔。是故非报。

第三明其治断差别。义有三种。一者见断。二者修断。三者无断。见道除者。名为见断。修道除者。名为修断。无漏不为二轮所除。名为无断。约此三义。分别诸根。依如毗昙。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及与命根。此八是报。唯是修断。问曰。报法不可断除。云何说断。依如彼宗。不断报体。但断报上烦恼缘缚故名为断。问曰。何故唯修道断不通见断。释言。有以。缘此所起贪瞋痴等。皆是事惑缘。事之惑修道所除。是故此等唯修道断。若依成实。此八种中命根是业。余七是报。此业与报。亦见谛断。亦修道断。断相云何。彼成实中断烦恼故。令彼业果毕竟不起。名之为断。断见惑故。令彼三途业果不生。名为见断。断修惑故。令彼人天业果不起。名为修断。故成实言。见断法者。谓示相我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修断法者。谓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诸余法也。示相我慢。是谛惑。推求而生。故曰示相。所起余法。是其业果。不示相慢。是修道惑。非推求生。名不示相。所起余者。是其业果。问曰。毗昙何不如是。释言。宗异不可一类。彼毗昙中。断烦恼因。令其业果毕竟不起。是非数灭。是故不说。故杂心云。入见道时。第八生后一切果报。皆非数灭。大乘法中。眼等五根及与命根。亦见谛断亦修道断亦是无断。法身眼等常住之命。是无断也。男女二根。据实以论。唯见谛断。入净心时。得净法身。舍离一切男女形故。随相别分。女根一种。唯见谛断。故地持言。菩萨于初阿僧祇时。已舍女身。男根一种。通见谛断及修道断。男报殊胜。在后舍故。意根一种。亦见谛断。亦修道断。亦是无断。与见惑俱名为见断。与修惑俱名为修断。与无漏俱名为无断。忧根一种。依如毗昙。亦见谛断亦修道断。与见惑俱。名为见断。与修惑俱。名为修断。苦根一种。毗昙法中。唯是修断。若依成实。忧苦是报。断除之法。与眼等同。喜乐舍根。依如毗昙。亦见谛断。亦修道断。亦是无断。与意根同。若依成实。喜是有漏。唯见谛断。及修道断。不通无断。断除之相。与眼等同。乐舍二受。通漏无漏。有漏之者。亦见谛断。亦修道断。无漏之者。是其无断。信等五根。依如毗昙。是修道断。及与无断。是有漏者。说为修道。但断缘缚。不断善体。是无漏者。说为无断。若依成实。是有漏者。亦见谛断。亦修道断。是无漏者。说为无断。三无漏根。小乘法中。一向无断。大乘法中。缘照无漏。亦见谛断。亦修道断。真证无漏。一向无断。治断如是。

第四明其得果不同。言得果者。谓得出世四沙门果。如杂心说。九根得初果。或获二沙门。说有十一根究竟第四果。所言九根得初果者。须陀洹果。其是初果。信等五根意根舍根未知知根。用此九根。得彼初果。于中信等。常相随逐。是故有之。行必依心。故有意根。初果必依未来禅得。未来禅中。唯有舍根。更无余受。是故有舍而无余受。未知无碍知根解脱。故有九也。剋实同时唯有八根。若在因中。则无知根。若在果中。无未知根。因果通论故。说九根得初果也。所言或获二沙门者。斯陀那含。是其二果。得此二果。或用九根。或用八根。多少不定。故言或也。何故不定。斯陀人中。有其次第超越之异。次第用八。超越用九。是故不定。云何次第。有人先在外凡地时。于彼欲界九品惑中。全未断除。设有断除。未尽六品。是人后时入见谛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证须陀果。须陀果上。更起修道。断彼欲界六品惑尽。证斯陀含。名为次第。云何超越。有人先在外凡地时。依未来禅。断除欲界九品惑中。或六或七乃至八品。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不证初果。超证斯陀。故名超越。彼超越者。用上九根。得第二果。与初果同。彼次第者。但用八根得第二果。除未知根。此次第者。若用无漏断结证果。所用八根。同是无漏。皆是向体。亦是果体。若用等智。断结证果。信等五根意根舍根。此之七种。通漏无漏。现行之者。一向有漏。同治修中。所成就者。一向无漏。云何同治。彼欲界结。未来禅中。世俗净智。亦能断治。无漏法智。亦能断除。以同除故。修无漏时。亦成等智。修有漏时。亦成无漏。同治如是。彼有漏者。非是向体。亦非果体。彼无漏者。是其向体。亦是果体。第八知根。一向无漏。但可成就而不现行。然此知根。以无漏故。亦是向体。亦是果体。斯陀如是。那含人中。亦有次第超越之异。次第用八。超越用九。故云或也。云何次第。次第有二。有人先在外凡地时。于欲界结全未断除。设令断除。未尽六品。是人后时。入见谛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证须陀洹。须陀果上。更起修道。断六品尽。证斯陀含。斯陀果上。更起修道。断后三品。证那含果。此一次第。或复有人。先在外凡。用世俗智。断除欲界九品惑中。或六或七乃至八品。是人后时。入见谛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证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上。更起修道。断后余结。证那含果。此二次第。云何超越。有人先在外凡地中。修得初禅乃至非想。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越前二果。证阿那含。以欲界结先断尽故。彼超越者。用上九根。证那含果。此九根中。信等五根意根未知根及与知根。一向是定。余一不定。或喜或乐或复是舍。依初二禅入见谛道。即有喜根。若依三禅。入见谛道。即有乐根。若依四禅。未来中间。入见谛道。则有舍根。超越如是。次第之人。但有八根。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及与知根。此次第人。若用无漏而断结者。八俱无漏。皆是向体。亦是果体。若用等智。断结证果。前之七根。通漏无漏。彼现行者。一向有漏。同治修中。所成就者。一向无漏。故彼有漏者。非是向体。亦非果体。彼无漏者。亦是向体。亦是果体。第八知根。一向无漏。以无漏故。亦是向体。亦是果体。然此知根。亦但成就而不现行。言十一根得四果者。罗汉之果。十一根得。信等五根。喜乐舍意知根无知根。此十一根。能得究竟罗汉果也。于中知根。是无碍道。无知根者是解脱道。问曰。诸受不得并起。云何得具喜乐舍根。释言。一往得罗汉者。不具三受。如是之人。但用九根。得第四果。喜乐舍中。随何现起。余二则无。若迳一退后重得者。具其十根。八根如上。喜乐舍中。有二无一。若迳二退后重得者。得具十一。于三受中。前后具之。谓先依于未来中间及第四禅舍根得果。后还退失。复依三禅乐根得果。后还退失。复依初禅二禅喜根。得罗汉果故有三受。问曰。罗汉曾迳二退。得具十一。彼那含果。何故不然。释言。不类那含。人中有次第者。有超越者。彼次第者。一向用于未来禅定。断结得果。未来禅中。唯有舍根。更无余受。何故如是。欲界烦恼。唯未来禅所断除故。如是之人。设令退起欲界烦恼。失那含果。后重得时。必还依于未来禅中舍根而得故。无余受。彼超越者。或依初禅二禅喜根。入见谛道。证那含果。或有依于三禅乐根入见谛道证那含果。或复依于四禅舍根。入见谛道证那含果。随所用者。终无退理。以见谛道唯是无漏。不可退故。以无退故。不得退已重用余根。是故那含极多九根。不类罗汉。良在于此。毗昙如是。若依成实。三无漏根体唯是慧。若据斯义。是则初果三根所得。所谓慧根未知根知根。未知无碍。知根解脱。其次二果。三根所得。所谓慧根及以知根。第四果者。三根所得。所谓慧根知根知已根。知根无碍。知已解脱。若复随义。具以论之。得说十根。得于初果。信等五根意乐舍根未知知根。其次二果九根所得。除未知根。余皆如上。第四果者。十根所得。谓信等五根意乐舍根知及知已。于中知根是无碍道。知已解脱。问曰。何故义说乐舍不说喜乎。此如前释。无漏之法已在身中。义说为乐。调停名舍。喜取假生。着我故起。是故无之。

第五门中。就人分别。外凡人中。极少之者。成就八根。谓无色界所有凡夫。具有命根意根舍根信等五根。又阐提人生阿鼻者。亦具八根。谓身意命及五受根。极多之者。具十九根。除三无漏。内凡夫人。具十八根。除三无漏。男女根中。有一无一。以二形者不能修起七方便故。见谛道中。具十九根。除去知根及无知根。男女根中。有一无一。以二形人无得圣故。须陀斯陀。此二果人。具十九根。除未知根及无知根。男女根中。有一无一。那含之人。具十八根。除未知根及无知根。男女根中。有一无一。并除忧根。以彼忧根唯局欲界不善地故。罗汉之人。亦具十八。除未知根及与知根。男女根中。有一无一。并除忧根。人别如是。

第六明其得舍成就。先明其得。次明其舍。后明成就。所言得者。先无今有。名之为得。于中且就报根以说。报通三界。欲界地中。有四种生。一胎二卵三湿四化。是四生中。胎卵湿生。生必以渐。以其诸根渐次成就故。化生必顿。以其诸根顿成就故。渐生之者。最初一念顿得二根。所谓身根及与命根。尔时亦得意根舍根。一切受生。皆依染心。染心非报。所以不说。舍根亦尔。非报法故。所以不论。纵使非报。说得何伤。释言。有以。染污之法。先来常有非今始得。是故不说。若使今染与先染同非新得者。今所得报与昔报同。何故说得。释言。不类。报法世断刹那断故。今所得者。即是新得。染污不尔。对治方断。未有未断。随所起者。皆是本法。不名新得。问曰。何故受生之时。唯用染舍不用余受。论自释言。受生命终唯依舍故。顿生之者。最初一念。或得六根。或七或八。若无形者。顿得六根。谓眼等五根及与命根。以化生者眼等五根必具足故。若一形者。顿得七根。六根如前。男女根中有一无一。若二形者。顿得八根。六种如上。加男女根。欲界如是。色界生者。最初一念。最顿得六根。眼等五根及与命根。彼处无其男女形故。无色生者。最初一念。唯得命根。余非新得。彼无色故(此一门竟)。

次辨其舍。先有今失。名之为舍。于中具以五门分别。一就时分别。舍时虽众。今此且就命终以说。二就处分别。处谓三界。三就性分别。善恶无记三性。心中皆得命终舍彼诸根。不同受生唯在不善秽污无记。四渐顿分别。一切化生。皆顿命终。其犹灯灭。胎卵湿生。有渐有顿。任报自死。渐而不顿。横缘而死。容有顿者。如斩首等。五明所舍多少不同。于中先就欲界以论。欲界地中。若无记心渐命终者。或舍四根或五或六。无形之人。顿舍四根。所谓身根意根命根舍根。问曰。何故五根之中。唯舍身根。不舍余根。以其身根最后坏故。一形之人。顿舍五根。四根如上。男女根中。随舍一根。二形之人。顿舍六根。四根如上。加男女根。若欲界死。生上界者。必舍五根。所谓身根意命舍根男女根中。随舍何根。二形之人。不上生故。下余门中。类此应知。顿命终者。所舍不定。或舍四五六七八九。乃至舍十。相状如何。或有众生。于色根中。但有二根。所谓身根。余色根中。有一无余。如是众生。顿舍五根。谓身意命根。余色根中。有者舍之。或有众生。于色根中。但有四根。所谓身根。余色根中。有三无余。如是众生。顿舍七根。谓身意命舍。余色根中。有者舍之。或有众生。于色根中。具足五根。所谓眼耳鼻舌及身。无男女形。如是众生。顿舍八根。谓眼等五根意命舍根。一形之人。顿舍九根。八根如上。男女根中。随舍何根。二形之人。顿舍十根。八根如上。加男女根。无记如是。若不善心而命终者。舍根多少。与前相似。若善心中而命终者。如上无记。一一门中。皆悉加于信等五根。问曰。舍恶与舍无记有何差别。释言。有异。无记力劣。为尚有其世断及刹那断。言世断者。隔世则灭。不得成就。刹那断者。念念尽灭。不得成就。以其世断刹那断故。命终之时。即是断舍。不善力强。对治方断。非是世断刹那断故。命终之时。不现行故。名之为舍。非断灭舍。问曰。舍善与舍不善无记何别。善望前二互有同异。若欲界死。生上二界。与无记同。即是断舍。若欲界死。还生欲界。与不善同。但不行故。名之为舍。非令尽灭。欲界如是。色界之中。若无记心而命终者。顿舍八根。眼等五根意命舍根。若善心中而命终者。顿舍十三。八根如上。加信等根。色界如是。无色界中。若无记心而命终者。顿舍三根。谓意命舍。若善心中而命终者。顿舍八根。三根如上。加信等根(此二门竟)。

次辨成就。于诸根中。决定有者。说其成就。若不定者。则不说之。二十二中。意命舍根。此三遍通。趣有一种。必成余二。余则不定。云何不定。若在无色。无眼等根。在四禅上。则无乐根。在三禅上。便无喜根。初禅已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断善根者。即无信进念定慧根。凡夫则无三无漏根。若有身根。必成四根。所谓身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在四禅上。则无苦乐忧喜四受。无信等根及三无漏。义如前解。若有眼根。必成五根。所谓眼身意命舍根。眼必依身。故成身根。余三遍通。所以具有。余皆不定。准前可知。耳鼻舌根。趣有一种。皆成五根。类眼可知。若有乐根。必成四根。所谓乐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无色界中。得成下地无漏乐根。于此乐边。无眼等根。凡在三禅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断善根人。无信等根。凡夫则无三无漏根。若有喜根。必成五根。所谓喜乐意命舍根。有喜之处。必定有乐。故有乐根。余三通故。所以有之。余皆不定。圣人生在无色界中。得成下地无漏喜根。于此喜边。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谓苦根喜乐舍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根缺之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无形之者。无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罗汉。则无忧根。若有命根。唯成命根。余则不定。若在无色。无七色根。若在欲色。入灭定者。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若有身根。必成二根。身根命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若入灭定。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若有眼必成三根。谓眼身命。眼必依身。故有身。命是报生。故有命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无耳鼻舌。若生色界及无形者。无男女根。入灭定者。则无意根及余心法。耳鼻舌根。但使有一。皆成三根。类眼可知。若有意根。必具三根。谓意命舍。余皆不定。无色界中无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禅上。则无乐根。生三禅上。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欲界地中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三界凡夫。无三无漏。若有舍根。必成三根。与意根同。若有乐根。必成四根。所谓乐根意命舍根。乐必依心。故有意根。命是报主。故有命根。在下之时。必成上法。故有舍根。问曰。在下云何必得成就上舍。释有三义。一在下地。于上地中所未断处。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得有之。二在下地。于上地中所修净定。皆得成就。第三圣人身在下地。用上净定及下无漏。断上结时。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一切净定及无漏定。是故有乐必成舍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四空地中。尔时成就三禅地中无漏乐根。无漏生上不失下。故彼乐根边。无眼等根。凡夫生在三禅以上。则无喜根。有漏生上。则失下故。凡夫在于初禅以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喜根必成五根。谓喜乐舍意根。命根有意命舍。义同乐说。云何有喜必成乐根。亦有三义。一在下地。于上地中所未断处。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有乐根。二在下地。于上地中。所修净定皆悉成就。故有乐根。第三圣人身在下地。用上净定及下无漏。断上结时。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世俗净定及无漏定。故有乐根。以是之义。但有喜根。必成乐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圣人生在四空地中。尔时有喜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若在欲界断善根者。无信等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根。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谓苦根喜乐舍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根缺之者。则无眼耳鼻舌等根。无形之者。无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罗汉。则无忧根。问曰。若那含罗汉无忧根者。亦应无苦。以何义故。得有苦根而无忧根。释言。忧者着欲故生。是故那含罗汉之人。有苦无忧。已舍欲故。见五欲乐坏之时。不生忧恼。苦则不尔。不从着欲分别而生。是故那含罗汉之人。有苦无忧。断善根者。无信等根。凡夫之人。无三无漏。是故不定。若有忧根。必成八根。谓五受根身意命根。余皆不定。如苦中说。若有男根。必成八根。所谓男根身意命根苦乐喜舍。余皆不定。根缺之者。无眼等根。丈夫一形。则无女根。那含罗汉及凡夫中得八禅者。则无忧根。断善根者。无信等根。凡夫之人。无三无漏。若有女根。且成八根。但无男根。余皆同前。若有信根。且成八根。谓信等五根意命舍根。余皆不定。生无色者。无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禅上。则无乐根。生三禅上。则无喜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一切凡夫。无三无漏精进念定乃至慧根。皆同信根。若有知根必成十一。所谓知根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命根。余皆不定。云何不定。生无色者。无眼等根。生初禅上。无男女根忧根苦根。在修道故。无未知根及无知根。问曰。前说斯陀那含九根所得。云何今言必成十一。释言。有以。前据现用。喜乐舍等。不得并用。故有九根。今论成就故有十一。有无知根。且成十一。同前知根。但除知根。加无知根。有未知根。必成十三。前十一上。更加身根及与苦根。入见谛道。必在欲界故有苦根。余皆不定。若根缺者。则无眼耳鼻舌四根。男女二根。随人不同。有无不定。若依初禅乃至四禅。入见谛道。则无忧根。故曰不定。

第七门中。明其次第。一切受身六根为体。故先说之。既有六根。便可分别男女相异。故次明其男女二根。诸根相摄。不绝不断。故次说命。诸根对境能生觉心。故次五受。此前染法。染必有治。治谓净法。一切净法。因信等生。故明信等。由信等故。出生圣道。圣分三位。是故后说三无漏根。二十二根。略之云尔。

大乘义章卷第四

 

上篇:大乘义章

下篇:三论玄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说罪要行法

说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每于半月月尽忆所犯罪。...

莲邦诗选

莲邦诗选序 经云。清泰国土。宝树珠网。德水珍禽。常...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碧岩录序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

佛说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昔者有阿罗汉在山中奉行...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昙...

无门关

禅宗无门关 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

佛说咸水喻经

佛说咸水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婆...

【注音版】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尔时,文殊...

金刚三昧经

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 北凉失译人名 如是我闻: 一时佛...

【注音版】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堂上二老是活佛

明朝的时候,有个安徽人叫杨黼(fǔ),是一个非常虔诚...

剃发出家应具备哪些条件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

禅宗对六识空性的体证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

无量劫来都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

你想想看,一个人好端端的,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念佛四年,站着往生

谛闲老法师当时在金山当知客。有一天,从家乡来了一位...

【推荐】您是选择令人敬爱或是引人厌恶呢

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的公婆让她很烦恼。她说...

大安法师:边地疑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问: 请问法师《无量寿经》中所说的边地疑城是一个什...

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一般的人都不知道:生是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因为对...

惟贤长老《论「香光庄严」》

我这次经过广德寺,很欢喜,也深切地受到感动。因为本...

保护动物的权益

著名川菜掌中宝:活生生将鸡的脚掌心割下做成菜。一盘...

【推荐】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